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民生建设中科学方法论的实际运用

时间:2024-04-24

黄琦雯

(扬州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江苏 扬州 225000)

一、***民生思想的主要内涵

(一)民生的重要性程度前所未有

***总书记观大势、谋全局,具有战略意识和战略思维能力。他指出:“中国的发展任重道远。解决发展问题、改善民生仍是我们的第一要务。”直接将民生问题上升到战略高度,对于民生建设对中国未来的持续健康发展的影响引起重视。中国从建国以来始终是一个发展中国家,从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后也一直保持着这个基本国情,那么能否落实民生建设已然成为一个关系到中华民族未来发展的重大问题。改革全面深化时期,改革能否顺利推进在很大程度也与民生状况的改善与否息息相关。只有落实民生建设,才能使改革开放的成果惠及全体中国人民,才能使全体中国人民自觉担当起推动改革进一步开放的坚实力量。民生问题和我们党的未来发展也有着密切的关系,***总书记指出,“我们党的最大优势是密切联系群众,党执政后的最大危险是脱离群众。”如果我们在中国的发展过程中丢掉这个优势,那么党的一切工作就只会是纸上谈兵,最终也无法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这一目标。可见,民生问题是一个长远性以及全局性的重大问题,要灵活运用战略思维去谋划民生建设,这样才能真正有效改善民生,推动经济又快又好发展。***总书记灵活运用马克思主义关于事物普遍联系的方法论,善于从不断变化的时代环境中分析民生建设的具体联系,在把握客观实际的基础上系统地观察民生建设,妥善处理各种重大关系。

(二)***思想继承的群众观

1.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五四运动”让先进知识分子初步认识到了民众的力量。建党后,中国共产党在经历大革命失败后进一步认识到唤醒民众一同投入革命的重要性。在此之后,我党切实考虑当下国情和农民的真正需求,而后开展土地革命,并且在之后的抗日战争以及解放战争期间也根据当时的情况进行了土改。我党一直坚持同民众保持血肉联系,奉行军民不分家的宗旨,不断在壮大党的队伍,制定正确的政策,得到了民众的支持,因此我党才能最终在人民的支持下建立起中华人民共和国。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我党密切联系群众,这成为我国能够最终打败“三座大山”和建立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坚实基础。

2.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在新中国成立初期,党员队伍不断扩大,但一些党员对于群众路线还未完全贯彻执行,宗派主义在党内盛行,毛泽东对此发表《整顿党的作风》,纠正党内存在的脱离群众的这个问题。并且在发现党员干部存在奢靡之风和贪图享乐这些问题时,严肃查处,绝不姑息损害人民利益的行为,不断加强党的政治建设来提高各党员的思想觉悟,以确保整个党的队伍具有原则性,从源头以及外力压制下控制腐败的滋生,保证党的纯洁性。社会主义革命时期,我党完成了社会主义革命,人民当家做主的制度基本建立起来,这切实加强了民众对于我党的信任,使我党和民众的联系进一步加深。

3.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时期。邓小平继续继承和发展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促使我党根据民众的需求和当前社会的主要矛盾制定政策,把人民的幸福感和获得感作为衡量党工作落实得好坏的标准。同时,更加重视社会主义民主和法制建设,为保障人民利益奠定重要基础。这一时期,民众对中国的未来更有信心,能够毫不动摇地跟随党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党群关系越来越走向规范化、制度化、科学化。

***的民生思想实则就是马克思主义群众观在新时代的进化。马克思主义群众观强调了人在社会中发挥主观能动性的极端重要性,强调人民群众才是历史长河中真正的财富创造者,否定了英雄史观所认为的精英创造论。***继承其群众观并且总结了党的历史经验,坚持人民主体地位,执政为民,这是***总书记对于群众观的重大创新。***总书记正是在此基础上带领党的各项工作始终围绕人民的根本利益开展,带领人民创造幸福生活。党要时刻谨记人民才是真正的主人,我党是为人民服务的,而不是人民为我党服务,否则这就是本末倒置,最终的结果只会是导致党的执政基础不牢固、动摇党的地位。所以,改善民生才是真正的巩固人民的主体地位,只有人民生活幸福了,社会才会更加稳定,国家才会更加富强,党的执政地位才会真正坚不可摧。

