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4-24
姚瑶
摘 要:城市群是推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增长极和促进区域协调发展的重要空间载体。“襄十随神”城市群四地地缘相接、人缘相亲,地域一体、文化一脉,在文旅产业协同发展方面具有广阔的合作空间和坚实的合作基础。现阶段,仍存在发展体制机制不健全、地方红色资源融合不紧、地方红色资源挖掘不够深等问题。鉴于此,应着力从深挖文化内涵、整合要素资源、强化“文旅+”战略、优化协同环境等方面着手增强“襄十随神”文化旅游品牌综合竞争力,推动“襄十随神”城市群文旅产业高质量发展。
关键词:“襄十随神”城市群;文旅产业;协同发展
中图分类号:F59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23)19-0041-03
党的二十大报告明确指出:“弘扬以伟大建党精神为思想导向的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用好红色资源。”我们要始终坚持以文化推动旅游行业发展、以旅游产业宣传地方文化特色,从而真正推动文化与旅游深度融合与协同发展。新时代,我国已经将红色文化旅游产业作为重点经济项目进行建设与政策帮扶,其中文化工程、民心工程、富民工程等作为有效传承与弘扬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重要活动载体,能够极大程度上助力人们美好生活愿望的实现,是现阶段推动中国式现代化建设与可持续发展的强大精神动力。
一、城市群红色文旅产业协同发展的重要意义
文旅产业是现代经济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很强的关联示范效应,推进城市群红色文旅产业渗透与融合发展,不仅能给消费者带来丰富多彩的精神文化生活,而且能进一步提高区域文化旅游业务水平及综合服务质量,更好地传播与释放文化旅游消费需求,从而带动区域经济有效增长、提高区域消费潜力及区域产业结构布局合理性。
第一,城市群红色文旅产业协同发展,是现阶段有效增强区域文化软实力的重要举措。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曾明确指出,要始终坚持创造性转变、创新性发展,积极弘扬好革命红色文化,以此更好地满足广大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明需求。而推动城市群红色文旅产业协同发展,实现了各地区文化交流与合作的加强、文化资源的共享和互动、文化产业的创新与发展,城市群的文化凝聚力和影响力进一步增强。同时,通过红色文化的创意与包装,可以孕育更多富有创意和独特性的文化产品,推动文化创意产业的蓬勃发展,为城市群经济的升级和转型提供新的动力和支撑[1]。
第二,城市群红色文旅产业协同发展是满足人民群众消费需求的必然选择。“十四五”时期,我国将全面进入大众旅游时代,旅游消费逐步呈现“常态化、休闲化、多元化、品质化”。对此,我们应着力构建文化内涵更加丰富、表现形式更加多元、获取方式更加便捷的红色文化旅游产品、服务、体验等,以最大限度地强化区域历史博物馆、名人故居、艺术馆、公共图书馆等区域公共文化场所的历史深度与文化底蕴,提高公众的文化水平质量、文化生活水平、个人幸福感与获得感等。
第三,城市群红色文旅产业协同发展是实现地方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支撑。红色旅游产业既是一项环保型的大产业,又是一项可持续可依赖的文化资源产业。城市群红色文旅产业协同发展将提升城市群的整体竞争力,吸引更多游客和投资,推动产业的繁荣,促进城市群经济的快速增长[2]。通过拓展红色文化内涵,创新旅游发展路径,如“红色文化+乡村休闲”“红色文化+生态旅游”等,能够真正将红色文化优势转化为地方文旅优势,赋能区域经济发展。
二、“襄十随神”城市群红色文旅产业协同发展的挑战分析
近年来,为积极推动“襄十随神”城市群文旅产业协同发展,各地围绕“资源共享、品牌共推、人才共培、活动共办、政策互惠、游客互送、故事互讲”思路,重点推进文旅品牌一体化打造、旅游路线一体化打造、文旅市場一体化建设、文化资源一体化共享、人才队伍一体化培养等相关工作,全面推进“襄十随神”城市群一体化发展,“七共”既是四地红色文旅产业协同发展的前提和基础,也是其要实现的目标和愿景。但从具体实践来看,“襄十随神”城市群四地红色文旅产业协同发展还存在以下亟待解决的问题。
