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4-24
吴国松
摘 要:农产品进口多元化是我国保障粮食安全的重要战略之一。由经济科学出版社出版的《区域季节差异、进口来源布局与国际粮食市场利用研究》,针对中国粮食进口激增、进口波动性提高且进口来源高度集中的现实情况,从区域季节差异的新视角,在科学评估中国粮食进口来源布局的基础上,进一步深入系统地分析了中国粮食进口来源布局变迁的规律及其对国际粮食市场利用的影响,对进口多元化战略实施的前提和效果进行了透彻的思考和探讨,为中国调整粮食进口来源、防范粮食进口风险提供了科学的决策依据。
关键词:粮食安全;进口来源;多元化;区域季节差异
中图分类号:F746.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22)03-0159-03
“确保粮食安全始终是治国理政的头等大事。”长期以来,我国为保障“自给率”的粮食安全政策付出了过高的资源环境和经济代价[1~2]。加入世贸组织后,随着农业的高水平开放,以及国内经济发展、人口增长、消费结构升级对粮食需求的进一步拉动和城镇化、工业化对水土资源的“侵蚀”,大部分粮食品种已不具优势,进口规模不断突破新高[3],合理利用全球粮食资源逐渐成为粮食安全新战略的必然选择[4~6]。根据国内外粮食供需格局的变化,以***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重新界定了粮食安全的内涵与边界,2014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谷物基本自给、口粮绝对安全”,确立了“适度进口”的国家粮食安全战略。粮食进口不仅更好地满足了全社会对优质农产品不断增长的需求[7],又缓解了国内资源环境压力[8~9],为我国破解保障粮食等重要农产品供给和资源环境承载能力矛盾日益尖锐的重大困境,实现资源永续利用和粮食长久安全,提供了有机统一的路径和方式[10]。
然而,随着粮食进口规模的不断扩大,粮食进口风险与日俱增,粮食进口来源高度集中问题日渐凸显。尽管2020年我国粮食安全经受住了疫情和洪涝等多重挑战,但疫情后期全球粮食市场波动将进一步升级,依靠进口的风险性和不确定性日益增大。然而,学界和政界对于具体如何实施进口多元化战略却无明确标准更无统一意见,难以为进口多元化战略的实施提供具体指导。南京理工大学经济管理学院林大燕副教授2018年在经济科学出版社出版的专著《区域季节差异、进口来源布局与国际粮食市场利用研究》一书即以此为背景,以粮食生产的地域季节差异为视角,在深入考察和分析粮食进口来源布局变迁的原因及其对粮食进口数量、进口价格及波动影响的基础上,进一步提出了粮食进口来源多元化策略,对我国实施进口多元化战略及粮食安全保障战略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该书研究视角新颖,研究问题明确,逻辑思路清晰,理论结合实证,层层深入、鞭辟入里,在前沿性、创新性、理论性和实践性等方面都具有独到价值和鲜明特色。
一、需求牵引、问题明确
该书聚焦于中国粮食进口激增但进口来源高度集中的现实问题,系统总结了我国粮食进口来源布局的历史变迁与现状特征,在强调粮食进口来源高度集中风险的同时,也凸显了多元化粮食进口来源的重要性与紧迫性。现阶段,尽管我国粮食进口总体上由市场决定[11],但长期存在进口来源过度集中等隐患[12~13],加剧了粮食进口受外部环境变化的冲击,提高了国内粮食市场受少数国家产品价格和供给波动的影响,也容易出现断供风险[14],提高了进口的脆弱性,不利于进口的持续稳定发展,且容易导致进口商缺乏定价权,直接影响进口成本[15]。2020年上半年,中国进口的粮食70%来源于美国、巴西、东盟、欧盟和澳大利亚。其中,92%的进口稻米来源于越南、泰国和巴基斯坦,92%的进口小麦来源于澳大利亚、美国、加拿大和哈萨克斯坦,92%的进口玉米来源于澳大利亚、美国和加拿大,85%以上的进口大豆来源于美国和巴西。
