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互联网+农业产业链”的发展路径探析

时间:2024-04-24

严昭华

摘   要:目前“互联网+农业产业链”面临着发展基础建设难、信息化成本高、发展战略选择以及“互联网+”与现代农业产业链深度融合四大挑战。因此,在立足于“互联网+农业产业链”的内涵与现状下,提出需深度理解“互联网+”这个严肃的课题,要认清“互联网+”的本质。基于此,提出四大发展建设路径,即促进落实信息基础设施建设、推动我国农村信息化建设、加强顶层设计指导建设和助力农产品电子商务建设,由此推动现代农业产业链整合发展,打造我国现代农业发展升级版。

关键词:互联网+;农业产业链;发展路径;现代农业

中图分类号:F32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23)16-0017-03

一、“互联网+农业产业链”的内涵与现状

(一)“互聯网+”的本质

随着近些年移动互联网、智能终端和传感器的快速发展,云计算、物联网、移动互联网、大数据等多种新兴产业瞬间涌现,移动互联网、桌面互联网和物联网这三张基础网络撑起一个云计算大平台,由此衍生出大数据、智慧城市、电子商务等众多应用和服务,使得互联网的应用不再局限于信息的获取与交换,而是更多地与现实生产生活相结合。

“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对‘互联网+的定义是:‘互联网+代表一种新的经济形态,即充分发挥互联网在生产要素配置的优化和集成作用,将互联网的创新成果深度融合于经济社会各领域之中,提升实体经济的创新力和生产力,形成更广泛的以互联网为基础设施和实施工具的经济发展新形态。”[1]因此可以得出,其本质就是互联网与实体经济、现实生产生活这两者的深度融合,在此基础上创造出不同过往的新价值,源源不断创造出各类新兴产业、新型产品、新颖模式。在“互联网+”的国家战略之下,相较于前两次互联网革命,这已不再是一场单纯的技术革命,“互联网+”跳出了相关产业的内部,和生产生活的各个行业不断融合,使得中国的互联网革命有了新高度。

所以,需深度理解“互联网+”这个严肃的课题,认清“互联网+”的本质,认识到“互联网+”绝对不能等同于“+互联网”,“+”的位置不仅代表着引领中国社会创新驱动的主体,也意味着它将重构生产关系。作为中国互联网史上的第三次革命,其比前两次革命来得更加猛烈、更具颠覆性,将继续变革中国社会经济生活的方方面面,这也是“互联网+”被正式纳入国务院年度政府工作报告的根源之一。在传统农业产业链的各个环节,“互联网+”都在快速融入。“互联网+农业”是新兴产业领域和传统农业这两者的跨界融合,将云计算、物联网、移动互联网、大数据等新兴产业跟农业相结合,产生现代农业的新兴产品与新颖模式。

(二)“互联网+农业产业链”的提出

农业产业链指的是在整个农业生产过程中,基于共同利益、互相协作的前提,各个独立的经济组织之间形成的链条式紧密结合的合作关系。它根据现代化大生产的发展要求,基于纵向视角实行产加销一体化,把农业生产资料供应和农产品生产、加工、储运、销售等一系列环节进行有效整合,使之成为有机整体,且高效组织人、财、物、信息、技术等要素的流动,并在此基础上获得农产品的价值增值[2]。产业链主线上的各环节紧密联接,并关联着其他产业。其中,相关农业信息和标准化等基本要素起着重要作用,关系到整个产业链的全部,由此形成农业生产为主、其他产业相联结的网状分布图。产业链系统内部的各部分之间有机结合、优势互补,实现资源优化配置整合的目标,这是农业产业链所要达成实现的目标。

2022年4月10日至13日,***总书记在海南省考察时的讲话中指出,“要深入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加强农业全产业链建设。”目前,我国农产品由于产销结合差、技术瓶颈以及行政壁垒等问题产生了巨大成本,农产品在流通过程中被层层加价,产业链形成了“中间大,两头小”的格局。实际上,“互联网+农业产业链”具有较高的发展空间和潜能,能有效解决传统农业产业链存在的生产、加工、流通、销售等环节相互割裂的困境,亦可提高农业物流技术水平、促进物流信息共享、简化农户贷款程序、促进农产品网上销售,更是可高效克服农产品规模效益低、信息非对称、物流运输速度慢、交易成本高、物流成本较高等一系列问题[3]。作为推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主要桥梁,农业产业链能从根本上改变我国目前农业生产的劣势局面,不仅能够增强农业产业的组织化建设,更能适应时代所要求的规模化和专业化,从而提升农产品的质量和安全性。

