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6-04
杨光耀
与初一新生的家长交流,不难听到“我孩子小学语文成绩挺好,怎么上了初中成绩下降那么多?”诸如此类的话语。透过这些话语我们可以看出,不仅学生不适应初中的学习生活,甚至家长也不适应孩子在初中的表现。在我们农村相当一部分小学生升入中学后,由于许多方面的不适应,学习兴趣减退,学习质量大幅度下降。经过调查分析,在过渡与衔接上(主要是小学高年级和初中一年级之间)存在着一定的脱节和断层现象,农村学生阅读量少面窄,隐藏着诸多的问题。
一、初一新生学习现状
第一,学习习惯上与初中生要求的有差距。主要表现在时间安排不合理,上课专注力不够持久,容易分心走神等。
第二,学习方法上对初中学习的不适应。例如,听课不太善于抓住重点、领会要点,不会做笔记、作札记、勾画批注课文,不善于利用课文的注解、相关的工具书解决学习中的疑难,过于依赖教师的传授,一时找不到适合跟进初中阶段学习的学习方法等。
第三,基础知识和技能不达标。主要表现在基础知识不踏实、不牢固、底子薄弱,体现在语文构成的多个环节。
(1)常用汉字识读关能过,但书写关难过。
(2)拼音拼读能过关,朗读正确、流利,但拼写不过关。不少学生在初中阶段都还不能完全掌握拼音方案。
(3)口头表达、口语交际能力较强,但书面表达、写作能力较低。病句多,语言幼稚,不善于观察和描写,分辨不清记叙、议论、说明等表达方式,文体意识模糊等,习惯成自然,结果初中三年都未能解决,甚至把问题带到了高中。
(4)在现代文阅读方面概括理解能力差。
(5)文言文阅读几乎是盲点。从小学过渡到初中,存在着文言文阅读严重脱节的现象。刚升入初中的学生,连一些最简单的至今还有生命力的文言实词都难以理解,以致初中文言文的教学困难重重。
二、学习现状原因分析
第一,就学生的个性心理发展特征而言,初一新生跨入初中大门,心理年龄特征仍处于半幼稚、半成熟、半独立、半依赖,自觉性和幼稚性错综交织的状态。而初中课堂教学中的趣味性、游戏性和激励性相比小学有所下降,以致一些学生觉得听课乏味而走神。
第二,就学习习惯和方法而言,学生开始必然沿袭着小学的套路和思维惯性,带有浓厚的小学学习特征。相比之下,初中由于课程门类的增多,课时的减少,要求的提高,教师的教学逐渐由小学的“扶着走”,改变为“半扶半放”,学生一时难以适应,感到不知所措。
第三,就学习任务而言,中学语文教材内容是一下子加深,知识点增多(每单元有训练要点,每课又各有难点和重点),从初一上学期开始对学生的要求就大大提高了,知识点除有大量需记忆外,更侧重分析与理解,思维难度增大。由于课时紧,中学教师讲课速度一般较快,课堂容量大,许多知识只能一带而过。这就要求学生要有高度自觉性,认真、独立地完成好作业。测验题量大,难度大,时间少,且考点多做了变形,还有知识点的延伸,要求学生高效高质量地完成。这些犹如断级的楼梯,学生实在难以登跃。那么如何加一个台阶,让他们顺利地拾级而上呢?
