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4-24
王 莹,苏园园
(上海工程技术大学,上海 201600)
在2016年8月20日召开的全国卫生与健康大会上,***总书记阐述了推进健康中国建设的重大意义,做出了加快推进健康中国建设的重大部署。据统计,截至2019年年底,全国60周岁及以上老年人口共25 388万,占总人口的18.1%,其中65周岁及以上老年人口17 603万,占总人口的12.6%。我国已进入了人口老龄化加快发展期,老年人的治疗看护需求日益突出,完成“健康老龄化”成为一项紧要的社会发展任务。医养联合的新型养老形式恰是迎合了老龄社会健全发展的方针,它是以基本养老服务为基础,在供应生活照料、进行心灵慰藉的基础上,偏重提升疾病诊疗护理、健康检查、大病康复、临终关怀等疗养服务质量的服务方法。医养结合作为目前医疗和养老界广泛关注的议题,不管在学术钻研领域还是在国家决策高度,都成为关键内容。自1999年起,我国开始步入老龄化社会,且老龄化进程高于世界平均水平。老年人口持续上升以及老年病的频发,使得对医养结合养老服务的需求上升。按照供需数据,医养结合养老服务的供给小于需求,供需处于失衡状态。庞大的人口数量和不断提升的抚养比对未来的养老工作提出了新的要求。老年人口的不断增多以及老年病频发,会导致空巢老人和自理能力较差的老年人进一步增加,若没有充足的养老机构进行保障,老年人自身的生命质量会降低,增加家庭负担,甚至会引发社会矛盾。
目前,学界关于医养结合养老服务机构的供需矛盾问题的探讨主要从以下两个方面展开。首先,在医养结合养老服务机构的现状方面。第一,基于供给视角。邓大松、李玉娇(2018)认为,医养结合所存在的供给瓶颈包括政策支持不足、制度供给缺位;韩蕴琪、谢舜(2017)在通过文献研究后得出,医养结合政府行为存在的问题包括资金支持不够、资源整合力度不大、相关制度缺失和管理混乱现象,需要进行供给侧改革;黄坤、方永胜(2019)认为,养老产业存在的问题包括制度政策不完善、人才短缺、投资成本高、可持续供给资金供给不足、供给主体单一、评估机制缺失、资源利用率低;上述学者都认为医养结合养老服务的供给瓶颈包括制度碎片化以及政府职能的不明确,本文将借鉴上述学者的观点,同时结合缺乏专业人才团队这个角度来研究医养结合养老服务的供给问题。第二,基于需求视角。邓大松、李玉娇(2017)认为,当今医养结合养老模式的需求困境包括支付能力有限及有效需求和需求层次化递进与市场匹配度下降。对于医养结合的需求问题,本文在总结邓大松、李玉娇的观点基础上,又提出了传统养老观念的影响以及医养结合模式产生的费用不能纳入医保报销体系这两个角度进行论述。其次,在医养结合的优化对策研究方面。董慧慧(2019)指出,要完善社会保险制度、加大资源投入提升医护服务水平、转变养儿防老传统观念以及进行规范化管理;李凤月、董申琪(2017)认为,要加大政策支持力度、规范医疗行为,将社会资本引入医养结合领域。医养结合最初起源于发达国家,人口老龄化形势严峻以及传统的供给方式无法满足人们需求的实际情况,推动了政府对“医”和“养”的整合。同春芬、王珊珊(2016)指出,在国外的医养结合机制研究中,英国、日本、美国在医养结合方面有较为典型的研究成果。具体来说,其成果主要有以下三点:英国关于综合照料项目的研究、日本关于长期介护保险的研究和美国关于PACE计划的研究。宋严(2020)指出,英国采用医养整合的医养结合模式,美国所采用的是以社区养老为主的模式,而日本所采用的是医疗转型的医养结合模式。上述学者都认为应通过完善制度进行优化,在此从改善医保报销体系,构建新时代养老观念和加强专业人才队伍建设这几方面加以论述。
国外医养结合研究比较成熟,无论是发展中国家还是发达国家,老年人口数量增多是必然趋势,同时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于养老服务要求提高,所以对于医养结合养老服务的研究显得格外重要。在该模式下,医养结合机构有完善的产业链和服务链,支持养老机构品牌化、连锁化、规模化、集群化发展,形成一批产业链长、覆盖领域广、竞争力强、经济社会效益显著的养老服务机构和产业集群。
医养结合的主体是养老机构和医疗机构,在该模式下,养老机构针对入住老人除提供生活照料和文体活动之外,还设置了包括诊疗、护理、康复、健康教育、健康体检与评估、日常保健、心理辅导等医疗服务项目。机构内设健康会所、介护中心,通过与第三方和周边医院建立合作机制,并对接医院老年科,为老人定期提供个性化医疗服务,现已基本实现了“小病不出养老院,大病不出医院”的医养结合服务特色。但是在机构运行过程中,很难达到预期目标,在分析集团式投资医养结合模式的现状后,将主要问题归纳为以下四个方面。
根据对该医养结合机构服务项目情况的分析来看,主要的问题就是对于医养结合机构内的养老服务还缺乏制度、法律和政策的支持。在政府各部门之间,尤其是民政部门、卫生部门和财政部门等缺乏有效地沟通和协调,机构内部松散,没有形成一定的协作机制。尤其是在一些失能失智或者卧床残疾的老年人需要紧急服务时,不能做到及时救助,工作效率较低。医养结合机制中,涉及社保、卫生、民政三条主线,然而就目前的协作情况来看,这三条主线呈现分立的状态。这样的状况导致医养结合模式受制度分设、财政分割等因素的制约,使得各部门在政策的调整和落实上存在一定的分歧。
