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新发展理念视域下西北地区经济生态协调发展研究

时间:2024-04-24

王一帆

摘   要:中国西北地区年降水量较小、环境脆弱,长期以来依赖高耗能、高污染产业,生态环境问题突出。近些年来,随着生态保护政策的落实及环境保护意识的增强,西北地区生态环境问题有所缓解。如何在保护生态的基础上,以新发展理念为指导,破除发展阻碍因素,促进经济高质量发展、提升人民绿色生活质量,是西北地区经济生态协调发展的关键所在。

关键词:新发展理念;西北地区;经济;生态;协调发展

中图分类号:F062.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23)23-0048-03

中国西北地区一般意义上指陕西、甘肃、宁夏、青海、新疆五个省级行政区,土地总面积约315万km2,约占全国总面积的33%;截至2021年全区总人口10 352万人,约占全国总人口7.33%,是我国传统意义上的欠发达地区。相比较东部发达省份,西北地区经济基础薄弱、生态环境脆弱,容易在追求经济发展的同时忽视生态保护,同时也存在对生态保护问题矫枉过正的风险[1]。长期以来,经济利益和环保问题如何两相协调成为西北地区进行高质量发展无法绕过的门槛。2015年,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五大发展理念”,突出未来发展要遵循绿色、创新、协调、开放、共享五大原则。2020年,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报告指出,要全面推进经济社会绿色转型,构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新型现代化发展模式。新发展理念正是从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角度,给予西北地区多维度解决经济生态协调发展的新方法、新路径。

一、西北地区经济生态发展的现状分析

(一)西北地区区域经济现状

2021年,西北地区生产总值为144 776亿元,约占国内总产值的5.6%,其中第一产业、第二产业、第三产业占比分别为8.6%、5.8%、4.9%,与东部地区有较大差距。

西北地区地处中国内陆,地形地貌复杂,自然资源丰富,富含石油、煤炭、天然气、镍、铂、钾盐等矿产资源,给西北地区发展能源产业带来了优势;同时,西北地区气候分明,森林、草原、湖泊、雪山等自然景观繁多,并且西北地区历史文化悠久,人文气息浓厚,旅游资源比较旺盛,加以合理开发,便能给西北地区第三产业发展带来机遇。

从产业结构来看,西北地区长期依赖资源型工业产业,以采矿业、电力、热力、燃气及水的生产和能源供应业为主。改革开放以来,西北地区依靠资源优势,集中发展能源产业,在以“西气东输”“西电东送”等重要政策的扶持下,为东部地区乃至国家发展作出贡献,同时也一定程度上带动了本区域的经济发展。随着经济改革的深入,加之能源产业资源枯竭,西北地区产业结构逐渐从依赖高耗能、高污染的能源产业向发挥本区自然资源、人文资源优势的第三产业开始转变。新冠病毒疫情期间,西北地区第三产业也受到影响,虽有所下降,但未来发展势头依旧迅猛。

图1  西北地区生产总值第三产业构成占比

(二)西北地区区域生态现状

从生态自然角度来看,西北地区自然环境脆弱、恢复能力差。该地区多为大陆性气候,降水稀少,蒸发量大,终年干旱,多数区域降水量不足200毫米,在新疆塔克拉玛干地区、青海的柴达木和和西藏藏北高原地降水量均低于50毫米。自然环境一旦被破坏,将需要较长时间恢复,这之间经济和生态的代价巨大。基于此,植树造林、防风固沙、保持水土成为西北地区一直以来实施的重大课题,随着生态文明建设进程加快,西北地区不断将植树造林、保护生态与乡村振兴、脱贫攻坚进行有效衔接,促进了经济和生态的双向联动。

从环境污染角度来看,西北地区长期以资源产业为主,依赖高耗能、高污染工业,对生态破坏严重。随着改革的深入,西北地区逐步进行产业转型升级,资源利用率低、环境破坏大的产业逐步走向历史。同时,环保政策的推行和实施,改善了本区域发展模式,提升了人民环保意识,大大降低了工业污染和城市污染[2]。尽管各地政府对生态环保与经济效益之间关系的理解在不断加深,但法律法规的不尽完善、基础设施的建设短板、交流合作的阻滞、产业升级转型的缓慢艰难,使得一些地区仍然摆脱不掉以生态环境换取经济效益、政绩工程的现状,这制约着西北地区经济生态协调发展进程,阻碍区域现代化水平的提高,是西北地区亟待解决的问题[3]。

