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新时代高校师德师风监督存在的问题、原因及对策分析

时间:2024-04-24

王 雪,孙 静,兰 芳

(山东中医药大学,济南 250000)

高校立身之本在于立德树人,以德为先的高校校园文化环境和大学生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养成很大程度上受高校教师这个主要主体的影响,高校教师的素质决定着人才培养的质量,关系到国家和民族的希望与未来。在全面推进高等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新时代背景下,加强高校师德师风建设和监督,是高校师资队伍建设、校园文化建设和学校治理的重要举措,对新时代推进师德师风建设,培育良好育人环境,培养高素质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具有重要意义。

自2011年以来,在推进新时代高等教育高质量发展,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过程中,国家陆续出台了《高等学校教师职业道德规范》《教育部关于建立健全高校师德建设长效机制的意见》《新时代高校教师职业行为十项准则》《教育部关于高校教师师德失范行为处理的指导意见》以及《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全面深化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改革的意见》,不断完善高校师德师风建设的政策依据和实施内容,并在建立健全高校师德建设长效机制中,把监督作为师德师风建设的重要内容和机制提出并实施。推进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监督是其内在的必然要素和环节。“完备的师德监督机制,可以使高校师德行为处于得以调控和约束的状态。”[1]师德师风监督作为一种以问题为导向的机制从“幕后”走到“台前”。师德师风监督是推动高校教师不断提升自身师德师风修养的重要环节,是巩固师德师风建设成果的有效途径,是师德师风建设体系中不可或缺的制度和机制要素。

当前,高校师德师风监督还处在摸索阶段,监督体系和监督效力上还有很多需要研究的问题,需要从理论和实践层面不断探索、总结和创新。为了解当前高校师德师风监督工作状况,通过网络调查问卷方式,对山东中医药大学及山东省内部分高校进行了问卷调查,内容涉及师德师风建设状况、存在的主要问题、监督主体、监督方式等。本次问卷调查共回收有效问卷1 432份,其中专业课教师问卷270份,行政管理人员问卷183份,学生问卷979份。调查对象涵盖高校的主要群体,调查范围有一定代表性,具备调查研究的科学性和可行性。

一、新时代高校师德师风监督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监督机制不健全

当前,国家和社会对高校师德师风建设高度重视,如何通过制度推动政策落地是关键。通过调查发现,高校师德师风有关制度在师生中的知晓度并不高,广大师生并未切身感受到师德师风的显著监督效力。调查显示,仅有19.41%的被调查者了解《高等学校教师职业道德规范》《新时代高校教师职业行为十项准则》等相关政策内容,29.54%的人表示不太了解。就身处高校工作的实际感受,各高校在推进落实《教育部关于建立健全高校师德建设长效机制的意见》的过程中,基本都建立了师德师风建设工作领导小组,并从教师培训、教育、考核和师德师风宣传、标兵评选等方面建立了一系列师德师风建设工作制度,也实际开展了大量工作。但泛泛的教育工作开展得多,针对负面清单问题开展的监督很不足,高校内部自我监督的力度和效力不足。

(二)日常监督做得不够实

一方面,监督合力尚未形成。在监督工作的具体落实上,负责教师和教学工作的职能部门应是师德师风建设和监管的主要责任部门,宣传、纪检、人事等部门按照各自职责参与有关监督和问题处置。但在实际落实中,各职能部门往往都从自己的职能范围考虑师德师风建设问题,如教师工作部门侧重开展教师职业规范培训,教学管理部门仅从课堂这个环节提出师德师风要求,联合监督做得并不多,有时存在推诿扯皮现象。另一方面,监督责任落实不到位,作用发挥不充分。作为师德师风监督的重要责任单位,二级学院和教师所在教研室、党支部的监督等基层监督还没有直接抓起来,教师同行、学生等民主监督的作用未能有效激发,教师之间相互监督的氛围不浓,存在“难开口”“不发声”“多一事不如少一事”的思想和心理。调查中,专业课教师群体对“发现身边教师有师德问题,会怎么做”,仅有11.11%的人选择会向学校举报,24.44%的人选择不予理睬。

