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6-04
宝石蓝的天空映射出一丝清明节特有的忧伤,迎着料峭的春寒,我们一家人奔赴老家过节。
临近家门,就望见奶奶一脸笑容地站在门口,并不浓密的发丝间插了几枝油菜花,在阳光下,显得灿烂而耀眼,仿佛头上笼罩着光辉,庄严而又神圣。
走进堂屋,看到奶奶早在桌上准备好的杨柳枝,顿时觉得清明的气氛浓郁了许多。 这时,一股清香的味道飘进鼻腔,不错,是艾蒿。 这是一种生命力极其旺盛的草,带有一丝苦味儿,或许这更适合在清明节祭奠逝去的亲人吧。
我们才进门一会儿,奶奶便在灶间忙开了,她将艾蒿与面粉和成的团子一个个放入油中,“ 啦——”绿白相间的面团碰到滚热的油,很快就被烫得浑身焦黄。 奶奶用手中的铲子将蒿团挑起,又丢下,再挑起,再丢下……如此反复,蒿团在铁锅中上下翻滚。 渐渐地,初入锅时的青涩消失不见,蒿团竟由内而外透出些许沧桑。
很快蒿团就做好了,我的视线也由锅灶转到祭祖桌上。 只见沉默的大理石台面上,已摆放好两只烛台,一个香炉。 奶奶左手一碗蒿团,右手一碗炸豆腐,小心又郑重地摆上桌。 爸爸又端来一大碗红烧鱼,鱼是早就做好的,整条鱼要成形,尾巴不能折断,鱼头也要完好。 这样严格的规定,大概是为了表达对先人的敬意吧。 祭祖的饭都必须盛成球面状,而且筷子要斜插在上面……
曾经,我对这样的祭祖仪式怀有一丝不屑,总觉得老人们过于讲究形式。 然而,当我跪在火堆前抬头注视明亮的火舌舔着纸钱时,内心蓦地意识到:城市的快节奏、功利化是否正在侵蚀我们的传统文化,改变着我们的灵魂?老人们用最淳朴、最庄严的仪式来祭奠那些逝去的先人,我为什么不去体会和分享,反而有些不屑一顾?不错,这只是一场仪式,但它却饱含对祖先浓浓的敬意、思念与感恩,它丰富了我们生活的内涵,更是一种可贵的精神传承。 生活在城市里的我们,应该在“分享”物质产品的同时,不忘“分享”老一辈人传承下来的传统文化的精神大餐。 想到这里,我再次把头触及地面,跪拜的姿势与父亲完全一样……
头顶的天空依旧澄澈,但宝石蓝中的忧伤已经褪去,这次“分享”也为我的成长之路平添了新的亮色。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