三、过渡、衔接对策初探
初中小学的语文教育教学本来就是一脉相承的,是一项系统的工程,做好初中小学语文教学的过渡与衔接,极为必要。这就要求初中教师尤其是初一语文教师,应瞻前顾后,找出这些联系和区别,从教材、教师、学生这三大方面搞好小学与初中的衔接,使初一学生平稳过渡到中学的学习环境中,使中小学教学真正成为一个相互联系的有机整体。
1.研究教材,铺设台阶
学生一上初中,顿时感到学习任务加重,学习的科目多且内容也比较深。教师要消除学生的紧张心理状态,通过利用学生对新知识、新环境的好奇心理,在知识的学习上从学生感兴趣的地方入手,对教材进行整合,确定好教材的起点和教学的切入点。初中教师必须打破小学、初中的界限,不仅要对初中的要求和教材吃准、吃透,还应对整个《课程标准》了然于心,认真探讨和分析小学高年级段的课程体系,较准确地掌握小学语文教学的内容和要求。如果我们能合理把握中小学语文教学的脉络,从宏观角度入手,及时思考各个阶段的侧重点,进一步明确初中教学要求,并将之施于教学备课中,充分考虑课堂各个环节的衔接,那么在教学中才会加强针对性,减少盲目性,体现层次性,在学习的道路上铺好台阶。
2.研究教法,领上台阶
由于初中内容比小学内容明显加重,涉及知识面广,所以我们初一教师可适当保留一些小学的教学方法,将初中的教学方式方法逐渐地加以渗透,切不可急于求成,破坏学生良好的学生习惯。培养学生的思维方式,要根据学生的智力和能力,使他们逐步由形象思维转化为抽象型的逻辑思维,对小学的教学方法采取逐步扬弃的方式。教师要想方设法让课堂教学“活”起来,教师务必发挥主导作用,依靠全体学生共同营造健康的课堂教学心理氛围,以促进学生主体作用的发挥。巧妙地运用各种教学方法,使教学过程生动活泼,有利于学生对知识的吸收以及自学能力的形成。
3.研究学生,跨越台阶
首先,我们需要研究好各类学生的特点,及时了解他们的思想动态。
学生从小学进入中学,生理和心理都有发展,从生理上来说,进入了青春期;从心理上来说,他(她)们已认为自己是大孩子,有了一定的主见;从空间上来说,外部环境发生了变化,人际关系变得复杂化了,他们开始寻求新的集体并且在新的集体中寻求自己的定位。所以,初一的班主任要重视这一系列情况,要有强烈的事业心和高度的责任感,要爱护他们,同他们建立真挚的感情,取得他们的信任,达到心灵上的沟通。对学生的教育要严中有爱、爱中有严,帮助他们做好思想、感情、知识等衔接,多与学生探讨,找出衔接的问题所在并及时给予解决。
其次,我们应该重视学习习惯和学习方法的培养,培养学生的自主意识。
好的学习习惯对学生搞好学习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学好语文必须注意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1)课前有主动预习,课后有自觉复习的习惯;(2)课堂上有思路活跃、勤记笔记的习惯;(3)课堂上有大声答问、大胆质疑的习惯;(4)阅读时有随手查阅字典释疑的习惯;(5)有眉批圈点、边读边思考的习惯;(6)作文时有先构思、再写提纲、写正文以及加后记的习惯;(7)文章写成以后有读两三遍并进行自我修改的习惯;(8)课外阅读时有随手摘录、随时积累并运用的习惯;(9)有勤于动笔、写心得体会、记日记的习惯。养成了这些良好的学习习惯会使学生终身受益。
好习惯开道,好方法随行。著名教育家陶行知说:“教师的责任不在于教,而在于教学生学。”“授人以鱼,不如授之以渔”,随着中学语文教材内容的增加,难度的加深,知识面的拓宽,要求学生必须具有一套独立的学习方法相匹配。因此,教师应有意识、有步骤地教给学生一套行之有效的语文学习方法,如怎样落实学习中的八个环节,即“八会”:(1)会计划,能制订切实可行的学习计划;(2)会预习,能画出重点,提出疑问;(3)会听课,能全神贯注,积极思维和记住重点;(4)会复习,课后能温故知新;(5)会作业,能自觉独立完成作业;(6)会释疑,能自主或与同学合作探究解决疑难问题;(7)会小结,能整理笔记,系统知识;(8)会课外学习,丰富知识面。还有怎样阅读,怎样写作,怎样口语交际等。
综上所述,在中小学教育教学过程中,教师教育学生的方法须考虑层次性和连贯性,促进各个环节的衔接联系,使学习内容整体优化,这是提高语文素养的关键所在。当然,无论是怎样的教育教学方法,都应“让学生带着社会生活的体验走进语文课堂”,“让学生带着语文课堂的收获走向社会生活”,经过积累、感悟、熏陶,注重各个环节的衔接与逐步提高,语文素养才会得以提高,语文教学质量才会螺旋式地上升。我们要真正达到每个阶段顺利登跃新台阶,还需要每位辛勤的园丁不断铺设台阶,帮助学生勇敢攀登。
(作者单位:广西柳州市三江县八江中学)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