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揣摩例题用意,在例题中找“题根”

时间:2024-06-03

马红霞

课本中的例题与习题,都是通过筛选的题目的精华,在解题的思路和方法上具有典型性和代表性,在由知识转化为能力的过程中不仅具有示范性和启发性,而且它们的解题方法和结论本身都具有广泛迁移的可能。近几年的中考题具有“题在书外,但根在书里”的特点,老师要善于在课本中寻找命题的生长点——“题根”。因此,重视课本典型例习题的研究,用好、用活课本十分重要。下面以人教版八年级上册数学教材第十三章《轴对称》中一道例题来看这样一类试题。

例题1:如图1:△ABC是等边三角形,DE∥BC,分别交AB,AC于点D,E.

求证:△ADE是等边三角形(人教版初中数学八年级上册第80页例4)。

这个例题简单,很多老师认为这只是帮助学生熟知等边三角形的判定方法,也会引导学生用不同的方法来说明,但是这个题还有没有可以拓展的空间呢?如果当点D在边AB所在直线上运动时(点E不与A、B重合),这个结论还成立吗?老师可以在课堂上及时拓展。当学生遇到下面的例2,可能会有“似曾相识”的感觉,如果学生能和例1联系起来,也许就会“柳暗花明”。

例题2:(2014天河区期末)如图(2)所示,在等边三角形ABC中,点E为AB上任意一点,点D在边CB的延长线上,且ED=EC,试确定线段AE与DB的大小关系,并说明理由。

(1)当点E为AB的中点时,如图(3)所示,则有AE__DB(填“>”“<”或“=”)。

(2)猜想AE与DB的数量关系,并证明你的猜想。

(3)若等边三角形ABC的边长为1,E在直线AB上,点D在直线BC上,且ED=EC,AE=2,求CD的长。

分析:此题的第(1)问原型来自课本习题变式,学生可以借助等边对等角、等边三角形三线合一的性质等易于解决。第(2)问,学生大胆猜测易于得到相等的数量关系,但是如何证明,苦苦不得其解而束手无策。如果能领会例题1的灵魂,快速添加辅助线:如图4,过点E做EF∥BC交AC于点F,显而易见出现了例题1的模型,易证△AEF是等边三角形,从而AE=EF,进而把证明AE=DB的问题转化为了EF=BD的问题,再通过证明△DBE≌△EFC即可解决。第(3)问更是把点E、D看成动点,使问题难度升级,但是貌似困难的问题我们更要透过现象看本质,只要点E是等边三角形一边或是边所在直线的一点,都可以仿照例题1的方法和思路:过点E做平行线。如图(5)点E在BA的延长线上,过点E做EF∥AC交BC延长线于F,仍然可以得到△BEF是等边三角形,再通过证明△DBE≌△CFE,再求得BD=AE=2,进而求得CD=1;如图(6),当点E在AB延长线上时,方法依旧,不妨引导学生自己动手画图探究,深刻体会这题的解法的妙处。

通过例1、例2可以发现两题的相通之处,只要点E是等边三角形一边或是边所在直线的一点,都可以通过做平行线构造等边三角形,从而实现线段的转化。那么这时老师又可以引导学生:如果三角形是等腰三角形,点E是腰上一动点,是否还可以用这种方法解决呢?又如下面的延伸训练:

延伸训练:如图,△ABC中,AB=AC,E是AB上一点,F是AC延长线上一点,连EF交BC于D,若EB=CF。求证:DE=DF.

这道题虽然基本图形变成了等腰三角形,但是点E在腰AB上,可以借助例1、例2的思路,过点E做AC的平行线(如图8)构造等腰△BEG,把BE=CF转化为EG=CF,从而通过证明△EGD≌△FCD解决DE=DF的问题。又或者借助图9过点F做AB的平行线,构造等腰△FCM即可同理解决DE=DF的问题。

由此看到,在数学教学中,若教师有目的、有意识地引导学生研究课本中的一些典型例题或习题,通过对其进行合理地变形、转化、拓延、综合,深入挖掘其中潜在的数学思想方法,揭示其丰富的内涵,通过类比、联想和拓展,改变题目中的条件和结论,把原题目进行变换形式,则可以设计出很多相关题目让学生去探究,也可以让学生参与设计题目,这对于培养学生的应变能力、开拓思路、活跃思维等都是有益的,也与素质教育要求的“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的本质吻合。

数学思想、方法作为数学学科的“一般原理”,在数学学习中是至关重要的。数学基础知识是明线,直接用文字形式写在教材里,反映着知识间的纵向联系。数学思想方法则是暗线,反映着知识间的横向联系,常常隐藏在基础知识的背后。因此,需要教师的有效发掘指点,化隐为显,学生才能领悟、掌握。除此而外,面对一道道数学题,我们可以对它进行简单化、特殊化、一般化变形,以寻找解题思路,进行知识和技能的迁移与拓展。在例题教学后,教师及时总结所运用的数学思想方法,可起到以一代十的效果,同时对培养学生思维的深度和高度有重要意义。

教材是《新课标》的载体,是课程目标和课程内容的具体化,是教与学的主要依据。中考数学试题具有“源于教材,但高于教材;题在书外,但根在书里”的特点,大多来源于课本或从课本的基本要求出发加以拓宽,延伸和改造,所以在日常的教学中,教师不要盲目的甩开教材,滥用其他资料,而应高度重视课本上的一些典型例题和它们的解法,在此基础上,还要充分引申、挖掘其蕴涵的深层潜力,在例题中找“题根”,做到“一题多解”、“一题多变”、“多题同法”,融会贯通,这样学生才会得心应手,才能有效地提高数学成绩。

(责任编辑 李 翔)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