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6-04
代佳
疟疾是以疟原虫为病原体、疟蚊为媒介的血液寄生虫病。这种病流行于世界各地,尤其在热带地区发病率很高。英国医生、微生物学家罗纳德·罗斯用毕生心血,证实疟疾由疟蚊传播,为成功地防治疟疾奠定了基础。我们一起来回顾他向疟疾宣战的经历吧!
目睹惨景,决心从医
1857年5月13日,罗斯出生在印度阿尔莫拉,父亲是英国驻印度军队中的一名普通士兵。童年的时候,罗斯就表现出超乎寻常的想象力。父亲为了更好地培养他,在他八岁那年,把他送到英国南安普敦的一所寄宿学校就读。
在学校里,罗斯迷上了写诗。父亲对此很高兴,在罗斯放暑假回印度时,买了很多书供他阅读。
一天,父母上班去了,罗斯独自在家阅读。突然,外面响起阵阵凄切的哭声。
“你为什么哭得那么伤心?”罗斯走出家门,好奇地看着哭泣的妇人。
“我一连失去两个亲人,能不伤心吗?”妇女哽咽着。
罗斯知道失去亲人是一件很悲惨的事,没想到她失去两位亲人,惊奇之余倍增伤痛之感,于是他连忙询问死因。
“小孩子别多问。”旁人不想让罗斯多说。
大家越不说,罗斯就越好奇。不过他不再问,只悄悄地站在一旁偷听,终于知道了原来那两名死者都死于疟疾。
父母下班回家,罗斯立即把这件事告诉了父亲。父亲一听,脸色大变,他告诉罗斯疟疾是一种很厉害的病,已经有好些人死于疟疾。为了不让罗斯染上疟疾,父亲不等罗斯度完假期就把他送回了学校。
回到学校,罗斯的心绪再也不能平静,脑海里满是死者家属悲痛欲绝的表情。也就是那时候,他有了从医的决心。
不顾安危,向疟疾宣战
1881年,罗斯从伦敦圣巴塞洛医学院毕业。本来,他可以留在英国从医,但儿时见过的那一幕惨景在脑海中挥之不去。为了实现儿时的夙愿,他毅然回到当时疟疾肆虐的印度,开始从事疟疾病的治疗工作。
“你还是应顾及自己的安危。”罗斯的家人和同学对他的选择很不理解。
“只有打败疟疾,人类才能健康地生活。”罗斯用无比坚定的语言回答亲友。
在治疗疟疾病人的过程中,罗斯几次被感染,但他都用坚韧不拔的毅力挺过危险。渐渐地,他了解到要想打败疟疾,必须找到其传播媒介。
当时,有人认为造成疟疾的主要原因是呼吸了沼泽地的不良空气。
“如果真是那样,为什么没有沼泽的其他地区也有人患病呢?”罗斯对世界各国疟疾的流行进行了广泛的调查,否定了这一观点。细心的他在调查中发现疟疾病多发于热带地区,由此,他想到疟疾是热带地区的某种特定因素造成的。
经过一番仔细的研究,罗斯对热带地区的饮用水产生了怀疑。为此,他采集了一些热带地区的饮用水进行化验,结果并没有发现疟疾的病原体。
在进一步的观察了解中,罗斯发现疟疾似乎与蚊子多有关,于是开始注意蚊子的繁殖与疟疾的关系。
恰好此时,罗斯结识了英国热带医学先驱曼逊。曼逊和罗斯一拍即合,他把拉弗朗在1880年发现的疟疾标本和对疟疾由蚊子传播的假说向罗斯作了介绍。
“如果这个假说成立,那么在蚊子体内应该能找到病原体。”罗斯一下子来了精神,开始疯狂地对蚊子进行实验。他一次次将库蚊和伊蚊放在疟疾病人身上吸血,然后放在镜下观察,但均以阴性告终。
“这是怎么回事呢?”不死心的罗斯又对疟疾病高发区的蚊子进行了详尽的观察,他发现这些地区疟蚊特别猖獗。由此,他想到可能是蚊子的种类决定了传播媒介,便又用疟蚊在疟疾病人身上吸血做实验。经过饲养、解剖,他终于在疟蚊的胃腔和胃襞中发现了疟原虫。这无疑找到了疟蚊是疟疾传播媒介的铁证。但罗斯并没有止步,继而又做了更多的实验,搞清了疟原虫在蚊子体内繁殖的过程。
1899年,罗斯率领一个探险队深入疟疾猖獗的西非地区,经过3个月的实地考察,又在蚊子的胃肠道中发现了人类疟原虫的卵囊,更进一步证实了疟疾是由疟蚊传播的事实。
由于罗斯在探明疟疾病的病因上做出了杰出贡献,在1902年,他被授予诺贝尔生物学和医学奖。
(责任编校:贺年青)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