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初中数学互动教学微探

时间:2024-06-04

孔江

摘要: 教学互动是贯彻素质教育、创新教育思想的基本要求,是老师课堂控制能力的一种具体体现,是调动学生学习兴趣、张扬个性,老师与学生共同发现研究、解决问题,实现教育相长的基本途径。

关键词: 初中数学;互动教学;教学探索

中图分类号:G633.6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2-1578(2016)09-0375-01

课堂教学实际就是师生互动的过程. 要提高师生互动的有效性,就要在教学过程中不断通过实践和反思,关注学生的个性化学习,挖掘有利因素,优化师生互动,促进课堂教学的动态生成,创造"积极、有效"的互动课堂,实现教师与学生的共同发展. 在初中数学课堂教学中,如何进行课堂互动教学呢?

1.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善于创设情境,引领学生置身其中。因此多媒体教学必不可少,多媒体可以为学生展示活灵活现的画面,有效调动学生的兴趣,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欲望。教师有目的的创设情境,将情境与实际生活相联系的同时要突出学科的特点,如一个长方体,从正面、侧面和上面观察的形状面积是不同的;给出一系列数字让学生发现规律并推测下一个数字等。

2.构建师生平等地位

教育的本质就在于人与人之间的交往。师生互动是主体之间的交流,而主体交流的前提在于人人平等,只有平等的关系,交流时双方才会彼此敞开心扉,无拘无束。因此想要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师生互动,师生平等是关键。想要建立平等师生关系,教师必须放下身段,以学生朋友的角度进行教学,课堂教学似传授非传授,教师帮助学生去发现、解决问题,对待学生有耐心,良师益友大抵莫过如此。有人认为师生平等就是教师和学生之间的关系平等,其实还应包括学生间的平等,现代学生受各方面因素的影响,越来越有个性,这也造成了学生之间的差异越来越大,学生内部的不平等也不容忽视,教师要注意观察学生内部关系,杜绝恃强凌弱的现象发生。在教学中,教师要呵护学生的自尊心,对学生有所引导,控制自己的情绪,对待学生和善、热情,这样才能引起学生在情感上的共鸣。

3.选择正确的方式,进行有效地互动处理

3.1 情境的创设可以激发互动。良好的教学环境对教学质量的提高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与求知欲,这是推动学生学习的动力之一,因此,中学教师在进行教学过程中要根据所传授的知识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学习研究的欲望。在中学数学课中有一节十分重要的课程是对"视图"的讲解,关键是要向学生展示在不同的角度观察事物会出现不同的结果,此时教师可以提前准备一些物体,乒乓球、暖壶、水杯等,用布覆盖,然后让学生从不同的角度观察这一事物,待学生得出结论后,我们可以看到学生的结论千差万别,此时教师就要发挥引导人的功能,引导学生去思考,最终得出正确的结论,这对启发学生的思维具有重要有意义,可以激发师生有效互动。

3.2 問题引导功能可以促进互动。对于数学课来说,问题具有重要作用,是数学课的核心,所以,要想提高学生数学课的成绩,要善于利用问题,教师要有高超的提问技巧,合理的问题对促进师生互动具有重要作用,同时也可以激发学生的数学思维。

中学数学对过三点的圆讲解十分详细,但是从学生的理解程度来看,我们却发现这门课十分的枯燥,此时教师就可以采用提问的方式来实现教学的目标,首先,让学生去思考过一点可以画出多少个圆,圆心的位置在哪?其次是过两点的圆,圆心位置在哪;最后是过三点圆,可以画出几个,圆心在哪?如果画不出这样的圆,原因是什么?层层深入的问题引起学生认知冲突,学生从简单到复杂的操作,尤其是问题逐渐具有挑战性,激发了学生的思考意识,此时老师的指导作用十分明显,师生互动的效果得到了很大的提高。

3.3 强化学生的感受形成互动。数学课程是抽象的,理解是由浅入深的过程,这个学习的过程中是随着教学活动的深入而逐渐产生的,学生对知识的感知会体会到知识产生的缘由,会发现学过的知识与新知识之间的关系,对知识发展有了新的体验,进而掌握学习数学的方法与策略,感知知识的结果,领会蕴含在知识中的思想,提高对数学知识的应用,体会数学应用的广泛性,提高对问题的解决能力,形成自我监控的意识与习惯。

4.掌握倾听艺术,将有效互动引向深处

在课堂教学中,倾听似乎是学生的事,教师娓娓道来,学生细细倾听。事实上,倾听别人发言、理解别人的意图是与人交往的前提。初中生天生具有探究精神和创造精神,倾听学生的想法,精心呵护他们心灵的成长和智慧的萌发,他们就会得到最大程度的发展和提高。教师的倾听,不仅仅要倾听学生的言语表达,更重要的是要善于观察学生脸上的表情、了解他们言语背后的情绪,从而判断学生对所学知识的掌握情况,思维的方向是否准确,解决问题的方法是否妥当,并及时采取措施,调整教学方法和策略,提高互动的有效性。

增强课堂中师生的有效互动,是促进有效教学的关键。教师应尊重学生的人格,关注个体差异,满足不同需要,创设能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的教育环境,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掌握和运用知识的能力,使每个学生都能得到充分的发展。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