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论语》中孝的解读及其现实意义

时间:2024-06-04

张晓丹+方越

【摘要】孝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本文通过对《论语》中有关孝的观点的解读,总结出孝是做人的根基,孝不只是物质上的孝,更是精神上的孝。在我国应对老龄化社会中,扬弃《论语》中孝的深刻内涵,对于家庭和睦,社会和谐,积极应对老龄化社会都有积极的启示意义。

【关键词】论语;孝;现实意义

“孝”在《论语》的学而篇,为政篇,里仁篇,子罕篇,先进篇,颜渊篇,子路篇,阳货篇,微子篇等均有论述,内容涉及《论语》20篇的10篇,约出现20处,“孝”在论语中的地位显而易见。在当今社会,子女对父母的孝敬,对整个家庭的责任仍是需要大力督促倡导的,重视提倡孝道有很强的社会意义和现代价值。

一、《论语》中孝的论述

《论语》中关于孝的观点有多处,有的是孔子直接谈什么是孝,怎样做是孝,有的只是涉及到了孝这个话题。其中有18处孔子直言之,2处其弟子阐述之。孔子在不同的时空对不同的人物,关于“孝”的回答也是不一样的,通过对《论语》中这些回答的归总,我们作两处来阐述。

1、“孝”是立人之本

(1)“孝”是修身之本

有子曰:“其为人也孝悌而好犯上者,鲜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孝悌也者,其为仁之本与?”

孔子的弟子有若认为,孝顺是仁的根本,是大道的根本,有本才会有末,一个人孝顺就不会对国家不尽忠,就不会“犯上作乱”。从国家层面上来说,孝的推行也利于统治者维护国家的稳定。

孝作为“仁”的根本,对儒家的伦理思想有着深远的影响,一个人如果在家能孝敬父母,顺从兄长,在外能对国家尽力尽忠,这样大家就会认同他,人与人之间就会相爱,社会就会更加的和谐与稳定。

“孝”在孔子为代表的儒家思想中占着非常重要的位置。虽然孔子的孝悌说是为封建统治和宗法家族制度服务的,但却被一些不明所以的现代人全盘否定了,这是以反封建为名义为自己的不道德行为找借口,找推脱。孝道对当今家庭和睦,社会团结是有不可磨灭的积极作用的,对我们民族的优秀品质的培养有着决定性的影响,当然我们对此也要有清醒的意识,封建的毒害要抛弃,合理的内容要借鉴学习,发挥好道德在家庭社会生活中的积极作用。

(2)“孝”先于“学”

子曰:“弟子入则孝,出则悌,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孔子的主张培养品德优先原则,书本知识是靠后的,最先应该培养的就是人的品行。这在当今社会也是有现实意义的,如果國家培养了一大批人才却流失国外,不能为国家效力,这是对有效资源的极大浪费。“孝”一方面成为构建“仁”的基础;另一方面也根基于中国传统优秀文化,博爱,和谐,稳定。

2、如何践行“孝”

(1)依从

子曰:“父在,观其志。父没,观其行。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可谓孝矣。”

子曰:“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可谓孝矣。”

曾子曰:“吾闻诸夫子:孟庄子之孝也,其他可能也,其不改父之臣,与父之政,是难能也。”

对父亲值得学习的部分一直不改变,这就是尽孝;父亲去世后不更换他的下属,这是难能可贵的。对父母的尊敬,服从是孝的重要内容,在当代并不是要我们盲目服从,而是说应该保持这种尊重父母,理解父母的心态。对待父母,养且敬。

(2)依礼而行

孟懿子问孝。子曰:“无违。”樊迟御,子告之曰:“孟孙问孝于我,我对曰无违。”樊迟曰:“何谓也?”子曰:“生,事之以礼,死,葬之以礼,祭之以礼。”

宰我问:“三年之丧,期已久矣。君子三年不为礼,礼必坏;三年不为乐,乐必崩。旧谷既没,新谷既升,钻燧改火,期可已矣。”子曰:“食夫稻,衣夫锦,于汝安乎?”曰:“安。”“汝安则为之。夫君子之居丧,食旨不甘,闻乐不乐,居处不安,故不为也。今汝安,则为之。”宰我出,子曰:“予之不仁也。子生三年,然后免于父母之怀。夫三年之丧,天下之通丧也。予也有三年之爱于其父母乎?”

什么是孝?孝就是父母在世的时候用礼侍奉,去世的时候用礼告别,也就是葬礼。孔子很注重守丧礼三年,孔子认为人出生能活下来至少有三年是离不开父母的,那么我们也应该为父母守丧三年。父母去世后,是没有心思去大吃大喝的,应该去缅怀祭奠他们。

叶公语孔子曰:“吾党有直躬者,其父攘羊,而子证之。”孔子曰:“吾党之直者异于是,父为子隐,子为父隐,直在其中矣。”孔子认为父为子隐瞒,子为父隐瞒,是人之常情,正因为有很浓的亲情才会这样。孔子将亲情作为仁的起点,是人本思想充分体现。爱子心切,孝心所在,从情感的角度来说,是合乎情理的。

(3)为父母担忧

孟武伯问孝。子曰:“父母,唯其疾之忧。”子曰:“父母之年,不可不知也。一则以喜,一则以惧。”

侍奉父母,要担心父母的年龄,更要担心父母的疾病,这样做就是孝顺。父母为我们辛苦操劳一辈子,作为子女的至少应该记住父母的生日,知晓父母的年龄,在父母在世的时候及时行孝。

(4)对父母和颜悦色

子游问孝。子曰:“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

子夏问孝。子曰:“色难。有事,弟子服其劳,有酒食,先生馔,曾是以为孝乎?”

