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4-24
吕衍超
摘 要:生态系统生产总值(GEP)是连接经济发展与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桥梁,为“两山”的有效转化提供了现实基础。当前,生态系统生产总值在衡量地区绿色发展上依然存在度量标准不统一、度量结果不准确等现实困难。未来,要充分认识生态系统生产总值的特殊性,进一步扩大生态产品供给,建立更加科学严谨的度量体系和融合高效的机制,推动生态系统生产总值进一步绑定地方政府决策,积极探索政府购买生态产品的新模式,推动生态产业化纵深发展,实现生态文明建设与经济建设的有机融合。
关键词:生态系统生产总值;绿色发展;生态产品价值;政策建议
中图分类号:F127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23)19-0049-03
***总书记强调“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而“两山”理论的核心思想在于经济建设与生态文明建设的有机统一。当前,“两山”的有效转化问题值得深入探讨,不仅关系到生态产品价值的有效实现,还关系到我国经济建设与生态文明建设的融合度。从近年的实践分析,生态系统生产总值(GEP)是连接经济与生态的重要桥梁,为“两山”转化提供了基础,是经济建设与生态文明建设深度融合的重要实践。
一、生态系统生产总值(GEP)的重要意义
生态系统生产总值(GEP)是指生态系统为人类福祉和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提供的各种最终物质产品与服务(简称“生态产品”)价值的总和,主要包括生态系统提供的物质产品、调节服务和文化服务的价值。深入推进GEP核算体系建设,可提升人们对生态产品价值的认识,为生态产品市场化运作提供现实操作指南,是“两山”理论走向实践的重要探索。2021年3月,深圳发布了全国首个完整的GEP核算制度体系,为生态产品的定价提供了现实依据。未来,GEP核算制度体系的不断优化完善,将会推动生态产品价值的进一步实现。
二、生态系统生产总值现实应用存在的瓶颈
虽然生态系统生产总值在生态产品的价值度量方面起到了重要作用,但目前在GEP的实际应用上依然存在三方面的问题。
(一)生态系统生产总值未引起足够的重视
近年随着生态文明建设的深入推进,生态产品价值逐渐引起社会的关注。然而,衡量地区发展方面,相较于GDP而言,生态系统生产总值地位不高。区域发展更加注重经济领域,政策颁布和政绩考核也侧重地方GDP而相对忽略GEP,导致部分地方政府未能很好地将经济发展与生态文明建设有机融合。
(二)对“生态产品”缺乏清晰的概念
生态产品的概念、范围和价值的认识尚未达到统一,关于生态产品的内涵、概念界定目前依然没有形成广泛共识。生态产品价值评估也尚未形成科学、严谨的评估框架,基础理论研究落后于现实交易市场需要。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的建立有待完善,政府、企业和公众在市场化运作中面对“生态产品的界定”“付费主体”“生态产品价值量”“生态产品价值如何通过GEP变现”等现实抉择时没有明晰的标准,亟待进行理论阐释。
(三)未形成统一的价值度量标准
2017年以来,浙江、江西、贵州等地先后被列为国家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试点(试验区)。试点以生态环境持續改善和民生显著提高为主要目标,在探索建立科学合理的生态产品价值核算评估体系基础上,围绕生态产品优势,探索建立政府主导、企业和社会各界参与、市场化运作的生态产品价值实现路径。然而,随着各地试点的不断深入,地方政策的差异性逐渐显现,导致生态产品价值的度量出现偏差。同一生态产品在市场化运作中会随着地域、时间、地方政策、交易主体评价等现实因素出现不同的价值评价。各地区出现度量不统一的现象,未能形成更大范围内的交易市场,导致市场交易屏障出现,阻碍了生态资源的价值体现和生态要素的高效流动。
三、运用GEP推动生态产品价值实现的政策建议
未来在不断完善生态系统生产总值方面,要充分认识生态产品价值度量的特殊性,围绕提高生态产品价值实现,做好顶层设计,建立科学严谨和广泛接受的定价标准,加强制度供给,建立科学支撑,配套经济政策,强化实践应用,纳入地方生态文明建设的考核体系,从而打通“绿水青山”与“金山银山”的转化通道,提高生态产品价值实现的效率。
(一)充分认识生态产品的特殊性
