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共同富裕背景下消费性服务业高质量发展策略研究

时间:2024-04-24

黄为彬

摘   要: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然而在经济换挡升级、老龄化等多重压力下,共同富裕目标的实现面临着严峻的挑战。随着消费拉动经济增长的作用日益凸显,加快消费性服务业发展是保障就业、促进创业和公平分配的重要举措。在对相关文献进行综述的基础上,通过分析共同富裕发展目标面临的挑战、消费性服务业高质量发展对共同富裕的影响机制,探讨共同富裕目标下消费性服务业高质量发展的策略。

关键词:共同富裕;消费性服务业;高质量发展策略

中图分类号:F45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23)23-0031-03

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和奋斗目标,也是我国社会主义的根本原则。尽管我国人均GDP已经超过世界平均水平,但区域间、城乡间和群体间的发展差距已经达到相当高的程度,并且开始制约我国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目前我国处于经济增长“换挡升级”的关键时期,随着消费市场的发展,消费性服务业成为吸纳就业和收入增长的重要载体。此外,我国未来一定时期内还持续面临用工成本上升、人力资源供需不匹配等问题,如何平衡好企业用工需求与劳动力成本上升的关系,是推进居民工资性收入增长的关键。因此,发展消费性服务业对推进共同富裕目标的实现,具有重大意义。

一、文献综述

尽管整体上,我国居民收入差距有缩小迹象,但财富分化仍呈现扩大化趋势,城乡居民收入差距仍较大,不同群体间收入有所分化。除了税收、转移支付、社会保障等人为调控措施外,共同富裕的目标主要还是要依靠经济发展去解决,即通过产业发展、充分就业和人力资源提升实现广大居民劳动收入在分配中份额的持续提高。然而在数字经济时代,新产业、新业态和新模式创造新的就业机会的同时,也必然会引发资本和技术对劳动的替代,进而提高资本和技术分配份额,甚至损害劳动者的利益,因此必须稳定和扩大劳动力密集型产业的发展。

白雪秋、张晶(2021)研究认为,产品创新对服务消费的收入弹性具有正向调节作用,产品创新水平越高,服务消费的收入弹性越大。新消费的高速增长展现了我国居民旺盛的消费需求和巨大的潜力,服务业高质量发展对居民消费扩容和升级具有顯著的正向作用。在消费对经济增长的支撑作用日益强劲的背景下,加快消费性服务业发展是解决就业和收入增长的重要方向。

现有研究对于消费、服务业与经济增长、就业、协调发展关系之间的研究较多,但从共同富裕视角,系统性地对消费性服务业高质量发展的价值和策略进行深入分析的较少。因此,本文从共同富裕面临的挑战出发,分析了消费性服务业高质量发展对共同富裕的影响机制,进而探讨共同富裕目标下消费性服务业高质量发展的策略和具体措施,以期为推动区域、城乡及群体间发展差距的缩小提供理论和现实参考。

二、共同富裕发展目标面临的挑战

(一)经济转型升级具有过渡期,普通居民面临多重压力

目前我国经济正处于“换挡升级”的过渡期,旧动能已经衰弱,但新的经济增长点培育需经历较长时间。在新的产业空间尚未充分打开时,广大居民需要面对就业竞争加剧、背负高负债、资产价值缩水、老龄化和少子化、通货膨胀等多重压力。刚刚迈入中产阶层的人群主要面临房贷偿还、资产减值、中年就业危机等压力;城市低收入群体则主要面临收入增长放缓或停滞,物价上涨及教育、医疗、养老等大额支出负担过重等问题;农村居民则面临着城市打工机会减少同时生活开支增加、农业经营竞争加剧、教育投资回报低等困境。

(二)居民收入结构不稳健,抵御风险能力低

城镇居民收入主要依赖工资收入,房产在城镇家庭资产中占比达到70%,但城镇居民并没有从房产中获得可观的财产性收入。国家统计局2020年普查数据显示,城镇约有1/4的家庭租房。而央行的调查数据显示,截至2021年年底,我国有43.4%的城镇用户背负住房贷款。同时金融资产配置比例明显低于欧美发达国家,由于低利率、低分红及各种市场操纵,真正从金融投资中获取可观收益的投资者极少。

