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6-04
【摘要】丽江市的边疆少数民族地区,因经济社会发展较为滞后,外出务工人员增多,导致留守儿童也逐渐增多。留守儿童的家庭教育主要存在三个方面的问题,即:父母监护角色缺失,家庭教育碎片化、临时化,父母教育理念及方式存在误区。为了有效解决这些问题,该研究提出一系列对策:首先,要以政府为主导,突破城乡发展不平衡的二元社会结构;其次,学校应加强对留守儿童的关爱与照顾,以弥补家庭教育的不足;第三,应积极开展社区活动,营造温馨环境,对留守儿童的社会化过程予以正确合理引导;第四,应强化对监护人的教育培训,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教育挂念,掌握科学的教育方法。
【关键词】少数民族;丽江;留守儿童;家庭教育
一、概述
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农村剩余劳动力也加快向城市及发达地区转移。在此过程中,逐渐形成了一个特殊的群体——留守儿童,根据2000年第五次人口普查资料显示,中国农村留守儿童近2000万人。而根据2010年第六次人口普查资料数据来推算,全国农村留守儿童数量约为6102.55万,占农村儿童的37.7%,占全国儿童总数的21.88%。近年来,随着农村人口转移的加快,留守儿童的数量不断增长。而少数民族地区,尤其是一些不发达的边疆少数民族地区,留守儿童家庭教育问题更为值得关注。以丽江为例,丽江地处云南西北部,为多民族聚居之地,留守儿童数量有逐年增长之势,家庭教育问题也迫切需要关注。2010年丽江市5个县的人口中,汉族人口为537893人,占总人口的43.21%;各少数民族人口为706876人,占总人口的56.79%。根据丽江市妇联2013年的统计,全市共有农村留守儿童1.5万名,仅永胜县就有1.1万名。最新调查数据显示,目前全市留守儿童已达到4.5742万人,其中永勝、宁蒗、玉龙三个县位列前三,分别为2.2496万人、1.697万人、0.55万人。这些留守儿童,由于父母长期外出务工,一般留在家里由祖辈照顾,有的甚至根本无人照顾。父母监护、教育角色缺失,家庭教育成为短板,严重地影响了留守儿童的健康成长。
二、丽江少数民族地区留守儿童家庭教育存在的问题
同我国大部分农村地区一样,丽江少数民族地区的留守儿童一般由祖辈,例如爷爷、奶奶、外公、外婆照顾,有的甚至根本无人照顾,父母监护教育角色缺失,严重地影响了留守儿童的健康成长。这部分儿童整体状况令人堪忧,留守儿童的教育管理已成为家庭和学校最为头疼的问题。丽江少数民族地区留守儿童家庭教育主要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1、父母监护教育角色缺失
由于留守儿童的父母长期在外务工,与子女的相聚相处时间十分短暂,因而几乎不能承担监护教育的责任。父母监护教育角色的缺失会导致儿童一系列心理问题的产生。长期的隔代或者他人甚至是无人监护教育,致使留守儿童无法得到正常家庭能给予的父母的关爱,家长也无法及时了解、掌握子女的心理、情感和思想变化。长此以往,留守儿童的性格会较为柔弱内向,容易产生自卑等心理障碍,因孤独无靠而产生失落、骚动和抑郁等心理问题,严重者甚至产生怨恨父母的心理。
2、家庭教育碎片化、临时化
借助现代通讯手段,留守儿童的父母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对子女进行远距离的通话式教育,但是由于父母生活以及工作的压力,这种教育很难形成一定的模式,缺乏系统化,只能是在电话或者视频中的针对一定事件或者场景的零星的口头教育,具有碎片化、临时性的特征。因此,这种教育无法像常规家庭教育一样形成一个连续统一的体系,从而缺乏效果,难以给予子女在生活学习、为人处事等方面的全方位的教育。
3、父母教育理念及方式存在误区
丽江少数民族地区留守儿童的父母,从总体上说,文化程度较低,外出务工从事的劳动工作强度也较大,而且往往因为在城市生活工作的压力,在教育理念与方式都存在误区,也鲜少注重并改正这方面的问题。首先,教育理念较为落后、不科学。留守儿童的父母很大程度上都是为了孩子未来能拥有更好的生活,接受更好的教育而外出务工,寄望于通过孩子的升学来改变家庭的生活水平及社会地位,从而会对子女抱有过高的期望值,过于望子成龙、望女成凤。因此,他们往往缺乏正确的教育观念,科学的教育理念。其次,缺乏有效的教育方式。外出务工人员与子女缺乏沟通,对子女缺乏了解,对其在生活学习中遇到的问题往往也缺乏有效的解决方法。他们自身教育知识的缺乏,也导致在教育中缺乏有效的方式方法,从而感到无可奈何,力不从心。从而教育的效果也较差,甚至无效。第三,教育忽视子女社会化的过程。留守儿童由于家庭成员的相对欠缺,社会化过程会比普通家庭的子女快、社会化是个体获得个性存在并学习其所在社会的生活方式的与社会相互作用的过程。通过社会化,个体可以了解道德规范、价值标准,获得语言交际等社会技能、宗教信仰以及其他在社会社火中不可缺少的关于思维和行为的模式。社会化过程受不同因素影响,并对个体的一生产生持续影响与作用。留守儿童由于父母这对重要家庭成员的缺失,与家庭成员之间的沟通减少,难以在家庭内部获取必要的成长信息,从而将获取对象转移到社会上来。社会成为他们获取信息的主要来源。但由于儿童的认知水平和判断能力有限,会受到不良信息的干扰和影响。当前,留守儿童出现的各类社会问题,往往都缘于父母对他们社会化过程的忽视。
