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6-04
李彦敏
摘要:本文通过对高职高专院校学生存在的现状分析,说明了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对高职高专院校学生教育的重要性,高职高专院校开设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是迫在眉睫,亟待解决的问题
关键词:传统文化高职院校作用
【中图分类号】G711
中华民族在五千年的发展历程中创造了举世瞩目的物质文明,也留下了灿烂的文化遗产,成为了每一个华夏子孙的心灵基因。
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要弘扬中华文化,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将弘扬中华文化写进党代会报告,这充分体现了当代中国共产党人对繁荣发展民族文化的强烈历史责任感。高职院校担负着培养社会所需的能适应生产、建设、管理、服务一线需要的高技能人才和高素质劳动者的重任。随着社会经济的迅猛发展,人才竞争的加剧,社会对高职院校学生的要求也越来越高,良好的人文素养也成为人才心智健康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一定的专业技能加上良好的人文素养和心理素质,也越来越受到社会和用人单位的重视,因此,加强高职院校学生的人文素质教育,是高职院校培养身体健康心智健全的学生的重要使命。反观现实,高职院校长期重知识教育胜过重素质养成的意义,在实践中强调知识和技能的传授及训练,轻视对学生人文素养的熏陶,轻视民族传统文化的传承,致使相当一部分学生对自己优秀的民族文化缺乏基本的了解和欣赏能力,更缺少一种对真理、对真、善、美价值的的坚定追求,造成了人格的价值方向不清、基础不牢、内在结构不健全,并因此成为滋生严重社会问题的一个重要内在因素。由此可见,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中华民族五千年以来形成的核心价值观、伦理道德观念、信仰观念等应该成为高职高专院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内容。在当前形势下,如何加强提升高职高专院校学生的人文素养是我国教育界目前亟待解决的一个问题。
一、 高职高专院校学生的现状
就一般特点而言,高职院校在教育方面更多偏重于职业知识和技能的教育,专业设置因片面强调适应市场需求而忽视了人格养成等基础教育,一些院校甚至出现了以追求功利为目的的教育倾向。毫无疑问,高校是培养人才的机构,而人才的基本构成则少不了“人”与“才”两个基本的方面。只是一味强调知识技能教育而忽视人格养成教育,就难以培养出社会需要的真正的人才。中华文明源远流长,中华传统优秀文化在人格养成和做人境界方面的智慧是举世公认的,历史上伟大的人物和有成就的精英,无一不是受益于传统优秀文化的熏陶。因此,现代高等教育也需要借中华传统优秀文化的力量,培养“又红又专”“德才兼备”的真正人才。遗憾的是,近些年来教育系统中对知识与科技现代性的教育成为主流,而人格养成教育则受到忽视,导致很多学生对中华五千年灿烂的文化知之甚少,甚至一无所知,更谈不上从中受益。如此下去,我们花费很多资源教育出来的学生,很可能是那种“只专不红”“有才无德”之人。若是高等教育产出的是这样的“产品”(指毕业生),就无法让这些学生在社会和市场中受人欢迎,也无法为学校赢得声誉,更有可能因为人格与道德的“短板”阻碍他们的发展,甚至会给社会造成危害。毫无疑问,一旦造成这样的局面,教育就很难说是成功的。时至今日,高等院校对中华传统优秀文化教育的忽视,已经造成了一些我们不愿意看到的后果。认识这些后果及其严重性,也是我们改革当前教育模式与内容的重要前提。学生因为缺乏中华传统优秀文化熏陶和人格养成教育,已经产生了下列一些具有一定普遍性的问题:
1、 由于对中华五千年传统文化知识的匮乏,许多学生的世界观、价值观和人生观产生了错位与扭曲。由于缺乏人格方向的指引,很多学生将自己的精力导向了追求生活另类的目标,如追星、上网、穿名牌、打游戏,等等。当一个人失去了理想的追求,迷失了人生的目标,就会变得精神空虚,生活就会变得苍白,现实的追求就会变得低级和庸俗。
2、 文化的功能是引领个体与群体合一的价值方向的。没有优秀文化的熏陶,人就会对他人和组织以及社会缺乏应有的责任感,就会陷入个人名利的狭隘追求中,就有可能变得唯利是图,甚至冲破道德与法律的底线,成为社会的破坏力量。
3、 如果一个国家的公民没有了民族优秀文化的指引,“国家兴亡,匹夫有责”这样的豪情壮志就会成为空谈,人们就会丧失民族集体意识,国家内部就会失去团结的力量。如今,大学生们由于缺乏中华传统优秀文化的教育,已经出现了过分追求享乐主义、自由主义、个人主义的生活方式,他们满足于享受现状,不思进取。这种状况对于一个国家来说,是需要高度重视的。
4、 缺乏文化的指引,一些人就会陷入物质利益的片面追求中,他们通常会变得缺乏政治热情,对社会责任冷漠,以“愤青”的心态讥讽时政,以现实的姿态嘲笑利他主义的价值方向,以追求和攀比物质享受作为生活的素材,以突破道德底线为乐,在自己缺乏基本素养的同时挖苦其他同类人的言行(如对正准备跳楼者的欢呼),等等。在这样一系列思想混乱的同时,有些学生甚至将打架、斗殴和蓄意伤人视为取乐的游戏。
5、 由于课程安排中只重视专业和技能知识的培养,一些学生失去了做人的基本素养,他们不懂得如何在同学间建立健康友谊、诚信和温情的重要性与方法,个人在群体中的生活都面临着很多障碍。这样的一些学生,虽然专业知识提高了,但在人间友谊和情感方面却变得淡漠了。试想,一个不懂得与人相处的人,又如何发挥自己的专业长处?如此状态的人,又如何与他人合作?未来又如何去带领团队呢?