孔子所倡导的孝,体现在各方各面,适应了当时社会和家庭的需要。孝不仅要依礼而行,更要从内心真正有孝顺的意识。孝除了让父母在物质生活中得到满足,也要让他们在精神生活上得到愉悦,那么就需要我们真心实意对父母尽孝,而不是表面功夫。

(5)竭其力

子夏曰:“贤贤易色,事父母,能竭其力。事君,能致其身。与朋友交,言而有信。虽曰未学,吾必谓之学矣。”对待父母,我们要尽心尽力,尽自己最大的能力让父母过的幸福快乐。从物质和精神上全面的尽心侍奉父母,让他们能够过好晚年生活。

(6)不怨恨

子曰:“事父母几谏,见志不从,又敬不违,劳而不怨。”孔子认为侍奉父母子女可以委婉的表达自己的意见,如果父母确实理解不了不听从我们的意见,那么我们也不要去怨恨。当今社会比如说很多子女不愿意跟父母住在一起,有代沟问题,那么这里孔子就给出了一个相处之道,我们要理解父母,对待父母不同的意见要给予理解,要站在父母的角度考虑问题,一定不要去怨恨父母。

二、《论语》中的“孝”的现实意义

当今社会,孝的观念逐渐淡薄,网络上经常出现一些不孝的社会现象,比如啃老,遗弃老人,虐待老人,很少回家看老人等等。那么孝作为中国传统的优秀文化值得我们去重提,去重视。比如湖南卫视前段时间播出的一档节目,“旋风孝子”也是希望把“孝”深入人心,让大家自觉的去关爱老人,自觉的把道德落实到生活中去。重提孝道,重视孝道,《论语》给了我们一个很好的机会,深刻理解发扬孝,对当今我国面临老龄化社会有很大的现实意义。

1、有利于家庭和睦

家庭是一个人的起点和归宿。孝是一个人的根基,是维护家庭和睦生活幸福的重要保障。孝敬父母除了是子女的责任,更是义务,还是当代社会道德的要求。我们平时在生活中要体贴父母,经常和父母聊天,让老人不孤单,多照顾父母的生活,让老人感受到家庭的爱和温暖。同时,自己的孩子也会尊敬你,以你为榜样,爱老敬老。只有这样,家庭才会和睦,我们的孝道观也会传承下去,进而形成民族凝聚力。

2、有利于社会和谐

孝是除了能促进家庭和睦,更能维护社会的和谐。把孝的范围扩大到了爱众,爱众人,社会就会和谐。安排好老年人的生活,解决好家庭矛盾,能够使社会稳定和谐地发展,让每个老年人都能过上“老有所养,老有所医,老有所乐”的理想生活。

3、有利于更好的应对老龄化社会

我国是世界人口最多的国家,老年人口的增长速度相对比较快。在老龄化社会里,老年人的物质生活和精神世界一直是我们关注的焦点,赡养者是否愿意给老人提供物质供养,是否能给老人精神慰藉,都是养老的关键问题。只有把孝作为自觉的道德落实到赡养者的心中,才能使老人安康幸福,才是和谐的社会主义社会。

4、有助于公民道德素质的提升

《论语》中提倡的孝,不止是一种道德,还是一种行为。我们不能只是空头谈孝,一定要落到实际生活中去,时刻把孝放在心中。一个人要想在社会上立足,受人尊敬,孝就成为了一个很重要的参考标准。不孝的行为是被整个社会谴责的,我们应该弘扬孝道,进而提升全体公民的道德素质,这是一个良性循环。

三、小结

“孝”,养且敬的理念,是一份非常珍贵的文化遗产,不论是在现代还是未来,它都是适用的,合适的,是超越时空的。在大力弘扬中华传统美德、积极推进公民道德建设、构建和谐社会的今天,尤其是在人口老龄化的形势下,传統孝文化根据时代的变化,不断进行自我转换与创新,将会对当今家庭美德建设、社会公德形成、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构建过程中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参考文献】

[1] 杨伯峻. 论语译注[M]. 北京: 中华书局, 2015.

[2] 冀 培. 浅论《论语》中的“孝文化”及其现代意义[J]. 学理论, 2014.

【作者简介】

张晓丹(1990—),女,汉族,河北邢台人,重庆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硕士研究生在读,主要研究方向:传统伦理思想与现代化。

方越(1992—),女,汉族,重庆武隆人,重庆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硕士研究生在读,主要研究方向:传统伦理思想与现代化。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