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4-24
丁玲
摘 要:为推进高职教育国际化进程,培养高职学生成为社会所需要的国际化人才,深入开展国际交流与合作是高职院校深化教育教学改革的必然选择。新形势下,高职院校在国际化道路上遇到了前所未有的新挑战、新问题。同时,国际合作项目也面临优化升级。针对高职院校在国际化道路上如何克服外部环境的影响,抓住机遇,应对随之而来的一系列挑战,以上海行健职业学院国际化道路探索遇到的问题和困难为例做出研究分析。
关键词:高职院校;国际化道路;新形势
中图分类号:G718.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23)24-0110-03
一、职业院校国际化的内涵
(一)职业院校国际化
国际化是我国职业教育现代化的重要标志,是一流高职院校的重要特征。为推进高职教育国际化进程,培养高职学生成为社会所需要的国际化人才,深入开展国际交流与合作是高职院校深化教育教学改革的必然选择。
我国高职教育坚持对外开放的信心和决心不动摇,新时代继续推进高水平教育对外开放,继续支持师生出国留学交流,继续引进优质教育资源,为广大教师和学生提供互学互鉴的平台和机会。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推进,我国高等教育国际化战略不断推进。我国中外合作办学已有30多年的探索和实践,截至2021年末,全国高职高专院校开办中外合作机构和项目1 016个。
(二)新形势对职业院校国际化的要求
现阶段中国的职业教育国际化还存在一定的困难和问题,例如,与我国高等教育的国际交流合作相比还存在差距,与国际上其他职业教育发达国家相比也存在一定的距离。
职业教育的国际化是“双向化”的,既要“引进来”,更要“走出去”。教育部在《关于实施中国特色高水平高职学校和专业建设计划的意见》中要求,在继续加强引入国外优质教育资源之外,要制定“以我为主”的国际标准,打造中国职教品牌。职业教育的国际化要从单纯的“学习模仿”迈向“互利共享”的新阶段。
高职院校的国际化战略应该更新观念,以塑造具备国际视野、国际情怀和国际核心能力高端技術技能型应用人才为目标,将本土职业教育与国际职业教育融合发展,抓住机遇、拓宽国际合作新渠道,聚焦提升中国职业教育国际化的质量水平以及国际影响力。
二、职业院校国际化现状——以上海行健为例
(一)研究对象
上海行健职业学院探索国际化道路至今已有21年,国际交流合作稳步前进,学生赴法国、英国深造200多名。学院积极搭建中外学生友好交流平台,共接待100多名外国留学生来校交流学习。学院强化国际合作办学的辐射效应,带动整个学校教学管理水平提高,同时,致力于建设与国际接轨的软硬件设施,储备了一支具有海外学习背景、国际教学经历的教师队伍。
近年来,学院在国际化道路上遇到了前所未有的挑战和问题。例如,疫情对双方教师交流访问和科研合作、外籍教师入境、学生出国交流等都产生了一定的影响,同时教育部也对国际合作项目提出了新的标准与要求,学院的国际化道路的难度随之加大。
(二)研究内容
通过对学院中外合作项目的学生和双方的教师进行走访,对近年来双方在线上线下教学、师生交流、科研合作等方面进行深入的调查,并对调研数据进行整理和归纳,希望能发现问题和关键点。
本次的调查是通过调查问卷形式进行的,以问卷星共发出235份问卷,回收有效问卷230份,主要围绕学院在2020—2022年间国际化发展道路中遇到的问题和困难,涉及以下几个方面。
对中外双方专业教师开展的访谈主要围绕是否可以建立保障机制,借助互联网的优势实现中外双方先进教育理念、学术交流的跨国交流;如何在引入外国先进教育资源的同时进一步推广中国自身的文化和先进理念,使其成为培养外国留学生的新的增长点等。对学生的调研主要围绕学生是否能快速适应多元文化背景的中外合作项目的教学模式、学生在专业学习时面临的主要困难有哪些、有没有解决方法等等多个维度设置调研问卷。
三、职业教育国际化面临的问题与挑战
(一)对引入的国外优质教学资源消化能力弱,学生难以适应中外合作教学模式
引入国外优质教学资源的关键问题是如何消化吸收、创新利用。对于这些优质的教学资源,学校如果不考虑高职院校的办学定位、教师能力、学生水平等进行科学规划、逐步推进,在教学理念、课程设置、课程实施、教学方式等方面结合高职特点进行整体设计和及时更新,没有及时在教学软硬件配套设施、教师、学生等各个方面做好充足的准备工作,那么引入的国际教学资源并不能真正发挥教育效果。
