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6-04
王同亮
第一部分 考点分析
【考点一览】
【考点解读】
1.哲学的物质概念(世界的物质性)。
(1)物质是不依赖于人的意识,并能为人的意识所反映的客观实在。
(2)自然界是物质的,人类社会的产生、存在、发展及其构成要素,也具有客观物质性。
(3)人的意识一开始就是社会的产物,它是在劳动中伴随着人和人类社会一起产生的。因此,世界是物质的世界,世界的真正统一性就在于它的物质性。
2.物质决定意识(意识的本质)。
意识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是社会实践的产物;意识是人脑的机能;意识是客观存在的反映,其内容来自客观存在,是客观的,但其反映形式是主观的;意识的本质是人脑对客观存在的反映。
这说明,物质是世界的本原,意识是派生的,物质决定意识。
3.意识的能动作用(意识的作用)。
(1)意识能动性的特点。意识活动具有目的性、计划性、自觉选择性和主动创造性。
(2)意识能动性的表现。①意识具有能动性,它是对物质的能动的反映,又对物质具有能动的反作用。②人能够能动地认识世界,人类意识能够揭示事物的本质和规律,世界上只有尚未认识之物,而没有不可认识之物;人能够能动地改造世界,意识对改造客观世界具有指导作用,对于人体生理活动具有调节和控制作用。
4.哲学的运动概念(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
(1)运动和物质的关系:①运动是指宇宙间一切事物、现象的变化和过程。②物质是运动的物质,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运动是物质固有的根本属性和存在方式)。③运动是物质的运动,物质是运动的承担者。④离开物质谈运动是唯心主义,离开运动谈物质是机械唯物主义。
(2)绝对运动与相对静止:①运动是无条件的、永恒的和绝对的,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静止是有条件的、暂时的和相对的,静止是运动的特殊状态。②物质世界是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的统一。③只承认静止而否认运动是形而上学的不变论,只承认绝对运动而否认相对静止则导致相对主义和诡辩论。
5.物质运动的规律(运动是有规律的)。
(1)规律是事物运动过程中固有的本质的、必然的、稳定的联系。
(2)规律是客观的(规律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既不能被创造,也不能被消灭)。规律是普遍的(自然界、人类社会和人的思维,在其运动变化和发展的过程中,都遵循其固有的规律)。
(3)规律的客观性和普遍性要求我们必须尊重规律,按客观规律办事,而不能违背规律。
6.客观规律与意识的能动作用。
(1)尊重客观规律与发挥主观能动性。尊重客观规律,按客观规律办事,离不开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发挥主观能动性,必须以尊重客观规律为基础;尊重客观规律与发挥主观能动性是统一的。
(2)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①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就是我们做事情要尊重物质运动的客观规律,从客观存在的事物出发,经过调查研究,找出事物本身固有的而不是臆造的规律性,作为我们行动的依据。②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的要求。第一,要求我们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不断解放思想,与时俱进,以求真务实的精神探求事物的本質和规律,用科学理论武装头脑、指导实践);第二,要求我们把发挥主观能动性和尊重客观规律结合起来(把高度的革命热情同严谨踏实的科学态度结合起来,既要反对夸大意识能动作用的唯意志主义,又要反对片面强调客观条件,安于现状、因循守旧、无所作为的思想)。
7.实践(实践及其特点)。
(1)实践的概念。实践是人们改造客观世界的物质活动。