而农村居民2021年人均可支配收入仅为1.89万元,其中后40%的农村家庭平均月收入低于1 000元。农村居民的工资性收入比重偏低,对农业生产的依赖仍然明显。农村居民人均资源占用量少,本地非农就业渠道单一,仍然需要城镇用工需求消化剩余劳动力。生产成本高,教育、医疗、农业生产资料和设备等刚性支出金额大,以及农村三产产业化和资源市场化发展还相对落后,导致农村居民难以形成财富积累。

(三)城乡居民收入绝对差距仍较大,五等分组收入差距缓慢扩大

尽管近年来农村居民收入增长速度高于城镇居民,但城乡收入绝对差距仍然很大,2021年城乡居民人均收入比为2.5。由于城乡内部收入也存在收入差距,因此城镇高收入群体与农村低收入群体的收入差距更大。从城乡各自五等分分组来看,收入差距存在缓慢扩大的趋势。城镇高收入组居民人均收入与低收入组居民人均收入的比值从2013年的5.84上升至2021年的6.13,而农村尽管存在起伏,但也没有看到缩小的趋势。在经济增速放缓,就业压力增加的环境下,依赖工资收入,缺少财产性收入的城乡居民更容易受到冲击,存在收入和生活质量下降的风险。

(四)资本无序扩张与技术垄断造成行业间和群体间收入分化

资本无序扩张和过度金融化,以及技术带来的垄断和人力替代,会引发资源分布不均、利益分配失衡和社会财富分化。如图1,主要传统服务行业的人均工资水平相比信息技术服务行业明显下降。

一是产业和金融资本过度扩张,在部分行业和领域催生了资本泡沫,而一些传统实体产业衰落及关键制造业领域因缺乏资本和人才的输入而无法升级发展;二是由于信息和技术掌控程度的巨大差距,技术、资本与劳动的分配不均衡,管理层与员工收入差距扩大。传统企业与新型行业企业间、头部企业和大量中小企业间的经营差距巨大,头部效应明显,反映在群体间就是少数人获得了利润分配的大部分,并且这种极端的分配格局呈现越发稳定的态势。

三、消费性服务业高质量发展对共同富裕的影响机制

整体来看,加快发展高质量消费性服务业不仅有利于满足居民消费需求升级和对美好生活的需要,还有利于培育和壮大经济增长新动能,有利于扩大消费服务市场的国际影响力和竞争力。消费性服务业高质量发展对共同富裕的影响机制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稳定和促进就业

自2012年起,我国第二产业就业人数比重趋于稳定,第一产业就业比重持续下降,而第三产业吸纳就业的作用日益明显。新消费领域外卖、快递、网约车、新媒体、新零售等消费性服务业,不仅吸引大量年轻人进入,也成为大量传统行业中年劳动者应对失业或收入增长缓慢的重要支撑。消费升级带来服务消费比重的提高,而高质量消费服务需求对综合技能、人员素质等要求高且需要一定培训周期,相关人才供给目前无法满足需求,供需缺口较大,就业指数快速攀升。

(二)激发创新创业发展

消费性服务业能够为中小企业创新发展和个人创业提供广阔的空间和更加公平的机会。一方面,健康、养老、体育、娱乐、家政、育婴、教培等消费领域还处于产业发展的初级阶段,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居民对生活类消费的需求日益旺盛,消费层次也逐渐提高。另一方面,消费性服务业对劳动者的素质和技能依赖较强,尽管服务行业存在资源和信息整合的平臺服务商,但资本和技术难以进行规模复制,即无法形成垄断。因此,推动消费性服务业的发展,有利于更多的中小企业和个人进行创新创业,并且保持较为稳定的经营状态。

(三)优化分配关系,推动区域间和群体间协调发展

实现共同富裕的关键之一,就是要提高劳动在各类要素分配中的份额,而在以投资和技术进步为主导的产业结构中,资本和技术在一次分配中占据主导权不可避免,反垄断等行业监管措施也必须在法律和市场规律的框架下实施,很多领域的垄断还必须依赖竞争创新来打破。而转移支付等二次分配调节的范围和规模相对有限,主要为低收入群体提供基础的保障。因此优化分配关系主要还是依赖产业结构、就业结构和劳资关系的改善来解决。