高职中外合作项目的学生大部分是以高考“失败者”的身份进入专业的,在学习基础、学习习惯和能力上与普通高校专业学生存在差距。高职院校在人才培养过程中往往偏重于技能和知识的培养,对学生人格、情商、能力的培养不够重视。在中外学生交流活动中,通过对比发现,我们的学生存在以下一些问题:在课堂上与教师互动困难,大多数不愿意主动提问和参与讨论;自主学习能力、实践能力、语言运用能力相对较弱;责任意识淡薄,缺乏奋斗精神,不愿意吃苦耐劳。高职中外合作教育的责任是使这些学生重新树立起自信,既要使他们在精神面貌上得以改变,又要使他们在未来激烈的商业社会竞争中能够站稳脚跟。
作为中外合作项目,英语是专业的第一外语,国际化课程对学生的英语水平和跨文化交际能力都提出更高的要求。然而高职学生的英语水平与国际化人才的要求相差较大。中外合作项目的学生进入全英语的外教授课模式,既要求学生具备一定的英语听说读写的能力,又要掌握大量的专业词汇和专业内容,因此一部分学生很难跟上学习进度或是消化课程内容慢,以致在学习课程时产生畏难情绪和挫败感,长此以往形成恶性循环。
(二)外籍师资聘请“难”,打造国际化师资队伍迫在眉睫
学校的外籍教师和双语教师数量是高职院校国际化的重要特征之一。近几年高职院校中外合作项目在外籍师资的引进方面存在困难。大部分外籍教师是由外方院校派遣来华集中短期授课的,因此流动性较大,对教学内容的实施和师生之间的交流造成了一定的影响。
高职院校的教师的双语水平有待提高,部分老师虽然具备基础的英语听说读写能力,但是用英语去讲专业课还存在一定的困难,在教学理念和语言水平方面还不能胜任专业课程的设置。
国内外院校近几年线上课程开发数量和质量上升,然而国内高职院校中外合作办学项目的学生生源相比较本科院校英语水平较低,学生理解全英文的专业技能课程难度大。在学校采用中方助教协助学生外方课程的教学、监管在线课程的学习过程等时,如果教师的双语水平较弱,就限制了其对外方课程的辅导作用。
(三)本土优质资源需要挖掘和培育,以提升职业教育的国际影响力
国际化的职业教育是让不同国家的职业教育从自身的实际情况出发相互学习、取长补短、兼容并蓄。我们通过“引进来”提升办学水平,更要“走出去”扩大国际影响。
特色和优势专业是高职院校参与国际职业教育竞争的核心竞争力。学校在借鉴和吸收国外先进教学资源的同时,应该变“被动”为“主动”,思考如何发挥自身优势、增强品牌意识,推动特色专业和优势专业走出国门,向国外输出中国优质的、具有中国特色的职业教育资源。
(四)受到西方价值观冲击和影响,学生的本土文化自信需要增强
中外合作项目的教学团队由中方、外方教师共同组成。外方教师来自国外,生活习惯、价值观等必然与中方教师有所不同。在课堂教学中,外教会向学生介绍和宣传西方国家的一些新鲜事物和价值取向,或是向学生讲解自己对某一事物、事件的看法等。受到语言和背景文化的影响,专业学生有时未必能真正客观了解外教价值观和意识形态。要对学生进行及时的引导和教育,让他们能对外来文化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不盲目崇洋媚外,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四、职业教育国际化的改进策略
(一)合理利用国外优质教育资源,科学规划、逐步推进,重视学生英语应用能力的培养
对于专业引入的国外先进课程,包括课程大纲、课程教案、课程案例包、课程试题库和课程视频等,要做到科学规划、逐步推进、及时更新,实现多元文化的融合,使国际课程发挥其真正的教育效果,以完成优质教育资源国际化与本土化的融合发展,助力专业群建设。
鉴于高职学生的英语基础和能力较差,双语教学不能拔苗助长,需要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遵循学习规律,我们实施了英语课程的分层教学体系:从一年级第一学期的基础性英语课程,如《大学英语》《英语听说》培养学生对英语学习的兴趣;到第二学期的中外衔接的双语教学,为外方课程打好基础;再到二年级、三年级的外教全英文授课,使学生逐渐适应外方课程。改变传统枯燥的英语教学模式,提供中外交流的多维平台,增强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同时,增设国际文化类课程,提升学生国际化素养,寓教于乐,激发学生学习动力。