(2)实践的特点。①客观物质性。实践的基本要素包括实践的主体、实践的对象和实践的手段都是客观的;实践活动的过程是物质相互作用的过程,这个过程及其结果受客观事物及其运动规律的制约,也具有客观性。②能动性。实践是人有目的、有意识的活动,在改造自然获取物质生活资料的实践中,人创造出自然中原来没有的新的物质生活资料;在改造社会的过程中,人创造出新的社会结构和社会关系。③实践具有社会历史性。实践是处在一定社会关系中的人的活动;人的实践活动是历史地发展着的,在不同的历史发展阶段上,实践活动的内容、形式、规模和水平各不相同。
8.实践是认识的基础。
(1)实践是认识的来源。认识是主体对客体的能动的反映,这种反映只有在实践中、在主体和客体的相互作用中才能实现。
(2)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实践不断产生新问题、提出新要求,推动人们进行新的探索和研究;实践的发展为人们提供日益完备的认识工具;实践锻炼和提高了人的认识能力。
(3)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主观认识、客观事物自身都无法把主观和客观联系起来加以比较和对照。通过处在主观与客观交汇点上的实践,人们可以把自己头脑中的观念的存在变为现实的存在,把指导自己实践的认识和实践所产生的结果加以对照,从而检验认识是否正确地反映了客观事物。
(4)实践是认识的目的。脱离实践,不为实践服务,认识就失去了实际意义。
9.真理。
(1)真理的客观性。真理最基本的属性是客观性。真理是标志主观同客观相符合的哲学范畴,是人们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受主体因素影响,人们对同一个确定的对象会有多种不同的认识,但是,其中只能有一种正确的认识,即真理只有一个。
(2)真理的具体性。任何真理都是相对于特定的过程来说的,都是主观与客观、理论与实践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如果离开了这一特定的过程,真理就会变成谬误。
(3)真理的条件性。任何真理都有自己适用的条件和范围,如果超出了这个条件和范围,真理就会变成谬误。
(4)真理与谬误。真理与谬误是对立统一的关系。真理是人们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谬误是人们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错误反映。真理与谬误的界限不容混淆;真理与谬误相互依存,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
10.认识过程(追求真理是一个过程)。
(1)认识具有反复性。人类追求真理的过程并不是一帆风顺的。受主体、客体和实践水平的限制,人们对一个事物的正确认识往往要经过从实践到认识,再从认识到实践的多次反复才能完成。
(2)认识具有无限性。认识的主体、对象和社会实践都是无限发展的,因此,人类认识是无限发展的,追求真理是一个永无止境的过程。
(3)认识的反复性和无限性表明,从实践到认识、从认识到实践的循环,是一种波浪式前进或螺旋式上升的过程。我们要在实践中认识和发现真理,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真理。
【归纳拓展】
1.物质、意识的关系与哲学的基本问题。
(1)辩证唯物主义认为,物质、意识的关系包括两个方面:一是物质决定意识,二是意识的能动作用。前者回答了哲学的基本问题的第一个方面,认为世界的本原是物质而不是意识。只承认前者是机械唯物主义,只承认后者则是唯心主义。
(2)意识的能动作用也包括两个方面:意识是对物质的能动的反映,又对物质具有能动的反作用。前者回答了哲学的基本问题的第二个方面,认为意识与物质具有同一性,物质世界具有可知性。
(3)辩证唯物主义关于物质、意识的关系的理论不仅回答了哲学的基本问题,而且进一步回答了意识对物质、思维对存在具有能动的反作用。
2.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的哲学基础。
世界的本原是物质。物质决定意识,意识是对物质的能动的反映,又对物质具有能动的反作用。物质运动是有规律的,规律具有客观性、普遍性,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可以认识和利用规律。