二、“互联网+农业产业链”面临的挑战

只有高度关注“互联网+农业产业链”发展进程中遇到的主要挑战,认真分析,审时度势做出判断,才能使“互联网+农业”的发展变得持续而稳健。

(一)“互联网+农业产业链”信息基础设施的挑战

“互联网+”作为第三次互联网革命,是一次对社会生产生活的全面改造。它的发展不会是一蹴而就的,必然要经过兴起、发展和成熟这三个阶段,即从新兴产业的出现、各类新基础设施的广泛安装再到各行业部门的成熟应用。在信息基础设施未大范围普及的农业农村领域,“互联网+农业”要想跳过基础设施的广泛安装实现成熟发展,是缺乏现实性和可能性的。从现实层面来看,相对城市而言,广大农村地区在互联网基础设施的安装上比较缺乏,因为拥有计算机的农民家庭比例还不足一半,大多数农民没有利用互联网。农民文化程度低、信息意识弱,造成农民接受新知识愿望不强、接受技术能力低。除此之外,各类信息技术在农村农业上的应用尚未转化为实际的生产力,只停留在展示时期,农业数据资源的利用率低,阻碍了“互联网+农业”的快速发展。

(二)“互联网+农业产业链”信息化成本高的挑战

信息化成本高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农村信息化的推进。我国农民收入普遍不高,加之受到知识和观念的限制,在未感受到信息化带来的真正实惠时,是不会事先支付信息费用的(如宽带费)。高成本使获得的效果具有很强的不确定性,使得在农村推进信息化变得举步维艰。同工业信息化相比较,农村的各项基础都比较薄弱,比如,资金尚未充裕、公共基础设施欠完备、各类技术不够标准,更是缺乏先进的管理模式。资金、设施、技术和管理模式上的欠缺,无疑加重了农村信息化的难度和强度。所以,我们应转换思路,将高成本的信息化投入转变为低成本的信息化,但要值得注意的是,这里所说的低成本不是代表着低标准和低水平,是相对于投入跟产出之间的说法。

(三)“互联网+农业产业链”发展战略选择的挑战

“互联网+农业”既是一个全新命题,也是一种重要手段,不仅全面改造了社会的生产与生活,推动实现现代化农业发展,也使国家的粮食安全有了保障。但是,想要真正发挥功效,就需要谋篇布局和整体规划,做好顶层设计,否则很容易形成缺乏凝聚力的分散状况,使其发展态势呈现片面性和局部性,缺乏整体性和协调性,对社会、对国家所创造的新价值就会降低。因此,要想“互联网+农业”成为推动国家经济社会持续不断稳定增长的新引擎,就需要从全局的战略高度出发制定发展的总体规划。

(四)“互联网+”与现代农业产业链深度融合的挑战

随着移动互联网、智能终端和传感器的快速发展,云计算、物联网、移动互联网、大数据等多种新兴产业瞬间涌现,各行业之间譬如金融、电商已经实现了跨界组合,而农业尚未实现与“互联网+”的深度融合。但农业是整个国民经济的基础,“三农问题”是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总书记历来强调“三农”问题的重要性。2020年12月28日,***总书记在中央农村工作会议上指出,“从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看,稳住农业基本盘、守好‘三农基础是应变局、开新局的压舱石。构建新发展格局,把战略基点放在扩大内需上,农村有巨大空间,可以大有作为。我们要坚持用大历史观来看待农业、农村、农民问题,只有深刻理解了‘三农问题,才能更好理解我们这个党、这个国家、这个民族。”当前,农业发展正处于关键时期,要使农业发展的脚步跟上工业化、信息化和城镇化同步发展的步伐,需要加快推进“互联网+”和现代农业产业链的深度融合。

然而,虽说农业是传统产业,却和社会生产生活有着密切关系,经济、政治和社会文化各个方面都同农业有着错综复杂的联系。因此,亟须制订一整套详细具体又有可行性的良好方案,将新一代信息网络技术渗透到农业专家系统、农业管理信息系统、农业决策支持系统等环节当中去,推动现代农业实现有效发展。

三、“互联网+农业产业链”的推进路径

(一)落实信息基础设施建设

要提高移动互联网络在农村的普及度,增加广大农村地区的5G网络的普及度,不断提高网络覆盖的质量和速度。与此同时,需要有关企业和政府部门携手并进。鼓励有关企业依据农村用户的需求和特殊性进行针对性的开发,相关政府职能部门亦可提高对安装宽带等移动设备的补贴力度,并适当放开相关销售渠道的限制。

