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从《毛泽东选集》看中国共产党未成熟期斗争理念(1924—1937)

时间:2024-06-04

【摘要】1924年到1937年是中国共产党进行新民主主义革命中的大革命和土地革命时期。这一时期的斗争理念反映了尚未进入成熟期的中国共产党的斗争特点。《毛泽东选集》中的一些经典文章通过对于不同观点的分析和自我观点的阐述,就很好地反映出了这些理念,其中包括了阶级理念、军事理念、经济理念、政治理念等不同理念。通过对于这些斗争理念的分析,有利于我们了解中国共产党运动前期的特点,并为今天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政权提供一定的借鉴意义。

【关键词】中国共产党;1924—1937;斗争理念;毛泽东选集

《毛泽东选集》是中国共产党的创始人、中国共产党领导人之一毛泽东的代表作,是中共中央文献编辑委员会从毛泽东的各类文章中选出来的具有代表性的作品写成的文集,包括了对中国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前中国共产党斗争路线、斗争方法、对军队的领导、思想观念等各个方面的指导性意见和建议。自1921年中国共产党成立,至1937年全面抗日战争爆发,毛泽东在这一时期的文章体现了许多中国共产党革命早期的斗争理念。

一、大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的阶级理念

1924年,中国国民党“一大”召开,国共两党正式合作,大革命正式开始。在大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内部出现了两种不同的倾向。“当时党内的第一种倾向,以陈独秀为代表,只注意同国民党合作,忘记了农民,这是右倾机会主义。第二种倾向,以张国焘为代表,只注意工人运动,同样忘记了农民,这是‘左倾机会主义”,这两种不同的倾向都可以反映出中国共产党在革命初期的不成熟性,都忽视了农民的作用。

针对当时党内的这两种倾向,出身于农村、对农民有着较为深刻认识的毛泽东写出了《中国社会各阶级的分析》一文,把“谁是我们的敌人?谁是我们的朋友?这个问题是革命的首要问题”作为文章开篇提出,分析了中国国內社会各阶级的状况。指出中国的地主阶级、买办阶级是革命的对象,是必须打倒的一批人;中国的中产阶级是摇摆不定的,无法作为革命的承担者;中国的小资产阶级具有革命性,可以努力争取;中国的半无产阶级即半自耕农、贫农、小手工业者是长期受压迫的对象,是革命的重要伙伴;中国的无产阶级即现代工业无产阶级是受到资产阶级直接剥削和压迫的,是中国革命的主要领导力量。最后,毛泽东在文末做出总结:工业无产阶级是革命的主要领导力量,半无产阶级和小资产阶级是革命者最接近的朋友,中产阶级既需要争取也应该提防,勾结帝国主义的买办、大地主阶级、官僚等等则是革命的对象。

而在《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一文中,毛泽东对湖南许多地区的农民运动进行了论述和总结,指出了农民运动中出现的一些问题,但文章总体上对于农民运动中惩戒土豪劣绅、地主阶级的做法进行了高度赞扬和正面评价。同时,也概括了农民在中国共产党领导的运动中的十四件大事,包括“讲农民组织在农会里”、“政治上打击地主”、“经济上打击地主”等等。在通篇之中,毛泽东对于农民打击地主的行为都进行了赞赏,这也间接体现出中国共产党与农民相互结合的重大作用,农民在运动中表现出了积极的革命性,这些均体现出了农民对于中国革命的重要意义。

此外,从一些内容中我们也能看出对于农民运动的不同观念以及毛泽东对这一切的看法。例如,提及农民在乡里造反,“从中层以上社会至国民党右派,无不一言以蔽之曰:‘糟得很。即使是很革命的人吧,受了那班‘糟得很派的满城风雨的议论的压迫,他闭眼一想乡村的情况,也就气馁起来,没有法子否认这‘糟字。很进步的人也只是说:‘这是歌名过程中应有的是,虽则是糟”。这就体现了当时社会上不同人对于农民运动的看法,反对派认为遭,中间人士认为遭,甚至有可能连中国共产党内部也认为一些农民运动办得很糟。而毛泽东对此的评价是“这是好得很”。由此可见,在当时的中国共产党内,对于农民运动,党内人士也会持不同意见,但是毛泽东在当时却表现出了相对而言更为坚定的“革命信念”以及对于农民的信赖,认为农民的做法不但不遭,而且很好。

针对于农民对待地主的态度,也有类似的看法。“又有一般人说:农会虽要办,但是现在农会的举动未免太过分了。”这种言论是针对一些中间人士的。理由也是有的,“农民在乡里颇有一点子‘乱来。农会权力无上,不许地主说话,把地主的威风扫光”。针对这些行为,毛泽东也指出了农民运动中的不足之处,并且承认了其中的“过分”,但是毛泽东也同样明确指出“矫枉必须过正,不过正不能矫枉”,这既反映出毛泽东理性的一面,也反映出他对于革命的看法,较之同时期的党内人士,更为清醒一些。