三、对策及建议
1、以政府为主导,突破二元社会结构
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不平衡导致城乡差别、壁垒的存在,从而形成一元社会结构,留守儿童现象产生的根源便在于此。边疆少数民族地区经济欠发达,外出务工人员较多,从而导致留守儿童数量增加。解决此问题的关键在于消除城乡差别,实现城乡一体化发展,突破二元社会结构。而这必须由政府主导,统筹内地发达地区与边疆少数民族欠发达地区的发展,转变发展思路、模式,改变二元结构,逐步走向一元,从根本上提速边疆少数民族地区的经济社会发展,改善人民生活水平。
2、加强学校对留守儿童的关爱与照顾
由于留守儿童父母监护角色的缺失,缺乏家庭关爱与照顾,学校应在一定程度上进行弥补。首先,学校可以开设一系列培养师生、同学伙伴关系的活动,让留守儿童在学校能感受到家庭般的。其次,学校可以建立留守儿童专项档案,对学区内在校留守儿童进行跟踪记录,并实时掌握他们的生活学习心理状况及各种变化情况。第三,学校应强化与留守儿童监护人,包括父母、臨时监护人等的联系,及时了解并反馈情况,并与其采取联动措施,有效解决留守儿童遇到的各种问题。
3、开展社区活动,营造温馨环境
社区与家庭、学校及社会相比,是留守儿童成长的一个重要大环境。社区会对他们产生耳濡目染的影响,在其社会化过程中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良好的社会风气、有益的社会活动会促进留守儿童的成长,保证他们在社会化的过程中不偏离正确的方向。因此,整治留守儿童所生活的社区环境,开展丰富多彩的、有教育意义的社区活动,能有效弥补家庭教育方面的不足。近年来,根据国家制定的《中国儿童发展纲要》,云南省及各市、县三级分别制定了儿童发展规划,规划里提到2020年,90%的社区都要建成儿童之家。儿童之家是为社区的儿童提供娱乐、游戏、卫生、教育、社会心理支持,转介等多功能为一体的机构。为此,从2015年开始,丽江市相关部门一直在努力,丽江市四县一区都建立了儿童之家,其中,今年1月29日,玉龙县九河龙应村率先建立了留守儿童之家,成为丽江市建立的首个农村留守儿童之家,在社会上引起了极大的反响。
4、强化对监护人的教育培训
各级政府、行政管理部门,尤其是乡镇一级的政府,可组织专门人员,成立专门机构,采取相应措施,对留守儿童的抚养人或监护人,包括父母、祖辈即其他临时监护人等,进行有效的教育与培训。首先,应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念,学习正确的教育方法。监护人也应摈弃错误的、不合理的、不利于儿童成长的思想,努力配合政府管理部门积极学习科学的教育方法。其次,应建立与留守儿童抚养人或监护人的联系方式与平台,实现即时性、常态化的联系,以便能够及时了解掌握外出务工人员的信息及生活、工作情况,实行针对性的辅导与扶助。
四、结束语
综上所述,边疆少数民族地区因经济社会发展较为滞后,外出务工人员增多,导致留守儿童问题日益凸显。丽江市作为其中具有代表性的地区,其留守儿童的家庭教育形式较为严峻,主要存在三个方面的问题,即:父母监护角色缺失,家庭教育碎片化、临时化,父母教育理念及方式存在误区。为了有效解决这些问题,本文提出首先要以政府为主导,突破城乡发展不平衡的二元社会结构,其次学校应加强对留守儿童的关爱与照顾,以弥补家庭教育的不足,并应积极开展社区活动,营造温馨环境,对留守儿童的社会化过程予以正确合理引导,同时强化对监护人的教育培训,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教育挂念,掌握科学的教育方法。如此,可以解决当前丽江市边疆少数民族地区留守儿童家庭教育所面临的问题,以帮助他们更为幸福、快乐地成长,获得更多关爱与更完善的教育。
【参考文献】
[1] 全国妇联课题组. 中国农村留守儿童、城乡流动儿童状况研究报告[J]. 中国妇运, 2013(6):30-34.
[2] 丽江市妇联. 丽江市妇联关爱农村留守儿童共庆“六一”[EB/OL]. [2013-06-05]. http://www.ljswomen.org/Item/13442.aspx.
[3] 丽江热线. 丽江有这样一个特殊群体,人数居然达到4.5742万![EB/OL]. [2016-05-25]. http://www.aiweibang.com/yuedu/118951513.html.
[4] 王凤霞. 农村留守儿童家庭教育问题及对策研究[J]. 贵州师范学院学报, 2010,26(2):82-84.
[5] 黄华珍, 黄建华. 西部少数民族地区农村留守儿童教育现状与对策研究[J]. 教育教学论坛, 2014(38):151-152.
[6] 周宗奎, 孙晓军, 刘 亚, 周东明. 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发展与教育问题[J]. 北京师范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2005(1):71-79.
【作者简介】
和梅(1978—),女,云南丽江人,丽江师范高等专科学校讲师,主要研究方向:教育管理与监督。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