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6-04
张忠亮
【摘要】垦区应考虑对农场、管理区、作业区的文化设施进行普查,了解各场文化设施的数量、种类和状况,作到心中有数。在此基础上,实施垦区文化战略,推动垦区新农村文化产业发展。
【关键词】加强;垦区文化建设;促进;社会和谐发展
北大荒开发建设60多年和改革开放30年来,在支边青年、转业官兵、知识青年的艰苦奋斗下,在改革开放的政策引导下,垦区经历了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弱到强的过程,北大荒精神也在垦区经济的发展壮大中逐渐形成,尤其兵团时期的群众文化活动非常丰富,文化场所和阵地建设都很齐全,影剧院和俱乐部是各个师部和场部的标志性建筑。文艺宣传队和电影队经常演出和放电影,群众性文化活动相当丰富,群众参与度也比较高。
垦区在进入新世纪后,逐渐加大文化设施的投入力度,休闲广场、文化公园、人工湖、健身中心、咖啡厅、练歌厅等逐渐发展起来,丰富了广大职工群众的业余文化生活。但是总体看,垦区的文化场所、文化产业、文化队伍和文化设施建设整体发展还不均衡,尤其现在各地推进新农村建设中,多数单位对文化建设的重视还不够,或认识有偏差,农村文化建设还比较落后。
一是垦区文化建设中基础设施建设不均衡。推进新农村文化建设,必须加强垦区的文化设施建设,针对垦区文化建设与发展的现实问题,构建垦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垦区文化设施建设主要体现在农场社区、管理区文化站、职工体育健身工程、作业区文化室等方面。据了解,经济效益好的农场文化基础设施搞的就好,而经济效益不好的农场的基础设施建设远远落后于其他农场,文化基础设施落后,农场没有图书馆或面积很小,年久失修陈旧落后,活动器材和设备少,服务能力弱化。特别是在信息文化基础设施的建设上,由于经济效益所带来的投入不足,使差距显得更为明显。
二是农场文化建设缺少地方特色。各场文化建设趋于雷同。村落是一个由亲缘、宗缘、地缘等社会关系网络构成的生活共同体。是自然、社会与文化的结合体。每个聚集区都传承自己特有的文化,正是村落文化使村落具有了相互区别的标识和特征。在新农村文化建设中,许多农场存在着千篇一律、相互模仿的建设开发趋势,文化站、文化墙、文化广场等建设十分类似,许多农场盖起了小洋楼,似乎成为新农村时尚的标志,这有点象當今的城市建设千篇一律,拆旧建新,完全没有文化特色。在新农村的建设中,决不能失去仅存的农村村落特色文化。
三是农垦文化建设形式化的东西多,缺少内容创新。当前的垦区文化建设,既要顺应历史的发展潮流,依靠科学和科技建设新农村文化,又要不脱离农村的实际和历史传统,有针对性的建设中国特色的农垦文化。我们了解到一些农场的文化建设缺少针对性,文化建设多注重形式,给职工带来真正精神上的愉悦很少。以前职工群众欢迎的电影队、文工团都已解散,文艺人才青黄不接。因此,推进农垦文化建设急需创新新农村文化活动内容,使职工群众喜闻乐见。既要大力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形式,又要善于吸纳优秀的外来文化形式,创造新时代背景下的先进的文化形式,最大限度地满足农场和职工的文化消费需求。
鉴于此,垦区应考虑对农场、管理区、作业区的文化设施进行普查,了解各场文化设施的数量、种类和状况,作到心中有数。在此基础上,实施垦区文化战略,推动垦区新农村文化产业发展。
一是把农场文化事业置于公共财政的阳光之下。垦区文化建设是农村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政府所应承担的公共责任,也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必然要求。建立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政府要将有限的财力向农村文化事业倾斜,不断加大投入力度。具体来说,垦区要积极争取国家财政对垦区文化设施的投入,并逐年增长;对文化站的日常活动提供经费保障;逐步加大对农场基层文化基础设施建设、配套设备及其维修、文化信息网络建设、文化队伍教育培训等经费的投入,要坚持以农场社区为主导,以管理区为依托,以作业区为重点,以家庭为对象,发展社区、管理区、作业区文化设施和文化活动场所,形成农场公共文化服务网络。特别在“村村通”工程中,不但作到公路交通“村村通”,还应作到广播电视进村,以及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等各项文化惠民工程进村满足职工群众多层次、多方面的精神文化需求。
二是用乡土文化凝聚职工,营造和谐的人文环境。很多农场有着丰富的民间文化资源,挖掘现有的、自己身边独特的历史文化遗产或民族文化资源,注意传承乡土文化,促进乡土文化的繁荣和发展,要注意传承自己特有的优秀村落文化,注重保护和建设农场的自然环境、人居环境,尤其注意保护体现人与自然和谐、人与人和谐的恬静优美、悠然自得的田园风貌,体现乡土文化的独特魅力和持久吸引力。
三是培养职工的文化创造力,实现垦区文化的创新。传承民俗文化,激发文化活力。民俗文化多数根植于农村,农村有着丰富的民俗文化资源,有的甚至就“活”在广大农民职工的日常生活中,这些民俗文化具有历史的悠久性、受众的广泛性和传承的自发性,最适合农民的认知方式和审美习惯,接触起来有一种自然的亲切感。要通过保护民俗文化,激发和培养农民的文化创造力,回归民俗文化的本体,保持农村文化的活力。民间习俗做为大家共同创造、共同享用、共同认同的一种方式,是民俗文化的载体,对传承民俗文化具有重要作用。新农村文化建设要注重发挥民间艺人在活跃农村文化生活、传承民俗文化方面的积极作用,激发农村自身的文化活力。
四是整合垦区文化资源,打造文化品牌,推动文化产业化发展。很多农场文化底蕴深厚,民间艺术丰富多彩,有较多自然风光和人文景观。在创建文化特色村,整体保护各类文化生态资源的同时,整合各类文化资源,作好开发利用,努力打造农村特色文化品牌,进一步发展文化产业,形成文化与商业高度结合、具有鲜明地域特色的文化品牌,努力形成一场一品、一区一品的农村文化新格局,降低文化产业进入市场的门槛,扩大投资领域,坚持投资主体的多元化、融资渠道多元化、投资方式多样化的原则,鼓励多种经济成分共同经营,采取多种联合和多种经营方式,以激活文化产业经营机制,促进文化产业的发展。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