通常生态产品的初始价值巨大,规模效应明显,但对微观市场主体而言,边际效用递减较快,产生的规模效应与市场微观需求存在结构性失衡。要充分认识生态产品与普通商品在价值度量上的较大区别。微观上,对生态产品的购买者而言,其边际效用递减明显,导致某些生态产品的价值很容易受到地域、时间、偏好或其他偶然因素的影响,且价格波动较大。普通商品通过市场化供求关系定价,往往可以比较真实地反映出真实价值。而生态产品由于其特殊性,在“购买”和“消费”生态产品时往往存在诸多限制,很难达到消费普通商品时所能提供的“效用”;宏观上,生态产品在某种意义上有“无价”的属性,优质的水源、森林、湿地、空气,稳定的气候条件等生态资源,是典型的公共资源,价值巨大,通过市场化方式度量往往“不合时宜”。必须充分认识生态产品的特殊性,在运用经济学相关原理进行核算时,兼顾生态资源在微观与宏观上的“矛盾”,充分认识到生态资源“公共物品”的属性,获得最具真实性的GEP,避免生态产品的市场失灵。
(二)增强优质生态产品供给能力
优质生态产品不仅包含着极高的经济价值,同时也是关乎生存环境的重要资源,与民生福祉和生命健康息息相关,是维系人类生存与发展的必需品。要建立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首先必须拥有足够规模的生态产品,以实现市场规模效应。因此市场化的前提是扩大生态产品的市场供给能力,通过供给刺激需求的释放。同时,使生态产品与经济领域中的农产品、旅游产品、文化产品等供给相适应、相匹配。扩大生态产品供给不是一朝一夕的工作,需要久久为功的决心和长期政策的支持。要深入落实“两山”理念,补齐生态环境治理中存在的短板,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增强生态资源管理能力,实现自然资源的全方位保护、系统修复和综合治理。
(三)“定价”绿水青山需更加科学严谨
当前较为科学的GEP核算包括生态产品功能量和价值量两个方面。在生态产品功能量方面,通过现有的核算体系,从环境科学体系中获取数据和参数,运用生态系统模型和生态生产函数评估生态产品功能量;在生态产品价值量核算方面,根据确定的生态产品价格,核算生态系统产品货币价值,并将所有生态产品价值加总,得到生态系统生产总值(GEP)。此评价方法在生态系统价值总量评价上具有一定的科学性,但生态系统价值的度量仅运用简单加总的方法,还无法做到真实价值的动态反映或趋势变化。例如,某个地区的森林资源所蕴含的生态价值,无法通过一棵树的市场单价和该地区拥有的树木总量来进行简单计算;同样,砍伐一片林所造成的生态破坏(生态成本)并不能简单用砍伐一棵树所造成的生态成本乘以该林场拥有的树木总量。从生态产品的特性来看,生态产品的动态定价拥有指数函数的某些特性。在生态产品价格的理论度量上,虽然用线性函数度量较为便捷,但拓宽思路,考虑指数函数、幂函数等函数形式模拟真实生态产品交易,将会推动价格向价值不断逼近。根据地方生态资源禀赋、地方政策、文化特性、生态功能等不同因素,持续完善度量方式,显然会让生态产品价格更加接近真实价值。
(四)进一步推动GEP核算绑定地方政府决策
随着GEP核算制度体系在深圳先行试点,各地方政府可结合本地区生态资源的实际情况,以结果为导向,在“十四五”时期制定区域绿色发展规划,对GEP的重点应用领域、关键环节和主要措施进行顶层设计与科学谋划,推动GEP核算进入政府决策。地方政府要以GEP与GDP双增长为基本要求,探索GEP与GDP双向转化通道,从绿色制造、绿色金融、绿色服务、绿色能源等方面创新市场化运行机制,并纳入地方政务考核指标体系,形成可复制可推广的地方经验。通过动态GEP核算,形成与GDP双向呼应的指标评价体系,真正将“绿色发展”落到实处。
(五)建立融合高效的生态产品价值度量机制
要完善顶层设计,将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深度融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生态环境保护等相关领域,加快建立生态产品价值实现的应用机制。在省市层面深入推进生态环境相关基础设施建设,鼓励各地开展积极合作,共同编制生态产品价值实现的具体行动方案。建立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和GEP核算体系,并将相应指标作为生态文明示范创建、“两山”实践创新的规定任务。加大财政专项补贴向评估考核优秀的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倾斜。在地方政府考核中优先支持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建设,创新市场化探索。
(六)探索政府购买生态产品的新模式