二、西北地區经济生态发展的阻碍因素

(一)产业创新动力不足,企业生产方式落后

产业创新能力对于落后地区经济发展和生态环保是至关重要的,产业创新能力关乎着该地区产业升级的速度和环境保护的效率。就地区而言,相较于东部发达地区,西北地区产业创新能力明显落后,各个省会之间差异较大,发展极不平衡,环境保护能力良莠不齐,许多地区依旧进行着粗放的生产方式,污染治理能力低下;就产业自身而言,因创新动力不足,产业升级缓慢,企业生产方式依旧落后,生产效率低下,新兴产业发展艰难,生态环境污染破坏得不到根本转变,生态压力较大[4]。

(二)区域发展不平衡问题突出,忽视城乡长远发展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发展之间的矛盾。西北地区作为经济欠发达地区,生产资料拥有量与东部地区有着较大差距;本区内部各个省市发展也不平衡。受科技创新、产业结构变迁、对外开放程度等因素的影响,生产要素流动受到限制,西北地区省市之间、城乡之间经济发展不平衡正在加剧,生态环保问题的不平衡也正在凸显,各地区生态保护进程不尽相同,城乡经济生态协同发展受限[5]。

(三)环保基础设施建设缓慢,降低生态发展效益

加快建设或提升环境基础设施质量已成为促进经济发展、改善人民生活的必要手段。受制于经济发展、环保意识等因素的影响,西北地区环保基础设施建设缓慢,环保基础设施短板明显。特别是在农业农村方面,环保基础设施基本处于停滞阶段。农业污水排放、垃圾处理焚烧设施建设、农业农村环境美化等方面问题尤其突出。城镇环保基础设施建设也不尽完善,多数污水处理厂处于超负荷运行,黑臭水体排查整治不到位,工业园区环境治理不到位,生活垃圾处理不完善。这些问题依旧制约着西北地区生态发展的步伐,同时也蕴藏着广大的市场机遇,是西北地区开展生态文明建设、促进经济生态协调发展的重要机遇[6]。

(四)生态环保意识薄弱,环保宣传流于形式

西北地区经济生态协调发展的程度,关系着人民生活质量和人民对政府政策的评价;同时群众绿色发展意识和生态环保意识的提升,也关系到地区经济生态协调发展的进程[7]。目前,西北部分地区还存在着生态环保科学知识欠缺、生态环保责任意识淡薄的情况,生态环保变成了口号,没有落实到具体的实践中。特别在广大农村地区,面临着生态环保宣传推广难、人民接受程度差、生态审美水平低等问题。环保宣传流于形式,只是附和政策热度,忽视长远发展,难以给西北广大地区带来经济的长久高质量发展。

三、新发展理念下西北地区经济生态协调发展的实践路径

(一)以产业创新促进区域经济生态协调发展

在新发展理念以及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背景下,产业创新成为提升区域经济生态协调发展的关键所在。经济生态协调发展的核心要素是投入效率的提高,随着地区经济发展水平的提高,粗放的经济发展模式不再符合地区发展要求,其产生的污染也成为地区环境治理的重中之重[8]。首先,以产业创新推动区域经济协调发展就是要牢牢抓住“科技是第一生产力”这条主线,提升科技创新能力,鼓励生态环保科技专利的研发和应用,破解绿色生产的技术难题;其次,要发展绿色经济,将促进生态系统产业创新和发展产业创新生态系统相结合,提高经济发展质量;最后,要发展新兴产业,完善互联网基础设施,将科技创新与新兴产业相融合,利用互联网发展本地生态产业,增进生态民生福祉。

(二)以区域协调推动区域经济生态协调发展

中国在贯彻新发展理念、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中要将区域协调发展作为一项重要战略任务。西北地区要着力推动区域经济生态协调发展,一是要增强市场配置能力,促进生产要素区域流动,逐步淘汰落后产能,助力欠发达地区产业转型升级,促进新兴产业与绿色产业加速融合;二是要提高区域间绿色技术交流,提升对外开放水平,消除地区经济、生态壁垒,促进地区间技术成果交流,打造西北地区经济一体化和生态文明建设一体化,逐步推动省市之间、城乡之间区域协调。

