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国家治理视角下赫哲族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路径

时间:2024-04-24

于 辉,纪莉莉,周文翠

(1.佳木斯大学 经济与管理学院,黑龙江 佳木斯154007;2.鲁东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山东 烟台 264025)

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提出要健全基本公共服务体系,完善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制度,扎实推动共同富裕,不断增强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国家治理体系是在党领导下管理国家的包括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和党的建设等各领域的一整套制度体系。公共文化服务是国家治理的重要部分,我国人口较少民族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是党和国家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的内在要求。

一、赫哲族社会发展进程中面临的困境

赫哲族是具有悠久历史的北方少数民族,据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统计仅有5 354人,主要聚居于黑龙江省佳木斯市。目前,共有3个赫哲族民族乡(同江市八岔、街津口,饶河县四排)和5个赫哲族聚居村(佳木斯市郊区敖其、饶河县四排、抚远市抓吉、同江市八岔和街津口)。一直以来以渔猎生产和采集为生,新中国成立后进行了多次的产业结构调整,但仍面临发展困境。

(一)传统文化传承濒临断代

赫哲族传统有语言无文字,传统的阿尔泰语系通古斯语族满语支濒临灭绝,具有本民族语言能力的人代际退化。只有为数不多的八九十岁老人才能够流利使用赫哲语,部分70岁以上的老人能够听懂日常用语但不能完整表达,60岁以下能听懂一些日常用语的赫哲族人只占少数,赫哲族民族语言实际使用功能已经丧失,目前通用汉语。赫哲族传统文化的许多内容濒临失传,如服饰、用具、习俗礼节、民歌曲调(如伊玛堪、嫁令阔等)、民族技艺等由于只有民族语言无民族文字等原因,随着吴连贵、葛德胜、尤连仲等老一代人的去世面临传承困难。曾经信仰的原始宗教——萨满教在赫哲族地区已经成为历史。

(二)公共服务基础设施落后

赫哲族地处东北地区偏远乡村,直至20世纪90年代,没有铁路、公路线路较少且路面等级低、水路通航期短且运量小;供水、供电、供热、有线电视、互联网络等设施比较落后。

(三)原住居民生活水平不高

当代赫哲族聚居区主收入为种植业、养殖业等第一产业,粗犷式的农业、渔业生产经营导致收入较低。20世纪80年代末,赫哲族世代为生的渔业产量和收入急剧下降。据统计,八岔、街津口、四排等赫哲族村在1991—1994年的渔业生产面临停滞状态,人均纯收入仅为当时全省农村少数民族人均收入的1/3。

二、赫哲族社会发展的主要影响因素

(一)自然环境因素

赫哲族居住地区处于中国东北边陲,地理位置偏远,气候环境恶劣,冬季寒长,每年有近6个月的结冰期;生产经营受气候、交通等因素影响较大,自然资源存量逐年减少,生态环境问题日益突出,应对自然灾害能力较弱。

(二)社会历史因素

赫哲族世代以“夏捕鱼作粮,冬捕貂易货”为生,属于典型的“渔猎部落”,新中国成立后在党和国家的扶持下从原始的生存状态直接进入“现代社会”,虽然多次调整其产业结构与实践转产,社会经济文化有了较大的发展,但生产方式目前仍以农业为主,政策性收入较高,自发展能力与社会资本吸引力有待加强。

(三)观念意识因素

总体来看,赫哲族地区人民文化程度较低,思想观念落后,政策依赖性较强,主动创业、可持续发展方面意识较弱。即使是发展势头良好的旅游产业也被外来资本挤压,本民族居民作为文化资源的持有者只是承担文化展演者角色,民族自信心与民族奋斗精神急需增强。

三、赫哲族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路径

(一)制度路径

赫哲族独特的文化习俗与民族地位得到党和国家的高度关注,在系列普惠的公共文化服务制度与专享的公共文化服务制度推动下,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得到长足发展。

