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区域活动多向互动中发展幼儿交往道德行为的实践与思考

时间:2024-06-04

翁增云

摘要: 3-6岁的幼儿离开家庭,进入幼儿园这个"小社会",在幼儿园中开始学习学会怎样与人相处,怎样看待自己、怎样对待别人等交往行为,开始初步建立自主的交往道德意识和行为习惯。随着幼教改革的不断推进,区域活动成为幼儿一日生活、学习的重要途径。因此,我们要充分发挥区域活动幼儿多向互动的功能,引导幼儿积极与环境材料互动、与同伴互动、与教师互动,发展幼儿良好的道德行为,为终身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关键词: 区域活动;互动;交往道德

中图分类号:G610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2-1578(2016)09-0358-02

道德是社会意识形态之一,幼儿的道德行为主要体现在交往道德。(《辞海》解释)它主要指幼儿与幼儿、幼儿与教师、家长的之间相互交往的道德行为。幼儿就是在幼儿园这个"小社会"学会怎样与人相处,怎样看待自己、怎样对待别人",即在各种交往的过程中形成自我意识、规则意识与道德行为(道德意识、亲社会行为等),从而形成终身受益的道德品质和道德行为习惯。

区域活动是促进幼儿个性化发展,体现个体差异的活动。在区域活动中幼儿可以自由地、主动在与不同的个体对象互动中获得发展。我们在区域活动中深入观察幼儿"交往道德"的发展情况,能采取适宜的策略,透过多种的互动方式推进幼儿交往道德行为的发展。

1.区域活动中鼓励幼儿与环境、材料互动,养成爱护环境的道德行为习惯

1.1 学习整理环境,争当爱护环境小达人。活动室、区域环境、材料是幼儿区域活动中不可脱离的环境,这个环境不仅仅是属于"教师",更多的应该是属于幼儿,我们努力让孩子成为这个环境的主人,愿意来"爱环境、护环境"并在环境中探索、发现。如:我们与幼儿协商了"周一清洁日",即每周一上午来园后,幼儿与同伴通过整理玩具、清洁托盘、分类玩具等工作,然后学习用:輕、净、齐等要素评价自己的活动成果,用"整洁、整齐、美观"来评价自己生活的环境,从而萌发对环境、材料的敬畏和爱惜、爱护之心,萌发爱环境、护环境的道德行为。

1.2 变废为宝,养成节约、环保的良好道德习惯。区域活动中,幼儿爱惜和节约活动资源的良好行为习惯主要体现和落实在活动中能节约用水、用纸、变废为宝等方面。例如,我们在班级门口开辟了"回收车",鼓励幼儿与父母将家庭生活中收集的可供区域活动中使用的各种废旧材料分类放置,鼓励幼儿大胆地与这些材料互动,进行加工、改造、制作,从而 "变废为宝"做出了"垃圾袋裙子"、"纸盒面具"、"纸箱迷宫"、"瓶子叠叠乐"等系列用于各种游戏的材料,既让这些废旧材料发挥用处,也让孩子们了解:原来这些不能用的东西还可以多加利用,变成可以美化环境的材料。久而久之,幼儿逐步养成节约、环保的良好道德习惯。

1.3 与照顾的动植物互动,萌发关爱环境中生物的意识。在班级区域中开辟了"种植角"、"养殖角"和"观赏角",引导幼儿轮流开展这些区域"观察、记录"活动,让幼儿在区域活动时间,来到区角中照顾植物、小动物(乌龟、蝌蚪、小鱼、泥鳅等),同时给花浇水、松土、除杂草等,并记录植物、动物的生长过程和变化,通过照顾这些动植物,养成幼儿关心周围环境、生物、爱护身边花草树木的良好道德行为和品质。

1.4 与墙面环境互动,从中掌握社会行为规则。我们通过区域墙面展示照片、图示、符号等不同的方式,让幼儿在与之互动中感受"爱护环境的重要性",从而萌发环保意识。例如,在美工区的墙面上我们张贴了"节约用纸"、"保持地面整洁"等图片,在建构区张贴"一同合作、分享材料"的活动照片等,通过墙饰图片支持,引导幼儿在与墙面图片、符号互动过程中,进一步受到珍惜用纸、爱护环境、分享合作等道德行为规则的熏陶感染。

2.区域活动中引导幼儿与同伴互动,培养友好相处的交往道德品行为

2.1 启发幼儿主动发起邀请,做个有礼貌的孩子。进入中班阶段,大部分孩子在区域游戏中会主动发起邀请,但还有部分幼儿在游戏处于被动应对阶段或平行游戏阶段。我们会鼓励幼儿在区域活动中大胆、有礼貌地向同伴发出邀请,当获得他人同意开展合作游戏。如,区域活动中,伊一独自站在语言播报区不知所措,老师问:"伊一想不想找朋友一起玩呀?"伊一点点头,老师说:"那大胆地跟好朋友说吧!"伊一走到颖珊的身边,拉着颖珊的手就走,颖珊甩开伊一的手。伊一就说:"颖珊,你能和我一起播报、表演故事吗?"颖珊点点头,俩人开心的表演故事……从伊一的行为我们看到,孩子都是"行动快于语言",当他们明白可以用礼貌性的语言表达,并且获得成功体验后,她们就会经常使用这种方法。