在上述背景下,实施进口多元化成为今后中国更加灵活高效地利用国际农业资源及农产品进口调节国内供需的基本路径。进口多样化有利于防止國际不稳定局势的冲击,分散农产品贸易中贸易伙伴、产品结构过于集中和单一的风险,保障国内重要农产品供给,不断提高我国农业对外开放水平和质量。因此,自2013年中央一号文件首次提出强化敏感品种进口监测、推动进口来源多元化以来,2014年、2016年、2017年和2019年中央一号文件均强调了优化进口布局的重要性,2019 年一号文件更是首次明确提出“拓展多元化进口渠道,实施重要农产品保障战略”,2021年中央一号文件进一步将进口多元化提高到战略位置,近期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再次要求“推动进口来源多元化”。
二、视角新颖、观点鲜明
该书在系统梳理了进口风险及进口来源布局的相关研究后,发现大部分研究都建议多元化进口来源。然而,该书认为,进口来源的简单多元化并不一定能降低粮食的进口波动性。进口来源多元化有助于降低进口波动性的前提条件在于来自不同来源的进口波动趋势存在较大差异,这主要适用于可常年连续供应的工业品。但是,粮食的生产与工业品不同,其生产具有季节性,且位于相同区域进口来源的生产季节相似,导致相同地域进口来源的粮食出口波动趋势也相似,即粮食出口规模在收获季节迅速扩大,而在非收获季节则急剧缩减。因此,如多元化的进口来源属于同一地域,因来自新兴来源的进口波动趋势与来自传统来源的进口波动趋势基本相近,此类进口来源的多元化反而可能加剧进口国的粮食进口波动程度。反之,由于粮食在属于不同地域的生产季节和出口波动趋势具有较大差异甚至是互补的,多元化生产季节具有显著差异的不同地域的进口来源可有效地抑制进口国的粮食进口波动。
基于上述思考,该书提出,在制定进口来源多元化战略时,尤其需要注意新兴进口来源与传统进口来源的区域季节差异,才能合理布局进口来源、达到粮食进口来源多元化战略的预定目标。因此,该书以粮食生产的区域季节差异为研究视角,系统而深入地分析了区域季节差异对中国粮食进口来源布局的影响,从粮食生产区域季节差异的角度探索中国粮食进口来源布局变迁的原因,并进一步基于区域季节差异考察了进口来源布局变迁对中国通过进口利用世界粮食资源波动性的影响,根据区域季节差异及其对粮食进口的影响作为进口来源多元化布局战略制定和调整的参考依据。该书从区域季节差异的视角,为中国基于进口稳定性制定有效、合理的粮食贸易政策和开放型粮食安全保障体系提供了一条崭新的思路,具体化并深化了粮食等农产品进口来源多元化领域的研究。gzslib202204012137三、研究深入、论证严密
研究以粮食进口现实情况以起点,以农业经济学、国际贸易学及经济地理学等学科的理论为指导,以计量经济方法为手段,理论、实证与实践有机结合,逐层深入地分析了区域季节差异对中国粮食进口来源布局的影响,以及进口来源布局变化对粮食进口风险的影响,充分论证了进口来源多元化降低进口波动性的前提条件与实际效果,逻辑思路清晰、层次分明、结构合理、数据资料翔实,论证充分、严密。该书第一章首先介绍了研究背景、研究问题与研究意义,第二章梳理了中国粮食进口及进口来源布局的历史演变、现状特征与季节特点,第三章进一步通过变化指数、分散度指数、优化指数、匹配性指数四个指标定量评估了中国稻米、小麦、玉米、大豆四大品种进口来源布局的变化方向与变化程度。在此基础上,第四章进一步基于出口商的出口决策行为,从理论和实证上分析并检验了区域季节差异对中国粮食进口来源布局的影响,从区域季节差异的视角揭示了中国粮食进口来源布局的形成机制;第五章至第八章进一步从理论和实证上分析并检验了进口来源布局变化对中国粮食进口数量及其波动、进口价格及其波动的影响,以大豆的数据充分论证了基于区域季节差异的进口来源多元化对粮食进口风险的影响;第九章对全书进行了总结,并根据研究结论,为相关部门在全球化背景下合理布局粮食进口来源以降低粮食进口风险、保障国内粮食充足稳定供给提出相应的对策建议。
