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6-04
林靓 李峰
【摘要】地方农业院校是服务新农村建设的主力军,新农村建设离不开地方院校的支持。本文分析地方农业院校服务新农村建设存在问题,并结合地方政府、地方农业院校、农村三个主体提出了加强地方农业院校服务新农村建设的对策与建议。
【关键词】地方农业院校;新农村建设;服务对策
党的十八大会议明确指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建设小康社会的必然要求。为了加快我国新农村建设,党中央提出了要坚持走科教兴农、人才强农战略决策,努力把我国广大农村建设成“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社会主义新农村。
一、地方农业院校服务新农村建设存在的问题
1、政府存在的问题
现如今,政府对地方高校服务员方面大多数停留在经济效益上,对于社会小效益相对来说还是比较薄弱。而新农村建设是一项艰巨的、长期的并且内容复杂的工程,这就离不开政府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財力。由于机制体制的不健全,并且缺少相关政策的扶持,“三农”服务经费经过政府系统的层层拨款,没有直接服务于新农村建设当中。教育主管部门也没有给予必要的投入,使得地方农业院校的有效投入严重不足。对于许多地方性院校,它们缺乏办学自主权,在专业的设置、招生计划等都没有相应的自主权利。这就使地方院校之间缺乏特色,因此没有了竞争性。
2、高校存在的问题
由于国家并没有给地方农业院校下达服务新农村的指标,许多院校只注重教育与科研,忽略了“产学研”一体化建设。地方院校的教育思想还不能够好好的反映农业与农村的现代化需求,地方农业院校在服务新农村建设观念上还存在这偏差,服务的主战场偏离农村。许多教师只注重自己的科研成果能给自己带来多少经济效益,是否能够凭借这项科研成果评上职称,而不在乎能给社会、农村及农民带来多少福利。学生也有“轻农”的现象,认为大学毕业后留在农村是不体面的工作,浪费了许多教育资源和农业科技人才。
3、农村存在的问题
农村地区对地方院校服务新农村建设还缺乏一定的了解,农民对地方院校的服务还仅仅停留在是否能够带来立竿见影的经济收益。在对农村的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经济文明、生态文明等建设方面所做的工作还远远不够,这是由于农民的主观意识偏离,服务渠道不畅通。由于村干部和农民的文化程度不高,综合素质难以迎合农村经济社会实际发展需求,农民的主体作用发挥的不够充分,从而跟不上形势。
二、促进地方农业院校服务新农村建设的对策建议
1、从政府角度
大力鼓动地方性农业技术人才服务于新农村建设工作,下基层,要有不怕吃苦的精神,而我国城乡差距还是比较大的,要使农业高校人才主动地服务新农村建设,就需要一个能够宏观调控的政策相配合。只有政府推出一系列优惠、倾斜政策,他们在城市与农村之间的比较,认为农村才是一个利于社会与自身发展的就业地点,这样才能够全身心投入社会主义建设的工作中去。完善毕业生服务农村的系列政策和就业条件与环境,尤其是深入改革、完善岗位人事制度,裁减不适合于这个岗位上的人员,安排适合的人才在适合的岗位上就业。并在制度、配偶安排等待遇上给予政策性的照顾,为其生活条件提供重要保障。
由于农村经济、文化等元素的复杂多元性要求地方农业院校毕业人才的多样化。地方农业院校在办学、专业设置等方面要与农村的切身实际需要相结合,以适应农村经济的需求结构。由于地方性农业院校缺乏专业设置自主权使其在服务于农村建设上屡屡受创。虽然我国已有部分重点地方农业院校作为高校试点,给予一定专业设置权。但是很多地方性农业院校因自身原因依旧受到限制。所以,要以充分调研为基础,依照计划实施,分层次对地方农业院校给予一些专业设置的自主权。政府应大力支持地方农业院校与企业之间的合作,作为他们长期合作的纽带,形成定向培养的关系,共同建立科学实验室和农产品培育基地,增加科研经费的资金来源渠道。
2、从地方农业院校角度