6、 诚信是一个道德范畴,为人处事要言必信,行必果,可是当代大学生诚信意识淡薄,缺乏誠信的屡见不鲜,如考试作弊,补交学费,借同学钱不还,不遵守时间,不遵守承诺等。
7、 心理脆弱,承受挫折能力差。不经历风雨怎么见彩虹,人的一生都会遇到各种各样的挫折,当代大学生大多都是独生子女,家庭经济条件比较好,也养成了他们较强的个性,一旦遇到挫折和困难容易产生过激行为,如跳楼、自杀、自残、攻击他人等行为。
二、 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对高职院校教育的作用endprint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作为中华民族五千年以来的精神之根和文化之魂,历史源远流长,内容博大精深。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中名言名句千百年来一直在激励着人们,“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自强不息”“厚德载物”“吾日三省吾身”“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等这些古代文明的结晶对高职高专院校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等都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1、 有利于激发大学生强烈的爱国情感和民族责任感。
爱国主义和民族责任感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中贯彻始终的主流。也是对当代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内容。从古至今,中华民族就有着爱国主义的传统,历史上的英雄和伟人无不是因为高尚情操而成就了自己生命的伟岸,如司马迁“常思奋不顾身,而殉国家之急”的舍身取义,李白的“中夜四五叹,常为大国忧”的忧国忧民,范仲淹“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人生理想,岳飞的“精忠报国”的爱国情怀,文天祥的“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爱国气概。因此,对高职高专院校的学生进行中国传统文化教育,有利于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感,有利于促进学生团结奋进,树立崇高理想的情怀,有利于培养学生积极进取,健康向上,坚韧不拔,百折不挠,为实现理想和远大目标执着追求的斗志。
2、 有利于培养大学生诚实守信,宽以待人的优秀品格
诚信是大学生走向社会的通行证,是为人处事的根本准则,在现今社会,物欲横流,享乐主义,拜金主义,个人主义盛行,社会群体道德在滑坡,见利忘义,金钱至上的风气日嚣尘上,许多大学生道德感缺失,尤其是缺乏诚信。中国传统文化中的诚信美德可以追溯到先秦时期,中国最早的历史文献《尚书》中已经出现“诚”和“信”的概念,后来成为经世致用的道德规范。春秋时期著名政治家法家创始人管仲明确讲:“先王贵诚信。诚信者,天下之结也”。他认为诚信是集结人心,使天下团结一致的保证。儒家的诚信观念与其“仁”的理论紧密结合在一起的。道家以老子为代表的《道德经》中说:“信言不美,美言不信”,“轻诺必多寡信,多易必多难。”诚信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伦理美德,也是人际交往的重要粘合剂,是中国传统道德体系中重要的美德,因此在高职高专院校加强大学生的诚信问题是弘扬传统文化的一项重要任务。
3、 有利于培养大学生的伦理道德观念,养成尊老爱老敬老的道德品质
部分大学生忽视中华民族优良传统的美德,生活上追求安逸享乐,以自我为中心,他们不知国家和社会的培育之恩,不知父母的养育之恩,不懂得尊老爱老敬老助老的美德。所以在高职高专院校开展以传统孝道文化来加强大学生感恩教育是迫在眉睫的事情。教会大学生感恩认知、感恩情感、感恩行为、感恩习惯培养大学生的感恩意识,提升他们的道德修养,特别注重培养大学生的尊老、爱老、敬老、助老的光荣传统。孝道贯百代,上下五千年,孝道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在中国历史上发挥了举足轻重的作用。孔子继承了商周的伦理思想,强调“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孝悌也者,其为仁之本与”。孟子发展了孔子的思想,提出仁、义、礼、智、孝、悌、忠、信以及“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的思想,告诉人与人相处中,应当推恩及人,使孝道得以升华,达到博爱的境界。古人尚且如此,作为当代大学生更应该学习这种精神。