(二)坚持名师引领,优化师资培养模式,提升教学团队水平
学校要打造一支高水平、高素质、能力强的国际化师资队伍,并充分发挥团队教师的优势,取长补短,与合作院校定期进行学术交流、科研合作研究,使中方教师开拓视野和提升跨文化交流能力。未来将扩大引进人才的规模,吸引更多中外企业行业大师参与专业建设,为专业建设和团队建设提供更强有力的人力和智力支持,加强团队教科研整体能力、社会服务能力的提升。
一方面,高职院校要建立相应的激励机制,如在评优、职称等方面对教授双语课程的教师有一定的优先安排。另一方面,积极促成中方老师“走出去”。例如,派送优秀教师赴外方学院进修,将课程教育理念、教学方法和课程向着国际化的方向发展。专业老师在亲身接触国外院校的职业教育、深刻了解和领会其特点和运作方式之后,能够结合自己的专业进行积极的思考和研究,做到“带着任务出去,带着成果回来”。
(三)立足强势专业,以本土资源优势吸引外国留学生
以上海行健职业学院为例,依托学校的高水平数字商贸专业群建设,以电商一流专业建设为引领,打造和输出具有中国特色的职业教育课程和经验,实现中外合作教育项目的可持续发展。同时,积极推广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和理念。
充分发挥本土资源优势,吸引外方教师和留学生前来学习取经。每年为外方学院师生提供《中国电子商务》等专业课程的学习或培训;安排外方师生前往专业校企合作的电商企业现场参观、实践,并就校企合作课程标准、课程考核、学生实习管理等问题与外方教师开展学术交流。向外方推广中国的职业教育,如“厂中校”“订单班”等校企合作课程内容和教学模式等有益经验,提升中国职业教育的国际影响力和贡献力。
中外合力共建更高水平的实训基地,与外方学院共建校企合作精品课程,建立国际间多所学校互认的人才培养标准,在标准完善基础上,由中外双方学校、双方行业机构联合颁发证书,并通过现有国际合作资源,向其他海外院校推广。
(四)加强本土文化自信培育,将“中国文化”融入到国际交流合作中
把团队合作、职业责任感等列为商科学生核心素养,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突出商科学生职业精神和道德素养的培养。只有具备健康、健全的人格才能在竞争激烈的商业社会中站稳脚跟。重视中外合作专业的课程思政教育,全面实施课程思政改革。探索中外合作教育背景下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提升国际化人才的思想政治站位。
堅持文化自信,将“中国文化”融入到国际交流合作中。专业为留学生每年开设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系列主题讲座,搭建中外学生友好交流的平台,积极推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前往国外深造的学子们化身中国文明走向世界的使者,在国外留学期间为外国学生每年开设茶艺、书法等中国传统文化讲座或活动,为弘扬中国文化贡献自己的一分力量。
五、结束语
要搞好新时代新形势下的职业教育国际化事业,就要深刻认识和主动把握职业教育国际化面临的新局面和新挑战,推动中外合作项目进一步转型升级和提质增效。高职教育的国际化发展是一个循序渐进、厚积薄发的过程,需要结合学院和专业的特点制定有特色、宽领域和高水平的国际化发展战略,在实践中合理有序推进高职教育国际合作与交流工作的深入开展。
参考文献:
[1] 荆婷,周明星.中国职业教育国际化:意蕴、困境与路径[J].职教论坛,2017(28):63-67.
[2] 孙爱武.愿景与行动:“一带一路”视阈下高职国际化的战略思考[J].职教论坛,2017(15):5-8.
[3] 何向彤.我国高等职业教育国际化的现状、问题与对策[J].继续教育研究,2016(1).
[4] 杨旭辉.高等职业教育国际化:内涵、标准与策略[J].中国高教研究,2006(12):64-65.
[5] 黄华.我国高职院校国际交流与合作研究[D].上海:华东师范大学,2010.
[6] 林金辉.完善中外合作办学高效能治理的各项制度[N].中国教育报,2021-04-29(10).
[责任编辑 兴 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