普惠制度方面,自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正式提出“加大政府对文化事业的投入,逐步形成覆盖全社会的比较完备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以来,历年历届的党代会、人代会都在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方面予以强调,由“加快建立覆盖全社会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十六届六中全会)到将“覆盖全社会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作为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目标之一(十七大),再到“促进基本公共文化服务标准化、均等化”(十八届三中全会)、实现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作为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重要指标(十九大),至今的“健全基本公共服务体系,完善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制度”(十九届五中全会)。国家“十一五”“十二五”“十三五”时期文化改革发展规划纲要等重要文件均对公共文化服务进行战略部署。文化和旅游部、各级政府相关部门也积极制定实施各项政策措施,如《关于加快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意见》《国家基本公共文化服务指导标准(2015—2020年)》等确保全体公民享有基本文化生活权利;《公共文化服务保障法》《公共图书馆法》为推进公共文化服务法治化和规范化提供保障。

专享制度方面,赫哲族所在的省、市、县(市)各级地方政府相继出台一系列政策文件,指导和扶持赫哲族构建完善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如《黑龙江省关于加快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实施意见》《黑龙江省基本公共文化服务实施标准》《黑龙江省“十三五”时期贫困地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工作方案》《同江市推进基层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建设实施方案》等文件对赫哲族乡村的公共文化服务建设具有总体规划、标准建立、任务布置和活动指导等作用。

此外,国家积极促进人口较少民族的繁荣和发展,制定和采取一系列特殊政策和措施对其进行扶持。如三轮的“扶持人口较少民族发展政策”(《扶持人口较少民族发展规划2005—2010年》《扶持人口较少民族发展规划2011—2015年》《“十三五”促进民族地区和人口较少民族发展规划》)。在文化政策方面,保护赫哲族传统文化,深度挖掘民俗资源,组建赫哲族文化艺术团体,培养民族文艺人才进行创作演出,传承赫哲民俗文化,打造特色民俗文化品牌,推动赫哲族与全国各民族共同发展进步。

(二)行动路径

1.参与国家治理路径。在人民代表大会、政治协商、民族区域自治和基层群众自治等系列制度保障下,赫哲族人行使平等权利,参与国家治理;自主管理赫哲民族内部事务,促进民族和所在地区的发展;人才队伍不断成长壮大,可持续发展力增强。赫哲族在中央到地方的各级党代会、人代会和政协会议都有自己民族的代表。全国人民代表大会自第三届(1964年)以来一直有赫哲族代表,街津口赫哲族乡村民刘蕾当选第十一届全国人大代表时仅有23岁,现已连任三届,她以年轻的状态与“年长”的代表经历将赫哲族地区建设、经济发展、民族发展、赫哲族文化传承保护、赫哲族人才培养等“民意心声”传递到“两会”上,提出的《加大对赫哲族民族文化产业扶持力度》《建设赫哲族非物质遗产研究保护中心项目》《关于加大扶持少数民族教育力度的建议》等提案得到党和政府的高度重视并加以扶持落实。除了通过党代会、人代会和政协会议参政议政,赫哲族人民通过自主管理本民族内部事务建设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由于赫哲族人口数量较少,聚居规模小,不具备实行民族区域自治的条件,国家在赫哲族聚居地区方建立了赫哲族乡和赫哲族村,乡长、村长由本族人担任,组织赫哲族人自主治理本地域的各项事业。

2.发展特色经济路径。2016年5月23—25日,***总书记到黑龙江考察调研期间特地到同江市八岔赫哲族乡八岔村了解民情、倾听民意、参观民俗,代表党和政府对赫哲族人民表达慰问,嘱托赫哲族乡村率先致富奔小康、学习好民族文化。在党和国家的政策引导下,赫哲族乡村大力发展特色经济。利用民族优势发展文化旅游业;利用资源优势发展水产养殖业;利用生态优势发展优质高效农业。街津口赫哲民俗文化传承保护核心区、八岔赫哲渔猎文化互动体验区成为同江市旅游经济布局的重点。八岔村建造凸显特色的文化旅游设施,如赫哲族渔猎文化馆、赫哲家庭旅馆;推出凸显赫哲特色的旅游线路,如“追随***总书记脚步、赫乡民俗体验游”“赫哲故里”等,创新起点打卡、大篷车首发等体验活动。八岔乡和街津口乡利用资源优势建立水产养殖合作社,扩展水产养殖区,发展大马哈鱼、鲟鳇鱼、林下畜禽等养殖项目,增产增收。八岔乡和街津口乡利用寒地黑土优势发展特色种植业,如葡萄、玫瑰、大球盖菇、北海道山药等,“赫乡田源”农产品地理标识走向全国,入股贵州九阡酒业集团;街津口乡建设“中药材基地”“寒葱基地”“小麦基地”“柳编基地”,推进退耕还林、种植红柳,收益大增。(《全力推动赫哲族群众脱贫致富奔小康》)