3.实践的概念和特点是理解“实践是认识的基础”“认识的反复性和无限性”的基础。
实践的客观物质性和能动性的特点,决定了实践是主观与客观的交汇点,使得实践成为一切认识的来源和发展动力,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实践的社会历史性特征,意味着不同历史时期的实践具有差异性,这使得实践是无限发展的,也是认识具有反复性、无限性的重要原因。
【易混易错点】
1.认为物质是万事万物的总和。
简析:物质是宇宙间一切客观存在着的事物和现象的共同本质,哲学物质概念与万事万物是一般与个别、共性与个性的关系,不是万事万物的简单相加。
2.认为运动是物质的唯一特性。
简析:物质的唯一特性是客观实在性,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
3.认为作为客观实在的物质是独立存在着的。
简析:作为客观实在的物质只能存在于物质的具体形态中,并通过物质的具体形态表现出来,而不能独立存在着。
4.认为物质与意识相互依赖,不可分离。
简析:物质独立于意识之外而存在,不依赖于意识,而意识则依赖于物质。
5.认为意识是大脑特有的机能。
简析:意识的生理基础是人脑而非大脑,意识是人脑而非大脑的特有机能。
6.认为正确的意识是人脑对客观存在的反映,错误的意识则是人脑主观自生的。
简析:无论意识正确与否都是人脑对客观存在的反映。
7.认为任何规律都是永恒存在、万古不变的。
簡析:规律是客观的、普遍的,是物质运动过程中固有的本质的、必然的、稳定的联系,仅从这个意义上说规律是永恒的。但具体规律的存在及作用的发挥需要一定的条件,不是永恒的。
8.认为思维规律是主观的。
简析:思维规律的形式是主观的,内容是客观的。思维规律是由外部世界的规律所决定,是外部世界的规律在人的思维过程中的反映。思维规律的客观性主要表现在,无论人们是否意识到思维规律的要求,是否遵循思维规律进行认识活动,思维规律都存在并起作用。
9.认为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是办事情取得成功的决定性因素。
简析:办事情能否取得成功,其决定性因素是主观能动性的发挥是否符合客观规律和客观条件。
10.认为实践既是一种客观活动,又是一种主观活动。
简析:实践是有目的、有意识的活动,但本质上说实践是人们改造客观世界的物质性活动,而非主观活动。
11.认为实践是社会性的活动,单个人的实践活动是不存在的。
简析:实践的社会性,否定的只是孤立的(离开社会的)活动,其实单个人的活动也是在特定的社会关系中进行的。
12.认为认识的根本任务是服务实践。
简析:透过现象揭示事物的本质和规律,是认识的根本任务。服务实践是认识的目的。
【理论联系实际】
1.我国军民融合向深度发展。
2016年7月21日,中共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印发了《关于经济建设和国防建设融合发展的意见》(简称《意见》)。《意见》“着眼国家安全和发展战略全局,明确了新形势下军民融合发展的总体思路、重点任务、政策措施,是统筹推进经济建设和国防建设的纲领性文件”。
解读:《意见》“着眼国家安全和发展战略全局”,是统筹推进经济建设和国防建设的“纲领性文件”,体现了意识、实践的能动性。《意见》立足军民融合发展的“新形势”,体现了物质决定意识的原理,体现了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的思想。
2.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必须长期坚持、永不动摇。
***总书记在建党95周年大会上发表重要讲话指出: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取得的伟大胜利,“使具有500年历史的社会主义主张在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成功开辟出具有高度现实性和可行性的正确道路,让科学社会主义在21世纪焕发出新的蓬勃生机”“这条道路来之不易,它是在改革开放30多年的伟大实践中走出来的,是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60多年的持续探索中走出来的,是在对近代以来170多年中华民族发展历程的深刻总结中走出来的,是在对中华民族5000多年悠久文明的传承中走出来的,具有深厚的历史渊源和广泛的现实基础”。
