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校企合作实践教学基地建设新发展研究

时间:2024-04-24

陈晓雯 于林 方志远

摘   要:校企合作是职业教育实践环节最为有效途径和必然选择,不仅可为学生提供实训、实习基地,也是师资培养、课程建设、企业人才储备等合作发展多赢战略模式。东海航院积极推进空中乘务专业与春秋航空公司深入合作,促进实践基地建设,提高学生实践能力,同时在校园里营造更多企业元素,提升学生对企业认同度,培育学生良好职业素养,为企业输送更多高忠诚度复合型人才。

关键词:校企合作;实践教学;教学基地建设

中图分类号:F27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23)24-0124-03

《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提出,“深化办学体制改革和育人机制改革,以促进就业和适应产业发展需求为导向,鼓励和支持社会各界特别是企业支持职业教育,着力培养高素质劳动者和技术技能人才。”因此可以说校企合作是培养应用型人才有效途径和必然选择。本文以上海东海职业技术学院空中乘务专业与春秋航空股份有限公司合作为例,探索新合作模式,结合取得成果,形成校企合作实践基地建设新路径、新内容和新模式。

一、校企合作实践教学基地建设长期存在的问题

(一)流于形式

大部分校企合作实践基地建设只停留在口头、记录在纸面。校企合作实践基地协议基本签好、新闻报道好、铜牌挂好,但协议不落地,只能看不能用。“校企合作”只停留在毕业生就业实习环节,企业有人才需求时,学校输送几个实习生。这样的“合作”对于学生实践教学的指导作用远远不够,企业在这个过程中更多的是解决或缓解其劳动力不足问题,学校则是给学生提供了毕业出口平台。

(二)规模有限

校企合作实践基地现有的规模和数量满足不了高校人才培养实际需求。校内外实训、长短期实习是培养应用型技能型人才的必由之路。對于高等教育来讲,如果实践教学需要得到满足,仅靠校内实训是不够的,所以要切实发动企业的力量,与学校一起共建共管校企合作基地,将合作基地建设得规模适当、数量充足、质量上乘、功能有特色,从而不断满足实践教学需求。

(三)模式简单、没有创新

实践教学在现实中被简单分成两大类,第一类是学生毕业前的一次3—6个月的长实习;第二类是在理论课和技能课结束之后,紧跟的一项短期专项技能实训,短期实践模式就是企业顶岗实习。校企合作实践基地根本就不存在共同开发课程、企业与学校老师双向兼职、产品创新、共同开发教材等活动,合作只停留在形式上。校方没有满足企业的需求,企业也不会照顾校方的利益,最后学生的整个评价效果就会很差。

二、校企合作共建实践教学基地难以推进的原因

(一)校企合作基地建设,企业缺乏积极性

校企合作建设的基础是“优势互补”“合作多赢”,校企合作基地存在的前提条件是双方优势互补,校企合作基地存在的源动力是双方合作、多方受益,尤其要照顾企业的利益。目前很多校企合作共建实践教学基地存在的根本性问题是,在合作中企业没有获得利益或者是利益太有限,无法调动企业的积极性。所以,必须深耕校企合作基地,创造更多的经济价值和社会价值,使企业在合作中有收益,这也是对企业投入的一种回报和保护。

高校优势是师资力量、优质的学生资源。现实中,一些合作的高校优势资源并没有给企业带来支持和帮助,高校的真实目的是利用企业资源来帮助学生获得社会实践,企业接收实习生,对其进行岗前培训、师傅带教,企业所付出成本一般要大于实习生带来的收益,实践基地没有其他渠道为企业的付出进行弥补,企业一直处于付出大于收获的境地,企业必然缺乏继续合作积极性,可以持续经营、合作的关系也就不复存在。为实现双方合作、多方共赢,一些研究机构正在探索通过何种模式来调动企业合作积极性。比如,调研企业的真实需求,选派有专业特色的学校老师和有能力的科研人员为合作企业提供技术咨询、管理咨询、员工培训、法律咨询、战略规划等服务项目。然而,很多高校对此不够重视,投入精力远远不足,选派去的教师对企业和行业实际情况缺乏深入研究的意愿,工作只停留在表面,培训和咨询效果差强人意。