在该模式下,医护人员的构成呈以下特征:一是由于工作强度较大、工资待遇比较低,所以使得招聘到的护理人员学历层次偏低,养老机构很难聘请到高学历的专业护理人员。二是医养结合机构的人员岗位面临吸引力不足且人才流失率较高的困境,导致具有高级专业素质的护理人员较少且流失严重。养老行业的特征是风险大、投入多、利润较低,再加上一些医疗服务的保障、设备的购买以及聘请医护人员的工资,成本投入十分大。现阶段,由于政策的滞后效应,我国医养结合的供给主体较为单一,大多数的供给主体为公有机构,民营力量投入不足,积极性不高。加之政府对于公有机构开展医养结合养老服务有很多财政和政策上的支持,无论是在设备的购置还是在医护人员工资的支出等方面都有财政补助。然而,对于民营等其他类型的养老机构还未建立有效的资金投入机制,从而导致民营性质的医养结合机构的服务积极性不高。
集团式投资医养结合机构收费标准较高,这对于收入水平不高、收入来源较少的老年人来说是一笔不小的经济负担,导致众多老年人即便需要这些养老医疗服务,也会放弃入住较为专业的医养结合机构,这一现象使得养老服务的实际购买量较低,人员入住率低,有效需求不足,不能有效地缓解人口老龄化。同时,老年人在医养结合机构所产生的医疗服务不能进行医保报销,老人在养老机构中所产生的费用只能由个人的养老金或者子女出资承担,这种医保制度不完善的现象导致很多老年人在选择养老机构时会心存顾虑,选择医养结合养老机构的人数极大减少。
在传统观念中,“养儿防老”是养老的主要形式。大多数人认为生儿育女的主要原因,就是希望自己年老时能够老有所依,认为老人在年轻时的默默付出,是希望自己年老之后儿女能承担赡养自己的责任。于是社会上会有这样一种观念:将老人送到养老院,就是不孝的行为,被送进养老院的老人也会受到周围人的议论。这一观念也直接影响着养老机构的进一步发展,阻碍着医养结合制度的落实。
从分析现状问题可以得出,影响集团式投资医养结合机构发展的因素主要有制度缺失、人才队伍建设落后、服务定位不够明晰、传统观念的影响。因此,在完善集团式投资医养结合机构发展的对策方面,也分别针对上述四个方面,探讨如何进一步改善医养结合机构现状。
相关部门需要明晰管理权限,避免“多龙治水”现象。首先,对于政府来说,要扮演好收费标准“裁判员”这一角色,同时要在理念方面坚持人人共享养老服务这一原则,在实践方面扩大养老补贴的这一范畴。在这一过程中,政府既要不断地去吸收一定的社会力量参与到医养结合服务当中去,也要加强对于相关配套措施的准备,防止“缺位”现象的发生,政府还需要在尊重市场规律,推动市场配置医养资源、发展医养产业的同时,保障老年人的基本权利,确保他们能够享受到相对公平的待遇。同时,还要加强对医养结合机构行为的监督检查,建立符合医养结合标准的机构考核体系。
要合理分配医养结合资源,从提高养老服务人才的质量和数量方面着手。首先,要在高校中创新老年服务专业,进行护理技能的精准定位,并且在招生和就业时给予一定优惠政策,比如招生时减免部分学费、毕业后可以参考“大学生村官”的待遇方式,提高社会对该职业的认同度,培养合格的养老护理人员。加强对工作人员的社会保障,维护职工合法权益。其次,应注重对养老护理员的技能考核,在机构内部要定期进行知识技能的竞赛和实操训练并进行考核,考核成绩及格的员工可以得到一定奖励,获得职业满足感。解决医养结合机构的用人问题时,在利用机构内护理资源的基础上可以通过结合其他社会资源的方式,成立医养结合工作人员培训基地。最后,每一位劳动者的劳动都是有价值的,这种价值可以是物质上的也可以是精神上的,应适度提高机构工作人员的待遇水平,确保养老护理人员的工资不低于社会平均工资水平,建立公平的工资机制,稳定养老服务行业的人才队伍。
我国社会经济在不断地发展,人们对于养老问题的重视程度也在不断提升。我国人民对于养老模式的选择医养结合模式转变,但是这种模式在不断发展的过程中,需要循序渐进,还需要结合每个省份的实际情况逐步发展。医养结合制度的推进,取决于医保政策的完善,例如当老年人在医养结合机构产生医疗费用时,这部分费用是否能够纳入医保报销的范围。要想把医养结合机构产生的医疗费用纳入医保报销体系,相关部门就应更加明确在养老机构中提供医疗服务的重要性,同时加强规范化建设,以此来提高养老服务与医疗服务的协调发展。
受传统观念影响,医养结合模式发展缓慢,要通过社会舆论的力量逐渐转变国民养老观念,构建新时代养老观念。进入新时代,随着全面小康社会的到来,老年人需要的不仅是物质的满足,更多的是精神价值的实现,所以只有从内心去理解,才能有更多的人去接受机构养老,从而进一步推进养老方式改革。
总之,集团式投资医养结合机构的发展顺应了老龄化发展潮流,如何提升医养结合机构的有效供给显得格外重要。这不仅要政府从制度上不断进行完善,同时也需要社会组织、个人等共同配合,从而推动集团式投资医养结合机构向更高水平发展。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