(一)协同发展体制机制不健全,尚未形成发展合力
现阶段,“襄十随神”四地虽然在文旅产业区域合作方面达成一定共识,但由于红色文旅资源的保护利用涉及到文化旅游、宣传、党史研究、规划资源、住建、退役军人事务、教育、财政、环境保护等多个部门,各部门尚未建立较为完善的联席决策机制,地方保护、条块分割和利益壁垒依然存在。同时,各地出台的文旅发展政策特别是优惠政策缺乏一致性,并且在不同程度上存在着与区域内其他地方的相关政策衔接难的问题,尚未实现合作共赢。
(二)地方红色资源融合不紧密,尚未形成发展矩阵
现阶段,“襄十随神”四地共有40余处红色资源,但由于各地发展任务目标不一致、联动合作体制机制不健全、协同发展意愿不强烈,四地文旅产业发展具体事项推进上出现了用力不均、资源重叠、产品同质、招商竞争等问题,在旅游信息互享、旅游线路互推、文旅品牌互宣等方面还存在联系不紧密、信息不全面、宣传不深入等问题,尚没有形成助推经济社会发展的整体效应。特别是涉及到跨区域的文旅项目,由于需要跨区域行政审批、跨区域用地、跨区域规划、跨区域建设等,尚未形成发展矩阵。
(三)地方红色资源挖掘不够深,尚未形成发展优势
现阶段,各地红色资源研究系统性不强、红色文化资源缺少主打品牌、党史研究资源整合不够、馆藏红色文化资料状态分散。具体来说,一是“襄十随神”四地红色资源挖掘研究尚处于较浅层次,在历史脉络、重大意义研究方面还有较多欠缺,大量文物遗址、资料文献还有很大挖掘研究空间。二是现阶段红色文化教育内容单一刻板,存在创新性严重不足的问题。其中一些公共文化场所更为注重引导公众进行参观,尚未合理运用好各类先进的现代化信息技术,公众在参观过程中缺乏有效参与感,体验感及互动性较差。三是红色资源辐射带动作用有待进一步加强。“红色教育”与“红色旅游”尚未实现融合发展,红色资源优势尚未有效转化为红色文旅产业优势。
三、“襄十随神”城市群红色文旅产业协同发展的路径
(一)深挖文化内涵,推动文旅产业“立体起来”
一是讲好城市群红色文旅故事。“襄十随神”四地拥有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丰富的文化旅游资源、大量的文旅故事素材,应组织地方民俗专家、基层干部、景区导游、中小学老师等多讲、讲好、讲活地方文化民俗故事,让更多的干部群众知地方故事、爱地方故事、讲地方故事。现阶段,随州市建立了以市委党校教师为主,地方讲解员、老战士、老专家等为辅的60人红色讲解员队伍。同时,组建随州市红色智库,吸纳40余名政治素质过硬、具备党史史志研究特长、能够开展实用优质的授课讲座或现场教学的同志为红色智库首批成员,推动专家学者为红色美丽村建设献策出力。二是打造文旅符号。提炼主要文化元素形成文化IP,地方文化的呈现和传播是具象化的,需要围绕古城、古迹、古街、古景做文章,为地方文旅增添更多文旅符号。如浙江以“浙里红”品牌为主导,推进红色教育和红色旅游的专业化、产业化、品牌化。江苏以沙家浜景区重点策划了阿庆嫂民俗风情节等三大节庆主题活动,实现红色旅游兴旺发展。三是做强红色文旅载体。重点创建一批高等级景区、打造一批高等级品牌、建设一批高水平示范区、建设一批高质量旅游村镇。做强做优红色文旅精品项目,拓展“红色+休闲”“红色+研学”“红色+夜游”“红色+养老”等多元化的产品体系,不断提升文旅产业素质和服务品质,提升友好、便捷、智能的旅游目的地综合服务能力。
(二)整合要素资源,推动文旅产品“鲜活起来”
一是整合市场资源。发挥地理相近的优势,推动各自境内学生到区域各地开展研学旅行。根据需求逐步开通区域内各地之间的旅游直通车和以襄阳、十堰、随州为共同旅游目的旅游专列及铁路旅游专线。引导四地旅游商品设计研发机构、生产和销售企业开展交流合作,推进双方旅游商品进入对方线上商城和线下旅游商品售卖网点。二是提升人才资源。推动区域内旅游企业加强人才合作,通过人才引进、交流挂职、共同举办培训班等多种形式,聚焦投资管理、广告策划、规划设计等重点领域,锤炼出一支专业的旅游人才队伍,为区域旅游更好发展提供坚实人才的支撑。三是耦合数字经济。近几年,国内多个地区推进了虚拟现实景区、虚拟现实娱乐活动、数字化博物馆等新型的文旅产业,各种传统的文化资源与旅游项目借助数字化技术“活了起来”。基于此,红色文化旅游产业应该顺应数字化时代发展潮流,进一步推动文旅产业朝着数字化方向进行转型升级,从而进一步拓宽文旅产业发展空间。
(三)强化“文旅+”战略,推动关联产业“共富起来”