解读:近代以来170多年中华民族发展历程,特别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60多年持续探索发展道路的过程,是变革社会的伟大实践,是中国人民、中国共产党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在实践中追求和发展真理的过程,也是社会主义从理论变为现实的伟大实践和意识能动作用的体现。
3.“观天巨眼”主体工程正式完工。
2016年9月25日上午,中国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世界最大单口径射电望远镜“观天巨眼”——500米口径球面射电望远镜(FAST)在贵州平塘县落成,从此中国科学家可以第一时间获取最新的数据。
“观天巨眼”覆盖了当今射电天文的三大主流热点方向:宇宙演化、脉冲星探测和星际分子,能以很高的灵敏度巡视宇宙中的中性氢、观测脉冲星、探测星际分子,给人类绘制完整的宇宙图景提供了一种可能。
为了给“天眼”找到一个合适的“眼窝”,科学家经过反复踏勘筛选,最终在贵州平塘县找到了“大窝凼”。独特的喀斯特地形天然地貌,保证了望远镜不受雨水侵蚀,远离人类的极其宁静的自然环境也使其少受无线电干扰。
解读:“观天巨眼”主体工程正式完工,是实践的成果,也是实践基础作用的体现;是意识能动性的体现,也是认识和利用规律、进一步揭示世界物质统一性的重要手段。
【高考真题】
例1 (2016·全国文综卷Ⅲ·23)中国旧体诗多以中原及其周边地区的生活为题材。进入近代,随着人员交往、文化交流的增多,中国旧体诗出现了反映西方社会生活的内容,如“地冷宜亲火,楼高可摘星”反映伦敦的阴冷气候和城市风貌;“开函喜动色,分明是君容”反映照片给远方亲人带来的喜悦。从中国旧体诗内容的变化可以看出
①意识内容的变化本质上是人的反映方式的变化 ②没有被反映者就不可能有任何意识的内容 ③有什么样的意识内容就有什么样的反映对象 ④意识内容的变化根源于社会生活实践的变化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解析:从题干看,“中国旧体诗出现了反映西方社会生活的内容”,这是意识内容的变化,而“西方社会生活的内容”是先于“中国旧体诗内容的变化”而存在的,故③错,②可选。产生这个变化的原因在于“人员交往、文化交流的增多”,可见,这种变化从本质上说不是“人的反映方式”(意识的形式)的变化,而是人的反映对象、社会实践的变化,故①错,④可选。答案为C。
例2 (2016·全国文综卷Ⅱ·22)在长征途中,毛泽东非常重视情报工作,及时掌握敌方的部署与动向,根据敌我双方力量的变化,寻找敌方薄弱环节,灵活调动军队,四渡赤水,终于摆脱了敌兵的围追堵截。毛泽东用兵如神的奥秘在于
①重视调查研究,依据不断变化的情况决定军事部署 ②把对战争规律的真理性认识作为军事行动的出发点 ③善于在瞬息万变的战场形势中掌握和利用战争规律 ④认识到红军将士的主观能动性在战争中起决定性作用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 ③④
解析:从题干看,毛泽东用兵如神的奥秘在于准确掌握不断变化的情报并据此决策,故①③可选。④与材料无关且夸大了主观能动性的作用。军事行动是社会实践,出发点只能是客观实际,而不是认识,故②错。答案为B。
例3 (2016·全国文综卷Ⅰ·20)***强调,要从推动科学决策、民主决策,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增强国家软实力的战略高度,把中国特色新型智库建设作为一项重大而紧迫的任务切实抓好。重视智库建设的认识论依据是
①脑力劳动者的认识活动越来越具有直接现实性 ②任何具体的认识主体总是具有自身的局限性 ③不同认识主体相互取长补短有利于发现真理 ④得到不同认识主体认同的知识才具有真理性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解析:习主席的论述集中表达了中国特色新型智库建设的价值、目标,科学决策需要克服认识、决策主体的局限性,智库是有效方式,故②③符合题意。直接现实性是实践活动区别于认识活动的特征,故①错。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是实践,把“认识主体认同”作为真理的标准,是对真理客观性的否定,故④错。答案为C。
