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小学语文教学创新能力的培养

时间:2024-06-04

白金强

【中图分类号】G632.2

时代呼吁创新精神,时代需要创新型人才,创新是人类社会进步与发展的永恒主题,而今天的孩子是未来的主人,未来要求今天的孩子拥有丰富的创新能力,作为一名人民教师必须深刻认识,改变观念与教学方法,在实践中注重创新能力的培养。

一、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营造民主、和谐的氛围,培养学生树立创新意识

教学中创设民族、平等、和谐、自由、宽松、融洽、合作的学习氛围对教师而言是教学方法的问题,而且是设计教学原则,教学思想的根本问题。所有的教学活动都不是简单的教与学的双边活动,而是伴着师生双向的丰富感情的交流——只有教师爱学生,尊重学生,学生才会爱老师,尊重老师。小学生是因为喜欢你这个老师,才会喜欢听你所教的课。因此教师应当为学生付出真挚的爱,在爱的情感下,教育学生,体恤学生的心里、一切从学生的心智健康出发,在这个前提下才有可能在语文课堂教学上使学生逐步树立起创新意识。对学生而言是培养创新能力的基础。学生是独立意识的个体,其发展需要一定的空间和时间,一个轻松、愉快、民主的环境对于学生说,没有精神和心理压力,会尽力释放自身的潜能,从而最大限度地发挥自己的创新意识和能力,形成健全的个性。因此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尽量创设一种适合他们发展的良好氛围,多发现他们的闪光点,给与肯定和赞扬。少对学生说“不”字当头的话语,会容易产生消极的环境氛围,限制他们的主动性、创造性。应该多说“试一试”“太棒了”等鼓励与表扬的、欣赏的话语营造出积极的环境氛围。

二、创设自主探究知识的学习环境,给学生自由思维的空间,培养学生创新思维

創新思维并不是天生的,而是通过经常训练而生成的,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曾经说过:“不好的教师传授知识,好的教师教给学生发现真理。”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改革旧观念,重视对学生的思维训练。让学生自己去观察,去发现,去思考,从而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1、精心设计问题,启发学生深入思考

①教师要有目的,有重点地设置疑问。教育家叶圣陶先生说:“自始既不多讲而以提问指点代替多讲。提问题的目的在于让学生深入理解课文内容,发展思维,而不是为提问而提问。”如讲读《瀑布》一课时让学生带着浪一个接一个涌向岸滩时发出什么声音?和阵阵风吹过松林时会发出什么样的声音?这两个问题去探究,展开想象。这样问题中的两种声音就会在学生的脑海中回荡,对这一节的内容就不难理解了。

②教师提出的问题要巧妙而有趣。有趣的问题既可以引导学生积极思维,又能活跃课堂探究问题的氛围。问题要提到点子上,不能是脱口而出的一般问题。如讲《李时珍》的第三小节时,让学生自由阅读后问:李时珍决心编写的比较完善的药物书,应该是一本什么样的书呢?教师说明要回答这个问题就必须先读懂这一段的内容,必须对旧药物书的三条缺点进行概括,然后针对这三条缺点回答。这样启发既能激起积极主动思考,又能培养学生的概括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

2重视发散思维,增强教学的自由度,让学生的思维得到解放。发散思维是一种寻求多种答案的思维,他不满足于唯一的答案,思维是多方向的,多角度展开的。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是创新思维的关键。由于应式教育的束缚,教师形成了“唯书至上”,“唯权至上”,“唯常规至上”的价值观,在教学中紧盯着教材,把本应是千差万别的学生塑造成一个个“标准件”。只能“死读书”,学生仅有的一点创造火花在老师的否定中熄灭了。因此在教学中不要太拘泥书本,要有自主性、创造性,增强灵活性和自由度,在有利于学生发展的前提下,不妨打破常规,自己决定每节课讲的内容、讲课的方式和顺序。允许学生标新立异,鼓励他们积极地提出自己的新思想、新观念、新问题。给学生足够的思维空间和时间,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

创新意味着突破、变革,具有创新意识的学生喜欢发表于众不同的观念,喜欢出新点子,敢于大胆想象,教学中教师要多鼓励他们张扬个性,表达与众不同的感受。只有感想、敢做、敢为人先,才会离发明越来越近,才可能成功。

三、重视操作性学习,让学生充分“动”起来培养学生创新能力 人们常说:熟能生巧。学习语文也是这样,只有在听、说、读、写的过程中才能形成语文能力。但是很多教师在教学中往往忽略了学生的实际参与。认为反正学生懂了,明白了就行。其实,学生动手动口正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关键。

①、课堂上让学生:“动”起来。语文教学的过程中伴随着学生的情感、思维、动作参与的过程。我们要解放学生的情感,让情感积极参与,主动选择,从而产生创新的欲望。在教学过程中,我们经常看到老师让学生用自己所喜欢的方式读自己喜欢的段落,学生们是各个跃跃欲试,因为是自己喜欢的,学习兴趣就十分高涨。由于自己有权决定讲自己爱讲的,能讲的,充分发挥了他们的自主意识,激活了他们的创造力。他们把自己的生活经验同书上的文字结合起来就会富有个性。

②、让学生在课外“动”起来。长久以来,小学生学习的空间总是局限在封闭的课堂上,老师怎么教,学生怎么学;老师教什么,学生就学什么。学生学到的只是书本上有限的知识,形成的是被动接受的思想观念。因此教师要设计各种实践活动鼓励家长带领孩子参与,通过亲身参与,动手动脑, 锻炼自己的能力,开拓视野,增长经验和知识。大自然是实践最好的场所,家长和老师要多带孩子到大自然中去。例如春天去踏青,去看看嫩绿的小草,去看看流淌的溪水,去听听田野中各种小动物的叫声,让孩子感受到大自然的无穷魅力,这样不仅使孩子有了大量的感性认知,还会养成积极主动求新知的习惯。还有教师和家长要向孩子提供各种各样的少儿读物和试听材料,让孩子在阅读观赏中丰富知识。另外要让孩子多参加各种社会公益活动,在活动中开阔视野。总之要从各种渠道,各个方面,充实孩子的日常生活,积累知识经验,为孩子创新能力的萌发奠定良好的物质基础。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