(三)监督处置不够严格

在高校,教师的教学、科研仍是教师评判可量化的硬指标,对师德师风等软指标还处于思想重视、落实不够、举措不多的状态。“在注重个人实际利益的价值驱使下,过分物化个人成就,师德师风意识淡薄”[2]的内在因素仍然存在。各高校虽然都有师德师风建设的制度机制,但在处置有关师德师风失范问题和行为时还存在表态高、实际处置不够强硬的情况。高校顾虑重重的原因主要有出于保护学校的声誉,对职称高、学历高、科研和学术能力强的涉事教师抱有惋惜之情,有教育为主,宽松处理,甚至搁置的思想倾向,导致处置结果与公开声明中的“严肃处置,绝不姑息”有一定落差。此外,广大师生对师德师风的关注和重视度也还不够高。调查中,有25.9%被调查者表示自己严格遵守师德师风要求,但不太关注或不关注所在高校的师德师风建设问题的,仅有25.07%的人表示非常关注。所以,在高校这个生态体系中,对师德师风监督的整体态势和风气还不够硬朗。

总之,当前的师德师风监督与师德师风建设要求,与社会治理现代化的要求,与高校教师职业道德规范要求,与高等教育高质量发展目标等还不相适应,高校师德师风的自我监督氛围、自我监督力度、自我监督效果,以及发现问题后的处置力度等都与新时代高等教育发展步伐有差距。

二、新时代高校师德师风监督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师德师风监督效力不充分既有主观因素,也有客观推动落实不够等原因,我们主要从监督内容、被监督对象和监督活动等几个方面分析。

(一)监督理念上有偏差,监督力度不够

高校师德师风问题频出的事实反映出高校在师德师风建设和日常监督方面做得还远远不够。一方面,与高校重科研、轻教学,重教学、轻育人的办学思路和考核导向有关。在教师准入环节对学历背景、科研能力等有具体要求,缺少师德方面的考察标准;入职后的考核和职称评定仍倾向于科研、教学,对师德师风没有量化指标。另一方面,学校职能部门对教师的监督虽有权威性,但不能随时观测、发现问题,很难全面反映师德实际情况;二级学院是教师从事职业活动的主要场域,也存在重教学科研轻师德建设,监督责任落实不够的问题;学生作为师德师风的“一线监督人”,受限于学生身份,存在思想和心理负担,参与积极性不高;社会媒体等外部监督多从舆情角度看师德失范问题,非日常监督方式,各监督力量尚未得到整合和有效发挥。

(二)监督内容不具体,监督工作不好把握

师德师风是教师职业道德和职业规范的集中体现,本身比较笼统、抽象,内容不具体,负面清单少,相较于某个事项或具体工作的监督而言,监督没有抓手,可操作性弱。如,新时代高校教师职业行为十项准则、“四有好老师”等作为指导思想和总体要求,不是客观衡量指标,而是评价性的,有层次高低,没有是否属于师德失范行为的明确界限,在监督中对是否违反师德师风的定性和处置意见都不太好把握。如在高等教师行为准则以及相关政策文件中,有很多“自觉遵守……”的规定,实际监督中如何算自觉遵守,尤其是在处置问题过程中,往往存在界定困难。

(三)被监督对象可控性低,监督难度大

高校师德师风包含专业课教师和管理人员,主要是从事教育教学环节的专业课教师、辅导员以及教学辅助人员等。就高校专业课教师而言,没有坐班要求,除固定出现在教学环节外,其他行为活动范围广,不可控,一些日常非教学环节的师德师风失范行为难以掌握,日常监督难度大,这也是高校师德师风监督效力不够,监督工作没有较大突破的重要客观原因,需要加强研究克服。

(四)问题反映不通畅,监督反馈不到位

深入课堂听课、学生评价、教学督导检查等都是师德师风日常监督的方式,但这些方式往往无法做到横向到边、纵向到底,教师一些不当言论、不当思想等难以及时发现。举报作为最典型最直接的问题监督方式,一些高校内部的问题反映渠道不够畅通,监督举报氛围不浓厚,内部监督解决问题的机制不健全,如有的学校校领导接待日形同虚设。师德监督反馈机制不健全,监督结果不能及时反馈给教师,没有形成监督、教育、惩处的系统机制,不利于及时察觉、纠正问题。而师德师风监督结果在教师评优评先、职务晋升中仅有针对失范行为的“一票否决制”,无法调动教师对师德师风重视的严肃性和积极性。