例4 (2016·全国文综卷Ⅱ·23) 《韩非子·说林上》记载:一年春天,管仲跟随齐桓公去打仗,冬天返回時迷失了路。管仲说:“老马之智可用也。”于是,他们让老马在前面走,军队在后面跟着,果然顺利地找到了返回的路。下列观点正确的是
①老马的识途功能的客观实在性取决于人的发现 ②正确认识老马识途的功能是解决迷路问题的关键 ③用老马找到返回的路体现了人的意识活动的能动性 ④老马之“智”与人之“智”归根到底都源于实践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解析:客观实在性即不依赖于人的意识的属性,故①错误。人之“智”是意识,源于实践,而马之“智”非意识,是条件反射,是物质性的东西,是人们认识和利用的对象,故不源于实践,④错。用老马之“智”是人类对事物的认识和利用,故②③符合题意。答案为C。
例5 (2015·全国文综卷Ⅱ·39)抗日战争期间,面对日本侵略者的疯狂进攻,中国人民克服经济力、军力、政治组织力等远远弱于日本的困难,同仇敌忾、共赴国难,以血肉之躯筑起了捍卫祖国的钢铁长城,涌现出杨靖宇、赵尚志、左权、赵登禹、张自忠、戴安澜等爱国将领,“狼牙山五壮士”“八百壮士”等英雄群体,用生命和鲜血谱写了一首爱国主义的壮丽史诗。
在惊天地、泣鬼神的抗日战争中,形成了中华民族伟大的抗战精神。中国人民向世界展示了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爱国情怀,视死如归、宁死不屈的民族气节,不畏强暴、血战到底的英雄气概,百折不挠、坚忍不拔的必胜信念。抗战精神始终支撑和激励中国人民浴血奋战,最终打败了极其残暴、极其野蛮的日本侵略者,赢得了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的伟大胜利,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结合材料,运用意识能动作用的知识说明抗战精神对中国人民战胜日本侵略者的作用。
解析:材料的有效信息概括起来是两个方面。一方面,中国抗战胜利是“以弱胜强”,这是能动地改造世界的实践,体现了意识能动的反作用。另一方面是中国为什么能够“以弱胜强”。中国之“弱”在于物质力,中国之“强”在于抗战精神,抗战精神之“强”在于“始终支撑和激励中国人民浴血奋战”,这体现了精神的力量。
答案:意识是对事物的能动反映,对物质具有能动的反作用。抗战精神是激励中国人民坚持抗战、争取胜利的强大精神动力。抗战精神极大地激发了中国人民战胜日本侵略者的斗志,增强了战胜日本侵略者的信心;激励中国人民克服国力弱、武器装备落后等困难,坚持持久抗战,最终赢得抗日战争的胜利。
例6 (2016·全国文综卷Ⅲ·39)中国药学家屠呦呦因发现青蒿素治疗疟疾新方法而获得2015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这是中国本土培养的科学家首次获诺贝尔奖。
疟疾是威胁人类生命的一大顽疾,困扰了人类几千年。20世纪60年代末,治疗疟疾的常用药物——氯喹或奎宁的药效已经减弱,疟疾的发病率再次升高。为了找到新型抗疟药物,中国政府启动了研制治疗疟疾药物的“523项目”,中医研究院成立以屠呦呦为组长的科研组参加研究工作。在极为艰苦的条件下,屠呦呦小组与全国7个省市、30多个单位的科研人员协同合作,经过数百次试验、无数次失败,并从《肘后备急方》等传统中草药文献中获得灵感、汲取智慧,最终使用乙醚从青蒿中提取了疗效高的青蒿素,开创了治疗疟疾新方法,挽救了全球数百万人的生命。世界卫生组织将青蒿素和相关药剂列入其基本药品目录,以青蒿素为基础的复方药物已经成为疟疾的标准治疗药物。
屠呦呦说,获得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是中医中药走向世界的一项荣誉。它属于科研团队中的每一个人,属于中国科学家群体。用现代科学手段不断认识中医药,是我们一代代科研工作者的责任。
结合材料,运用追求真理的知识说明我国科学家是如何发现疟疾新疗法的。
