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农村发展战略演进及其历史经验

时间:2024-04-24

严家玮

摘   要:我国自古以来就是农业大国,农村的发展对于国家整体发展而言是极其重要的一部分,农村的现代化水平也是我国现代化发展高度的重要体现。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农村发展取得了极大的进步,并且我党在新时代创造性地提出了“乡村振兴”战略,这一切需要归功于正确的农村发展战略。因此,以改革开放为时间起点,梳理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农村发展战略的演进,并且根据各个时期的农村发展战略侧重,总结历史经验,旨在为农村发展提供有益的参考。

关键词:农村;发展战略;历史经验

中图分类号:F320.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23)16-0001-03

农村的发展自始至终都是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需要着重关注的一部分。对于农村发展,我国始终坚持在实践中不懈探索,在各个时期都有适合自身国情的农村发展战略,走出了一条具有我们国家特色的农村发展之路,尤其是改革开放之后,我国农村发展突飞猛进。

一、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农村发展战略演进的历史进程

农村发展战略是在国民经济发展中对农村发展所做的长期性的、阶段性的规划布局,这是基于经济和社会发展的现实规律,将农村置于整个社会的重要地位,制定了以农村经济为基础,促进农村全方位持续发展,包括经济、文化、政治、教育、科技和生态环境等各个方面的战略计划。

(一)以“赋权放活”为主题的农村发展战略

改革开放初期,一方面,由于先前的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对于生产力的束缚,出现了“统得过死,管得过严”的现象,急需发生改变来让生产力得以解放。另一方面,改革开放政策的实施和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路线确立需要从农村开始,因此,国家在这一时期对于农村的发展战略是以赋权放活为基础,给予农村基层和农民自身以更多的自主权力。

这一时期的战略重点是建立农村市场经济体制,我国明确提出了对于农业农村,要进行市场化取向的改革,并且将这一项改革作为在改革开放初期对于农村发展的重点任务之一。1987年《把农村改革引向深入》中明确提出,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的核心是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推动农业现代化,让农村逐步实现富裕。与此同时,要建立起农产品的市场化体系,并且通过合理制定农产品价格、大力促进农产品的市场流通、进一步扩大农产品市场等措施来完善这一体系。在1993年的《关于当前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若干政策取向》文件中提出,深化农村改革的主要内容是培育市场主体、健全市场体系、加强宏观指导和保护农业。1994年进一步强调在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同时需要在农村同样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系,从而推动农村向着市场化的方向进行改革。

(二)以“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为主题的农村发展战略

这一时期的农村发展战略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这是基于以下原因来考虑的。改革开放之后,我国经济发展突飞猛进,这就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提供了资金上的帮助。从国家的财政收入数据看,2004年我国财政收入达到2 696亿元,人均收入达到2 030元,这个数据是1978年的23倍和17倍。从这个数据可以看出,我国的经济在这一时期发展得非常迅速。2004年在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胡锦涛同志强调,我们现在所处的发展阶段需要以工业和城市的发展来促进农业和农村的发展,以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这一目标。换句话说,我们国家的经济发展已经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这个阶段需要依靠工业和城市的带动,来促进农业和农村的发展,从而实现全面的社会发展和进步。但是这一阶段农村发展还存在着一些深层次的矛盾,其中最重要的是城乡居民的收入差距不断扩大、收入分配失衡,导致农村消费水平远远低于城市。

这一时期的战略重点是以工业反哺农业,以城市扶助农村。国家意识到,如果仅仅依靠农村内部的力量,很难快速发展农业并提高农民收入,因此,需要在挖掘农村内部资源和力量的同时,充分利用外部资源和力量,推动国民收入分配向农业和农村倾斜;同时还要依靠工业的反哺和城市的支持。这是国家对农村和城市地位的重新审视,由以前注重城市发展转变为以城市带动农村,实现统筹城乡发展的重大战略转变。

(三)以“乡村振兴”为主题的农村发展战略

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发展之间的矛盾,乡村振兴战略的提出主要基于以下两方面考虑,一方面,农业农村发展不充分,城乡发展不平衡。城乡发展不平衡主要体现在城乡不平等的制度、不同的政策对待和城乡在人均收入上的差别。农业农村发展不充分主要是农产品的竞争力不足,农业成本过高,农民的收入低于平均水平。另一方面是农民殷切盼望美好生活的需要。整体上的农民收入已经比之前好很多,但是对于更高层次的需求还是不能得以满足。新时代,广大农民需要的是优美的乡村环境、积极向上的乡土文化、和城市一樣的公共服务。

这一时期的战略重点是要坚持农业农村的优先发展。***总书记指出,“乡村振兴战略的总目标是农业农村现代化,总要求是农业农村优先发展。”这表明这一时期的战略重点是坚持农业农村的优先发展。2018年和2019年的中央一号文件,对于农业农村的优先发展提出了一系列的要求,系统全面地部署了乡村振兴战略。这一战略的实施是我们国家在以往的基础上对于农村发展的又一次创新实践。***总书记强调,“在干部配备上优先考虑,在要素配置上优先满足,在资金投入上优先保障,在公共服务上优先安排。”这就将这一战略具体落实到了各个方面,包括制度、政策以及工作重点,补齐了农业农村在发展上的短板,更大地激发了农村发展的动力。

二、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农村发展战略的历史经验

“明镜所以照形,古事所以知今。”回顾农村发展的历史,是为了总结历史经验,掌握历史发展的规律,从而寻求未来更好发展。

(一)坚持党对农村发展战略的统筹领导

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同样也是农村发展战略不断发展与成熟的本质特征。农村发展战略的不断完善是在中国共产党的全面领导下实现的。中国共产党始终坚持对农村发展战略的全面领导,这是农村发展战略不断发展完善的根本原因和独特优势。

