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6-04
朱浩林
摘要:本文以体育课堂训练方法为基础,根据“课课练”原则,运用文献法、对照实验法、数理统计法来探究体能素质和运动技术相长规律在体育教学中的实践研究,以便得出规律性的训练方法以供交流学习。
关键字:体能素质;运动技术;体育训练
【中图分类号】G633.96
1. 前言
体能是指人体器官系统的机能在体育活动中表现出来的能力, 它包括耐力、力量、速度、柔韧、灵敏等身体素质、运动技术,是指是合理有效地完成动作的方法、从定义和对前人的研究分析可以知道,运动技术就是对个体的体能的一个展现。在教学过程中,大部分的老师只传授学生运动技术,并且要求学生不断地重复练习技术动作,虽然在一定程度上学生的运动技术有所长进,但到了一定的技术水平,学生的进步空间基本上是停滞不前。究其原因,是因为学生的体能素质没有得到实质的提高,从而影响了运动技术的提高,也就是在某一个层面运动技术和体能素质是匹配的,当你的运动技术想要达到更高的一个层面,体能素质也要达到另外一个相对高的层面,不然运动技术的提高就不能实现,或者出现动作变形,容易受伤,阻碍后续的发展。本文通过对照试验组的方法,探讨在教学中运用体能素质和运动技术相长的规律来促进教学的实践,以供参考
2. 实验对
东莞六中高一、二级篮球选项班120人
3.研究方法
3.1文献法
通过对相关文献资料的学习和实验的结果进行对比总结,得出规律。
3.2对照实验法
从高一和高二选项篮球的学生中分别选出150名同学,并且对每个同学进行体能数据的测试(50米跑、握力体重指数、肺活量、坐位体前屈),并且对测试的篮球项目内容(篮球场四线折返跑、全场运球传接上篮)进行初步摸底。根据测试数据从150名学生中选出120名学生,然后随机分成对照组和实验组,每组60人;统一主教材,采用不同的教学模式,为了最大限度地消除客观因素的影响,将训练模式选取在下午放学后统一在篮球场进行训练。训练6个星期,每次训练计划50分钟,然后按相同内容再进行测试对比。
3.2.1训练容(见表一)
3.2.2篮球检测项目内容、办法
3.2.2.1 篮球场四线折返跑
3.2.2.1.1测试方法: (如图) 测试者A按1、2、3、4 顺序跑完全程。从一侧端线开始,听到信号后出发,至近侧罚球线急停,转身迅速折回至起跑的端线,急停转身,跑至中线,折回端线,急停转身跑向另一侧罚球线,折回至原起跑的端线急停转身,跑至另一侧端线,折回冲刺至原起跑的端线。
3.2.2.1.2要求:每一次都必须脚踏线方能折回。每个学生跑一次。
3.2.2.2全场运球传接上篮
3.2.2.2.1测试方法(如图) L为标志、A为固定传球者、O为计时员、Q为学生,计时员发令后开始计时,学生Q按图示路线运球,绕过中圈标志杆(脚必须触及前场), 后将球传至A1,并接A2的回传球上篮(饶杆), 中篮后立即饶杆返回。依次往返两次(投中四个篮),最后一次投篮球安全穿过篮圈停表,计算成绩.
3.2.2.2.2要求:
3.2.2.2.2.1不能带球跑和两次运球,否则被判违例.如发生违例.计时员立即鸣哨并给口语明确指出违例地点就近的边线外,让学生重新运球入场继续测试.此时,计时表不停.
3.2.2.2.2.2不能碰到标杆,如碰到,学生必须自己扶好后才能继续测试.
3.2.2.2.2.3每人可测两次,取最佳成绩的一次.