解析:我国科学家是如何发现疟疾新疗法的?材料给出了答案。(1)源起:疟疾威胁人类生命几千年,常用药物的药效已经减弱。这说明发现疟疾新疗法是实践的需要。(2)发现过程:中国政府启动了研制新药项目,科研人员协同合作,经过数百次试验、无数次失败,这体现了实践的社会性,体现了在实践中认识和发现、检验和发展真理,体现了认识的反复性;从传统中草药文献中获得灵感、汲取智慧,用现代科学手段不断认识中医药,体现了实践的能动性和基础作用;治疗疟疾新方法挽救了全球数百万人的生命,体现了实践是认识的目的,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
答案:人们在实践中认识和发现真理,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真理。受主客体条件的限制,追求真理是一个曲折的过程,具有反复性。根据社会的需要选择课题。克服困难、反复试验,经历多次失败仍坚持不懈。发挥团队精神,协作攻关。发掘中国传统中医中药学资源,并与现代科技相结合。将研究成果应用于疟疾治疗实践,接受检验。
第二部分 考点演练
一、选择题(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2016年9月25日,世界最大单口径射电望远镜“观天巨眼”——500米口径球面射电望远镜(FAST)在贵州平塘县落成,可实现更大天区面积、更高精度的天文观测,为人类寻找银河系以外的脉冲星提供了有利条件。FAST建成的哲学意义在于
①可进一步证明世界的物质统一性 ②提高人的认识能力和水平 ③证明先进的认识工具也是认识的来源 ④可进一步证明世界的可知性
A.①②③ B. ①③④
C.②③④ D.①②④
2.某校研究人员最新设计出一种专门用于寻找癌细胞受体的自组装纳米粒子,这种自组装纳米粒子的外部涂有一层特殊的蛋白,通过该蛋白可以寻找特定的肿瘤信号,从而提高核磁共振成像(MRI)扫描的有效性,进而帮助医生提高癌症诊断率。这一科学成果表明
①人的意识只有正确反映事物本质才具有能动性 ②人能够认识事物的本质并根据自身需要加以利用 ③人的意识能够创造出客观事物而具有直接现实性 ④人能够通过实践认识规律和利用规律造福人类
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
3.“阿爾法围棋”在与李世石的“人机大战”中以3∶0取胜。科学家认为“阿尔法围棋”所用的关键技术是“深度神经网络”,“建立神经网络要收集大量数据样本,然后选择合适模型,让模型学习样本,从中找出数据的内在规律。“阿尔法围棋”正是通过学习海量棋谱和自我对战,训练出不凡“武功”。对此认识正确的是
①人工智能只执行特定的指令,并不探求任务本身的社会意义和社会后果 ②人工智能的发展体现了认识的反复性,将超越并替代人类智能 ③人工智能是机械的物理过程,是对人的部分意识活动、思维活动的模拟 ④人工智能能够从大量纷繁杂乱的现象中发现规律并抽象到理论高度
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
4.2016年7月20日,***总书记在银川主持召开东西部扶贫协作座谈会并发表重要讲话指出,扶贫开发“要坚持时间服从质量,科学确定脱贫时间,不搞层层加码”。这是因为
①物质是运动的,运动是一个过程 ②物质运动是有规律的,规律是客观的 ③物质运动是绝对的,人对事物运动过程无能为力 ④主观能动性不是无限的,要受客观实际的制约
A.①②③ B.①③④
C.①②④ D.②③④
5.2016年7月25日《科技日报》发表文章称,过去近150年间,全世界教科书对地衣的定义是“一种真菌和一种藻类或蓝细菌组成的共生体”即两物种共生。而美国科学家利用最新基因测序技术研究发现,全世界主要的地衣物种都是三物种共生体。这说明
A.真理是有条件的,新的发现并不否定原来定义的科学性
B.意识具有能动性,意识活动能够创造出自然界所没有的新物种
C.实践具有能动性,但已有的认识会阻碍人们在实践中获得新知
D.科学实验不仅是认识发展的动力,而且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
6.腐乳又被称为“中国奶酪”,传统中医认为腐乳具有活血化瘀、健脾消食等作用。现代营养学证明,豆腐在经过发酵后会产生更多利于消化吸收的必需氨基酸、烟酸、钙等矿物质,尤其发酵还能得到一般植物性食品中没有的维生素B[12]。这体现出
①腐乳的自然属性是其具备特定营养的物质性基础 ②腐乳的营养成分随着科学的发展不断丰富和提升 ③人们研发的特殊工艺是腐乳获得相应营养的源泉 ④现代营养学的研究提高了人们对腐乳营养价值的认可