3.传承特色文化路径。在党和国家、社会各界的高度重视下,赫哲族乡村化解困境为转机,深挖民族特色文化基因,将其保护、传承、发扬。首先,在保护赫哲族传统文化方面,建设博物馆、图书馆、文化中心、艺术团等实体文化载体。同江市赫哲族博物馆被国家民委批准为“全国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基地”、国家三级馆(2018年);图书馆被评为国家二级馆;在北京民族文化宫举办“同江文化周”活动,展演舞台剧《赫哲婚礼》、伊玛堪歌舞剧《拉哈苏苏》等赫哲传统文化曲目。其次,在传承赫哲民俗文化方面,挖掘民族历史,传承村志文化、说唱文化和鱼皮制作文化。通过建立伊玛堪传习所培养非遗文化传承人。伊玛堪说唱入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急需保护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鱼皮制作技艺入选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乌日贡大会等项目入选黑龙江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系统介绍赫哲民族自然地理、历史文化、社会经济发展、民风民俗等特色文化的《八岔村志》入选国家首批《中国名村志》,开启赫哲文化保护传承新纪元。最后,在发扬赫哲特色文化方面,打造冬捕节、乌日贡节、文化节等特色品牌。八岔乡创办“赫金虐”和“赫哲姑娘”鱼皮手工艺合作社,培训鱼皮制作工艺匠人,创新制作发扬赫哲民族历史文化的鱼皮画、鱼骨挂件等手工艺品;组织八岔冬捕节、“乌日贡”节、“呼日堪”文化节等民族特色活动,以文兴业、以文惠民。

四、赫哲族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现实价值

(一)培养赫哲民族的创新力

在保护传承赫哲族文化过程中,赫哲人民的创新力被激发,首创赫哲冰上马拉松,创新推出体现民族特色的《赫哲婚礼》《赫哲神舞》《我的中国年之“鱼皮部落”》等作品。《赫哲神舞》荣获2018年金鸡百花电影节电影剧本提名奖;《赫哲神韵》《呼萨萨满神歌》荣获全省少数民族歌舞大赛二等奖;赫哲鱼皮作品荣获第二届中国国际现代渔业暨渔业科技博览会“创新奖”。

(二)提升赫哲民族的凝聚力

在国家拓展文化服务供给的同时,赫哲族乡村不断加强治理能力,组织赫哲族人学习传统文化与现代科学技术,加深对本民族历史、文化和发展机遇的认识,深度挖掘民族文化,大力发展文旅产业,提升民族凝聚力。2018年同江市建成并开放赫哲民俗餐饮博物馆、脱贫攻坚纪实馆、赫哲族鱼皮文化产业基地,获得全国民族团结进步创建示范区、国家和黑龙江省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项目县(区)。

(三)增强赫哲民族的幸福感

2018年八岔村供热完成煤改电工程,八岔赫哲族群众告别燃煤供热历史;荣获全国“百佳避暑小镇”和全省“十佳和谐村”称号;街津口乡荣获“中国生态魅力乡”称号,街津口村入选中国传统村落名录,街津口与八岔两个赫哲族乡分别荣获“省级文明乡镇”和“中国最美生态文旅小镇”称号。2019年八岔赫哲族乡荣获全省脱贫攻坚组织创新奖。赫哲族人的民族自豪感、生活幸福感显著增强。

面向特殊地域、特殊群体的文化服务体系是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赫哲民族这样的特定地域、特殊群体,党和国家给予特殊关怀,用文化增强其归属感、自信力,提升其民族凝聚力,较好诠释了公共文化服务均等化与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国家治理方略。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