二、坚持科学方法,探索解决民生问题新思路

(一)改善民生要遵从社会主体论,做到以人为本

***同志早在十八大竞选书记的时候就宣布:“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这句质朴的话语是新一届党中央领导人对全国人民的郑重承诺,表明了***对于民生建设的重视,是对于马克思主义群众观在新时代的进一步阐述。建党百年以来,始终坚持密切联系群众是党屹立不倒的法宝之一。从新民主主义时期对于群众路线的初步探索,再到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建设时期对于群众路线的创新发展,党的每一步都在踏踏实实维护人民的利益,努力夯实群众基础。但是正像党的十九大以来所判断的一样,在我国的社会主义经济建设事业取得了巨大成就的今天,在整个我国特色社会主义各项事业的发展中同样面临着“不充分、不平衡”的问题,人民在物质利益得到满足后,精神需求越来越强烈,此时这两者达不到平衡,就构成了我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时期的社会主要矛盾,而这个不完全的不均衡问题,更多地表现在其同中国经济实力、综合国力快速提升的实际处境完全相反,这种现象叫作“民生短板”。

***根据马克思的矛盾分析法来掌握当前国家的民生现状,在看到进步的同时,反思哪部分还不够完善。针对这些民生现状,他鲜明地提出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对于方法论的熟练掌握以及对于国情的深刻理解,使得他更加重视人民的感受,对人民群众有着深厚的感情,他把人民的幸福感和获得感作为衡量党的工作落实得好坏与否的标准,这表明我党不是单纯地只注重经济发展、注重逐年上升的经济增长率,而忽略人民对于美好生活的向往,我党在意的是全体人民共同享受到发展成果,在意的是群众的所思、所盼、所忧、所急。2020 年,中国已经实现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并明确提出中国要步入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新轨道上,这也意味着中国一直在将实现广大民众对幸福生活的追求,并推动中国人的全面发展当作优先发展的目标。

(二)改善民生要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

***总书记指出,解决民生问题要“从实际出发,尊重群众意愿,尽力而为,不要搞那些脱离实际、脱离群众、劳民伤财、吃力不讨好的东西”。***认为,实事求是是民生建设的关键,他彻底贯彻了马克思主义的实践论。***也认为,领导干部只有深谋远虑,能够从整体看待问题,遵循科学规律,根据实际情况来综合长远利益和短期利益,确保人民享受效益最大化,才能真正正正地有好的政绩。他还认为,开展民生工作,一要紧靠民众现实生活,了解当地困难群众的实际需要以及实地考察探访当地经济发展状况,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给予民众最诚心实意的帮助;二要确保民众真实需要,民生就是为了人民群众生活中的实际需求,如果人民最想要的是物质,政府不断推进的是精神建设,这就是不实用,因为没有物质,何谈精神;三要讲究民生工作质量,形式主义的工作我们要杜绝,民生工作在推进的时候就要注重实施质量,我们针对的是人民群众,是社会的主体,不能“糊弄”。从这些论断中可以看出,***总书记的民生思想最在意的是老百姓有没有实际感受到领导干部的真抓实干以及对老百姓有没有实际效果,这才是他不断要改善民生建设的真实目的。

我国改革开放以来在不少方面取得了可喜的成就,但不得不承认,在教育、就业、医疗、养老等民生问题方面仍存在着一定的短板,因此针对各个问题,***提出了民生改善的实践要求。在就业方面,主张大力发展经济。因为只有经济发展,才会有更多的岗位需要人去填补空缺。这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就业的问题,反过来又促进经济发展,因为经济跟民生一旦达到平衡点是可以互相成就的。医疗方面,加快构建社会保障体系以及医疗保障制度,满足“有钱看病”和“病有所医”的要求。养老方面,加强基层养老服务建设,完善养老机构管理,注重老人晚年生活质量,保证“老有所养”。教育方面,加强教育公平体制,满足“幼有所教”的要求。