2.2 引导幼儿学习合作活动,发展友好合作道德行为。区域活动是幼儿合作学习的良好平台,在这样的平台中,教师可以提供各种各样的材料,引导幼儿与同伴合作学习。如,在挑战区中 "搭筷子"游戏中,幼儿通过与同伴合作、轮流将筷子逐层往上叠加,每一次的叠加、搭建都要求幼儿认真观察同伴的筷子摆放,了解如何架构才能让筷子叠得稳、多。和谐互动完成游戏的任务,从中也养成了友好合作的道德习惯。

2.3 鼓励幼儿交往中学会等待、轮流、谦让、分享、欣赏等良好道德行为。在区域活动中我们创设了游戏情境"材料超市"每次进入材料超市选择的幼儿都不能超过2人,需要孩子们等待他人选择好自己的材料,然后轮到自己;学会轮流使用工具,学习"你先我后"的谦让品德。每一次区域活动结束后,我们在中小班会通过集体分享,大班则通过小组活动的方式鼓励幼儿交流,幼儿都会分享、交流自己的活动过程、作品、收获并互相欣赏,这就促进幼儿养成轮流发言、认真倾听他人发言内容、尊重同伴的发言和劳动成果等良好道德行为。

总之,幼儿在与同伴游戏、互动中,体验与同伴友好相处、友好游戏的乐趣,也在与同伴不断的游戏交往冲突中总结、梳理自己的交往道德经验,从而建立自己的经验库:什么样的方式能让我交到好朋友,什么样的方式别人不喜欢,从而形成友好相处的道德品质,培养良好的交往道德行为习惯。

3.区域活动中加强与老师互动,形成遵守活动规则的良好道德行为

《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的社会领域目标指出"引导4-5岁的幼儿感受规则的意义,并能基本遵守规则" ⑴。但幼儿对规则的认识和遵守还处于"他律"状态,在区域活动的过程中只有通过与教师的互动逐渐达到"自律",养成自觉、主动、持续遵守规则行为的习惯以及尊敬老师、听从老师教导的道德情感。

3.1 师幼讨论交流互动,初步协商制定规则。自由、自发和自主是幼儿区域活动的本质特征,意味这每个幼儿都是在自己的水平上,根据自己的兴趣和需要进行活动。这样的活动是幼儿喜欢的,但如果没有规则的约束将会带来不方便。教师可事先录制"无规则"的区域活动视频,与幼儿互动观看录像,启发讨论中发现"问题:人多、无序、干扰他人等情况",让幼儿从中感受"规则"的重要性,然后共同商议、制定适合本班区域活动开展的"活动规则",我们主要围绕"合作规则"、"材料使用规则"、"进区人数规则"等方面进行讨论、制定。如,为了避免某个区域中人数过多,无法有效开展区域内容,我们会制定"XX区进区6个人"或"一张地垫上不超过2个人"等人数限制的规则,并引导幼儿将规则用图示的方法绘制,张贴在相应区域的规则墙面上,帮助幼儿了解规则内容。

3.2 教师运用流程表征指导互动,帮助幼儿明确行为规则内容。在每次区域活动开始与结束,教师也会采取不同的师幼互动方式,引导幼儿遵守"行为规则",增强幼儿的规则意识,从而形成遵守活动规则的良好道德行为。如,在区域活动开始阶段,教师会期通过照片或表征符号,进行"流程表征指导式互动",引导幼儿回顾区域活动中的"行为规则"要求,明确在区域活动中有哪些規则是本次活动需要大家注意的;在区域活动过程中,教师要及时关注幼儿的活动情况,将幼儿在区域活动中好的行为、遵守规则的良好行为拍摄记录;在活动结束时,展示视频与全班幼儿分享幼儿好的行为,鼓励全体幼儿评价,并通过"奖励"机制进行正强化,促进幼儿不断练习、模仿、巩固自己的行为规则,通过阶梯式的激励机制,促使幼儿建立良好的道德行为。

3.3 鼓励幼儿主动多向互动,增强幼儿遵守行为规则的道德意识。区域活动过程中,幼儿主要是在活动过程中与环境、同伴互动,即进行多向互动。教师要着重观察幼儿遵守与环境互动、与同伴互动的行为规则情况,并通过语言神态、肢体动作等与幼儿互动,对幼儿遵守行为规则的情况给予适当评价。比如,刚开始制定完规则,幼儿对规则的遵守还不是很自觉,在阅读区活动时,会情不自禁地与同伴大声讲话、玩笑,这样就会影响其他孩子的阅读。这时老师就要过来通过"动作互动"——指着墙面的"安静阅读"的图示,提醒幼儿在阅读区要安静阅读,避免影响他人。总之,具体的情境出现时,教师在不影响其他幼儿活动的情况下,采取评价式、提醒式、指导式等互动,引导幼儿遵守行为规则。

《幼儿园工作规程》第二十五条提出"幼儿园的品德教育应以情感教育和培养良好行为习惯为主,注重潜移默化的影响,并贯穿于幼儿生活以及各项活动之中。"⑵《指南》明确指出"社会领域是一个综合的学习领域",区域活动是幼儿良好道德行为习惯的养成的途径之一。因此,我们要充分发挥区域活动中幼儿多向互动的功能,发展幼儿良好的道德行为,为终身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 李季湄.冯晓霞.《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解读 人民教育出版社 2013年3月

[2] 《幼儿园工作规程》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令第39号2016年3月1日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