(三)以绿色高效引领区域经济生态协调发展

经济发展要坚持以绿色可持续发展为前提。西北地区要摆脱“高能耗、高污染”的标签,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就要摒弃以牺牲生态环境来赚取经济成绩的老思想、老路子,营造绿色创新的产业环境,以“绿”带“新”,鼓励建设生态经济合作区、生态工业经济产业园等各类园区,组织建立属地研发、生产和营销体系,降低企业生产、运输和运营成本,提升区域产业配套能力和综合竞争力[9]。促进企业向绿色化和生态化转型。同时,要加快建设环保基础设施,增加绿色基础设施数量,提升绿色基础设施质量,深入广大农村地区,将生态文明建设与乡村振兴相融合,补足环保基础设施短板,激发生产企业和群众的绿色环保意识,着力打造环保产业、旅游业、生态农业等生态产业,提升绿色发展效率。

(四)以开放合作推进区域经济生态协调发展

西北偏远地区广大,城市群落零星散布,城市聚合能力较差,开放合作成为推进区域经济生态协调发展的当务之急。首先,要完善信息平台建设合作机制,利用互联网平台,整合政府部门间、政企间、政企研三方合作机制,在生态领域降低技术交流、成果流通的成本,促进绿色技术合作和交流,打造统一领导、技术共享、资源流通的新型合作模式;其次,要抓住“一带一路”建设的历史机遇,秉持开放包容的态度提升地区对外开放水平,考察沿線国家在能源利用、环境保护、生态建设等领域的优势成果,建立“一带一路”绿色评价体系,提升跨境基础设施联通和国际贸易运输能力,开放国家间可持续发展交流,形成生态环境问题共商、生态环境共建、技术服务共享的跨境生态合作机制,因地制宜,提升区域经济生态协调发展。

(五)以成果共享促进区域经济生态协调发展

成果共享是推动区域经济生态协调发展的关键,要将区域经济生态协调发展体现在乡村振兴、脱贫攻坚和实现共同富裕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的进程中。实现成果共享,就是要建立区域间帮扶机制,通过对西北地区各省市发展特征和发展程度的考察,完善针对各地区帮扶项目的顶层设计,要发挥西安、兰州、银川、西宁、乌鲁木齐等核心城市辐射带动作用,以核心城市的快速发展带动周边城市,提升城市聚合能力,使核心城市的政治、经济、生态动能辐射更多偏远地区,构建有效的跨区域产业合作机制;要进一步推进西部大开发,保障各地区技术、人才流通机制,以经济生态共建共享的理念为指引,加快调整产业布局以及促进产业升级;要加快对农村农业经济生态协调问题的调整,以农村地区特有的生态资源、农村风貌为发力点,加快农村地区生态文明建设,在保护生态环境的基础上,合理开发自然资源,发展绿色产业,吸引在外人才回乡创业就业,形成城乡利益共享、成果共享的新局面。

参考文献:

[1]   杨德勇,贾丰源,卢帅瑜.中国区域协调发展的现实困境及国际经验借鉴[J].商展经济,2022(1):39-44.

[2]   付英,邸金,李滋婷.我国生态环境与经济高质量协调发展研究[J].科技广场,2021(6):5-12.

[3]   张凯,余国新,齐子漫.西北干旱区农业“生态—经济—服务”协调发展研究[J].生态经济,2022(1):108-115.

[4]   牛文元.可持续发展理论的内涵认知:纪念联合国里约环发大会20周年[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12(5):9-14.

[5]   陈亮,哈战荣.新时代创新引领绿色发展的内在逻辑、现实基础与实施路径[J].马克思主义研究,2018(6):74-86.

[6]   陈晓峰,张二震.新时代推动区域协调发展的战略思考[J].中国国情国力,2022(3):31-35.

[7]   谭建伟,王宇.生态文明、科技创新与区域经济系统耦合协调研究:以重庆市为例[J].重庆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2022(1):97-107.

[8]   杨玉桢,宋文松,李姗.生态科技创新能力对绿色经济增长的影响研究:基于省级面板数据的分析[J].广西社会科学,2019(5):72-79.

[9]   杨汉兵.基于主体功能区视角的区域经济与生态保护协调发展研究[J].经济师,2022(4):16-18.

[责任编辑   卫   星]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