A.①② B.②③
C.①④ D.③④
7.谷子是起源于我国的古老作物,但人们对谷子遗传资源的群体结构缺乏了解,限制了对谷子基因资源的高效发掘和深度利用。经过努力,我国科学家率先绘出谷子基因组图谱,这将对未来谷类作物的品种改良、能源作物的遗传解析产生深远的影响。这说明
①世界上只有尚未认识之物,没有不可认识之物 ②人们对事物的新知常常来源于已有的认识 ③认识是主体对客体的直接现实性改造 ④认识水平影响人们实践活动的效果
A.①② B.②③
C.①④ D.②④
8.网传,酷热天气时,打开暴晒小汽车一侧车门,将另一侧车门开关五次,可使车内温度下降数度。王先生试用此法,发现在中午时效果不明显,反复数十次开关车门后才有一定降温效果;傍晚温度下降时使用,效果则较为明显。这表明
①外部环境对事物存在和发展的状态有重要影响 ②经过一次实践检验就能够辨别网传观点的真伪 ③只有亲身实践得来的正确观点才具有指导意义 ④只有在实践中才能确定真理的适用条件和范围
A.①② B.②③
C.①④ D.③④
9.为解决城市内涝频发的问题,海绵城市建设理念应运而生。它要求统筹自然降水、地表水和地下水的系统性,协调给水、排水等水循环利用各环节,最大限度地实现雨水在城市区域的积存、渗透和净化,促进雨水资源利用和生态环境保护。海绵城市的建设理念体现了
①在遵循自然規律基础上改变城市发展规律以利于人类生存 ②人们发挥主观能动性能够认识自然和城市发展的本质联系 ③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能有效提高城市的整体效能 ④主观能动性的发挥程度决定着城市发展水平和状态
A.①② B.②③
C.①④ D.③④
10.“当真相还在穿鞋,谣言已经走遍天下”,相较于方兴未艾的辟谣平台,“科学”谣言的传播速度更快、传播范围更广、更能蛊惑人。它披着“科学”的外衣,让人难辨真假,不少人抱着宁可信其有不可信其无的心态接纳它。“科学”谣言传播速度更快、传播范围更广、更能蛊惑人的主要原因是
①人们的认识受主客观条件的限制 ②一切真理都是具体的、有条件的 ③复杂事物的本质暴露需要一个过程 ④“科学”谣言不是对客观存在的反映
A.①④ B.①③
C.②③ D.③④
二、非选择题
11.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在对近代以来170多年中华民族发展历程的深刻总结中建立起来的。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邓小平同志指出:“中国搞现代化,只能靠社会主义,不能靠资本主义。历史上有人想在中国搞资本主义,总是行不通。我们搞社会主义虽然犯过错误,但总的说来,改变了中国的面貌。”
***指出:我们要“勇于推进理论创新、实践创新、制度创新以及其他各方面创新,让制度更加成熟定型,让发展更有质量,让治理更有水平,让人民更有获得感。”
(1)从“真理和谬误”的角度,指出邓小平同志的上述论述对我们的启示。
(2)结合材料,用 “认识过程”的知识说明中国人民制度选择的历程。
(3)用唯物论的有关知识,说明我们怎样推动社会主义制度创新和发展。
12. “定力”本来是佛教用语,是指处变不惊、临危不惧的一种境界。党的十八大以来,***同志把这个词拿过来加以改造,赋予它特别的含义。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我国国家治理体系需要改进和完善,但怎么改、怎么完善,我们要有主张、有定力。”
“我国经济发展已经进入新常态,如何适应和引领新常态,我们的认识和实践刚刚起步,有的方面还没有破题,需要广泛探索。关键是要保持战略定力,应势而谋,深入研究管用的措施和办法。”在经济新常态下,唯有保持战略定力,增强发展自信,我们才能做到不为任何风险所惧,不被任何干扰所惑;才能在“乱花渐欲迷人眼”时保持沉着冷静,在“千磨万击”和“东西南北风”中“咬定青山不放松”,向着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协力奋进。
(1)结合材料,从“认识运动 把握规律”的角度,指出保持战略定力的依据。
(2)定力内在表现为思想意志控制力,外在表现为行为的坚持力。结合材料,用意识能动性的特点的知识,说明我们怎样才能保持战略定力。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