合作基地的实习生只能接触企业一些非关键性业务,或者是从事一些简单重复性劳动。基础性的实习工作对提升学生综合运用能力和动手实践能力是有一定帮助的,但是要想完全实现教学目标还是有一段差距,因此学生参加合作基地实习的积极性和学校参加基地共建、共管的意愿都会大打折扣。

(二)行业特殊性限制

民航业作为我国战略发展重点产业,随着不断改革发展,其对人才的需求越来越大,对人才的素质要求也越来越高。然而,民航企业数量少、标准高,又有其特殊性,校企合作的开展受限较多。全国目前开设空中乘务专业的高等院校有600余所,其中民航局直属院校只有4家,而大多民航企业首选的合作院校则是民航局直属院校以及少数民航专业类院校,因此在某种程度上资源过于集中,限制了其他院校该专业的发展。

即便是已经开展的合作,大多也只停留在人才的出口合作上,只是开展“订单班”或校园招聘等。而真正意义上的“工学交替”“实践教学”等深入合作甚少,高校人才培养方案契合企业人才需求的目标仍存在“两张皮”的现象。同时,各家航空企业都有自己的人才培训体系,无论是否是该专业的学生,进入企业后,都要完成不少于3个月的岗前培训,而这些培训内容基本都是各高校专业目前开设的课程,因此,航空企业的人才培养成本是巨大的。

同时,因为没有企业提前干预,校企合作程度不深,学生对该企业、该职业的认识不足、“忠诚度”不够,企业所要求的“综合素养”在专科2—3年间很难系统养成,以及实习生“流动性大、综合素养不高、专业性不强”等都是目前困扰企业的难题。

三、校企合作实践教学基地建设源动力的增长点

(一)重构实践教学基地新功能

实践教学基地建设虽是学校人才培养过程中的重要环节,但更多的是考虑到在人才培养过程中,通过教学实践环节培养学生动手能力、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能力,培养职业人精神,在教学层面上有着重要意义。然而作为合作方的企业,似乎在其中没有太多的收益,要激发企业的积极性,就必须正确对待合作企业真实需求,有针对性地促进合作基地的价值再创造,让企业有收益,其主动合作态度就会增强。

1.合作基地价值再创造。合作基地中的企业之所以要接纳实习的学生,一方面是实习生可以为企业绩效带来新的增长点,二是为企业开源节流,降低用工成本,三是对企业用工数量的一种保障。若在合作中长期处于只付出、没回报的境地,合作就不会持续长久。面对此问题,学校将实习生送到基地参加实践之前,就要保证学生对即将从事的岗位所需知识、技能有一定认知。高校日常教学要和企业需求真正合拍,联合企业文化共融,人才共育、专业共建、过程共管、课程共研、教材共编就成了关键。

2.人力资源保障。在现实中企业面临着招工难、留人难、招对人更难的局面。通过校企合作基地建设,按时间、按节点、按步骤、按类型培养数量充足、质量高、业务精的合格后备人才,确保企业因人才流失而造成的用工缺口,降低企业招工成本,为企业快速补充用人缺口。实习学生进入企业后,要快速融入企业;企业要关心他们的成长,而不是将实习生当做“廉价临时劳动力”。这样实习生转为“正式工”的比例就会增高,实习生对企业“忠诚度”也会有所提高。

3.有效科研成果。在校企合作共建的实践教学基地,实习生必须和企业一般职工混合日常工作,企业挂职教师要和企业的管理层、高级技术人员也混合日常工作。校企应该建立全方位、深层次、有实效、善沟通的联合育人机制,教师必须深入产业第一线务实搞科研,真正解决合作企业生产运营中存在难题,这才是真正的务实、有效的“产教研一体化”。