通过研究,该书发现,中国稻米、小麦、玉米、大豆四个主要粮食品种进口来源高度集中,且稻米、玉米和大豆三个品种的进口来源布局不断优化,而小麦的进口来源布局总体上呈现恶化趋势;进口来源的区域性季节差异对中国大豆进口来源布局具有显著影响,南美市场在大豆生产和出口上与北半球国家的季节差异提高了南美市场大豆的比较优势及其在中国大豆进口市场中的份额,进而又有助于缓解中国在非美国大豆生产季节的进口约束,提高了中国大豆进口总量,有助于抑制中国大豆进口价格过快上涨,缓解中国大豆进口数量和进口价格的波动。根据上述研究结论,作者提出根据区域季节差异慎重选择粮食进口来源与农业OFDI东道国、加强国内粮食生产能力建设等建议。
结语
总而言之,该书突出了中国粮食进口激增背景下,加强粮食进口风险管控的重大现实需求,考察了进口来源布局变迁的原因及其对粮食进口风险的影响,提倡基于地域季节差异的粮食进口来源多样化,为农产品特别是粮食产品进口多元化战略的实施从地域季节差异的新视角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与实证基础。当前,世界正面临“百年未有之大变局”,贸易保护主义、民粹主义、霸权主义重新抬头,全球发展格局复杂多变,极端气候频生、重大公共卫生事件多发,粮食海外贸易的风险可能进一步升级,中国粮食安全将面临更大压力和更多挑战。因此,该书对于“十四五”时期双循环格局下实施农产品进口多元化战略以防范粮食进口风险、持续有效地保障粮食安全同样具有重要启迪作用和借鉴价值,值得农产品贸易领域和粮食安全领域的广大学者参考。
参考文献:
[1] 程国强.推进粮食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思考[J].中国粮食经济,2019,(9):54-59.
[2] 李勇,蓝海涛.中长期中国粮食安全财政成本及风险[J].中国农村经济,2007,(5):4-12+62.
[3] Yu W.,Li T.,Zhu J.What Determines Chinas Grain Imports and Self-sufficiency? The Role of Rising Domestic Costs and Varying World Market Prices[J].China & World Economy,2019,(5):1-24.
[4] 丁声俊.对大变局下构建粮食“双循环”新格局的思考[J].中州学刊,2021,(1):39-45.
[5] 王晓君,何亚萍,蒋和平.“十四五”时期的我国粮食安全:形势、问题与对策[J].改革,2020,(9):27-39.
[6] 胡冰川.中国农产品进口增长:原因与结果[J].清华金融评论,2018,(7):48-50.
[7] 王济民,张灵静,欧阳儒彬.改革開放四十年我国粮食安全:成就、问题及建议[J].农业经济问题,2018,(12):14-18.
[8] Hsin H.,Martin L.,Frank T.Climate change and trade in agriculture[J].Food policy,2011,(36):9-13.
[9] 姜长云,王一杰.新中国成立70年来我国推进粮食安全的成就、经验与思考[J].农业经济问题,2019,(10):10-23.
[10] 辛翔飞,刘锐,王济民.破除自给率越高粮食越安全的迷误[J].农业经济问题,2020,(10):19-31
[11] 叶兴庆.贸易摩擦暴露长期性问题:大宗农产品进口的稳定性及可靠性待提升[N].财经,2018-07-19.
[12] 林大燕,朱晶.中国主要粮食品种比较优势及进口市场结构研究[J].世界经济研究,2015,(2):115-126+129.
[13] 罗桓.“一带一路”沿线地区农产品进出口贸易对农业经济增长效益研究[J].农业经济,2019,(1):131-133.
[14] 卞靖.国际重要农产品贸易格局变化及应对思路研究[J].宏观经济研究,2019,(4):116-129.
[15] 魏浩,张文倩.多维进口与中国地区经济增长[J].经济与管理研究,2020,(9):29-46.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