加快落实并完善农村地区的信息基础设施建设,研发出贴近并适合农民群体使用的物美价廉的智能终端,深度开发跟农业农民相关的各类信息资源,努力实现村村有宽带有网络,不断提高农村网络信息服务水平;同时,建立对采集、加工、存储、运输全覆盖的农业信息链和大数据研究与应用中心。

(二)推动我国农村信息化建设

可以借助手机等移动终端加大对信息资源的建设开发力度。“充分利用我国农村地区手机覆盖广的优势,依托全国及各省的综合性与专业性的信息资源和服务平台、农村综合信息服务站,与移动、联通、电信等通信运营商合作,利用手机等移动终端,为农民提供农业生产、天气资讯、农村生活、便民服务、市场资讯等各类信息服务。加大对与农民生活、农业发展密切相关的网络技术应用开发与推广。”[3]

“低成本信息化技术非常适合任务相对简单但需求不断变化的业务模式,它价格便宜、易于掌握、易于升级,是中国现阶段信息化最为适用的方案。”[4]低成本信息化建设的核心是借助于价格低廉的通信终端,将农业知识方便快捷地送到农民手中。例如,农民可以通过手机实现测土施肥服务,不管土壤中缺多少氮磷钾,只要打个电话就能将解决配方发送到手机上。由此可见,构建一条低成本的信息通信渠道,尤其是低成本农村信息综合服务技术,是我国目前农村信息化建设的重中之重。

(三)加强顶层设计指导建设

为预防“互联网+农业产业链”的推进态势出现片面性和局部性,相应的整体规划必须要全面部署安排并具有可行性。针对当前我国农业发展的状况和趋势,相关农业部门、团体和协会之间应充分互动,在沟通协助的基础之上共同制定发展规划、纲要、具体举措和安全保障措施。要注意将顶层设计置于中心位置,不但对经营主体要严格规范,更要明确其转型升级的方向。考虑到“互联网+农业产业链”的运作具有地区差异性的特点,各地区在遵循国家整体标准的基础之上,可根据各地区发展的特殊性和地域性,因地制宜制定出和本地区现实情况相符合的规划。

要依据不同区域、层次和阶段进行针对性的扶持,以提高各涉农企业和服务组织之间的运作能力,促使其增强竞争力。“逐步强化农业政策引领与制度创新,依靠健全互联网众筹、信用保障机制,有效突破农业融资困难、信用保障体系缺失等发展困境。”[5]不断对农民加强与农业生产相关的培训力度,农村的人力资源是经济社会全面发展的重要保障和基石。通过培训解决农民智力开发问题,通过相关专业培训使农民能够掌握先进生产工艺和科学管理方法、能够操纵先进的生产工具,使农业生产仅需较少的劳动消耗就能创造出更多的产品,从而不断提升劳动生产率。

(四)助力农产品电子商务建设

加快实施“互联网+”助力农产品电子商务建设行动,使小农户也能对接到大市场,从而实现去中间化,提高流通效率,增加农民收入。依靠专业的移动电商销售平台,使农业企业商家将销售市场扩展到移动互联网。依托销售平台的媒介作用,利用“抖音直播”、“美团”、“淘宝”和“拼多多”等电商平台,农业企业或个人将产品信息发布到各个平台后,经过各类平台的定向推送,将产品信息精准、及时地投放到潜在消费者手中。

这种依托专业电商平台展开移动互联网市场销售的模式,在为广大企业商家节约成本的同时,不但提高了企业的经济效益,更是为企业培养了忠诚客户群体。相较于过去农业企业家开拓市场的巨额销售成本,依托电商销售平台,企业能够随时随地开展销售。最为关键的是,专业电商平台可以帮助企业推进品牌宣传。通过专门的定向推送,能够有效又精准地锁定目标群体,从而能够对目标客户和潜在消费者有一个全方位的认识,掌握其消费的层次和特征,以便提高品牌在每个受众者心里的辨识度;同时,任何一个受众都有可能成为信息的传播者,企业可以借助口碑塑造品牌形象。

参考文献:

[1]   傅泽田,等.互联网+现代农业:迈向智慧农业时代[M].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16.

[2]   寇光涛,卢风君.“互联网+农业产业链”的实践总结与创新路径[J].农村经济,2016(8):30-34.

[3]   寇光,卢风君.“互联网+农业产业链”的实践总结与创新路径[J].农村经济,2016(8):30-34.

[4]   杨友麒.低成本信息化势在必行[N].计算机世界,2005-03-07(C03).

[5]   牛亚丽.农业产业链高质量发展的治理生态研究:基于“互联网+农业产业链”的融合創新视角[J].经济与管理,2021(3):1-10.

[责任编辑   柯   黎]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