当时的中国共产党内部,有着不同的观点,反对或者不提倡农民运动,这是当时尚未成熟的中国共产党不可避免的一个过程。

二、土地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的军事理念

1927年,国民党反动派背弃革命,中国共产党开始走向独立领导革命的道路,土地革命时期由此开始。在这一时期,中国共产党经历了建党以来极为艰难的一段时期:革命队伍一度涣散、城市革命难以成功、受到国民党反动派压迫而进入农村地区。

也正是在这一段时期,毛泽东在大革命时期通过对中国社会各阶层的分析得到了重要体现。难以在城市领导工人革命的中国共产党走进了农村,广泛领导农民革命。

不同于在城市之中获取领导权的做法,中国共产党选择的是在中国不同的新旧军阀的势力范围之间和偏远的农村地区建立军事根据地的做法。从毛泽东的《中国的红色政权为什么能够存在?》的一文中,曾经提到“有些同志在困难和危机的时候,往往怀疑这样的红色政权所以发生和存在的正确的解释的缘故”,由此可见,当时党内确实有人无法认清中国共产党的红色政权存在的理由,甚至有可能对于革命产生出悲观的情绪。毛泽东则在这篇文章之中分析了中国国情的特殊性、中国革命的特殊性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也指出了其中的困难——“因为敌人的哑谜封锁,食盐、布匹、药材等日用必需品,无时不在十分缺乏和十分昂贵之中,因此引起工农小资产阶级群众和红军士兵群众的生活的不安,有时真是到了极度”,但同时也指出了其必然性——“这种困难,在全国总政权没有取得以前当然是不能免的”,这其中虽然隐含了毛泽东对于革命困难的一种无奈,却也暗含了对于同志们的一种鼓励,这对于支持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军事行动也是一种支持。

而在毛泽东的《井冈山的斗争》一文中,毛泽东还特别分析了红军的军事状况,例如各部不同红军的来源等等在文中,毛泽东指出了红军存在的一些缺陷,“红军成分,一部是工人、农民,一部是游民无产者”、“在这种情况下,只有加紧政治训练的一法”,通过政治训练达到军事上获取精神优势的效果,这一点是中国共产党领导革命的一个极大的特点。同时,毛泽东也明确指出,“党代表制度,经验证明不能废除”,这也明确了中国共产党对于革命的领导权不能放松,“党领导军队”也是中国共产党领导革命武装夺取政权的一个重要原则。

在具体的不同武装部队方面,也指出了不同的特点。当时受到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武装部队,除红军外,还有赤卫队和工农暴动队,对于不同的部队制定了不同的作战任务,如要求红军和赤卫队要对付敌人的正规军队,工农暴动队则要对付当地的地主等等,并且根据过去的作战经验明确指出,“红军以集中为原则,赤卫队以分散为原则”。

除了對于军事中的具体要求之外,毛泽东还特别注重对于军事理念本身的指导和纠正,如毛泽东在《关于纠正党内的错误思想》一文中,对于党内当时普遍流行的一些错误思想,如单纯军事观点、绝对平均主义、个人主义、流寇思想和盲动主义等进行了总结和批判,还给出了纠正的方法。这对于这个时期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武装斗争起到了一定的思想保障作用。

此外,在1936年12月,即土地革命战争即将结束之时,毛泽东做了《中国革命战争的战略问题》一文,分《如何研究战争》、《中国共产党和中国革命战争》、《中国革命战争的特点》、《“围剿”和反“围剿”——中国内战的主要形式》、《战略防御》五章对土地革命战争做出了总结性分析。到了这个时候,毛泽东已经是中国共产党及党领导的武装力量的领导者,他的军事理念真正影响了全党和全军。这一时期中国共产党的军事理念也趋向成熟了。

三、土地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的经济理念

早在大革命时期,毛泽东就已经在关注经济问题。当然,那时的关心主要体现在对于农民阶级的关心上。进入土地革命时期以后,陷入国民党各派力量的包围下的中国共产党和中国红军面临了严重的经济问题,这必然应该引起中国共产党的关注。

毛泽东在《中国的红色政权为什么能够存在?》一文中就提到“边界党如不能对经济问题有一个适当的办法,在敌人势力的稳定还有一个比较长的期间的条件下,割据要将遇到很大的困难”,这里可以明显看出毛泽东对于经济问题的关注,并且建议党也应当关注经济问题并解决好经济问题。

在《井冈山的斗争》一文中,毛泽东比较了边界地区地主和农民拥有的土地状况,并着重分析了中间阶级。其中提到“中间阶级在革命高涨时受到打击,白色恐怖以来,马上反水”,由此可以看出,当时中国共产党在边界地区应对土地时,多多少少有一些让中产阶级吃点亏的理念和做法。

在《关于纠正党内的错误思想》中,毛泽东对绝对平均主义和个人主义提出了批判和指正,这也反映出当时在党内有一部分人是抱有这两种心态的,例如不分缘由地提倡绝对平均和有些革命人士怀着享乐心态进入城市等等,这些都是中国共产党在革命前期表现出来的一些经济方面的不当理念,毛泽东也指出这是小农观念导致的,不应该是一个合格的无产阶级革命者所应该具有的理念。