地方红色文旅产业的发展,必须找准文旅结合点,遵循全要素配置、全产业链构建、全价值链提升发展的要求,坚持全产业谋划、高层次规划。一是探索红色文旅与城市更新行动融合。立足地方城市文化历史特色,重点打造城市文旅融合发展新空间,通过高标准建设城市文化公园、体育公园、历史文化主题街区、文化创意产业园区、城市旅游(体育)综合体等,推进整个城市与文旅深度融合。二是探索红色文旅与农业农村融合发展。以“红色文化”为引擎,以“绿色生态”为依托,丰富旅游产品的内容和形式,打好“组合拳”[3]。通过着力改善村容村貌,高标准打造红色教育基地、红色文化研究基地、红色文化旅游基地等,建立健全“红色生态+产业”模式,发展教育培训、红色旅游、生态康养等产业,以此最大限度上推动乡村旅游产业发展。通过建设乡村民宿为远道而来的客人提供感受乡村山水、文化的有效契机。三是积极探索与合理构建红色文化旅游与工业融合发展模式。湖北省第十二次党代会明确指出,要推进汽车制造业发展,打造“汉孝随襄十”为重点的万亿级汽车产业走廊。对此,“襄十随神”城市群更应共谋“汽车+文旅”的新型融合发展模式,更好地为广大公众展现工业时期的历史文明博物馆、遗址公园、文化基地,积极运用VR、AR、MR等技术打造沉浸式体验空间[4],吸引游客领略工业生产过程、加工工艺和制作环境,实现“汽车+文旅”产业的新发展之路。四是积极探索红色文旅与研学融合发展。《中国红色旅游发展报告(2021)》指出,党员和青少年是红色旅游的核心客群。实践调查数据显示,2022年我国红色文化旅游的经典景区累计接待了14岁以下游客及党员占经典景区接待游客总数的25%以上[5]。对此,应积极探索红色革命文化与青少年研学群体喜好相契合的产品开发模式,通过对传统、经典的革命故事进行现代化改编增强红色文旅产业的可赏性、可玩性与科技感。
(四)优化协同环境,推动全域发展“融合起来”
着力加强红色文旅产业系统发展的顶层设计工作,借助科学合理的红色文化产业发展规划制定战略目标及产业发展整体框架,并在此基础上构建多元化、针对性的发展指标、评价指标、评估与反馈体系等,从而助力我国红色文化与旅游产业协同发展[6]。一是构建“襄十随神”城市群一体互联的旅游交通体系。深化与武汉城市圈、关中城市群、“宜荆荆”城市群及南阳市、信阳市等周边城市的联动发展,加快综合交通互联,推动旅游资源整合,建立互为旅游客源地和目的地的联动机制和共享机制,确保“襄十随神”城市群各主要景区景点实现高标准畅通互达。同时探索和建设好红色文化旅游产业中的公共基础服务,推动高速公路服务区朝着集合交通、文化旅游、生态于一体的复合型服务模式。二是建立旅游规范化经营联动体系。重点在文旅市场监督、游客权益保障、规范经营标准等方面展开全面合作,制定标准统一、规范严格、可操作性强的涉旅规章制度,督促城市群内文旅市场经营主体严格依照法律法规和规章制度开展经营活动,在游客服务、安全保障、诚信经营方面统一标准、严格要求,真正让游客在“襄十随神”城市群能够安心游玩、放心消费、开心享受。三是建立“襄十随神”城市群一体化旅游宣传营销平台。积极推进平台化共建,开辟微信、微博、抖音、小红书、快手等多平台宣传阵地,构建“襄十随神”城市群一体化自媒体宣传矩阵,形成多平台多渠道全网络的文旅宣传格局。加强城市群电视台、报社等传统媒体合作,联合制作文旅专题节目,及时发布城市群文旅动态新闻,提高鄂西文旅精品线路景区景点的媒体声量,扩大“襄十随神”城市群的影响力,增强区域旅游吸引力。四是探索共同设立城市群文旅专项资金。立足“世界华人炎帝故里寻根节”“襄阳诸葛亮文化旅游节”“武当国际武术节”“中国神农架国际生态旅游节”等国际国内有影响力的节会活动,积极邀请有较大影响力的互联网自媒体达人亲身打卡、实地探访鄂西文旅精品线路代表性景区景点,强力推介城市群文旅品牌,切实提升“襄十随神”城市群知名度和美誉度。
参考文献:
[1] 于连三.八桂红色经典旅游路线助力广西区域文旅产业发展研究[J].漫旅,2022(23):100-103.
[2] 钟丽芳.黄河流域城市文旅产业耦合协调发展及影响因素研究[D].银川:宁夏大学,2022.
[3] 周小红,何琳.“湘南红”红色文化旅游资源的产学研融合发展路径研究[J].产业与科技论坛,2022,21(22):24-26.
[4] 邵明华,刘鹏.红色文化旅游共生发展系统研究:基于对山东沂蒙的考察[J].山东大学学报,2021(4):84-94.
[5] 于小植.让红色文化资源利用与城市更新有机融合相互促进[N].光明日报,2023-02-01(13).
[6] 李颖.新形势下湖湘红色文旅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国际化路径研究[J].太原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22(12):33-35.
[責任编辑 立 夏]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