针对具有公共性质的生态产品,建立起地方政府主导下的市场化生态产品模式。地方政府参照科学的GEP核算结果,完善重点生态功能区转移支付资金分配机制。不断探索生态补偿专项基金的新渠道,在已有资金渠道的基础上,探索多元化资金筹集方式,鼓励调动社会资本、民间资本参与生态补偿,从而扩大生态补偿专项基金渠道。综合考虑生态保护、民生改善、公共服务等需求,在全国范围内建立统一的体现山水林田湖草沙等生态要素质量差異的生态产品分级价格体系,使生态产品价值与收入挂钩,充分调动农户主动开展生态保护的积极性。
(七)推动生态产业化向纵深发展
持续推动生态产业化,实现生态产品的价值增值。当前,我国生态产品的生产能力与世界发达国家相比仍存在差距,生态产品供给、科学定价、交易市场建立等方面还存在短板。当前,需培育生态产品消费市场,将生态产品的广泛市场需求充分释放,引导和激励生态产品供给方与需求方开展市场化交易,着力提高市场对生态产品的接受度,通过市场化方式实现生态产品的价值增值和变现。要建立科学统一的生态产品及其各类服务的贡献标准,以GEP为核心指标建立核算和交易机制,构建生态产品价值核算、价格、交易体系。要拓宽生态产品信息发布渠道,完善生态产品运营平台,对具有一定规模性效应但相对分散的生态产品进行资源摸底与整合,提高运营效率,提升生态产品价值向经济发展转化的能力,实现生态与经济相互融合的综合效益。
人不负青山,青山定不负人。GEP核算体系的建立和持续完善,将生态资源逐渐变成一本“明白账”。我们既要经济发展的“金色”,也要生态环境的“绿色”。GDP与GEP的相得益彰,才能真正使经济建设和生态文明建设深度融合,切实推动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未来,要持续深化GEP的现实应用,为经济建设和生态文明建设的深度融合提供多种微观渠道。
参考文献:
[1] 陈敬东,潘燕飞,刘奕羿.生态产品价值实现研究:基于浙江丽水的样本实践与理论创新[J].丽水学院学报,2020(1).
[2] 陈梅,纪荣婷,刘溪,等.“两山”基地生态系统生产总值核算与“两山”转化分析:以浙江省宁海县为例[J].生态学报,2021(5).
[3] 杜鹏.基于GEP的区域生态审计框架与实现路径研究[J].山东社会科学,2017(3).
[4] 高晓龙,程会强,郑华,等.生态产品价值实现的政策工具探究[J].生态学报,2019(12).
[5] 古小东,夏斌.生态系统生产总值(GEP)核算的现状、问题与对策[J].环境保护,2018(12).
[6] 韩增林,赵玉青,闫晓露,等.生态系统生产总值与区域经济耦合协调机制及协同发展:以大连市为例[J].经济地理,2020(10).
[7] 黎元生.生态产业化经营与生态产品价值实现[J].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研究,2018(8).
[8] 刘洪久,胡彦蓉,马卫民.区域创新生态系统适宜度与经济发展的关系研究[J].中国管理科学,2013(11).
[9] 刘江宜,牟德刚.生态产品价值及实现机制研究进展[J].生态经济,2020(10).
[10] 聂宾汗,靳利飞.关于我国生态产品价值实现路径的思考[J].中国国土资源经济,2019(7).
[11] 欧阳志云,朱春全,杨广斌,等.生态系统生产总值核算:概念、核算方法与案例研究[J].生态学报,2013(11).
[12] 彭涛,吴文良.绿色GDP核算:低碳发展背景下的再研究与再讨论[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10(12).
[13] 丘水林,靳乐山.生态产品价值实现的政策缺陷及国际经验启示[J].经济体制改革,2019(5).
[14] 宋昌素,欧阳志云.面向生态效益评估的生态系统生产总值GEP核算研究:以青海省为例[J].生态学报,2020(5).
[15] 王金南,王夏晖.推动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是践行“两山”理念的时代任务与优先行动[J].环境保护,2020(7).
[16] 王前进,王希群,陆诗雷,等.生态补偿的经济学理论基础及中国的实践[J].林业经济,2019(1).
[17] 杨渺,肖燚,欧阳志云,等.四川省生态系统生产总值(GEP)的调节服务价值核算[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9(5).
[18] 张林波,虞慧怡,李岱青,等.生态产品内涵与其价值实现途径[J].农业机械学报,2019(4).
[19] 张英,成杰民,王晓凤,等.生态产品市场化实现路径及二元价格体系[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16(3).
[20] 张学睦,王希宁.生态标签对绿色产品购买意愿的影响:以消费者感知价值为中介[J].生态经济,2019(1).
[责任编辑 卫 星]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