除此之外,在其他的一些文章中,毛泽东也提出了在经济方面应该重视的东西。在《必须注意经济工作》中提到“过去有些同志认为革命战争已经忙不了,哪里还有闲工夫去做经济建设工作,因此见到谁谈经济建设,就要骂为‘右倾”,由此可见,当时党内的一些同志并不看重经济建设,甚至把经济建设摆在革命的对立面上去。毛泽东指出“在现在的阶段上,经济建设必须是环绕着革命战争这个中心任务的”,对于党内的这种观点予以了纠正。在《怎样分析农村阶级》中,提到了地主、富农、中农、贫农、工人均做了概括性总结。在《我们的经济政策》中,毛泽东明确提出“我们的经济建设的中心是发展农业生产,发展工业生产,发展对外贸易和发展合作社”,对于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农村经济建设提出了建议。从文中提到的“我们对于私人经济,只要不出于政府法律范围之外,不但不加阻止,而且加以提倡和奖励”来看,或许当时党内可能还有人并不完全赞同私人经济,毛泽东则凭借他自己的智慧提出了提倡和奖励私人经济的看法,这一点对于中国共产党在将来特殊时期的特殊选择的做法也可算是开了一个先例。中国共产党在这一时期的经济理念,是具有包容性的。

在《关心群众生活,注意工作方法》一文中,毛泽东提到“在我们的工作人员中,曾经看见这样的情形:他们只讲扩大红军,扩充运输队,收土地税,推销公债,其他事情呢,不讲也不管,甚至一切都不管”,由此可以看出,当时党内的一部分人是在经济问题上只关注物质本身,而忽视了农民群众。在这一文中,毛泽东提出了对于群众的关心。这一点也纠正了存在于中国共产党部分人员中的经济理念,使他们逐渐明白了在经济中对于生产力本身的关心。

中国共产党在土地革命时期,对于经济问题的理念,经历了一个由不重视到重视,由只关注物质到关注物质也关注群众的过程,这是中国共产党实现自我发展的一个重要体现。

四、土地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的政治理念

关于政治理念,在《中国的红色政权为什么能够存在?》一文中,毛泽东就提到了“国民党新军阀蒋桂冯阎四派”,指出中国的红色政权是处于这些互相之间有矛盾冲突的派系之间的,不会轻易受到任何一方的全力压制。对于中国共产党领导革命走向胜利起了鼓舞作用。

在《井冈山的斗争》一文中,毛泽东指出“党在群众中有极大的威权,政府的威权却差得多”,这就反映了中国共产党当时在领导群众时建立的革命政权中弱化政府权力、集中党的权力的缺点,也是当时中国共产党的政治理念的一种体现。毛泽东对此也有所批判和指正。

在《关于纠正党内的错误思想》中,毛泽东批判和指正了当时党内的极端民主化、非组织观点等思想,指出这种思想带有比较浓烈的小资产阶级特点。这说明当时党内的政治观念上确实有着一种较为涣散的观点,毛泽东指出中国共产党应当具有集中性、纪律性、组织性。

在《反对本本主义》一文中,毛泽东明确提出了“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的观点,并指出“许多巡视员,许多游击队的领导者,许多新接任的工作干部,喜欢一到就宣布政见,看到一点表面,一个枝节,就指手画脚地说这也不对,那也错误”,这充分说明当时党内比较盛行在缺乏实际调查就发表意见的作风,这种政治理念显然不利于党的发展。毛泽东对此提出批判,主张先进行调查再发表意见。

中国共产党在这一时期,政治方面的斗争理念大多并不成熟。事实上,直到土地革命战争结束也并未真正走向成熟。

五、小结

从《毛泽东选集》中关于这一时期的文章来看,中国共产党在这一时期的斗争理念并不成熟,有些甚至还很幼稚。但是,中国共产党的斗争理念在整体上经历了一个由幼稚走向成熟的过程,还是值得推崇的。

【参考文献】

[1] 毛泽东. 毛泽东选集·第2版[M]. 北京: 人民出版社, 1992,1.

[2] 张 翼, 苏振兰. 毛泽东与《毛泽东选集》[M]. 党史纵横, 2009(8).

[3] 张艳丽. 意识形态对政治文献翻译的操纵[D]. 中南大学, 2009.

[4] 张英琦. 从井冈山精神到西柏坡精神——试论中国共产党战争年代的革命精神[J]. 西安石油学院学报: 社会科学版, 2003,12(3).

[5] 魏永强. 中国共产党早期工人和农民思想政治教育的比较研究(1921—1927)[D]. 杭州师范大学, 2010.

[6] 黎 敏. 中国共产党早期思想政治工作及其当代价值研究[D]. 中南民族大学, 2012.

【作者简介】

韩冠楠(1990—),男,汉族,山东济宁人,2016年毕业于山东师范大学,历史学硕士,主要研究方向:中国近现代史。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