三、弘扬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方法和途径
对中华民族传统优秀文化的传承,许多思想家和教育家都付诸了毕生的心血。当代思想家任继愈先生认为一个民族的历史和文化是“国家兴亡之学,民族盛衰之学”,重视传统文化和历史知识的普及和教育工作是提高全民历史意识,弘扬传统文化精髓的重要举措,也是现代化教育不可推卸的责任。
第一,提高对传承传统文化意义的认识
国家要实现现代化,必须物质与精神两个文明一起抓,而历史知识、历史智慧则构成了精神文明非常重要的部分。因此,作为教育机构的高职院校,继承民族文化优秀传统,用优秀的文化教育培养下一代,是教育者和教育机构的使命,也是责无旁贷的。其次,通过提炼传统文化中的优秀因子,结合现代人的心理特点,培养国民对历史文化的认同感,是建立民族自豪感和文化自信的基础。再次,文化不仅仅是一个民族的灵魂,也是一个国家综合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经济全球化时代,我们应当保持并努力发展民族性的文化,并使之与现代文化相结合,使学生充分认识到传统文化的价值与重要性。
第二,改进传统文化教育的形式
传统文化的教育不能沦为简单的历史知识教育,更不能出现简单复古的倾向,否则,就无法调动学生学习传统文化的兴趣。有必要加快历史教学改革的步伐,加快传统文化教材编写,紧密结合社会现实,尽量呈现生动的史实,避免过多的结论和简单的说教。教学方式也要多样化,充分利用现代技术和历史实物材料,将理论环节和实践环节结合起来,使之与历史教育的育人目的结合起来。将传统文化学习与学生的爱国情怀结合起来,发挥学生学习和研读的主动性和积极性,采用各种灵活方式给与学生以有效的激励。
第三,将传统文化教育纳入学校教育大纲
民族优秀文化的传承,需要有制度的保障。国家已经做出了弘扬传统优秀文化的战略决策,学校也应该相应地做出与之相配套的制度安排,将传统文化教育纳入学校的教学大纲,设计专门的课程,培养专门的教师,开展专门的教学活动,组织相应的开始考核方法,并从学校各方面活动入手,体现传统文化的特色,做到全方位覆盖,贯彻到教师、干部和学生的所有言行中去。只有这样,传统文化教育和全方位育人教育才能得到制度化的保障。
第四,制定新的全面育人的目标
时代和社会发展的趋势表明,单纯的技术型、经济型人才已经不是适应社会发展的综合型人才,文明的前进需要更多不仅具有专项知识与技能,同时更具备良好的道德、文化修养的高素质人才。清末文人龚自珍曾说:“灭其国不如先灭其史”,可见传统文化教育对一个国家来说有多么重要。大学生是国家和民族的希望,应该努力学习人文知识,自觉吸收传统文化精髓,不断提高自身的人文素养和综合素质,更加全面地塑造自己成才。传统文化将“修身”与治国平天下联系在一起,推崇推己及人,正己正人,成己成物。传统重视调解人际关系,推崇以诚待人,孜孜追求人与人的和谐,人与自然的和谐,对于营造安定的局面有积极作用。所谓“推己及人,正己正人,成己成物”都是推崇“忠恕之道”,正如“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传统文化重视刚毅自强,抱负远大,持之以恒。《周易乾卦》说:“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当前世界经济政治格局发展变化速度很快,大学生作为将来国家建设的中坚力量,就需要具有刚毅自强的品格和持之以恒的精神。曾参说过:“士不可无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己,不亦远乎?”当代大学生只有勇于担当责任和不屈不挠,只有具备自我修行、不断突破自我的自强不息的精神,才能在中國和世界的未来挺立潮头。
【参考文献】
[1]刘家和.关于传统文化与教育的一些思考[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4.
[2]朱耀廷. 中国传统文化通论[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4-5.
[3]叶汉林.弘扬民族传统文化,促进高校教育工作[N].光明日报.
[4]蔡炎武,刘铁芳.当代大学生思想道德现状及对策分析 [J].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1996,1(1):45-47.
[5]刘绿丝.加强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之管见[J]. 湖南财经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1.6(18)22-24.
[6]赵吉惠.中国传统文化导论[M]. 江苏:江苏教育出版社,2007.endprint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