中国共产党是农村发展战略的主心骨,在宏观上统筹考虑国内外形势,在微观上俯下身段深入基层,了解农村的民情民意,了解各个阶段农村亟须解决的各种问题,并做出符合时代要求、符合人民要求的农村发展战略。中国共产党在探索农村发展的过程中一直致力于优化农村内部关系,从而实现农村经济、政治、文化、生态和社会各方面的全面发展和跨越。不断优化城乡关系,从以前的城乡分离、互动、统筹,到现在的城乡融合发展,都是党根据时代的变化做出的精确部署和安排。就农村发展战略整体性而言,中国共产党始终将农村发展置于全国经济社会发展的目标之下统筹进行,从而保持了方向的正确性。农村发展的战略目标都是根据农村当时的实际情况来确定的,旨在解决农民最迫切的问题。

(二)坚持宏观上的稳定性与微观上的渐进性相结合

我国农村发展战略的不断完善与发展,离不开宏观上稳定性与微观上渐进性的结合,稳定性保证了农村能够平稳发展,渐进性保证了农村的发展紧紧跟随着时代的潮流。

就稳定性而言,我国农村发展战略中始终有一部分保持稳定性的路线方针政策,使得农村环境整体上趋于稳定。从发展的方向指引上看,我国始终坚持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准绳,以确保农村发展方向的稳定性。在制度保障方面,我国在农村发展战略的制度保障上始终保持着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本质特征。例如,在政治上始终坚持人民当家做主,经济上坚持以公有制为主,多种所有制共同发展。这些制度保障为农村发展提供了坚实的基础。

就渐进性而言,我国在各个时期的农村战略都是随着时代的发展稳步向前,依托于实际。改革开放之后,我国农村发展战略虽然出现了许多困难和小挫折,但是宏观上看,农村依旧是向着好的方向发展的。纵观这段历史,农村发展政策经历了从以农支工、农村帮助城市到统筹城乡发展、平等互惠的转变,农村规划也由先前的新农村建设转变为乡村振兴战略。在领导方式上,由以往的家长式命令转变为了激发农民自身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农村配套制度保障的调整中,土地制度、就业制度、产权经营制度都经历了不同程度的转变。例如,从“两权分离”向“三权分置”的转变,从小城镇户籍制度改革试点到当前积极稳妥地推进户籍制度改革的转变,都是在保持整体稳定性的前提下不断向前推进的。

(三)始终坚持激发农村生产力与变革农村生产关系相统一

我国农村发展战略能够不断实现改革与突破,与我党坚持推进农村生产力与生产关系变革是分不开的。

就农村生产力而言,我国在推进农村发展战略中始终注意农村生产力的解放。从劳动的主体农民来看,由一开始国家实行计划经济体制下的家长式管理变为尊重农民主体性、充分地调动农民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大力培养职业农民,使得农村生产力发展中最重要的因素被极大发挥出来。从劳动资料来看,我国在推动农村的发展中将科技视为第一生产力,极大促进了农村生产力的发展。从劳动的对象来看,我国一直在积极探索最合适的土地制度来保证农村生产力的发展。

改革开放后,在农村生产关系变革方面,以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为主题的经营体制改革,是在保持所有制不变的前提下对生产关系的完善和发展。这种变革方式是渐进的,从一开始的快速推行到逐渐放缓再到调整,始终保持平稳有序。这种变革方式的转变反映出改革开放后农村生产关系变革逐渐趋于平稳、理智和可持续。

(四)妥善处理农村发展过程中的各方关系

我国的农村发展战略是全方位多层次的,这就要求国家必须妥善协调各方面的关系,包括国家、农村内部以及农村外部的各种关系。

首先是城乡关系,这是农村发展中不可回避的关键之一,也是根本关系。一方面,只有城乡关系均衡发展才能实现我国的现代化,巩固全面小康社会的成果。另一方面,农村现有发展有许多薄弱短板环节需要借助城市的力量带动,仅仅依靠农村本身是很难迅速发展的。我国的农村发展战略始终在各个阶段探索最适合的城乡关系,改革开放之后经历了城乡互动、城乡统筹,最后变为了城鄉融合。

其次是农业、农村、农民的关系。我国在农村发展战略中尤其强调处理好三者的关系,把农业作为农村发展的重点、农民作为农村发展的主体、农村作为农村发展的主战场,致力于实现三者的一体化推进。纵观整个农村发展历史,农业的竞争力在不断增强,农民的美好生活需要越来越得到满足,农村的整体面貌得到了极大的提升,这都与国家协调好了三者的关系密不可分。

最后,面对农村内部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关系,我国在历史实践中,从主要重视经济建设推进到覆盖农村各方面的全面协调发展,实现了农村的经济发展、政治民主、文化复兴、生态修复。

参考文献:

[1]   唐启国.农村发展经济学[M].长沙:湖南大学出版社,1999:54.

[2]   中共党史出版社.中国新时期农村的变革(中央卷)(中)[M].北京:中共党史出版社,1998:960.

[3]   李佐军.中国新农村建设报告(2006)[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6:37.

[4]   ***.***谈治国理政(第2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有限责任公司,2017:32.

[5]   胡锦涛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专题研讨班上的讲话[R].中共中央办公厅通讯,2006.

[6]   韩长赋.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大力实施乡村振兴战略[J].求是,2019(7).

[7]   ***.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N].人民日报,2017-10-19.

[8]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做好“三农”工作的若干意见[N].人民日报,2019-02-20.

[责任编辑   彦   文]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