四、共同富裕背景下消费性服务业高质量发展的策略

在数字经济时代下,就业形式的多元化和知识溢出效应增强,意味着消费性服务业在人才、技术和创新等方面都比以往具有更好的条件。同时随着收入增长和消费观念的革新,消费性服务业的需求也日益增长。因此,本文认为共同富裕目标下消费性服务业高质量发展应着重关注以下几个方面。

(一)打造新服务消费亮点和榜样

增加高质量消费需求的有效供给,无疑是消费性服务业升级发展需要解决的首要任务。本文认为聚焦新型服务消费,打造服务消费亮点和榜样,是高质量消费服务供给的“牛耳”。无论是实物消费新场景、新模式的创新,还是精神类服务消费,都体现了消费者全新的消费理念和感知需求,包括体验、安全、健康、绿色、温暖等。这些高层次的消费需求,往往需要通过亲身体验才能获得,但同时对消费服务行业缺乏信任,固守老旧认知和观念。因此打造消费亮点和榜样,对激发消费者进行尝试,引导新消费习惯的形成,具有非常重要的先导作用。

(二)优化社区消费环境,提高居民消费便利度

随着消费科技的发展和消费习惯的改变,距家3公里内的活动范围成为居民完成绝大多数消费场景消费的主要空间。目前餐饮、零售业已经走在前列,通过线上线下融合、即时零售等创新模式,居民在家就能通过较小的成本,享受到比以往更丰富、品质更好的消费内容。然而对于其他消费场景,尤其是需要在线下空间进行或与服务人员互动的消费内容,如体育、文化、康养等,整体来看社区消费环境中还缺乏高质量的消费空间设施、专业可靠的企业商家。因此,优化社区消费环境,提高居民消费便利度,是消费性服务业高质量发展重要的软硬件基础。

(三)加强服务标准建设和监督管理执行

消费性服务业的高质量发展离不开消费者持续提升的口碑,尽管在网络信息技术发达的当下,消费者权益侵害问题更容易被曝光和监督,但由于网络环境的隐蔽性,消费者投诉仍然居高不下,其中重要原因就是消费服务标准体系和诚信体系不够完善,各类业态中存在众多模糊和边缘地带为不法分子和投机商家提供了可乘之机。因此必须加快规范服务内容的标准定义,对服务质量进行分级管理,并制定相应的价格管理办法;同时必须加强企业和个人的诚信制度建设,强制要求消费服务提供企业和个人完善真实的信息。将行业准入、工商等级、监管标准与消费者评价或投诉事件相关联,加强网络身份和信息的真实性承诺及追踪管理。

(四)加快消费服务领域的资格资质体系建设

消费性服务业的高质量发展最终还需要高素质、专业化的从业者来落地。目前消费服务领域从业的门槛普遍较低,在很多领域,对从业者的技能和素质要求并不强制设定,因此很多服务领域的侵权和纠纷都来自于从业人员本身能力和素质问题。为了提升消费性服务业高质量服务内容和高素质从业人员的识别度,必须规范已有服务业领域的资格资质认证体系,规范官方认证机构设立和资格资质认定标准,同时进一步加快新兴消费领域的资格资质体系建设。

当然,消费服务领域的资格资质体系建设并不是要提高行业准入门槛或增设更多的行政管理限制,而是通过规范的资格资质体系,构建起可识别、可衡量、可依据的管理依据行业标准,进而为供需双方提供强有力的交易保障。

参考文献:

[1]   黄平,张荣飞,夏菁.浙江山区26县加快服务业发展实现共同富裕的对策建议[J].统计科学与实践,2021(11).

[2]   樊增增,邹薇.从脱贫攻坚走向共同富裕:中国相对贫困的动态识别与贫困变化的量化分解[J].中国工业经济,2021(10).

[3]   姚晓垠,刘振武.广东省城乡居民消费结构变动与现代服务业发展关系探究:基于VAR模型框架下[J].江苏商论,2021(11).

[4]   白雪秋,张晶.技术进步、劳动力需求和居民消费的关系研究:基于我国消费性服务业的实证分析[J].当代经济管理,2021(1).

[责任编辑   白   雪]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