(二)重建实践教学基地校企合作新模式

1.校企共建、共管型实训基地

校企共建、共管型实训基地模式,同时具备学校单管和企业单管的益处,又能精准避开两种单管合作基地的不足。把规模适当、质量上乘的企业带进校园,学校提供场地的便利,企业提供主要的经营管理人员、部分职工和部分投资等。生产实训基地完全按企业模式运作,学生和企业员工同步工作,创造收益绝大部分归企业所有。学校因无偿提供场地而对实训基地具有一定管控权、监督权,企业在自主经营的同时享受投资回报,校企两者各得其所。

2.政府搭台,校企唱戏,强强联合,各得其所

政府多视角、多层次、多方位发展经济、推动社会进步,出台了诸多有利于企业的产业政策。政府承担社会责任,对参与合作的企业给予政策支持。学校以多种形式充分发挥服务社会功能。国家、学校、企业、学生多方在实践基地的良性运作中,各司其职、多方受益。

四、校企合作实践教学基地建设的阶段成果

上海东海职业技术学院和春秋航空公司秉承建立“校企共管型生产实训基地”的目标,深入开展校企合作,努力创新校企合作模式,打破传统合作格局,发挥企业在教学中的推进作用,初步形成以人才链为总牵引,优化教育链、激活创新链、服务产业链的“四链”融合发展机制,着力打造具有区域特色的人才集聚片区,助推传统人才供需模式改革创新的“9C”校企合作模式,C是英文Common的缩写,即“文化共融、人才共育、专业共建、过程共管、课程共研、教材共编、师资共用、成果共享、发展共赢”。

(一)人才链牵引,支撑融合衔接

目前我国正从民航大国向民航强国迈进,在这一进程中,人才是关键。上海市将进一步巩固航空枢纽核心地位,打造世界级机场群,立足产业,以人才链作为总牵引,融合衔接教育、创新产业链条。企业需要人才,人才来自学校。因而,学校培养出的学生是否能直接被企业所用,企业用人满意度又直接体现了学校人才培养质量,在此关系中,校企之间的深入合作是必然选择。“文化共融,人才共育,专业共建”搭建起了校企合作平台。

(二)提升教育链,共享智力资源

利用教育资源,推动校企联合培育、产教研融合共享,释放了产业和人才“同频共振”集聚效应。

(三)激活创新链,驱动改革发展

着眼塑造产业竞争新优势,解决企业面临人才需求问题,促进人才培养发方案的变革。随着我国民航事业的发展,未來民航发展将以“平安、绿色、智慧、人文”为理念,对人才培养提出新要求。加快培养高素质的空中乘务、地面服务、民航客运、民航货运等现代服务人才,是民航业发展的迫切需要,也是推进学校和专业内涵建设,提升专业人才培养质量的内在需要。

(四)服务产业链,集聚创新要素

培育新经济增长点,推进“民航+”生态圈发展,推动产业升级以及人流、物流、商流、信息流和资金流汇聚。因民航自身因素已成为大数据载体,为生态圈的打造提供了数据支持。“民航+”生态圈的创建,有助于新业态的开发、新动能的挖掘。

“民航+”生态圈建设推动着民航人才需求改变。数字化时代的民航服务人才不仅要具备良好的职业素养和创新精神,还要掌握扎实的民航专业知识,具备融通“高质量服务、信息化管理、市场化运行”的融合能力,能胜任“民航+”环境下民航与各行各业相融通的多种岗位,是有良好职业前景的知识型、发展型、复合型、高素质民航人才。

五、结论

创建校企合作基地是应用技能型人才培养的有效路径,“重质量、求深入、上规模”是校企合作实践基地创新发展的新方向。模式创新、方法创新、制度创新和理念创新是企业和大学共同努力打造的落脚点。实践基地建设的功效性、多样性、灵活性要得到充分发掘,彻底去除大多数实践基地运行过程中出现的不求进取、敷衍了事、浪费社会资源的陋习。职业院校要与企业一起按需组合,相互支持,共同发展,实现学校、社会、学生、家庭、企业、教师的多方共赢。

参考文献:

[1]   王业社.应用型本科院校实践教学基地建设模式的研究与实践[J].中国电力教育,2013(13).

[2]   陈宝文.高职实践教学基地“培育、体验、孵化”创新创业人才的构建与实践[J].产业创新研究,2022(10).

[责任编辑   兴   华]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