三、加强和改进新时代高校师德师风监督工作的对策建议

新时代,加强师德师风监督需要站在新时代高等教育高质量发展的高度上,把师德建设与监督作为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与改革的重要内容,作为立德树人的重要方面,坚持建设与监督同步推进,从办学治校理念、教师队伍建设、制度建设、治理水平,以及加强对师德师风研究,把规范规则具体化,增强考核和监督的可控性等方面综合推进。本文就加强和改进新时代背景下高校师德师风监督工作提出以下对策建议。

(一)健全制度,建立常态化日常监督机制

调查中,46.99%的人不清楚本校师德师风监督有哪些,58.12%的被调查者表示不清楚发现了相关问题向哪个部门反映。可见,师德师风监督还没有形成监督体系。而建立师生普遍知晓的师德师风监督机制,开展常态化监督,营造师德师风建设监督的浓厚氛围,本身就能形成监督震慑效应。而监督结果及时反馈给教师本人,并对其自身的道德修养起到督促和改进作用,监督才有意义[3]。所以,要建立起监督—反馈—改进的监督机制,强化高校内部自我监督和处置问题的能力。如把师德师风监督纳入教学督导、教师考评、学生评教等,把监督考核指标具体化;建立学生联络员、教师监督员等联系人制度,随时听取和接收他们反映的问题;利用多媒体手段,实施课堂随机抽查检查等;充分发挥教研室、教师支部党建等组织功能作用,及时发现苗头性问题,多措并举形成监督始终在身边。

(二)畅通渠道,及时发现和处置失范行为

依据师德师风本身的特点,建立分层次的监督。低级层面是对失范行为的处置,中级层面是对大多数教师保持基本师德规范的监督,高级层面的监督是对教师师德遵守践行程度的监督。解决好失范行为的监督和处置,是监督的首要任务。虽然高校教师有其相对自由宽松的工作环境,监督难度大,但对失范行为的监督不能留有空白。要加强对师德师风内容的研究,尽快制定负面清单,明确失范行为,为监督具体化奠定基础;要建立多方位的问题反映渠道,如明确教务、教师管理、学生工作和纪检监察部门等的问题接收渠道,建立专门的网络举报平台等,让广大师生可以及时地反映相关问题和意见建议,全面掌握师德师风动态,及时做出反映;对于严重失范行为,要加大查处力度,强化警示教育,争取让失范行为消化在校园内部,避免形成舆情。

(三)调动积极性,形成监督合力

高校要努力建立和完善党委统一领导、党政齐抓共管、院系具体落实、教师自我约束的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形成师德师风建设合力[4]。尤其要充分发挥教师和学生的监督作用。首先,要正确发挥大学生群体对教师群体的监督作用。《教育部关于建立健全高校师德建设长效机制》中明确强调要将学生纳入高校师德师风监督体系内。高校要建立平台机制,通过访谈、座谈、问卷调查、网上评价、信息员定期反馈等方式为学生参与监督提供“发声空间”和“发声渠道”,同时要加强教育,引导学生客观理性有序参与监督。其次,充分发挥教师监督的有效力量,营造相互监督氛围,实现教师群体内部的互相监督。要建立渠道,切实保护教师监督的权利和隐私,打消顾虑,提高监督的积极性。此外,二级学院作为学校师德师风建设的基层执行者和有效落实者,要从建设、管理、教育和监督的综合角度,充分调动党政领导班子、各教研室、教师群体内部以及学院学生群体的监督效力,采取科学合理有效的方法和途径,促进高校师德师风监督机制的组织和落实。

总之,高校应将师德师风建设作为一项基础工作,在实践中推进师德师风建设监督工作制度化,使高校师德师风建设有章可循、有据可依、有规可查,为高校建设“四有好老师”,为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发挥监督保障执行、促进完善发展作用。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