(三)改善民生要系统全面地看待问题

***总书记指出:“保障和改善民生是一项系统工程。”做好民生工作必须坚持系统的方法论,要用系统的思维和方法来改善民生。其一,我国由于人口众多、主体需求复杂等原因需要系统整体的方法论去掌握民生问题的关键。其二,民生问题和国家其他方面的工作息息相关,牵一发而动全身,改善民生也会导致社会各项工作跟着一起调整,所以需要系统的思维去统筹各项工作之间的联系。

从全面系统的角度考虑,经济、政治、社会、生态民生等各个领域也包括在民生建设中,在这些民生建设中就存在着义务教育、待业、社会保险、住房等与人民利益相关的社会现实问题,这些问题间却也存在着盘根错节、相互交织的矛盾关系,而全面深化改革就是关键。***总书记认为,良好的经济发展才能为高水平民主带来保障,高水平民主又能进一步促进经济的健康持续发展。当两者找到了最佳的平衡点时,人与人、人与经济活动、人与环境就实现了和谐共存。

站在历史的角度考虑,这也是系统地在时间维度上看待民生问题,可以从历史中汲取经验教训,又可以给未来的民生建设提供科学指南。***总书记指出:“保障和改善民生是一项长期工作,没有终点站,只有连续不断的新起点。”从中可以看出,民生问题建设是一个连贯的过程,不可脱离某个阶段来单独谈,要站在历史角度系统看待民生问题,这是因为民生问题是关于人甚至国家能否持续健康存在的不可避免的基本问题,它一直存在于社会历史发展的总过程。当然,民生一直在持续变化、与时俱进,人们处理的民生事务也并非总是与日俱增的,因为人所直面的民生问题都是在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解决和不断产生的,所以人需要持续地和改进民生建设作斗争。民生问题日新月异,民生建设要与时俱进。

(四)改善民生要坚持问题导向

***总书记始终强调,做工作一定要有“强烈的问题意识,以重大问题为导向”。问题导向始终是***在解决实际民生问题时所使用的方法。新时代的民生问题不解决好,将直接影响中国想要建立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目标,并且还会破坏中国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基础,对于社会的和谐稳定发展也会产生不可挽回的影响,所以这无疑对党的执政能力提出了巨大的考验。

1.解决问题要在正确的方向上进行。***总书记指出:“保障和改善民生没有终点,只有连续不断的新起点。”***总书记这一重要论断的提出正是因为他足够注重民生问题,以及足够重视人民真正的幸福美好生活。而社会环境是不断发展的,民生会随着中国的变化发展而不断发生新的变化。党对于民生的认识过程也是一个循环往复、永无止境的过程,这是民生建设工作的内在规律。所以,民生建设工作在一开始就要把握最本质的方向,始终坚持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导向,充分发挥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最大优势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在此方向上制定方针政策,缩小各地区贫富差距,努力在共同富裕的道路上迈出一大步,促进民生建设工作的可持续发展。

2.着力解决民生问题中的关键性问题。新时代民生建设工作中提出的“九大期盼”不仅是针对我国民生建设中的一些关键地方所着重提出的问题,而且这些问题可以直接反映出民生建设中的漏洞,是党需要去着重关注的地方。比如,当社会上出现民众就业难的问题时,那就是表明民生建设中的物质层面问题没有解决。因此,我党需要重点关注民生问题的关键性领域,以及去关注在这些问题背后到底隐藏着什么样的原因,健全相关的体制和工作机制去保证民生建设工作的顺利运行。

3.民生建设工作要循序渐进。民生建设工作的完成是需要经过复杂过程的,需要“走一步,看一步”,根据社会发展程度去不断调整建设工作,循序渐进、量力而行,太急于求成反而会导致工作无法顺利进行。当前我国的国情正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在民生建设工作中不可避免会遇到由当前国情造成的复杂问题。要依据国情不断调整民生建设工作,正视工作中遇到的棘手问题,努力化解社会矛盾,增强党对改善民生的统筹谋划和组织能力,有针对性和有重点地分步骤持续推进新时代的民生建设工作。

总之,在中国进入社会主义新时代后,我们要始终坚持以***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的领导,配合好党用科学方法论指导并且不断推进民生建设的工作,努力保证人民群众幸福感和安全感的提升,为早日实现共同富裕而奋斗。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