由于国家大力促使城镇化和城乡一体化的发展,导致高等教育体制从始至终都以城市为中心,因此就使得一些农业院校所设置的专业偏离了农村的实际需要。要根据实际建设的需要开设课程,适时新增满足市场需求的新专业,根据农业院校办学宗旨和培养目标,打造具有地方特色的专业,培养有专业性的人才,紧密联系新农村建设需求。在培养符合新农村建设的专业性人才中师资队伍是关键,他肩负着培养人才的艰巨任务。地方性农业院校要重视科研创新工作者的需求,积极响应国家的一系列政策方针。首先,科研工作者的基本生活水平要得到保障,适当给予一些补助、津贴。基本生活水平得到较好的保障,科研工作者才能够全身心的投入到培育人才、科技研发当中去。其次,地方性农业院校需要完善教师绩效考核制度以及薪酬报酬体系,在教师的绩效考核体系中加入“科教兴农”,以此提高教师服务新农村建设的热情程度。
农业科技成果是否能够转化,运用到实际操作中,其关键点是他的实用性与针对性。因此,地方性农业院校应以当今农业经济的发展现状为出发点,鼓励科研教师下基层参与实践,更加贴近农业生产。形成农村、企业、农业院校产学研相结合的科研成果推广体系。针对科研成果转化率低的问题,地方农业院校要完善成果转化机制,改变以往酒香也怕巷子深的状况,加大实用技术研发的扶持,促进农业科技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为农业生产和农产品发展提供科学支撑。
3、从农村角度
作为新农村建设的主体,要意识到自身的不足、亟待改进的地方。新农村的建设要依赖于地方院校,这就要求农村与当地农业院校的加强联系,让其进一步了解自身发展中存在哪些缺点。现如今,地方农业院校与农村的联系甚少,甚至出现脱节的现象,农民不具有农业院校能够扶持农村经济发展的意识,认为他们是知识分子,对于下地干活的工作不了解,只相信自己的经验。这就要求地方农业院校深入了解自身的知晓程度,农业院校应当建立一个专项小组,方便与农村联络,贴近农村,把农村经济建设发展、农业产业化作为热点问题,定期在农村开展农技讲座等。农村也可以拍农民代表去地方院校进行参观,深度了解,不断加深二者之间的合作亲密程度。
火车跑得快,全靠车头带,农村干部是农村发展的领头羊,只有提升农村干部的文化素养,才能将科学知识传达到每一个村民。有些农村干部还存在一些问题,首先,只关注农村的经济发展,而忽略了其他方面的建设;其次,眼光不够长远,只关注短期的、眼前利益,而注意不到长远的发展。通过培训、考核,定期为村里的干部给予科技文化的培训,以此来提高村干部的文化素养。对于农民要加强职业培训,这就要求形式的多样化、内容简洁明了、与农民学习技术教育体制相结合,因而达到农产品生产的质量、产量的提高。
三、小结
地方农业院校要取得地方政府和农民的发力支持,就必须坚持“以特色求生存、以贡献求支持、以服务求发展,”才能够使地方经济走上可持续发展的道路。作为地方农业高校的学生要紧跟时代的步伐,加强服务意识,牢记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扎根农村,服务农村,以优异的学习成绩来为科技兴农贡献自己的青春与热血。
【参考文献】
[1] 穆 仁. 浅谈地方农业院校服务新农村建设[J]. 内蒙古农业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2009(03):135-137.
[2] 丁林志. 试析高等农业院校服务新农村建设的功能与措施[J]. 高等农业教育, 2010(02):27-29.
[3] 余 康, 郭 萍. 农林院校服务新农村建设的途径[J]. 人力资源管理, 2010(12):122-123.
【作者简介】
林靓(1993—),女,江西上饶人,江西农业大学高等教育研究所硕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高等教育、教育管理。
【通讯作者简介】
李峰(1971—),男,江西赣州人,江西农业大学高等教育研究所副教授、硕士生导师,主要研究方向:教育管理、职业技术教育。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