运球上篮图解
3.3数理统计法
对实验数据进行统计归纳,得出学生提升的数据对比表。
4.实验结果与分析
4.1实验结果(实验数据取平均值,差距=|实验组-对照组|)
测试期间数据说明:时间单位取1/100秒;握力体重指数取小数点后两位,握力体重指数=握力(公斤)/体重(公斤)×100;坐位体前屈单位取1/10厘米。肺活量按仪器显示记录。
4.2结果分析
4.2.1组内对比(表二和表三):通过比较对照组在实验前后的数据对比,可以知道,无论是在体能数据或是在运动技术项目,通过对运动技术的练习,两者都有了提升,从这点可以知道运动技术的提升对体能素质是有促进作用的;而实验组同時对身体素质和运动技术进行了练习,所以两者都有进步,并不能说明两者之间的关系。
4.2.2表二与表三之间实验前后增长幅度对比
通过对表二和表三的两组间差距对比,在实验组的素质练习下,实验组与对照组在握力体重指数、肺活量、篮球场四线折返跑和全场运球传接上篮上的成长速度都比对照组的快,可以知道,通过素质练习可以使运动技术的学习事半功倍,从另一方面也可以说明,当运动技术上升到一个层次的时候,如果体能素质不能跟上,那么运动技术的进步则会减慢甚至停滞不前。从素质练习的内容看来,主要是针对耐力、上肢力量和指关节的力量进行加强,所以这些部位起关键作用的运动技术(肺活量、篮球场四线折返跑、传球和全场运球传接上篮)就得到了比对照组更大幅度的提高,而两组的50米的进步幅度比相近,另外坐位体前屈跟测试的运动技术关系不大,所以进步幅度基本上是没有。
从表四数据可以看出, 实验组的握力体重指数、肺活量、四线折返跑和全场运球上篮这四项数据实验前后的增长幅度都比对照组实验前后的增长幅度要大,跟表二和表三试验前后的组间差距是相对应的,更加说明了结合体能素质和运动技术双管齐下的训练模式中,两者的增长幅度是比较突出的,并且在进行运动技术练习的时候结合适量的体能素质练习对训练的效果更突出,运动水平的提升更大,因此,这种训练模式可以推广学习并加以应用。endprint
5.结论与建议
5.1 结论
综上所述,体能素质和运动技术的学习是相辅相成的,一是良好的体能素质是运动技术提高的良好基础,而运动技术的提高反过来也体现了体能素质的的提高。在体育运动中,体能素质和运动技术是互相伴随的,两者同时存在,不可分离。所以在体育教学中要坚持“课课练”的教学模式,更有利于学生运动技术的培养和体能素质的提高。
5.2 建议
5.2.1 體能素质和运动技术要匹配
在现实的教学活动中,有少数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安排了体能素质的训练,但是跟学习的运动技术动作所要求的体能素质是不能吻合的,就算体能素质练得再多,对该技术动作的促进作用也不会很大,所以在选择合适有针对性的体能素质练习是很重要得;要注意其作用是否对学习运动技术有较大的帮助;另外一点,体能素质的练习强度也要跟得上运动技术的要求,打个比方说,一个国际级的运动员,在一个特定的时间需要安排相对较高的高强度的训练,如果用强度一般的训练方法,会达不到相应的效果甚至会退步。所以在教学方法、内容和手段上,必须遵循体能素质和运动技术的匹配原则。
5.2.2教学模式要改革,适应体能素质和运动技术的规律
传统的教学模式是以教师为中心,学生被动接受知识的一个过程,在体育教学过程中,这种方式会导致学生无心向学,不愿参加锻炼,教学效果差,教师的积极性受打击,然后就容易出现教师放弃教学,让学生自己活动,成为了所谓的“放羊”现象。要提高体能素质和运动技术,就不能在这种教学模式下进行教学。首先,教学活动要以学生为本,这样指定教学计划的时候才会针对学生的体能素质和运动技术进行设计。第二,教学活动中必须同时存在体能素质的练习和运动技术的教学和练习,这样才能更好地平衡两者,做到相互促进。
5.2.3利用好体能素质和运动技术的规律
了解的体能素质和运动技术的匹配关系,我们就能更好地了解学生进步的方法,一个学生的运动技术需要进步,不一定是他的运动技术不够高,可能是他的体能素质水平跟不上,制约了其运动技术的发挥,所以要从他的体能素质方面提高,才能更好地去提高。类似这种的案例在基层教学中比较容易发生,因为没有弄懂运动技术与体能素质的关系,只是认为“头痛医头,脚痛医教”的错误原理,导致学生没有得到正确的教学或训练方法而停滞不前。
5.2.4体能素质和运动技术的培养要持之以恒
俗话说,罗马不是一天建成的,对于体能素质和运动技术的培养也一样,身体机能需要经常有计划的训练,才会提高,运动技术需要经常练习,才会熟能生巧。在基层教学中,往往容易看到了体能和运动技术的不足,加强了锻炼,见到了成效,但是没有坚持锻炼或者说没有系统的训练,然后出现教学训练不规律,一直处于这个波动不稳定的训练中,必然会影响技战术的提高。
所以教学设计中,体能素质的练习和运动技术的教学要贯穿于整个学期甚至学年,要有长远的发展计划,要一个课时、一个单元接下个单元长久坚持做好,学生才能得到更好的发展和发挥的空间,才能培养更优秀的人才。
参考文献
[1] 吴键.归去来兮身体素质“课课练”[J].中国学校体育,2010(8).
[2]王永强.小学生体能素质下降的原因及对策[J].教学与管理.2008.2.20:68
[3]中国体育科学学会,香港体育学院.体育科学词典[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40.
[4]邓飞.论运动技术[J].南京体育学院学报,2000(3):73~75
[5]田麦久.运动训练学[M].北京: 人民体育出版社,2000: 235
[6]毛振明.在体育课中如何有效地锻炼学生身体(上)[J].体育教学,2011(1).
[7]梁定邦,王文清“.课课练”的跟踪研究[J].山西农业大学学报,1994,14(2).endprint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