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新形势下大学生就业困难原因分析和实践探索

时间:2024-04-24

李明玉

摘   要:就业是民生之本。大学生就业困难是当下的热点问题。为了改善目前大学就业困难的现状,从宏观角度分析了大学生就业在经济、高校、用人单位、社会稳定方面的作用,指出大学生就业困难产生的消极影响,并从大学生自身的主观因素和高校、企业等客观因素分析大学生就业困难的原因,提出相应的对策建议,以促进大学生高质量就业。

关键词:大学生;就业困难;高质量就业

中图分类号:F2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23)16-0135-03

引言

就业是最大的民生。大学生是重要的人力资源。大学生就业关系到千万家庭的和谐幸福与社会稳定。教育部公布的最新数据显示,2023届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规模达1 158万人,同比增加82万人。但受疫情的影响,不少企业处于低迷状态,可以提供的就业岗位较少,就业形势依然严峻。大学生就业问题,从宏观的角度来讲,具有以下几个方面的作用:第一,大学生就业对所在地区的经济发展具有正向推动作用或负向阻碍作用。第二,大学生就业可以反映高校的人才培养是否与社会需求脱钩。第三,大学生就业关系到企业产业结构升级、企业转型能否成功。第四,大学生就业关系社会的和谐稳定和高等教育的可持续发展。因此,分析大学生就业困难形势下带来的消极影响,找出大学生就业困难的原因并提出具有针对性的对策建议,具有很强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

一、大学生就业困难产生的消极影响

(一)对所在地区经济发展的影响

第一,大学生就业困难是人才资源闲置的一种表现。大学生不能就业,就不能通过获取劳动价值,促进地区经济发展,所产生的效率损失将影响地区经济的可持续发展,长此以往不利于我国综合国力的提升。第二,大学生就业困难,使企业无法实现人才价值的最优化,人岗匹配度降低,对于企业的发展来讲是十分不利的。如果很多企业没有获取更高的经济效益,就会影响整个地区的经济发展。第三,在二孩政策甚至鼓励三胎的政策驱动下,我国每个家庭的子女数量不断攀升。加之高等教育成本在如今的经济结构框架下并不高,供养多子女进入高校学习难度较低。但是,如果受就业竞争力影响,大学生收入较低或者未就业,就会使学生家庭在投入的教育成本背后不能看到投资回报,以至于使学生家庭教育投资者失去信心,不再对其余子女投入教育成本[1]。这样一来,高校生源质量就会下降,不利于培养高素质人才;企业产业结构调整、转型升级困难,无法获得更多的经济效益。长此以往,不但会对我国经济总体实力产生负面影响,更不利于我国国民素质的提升。

(二)对社会和谐稳定的影响

第一,大学生作为高素质人才,深谙读书改变命运之道,渴望通过读书获得“体面”的工作[2]。但是,现实社会中“内卷”现象普遍,大学生实际从事的工作和理想中的工作相差较大。比如,在大一时渴望稳定的工作,想从事教师职业,此时目标中学教师的工作只需要本科生学历;到大四毕业时,同一所目标中学教师的工作却需要研究生学历,所以不得不从事其他非稳定工作。这样,大学生的内心就开始摇摆,甚至会认为读书无用,不利于国家各项事业的发展。第二,在竞争激烈的当下,社会关系和人脉成为学生就业的重要支点,除去公务员、事业单位等逢进必考的岗位,如果有关系在企业处于高管的位置,就可以将学生安排进去工作,解决了他们的就业问题就必然侵犯了原本招聘进来的学生的权益,使学生认为社会不再是公平的社会,不利于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三)对大学生自身的影响

大学生就业的直接目的就是获取劳动报酬,满足物质需要,在经济社会中生存。根据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一般情况下,人在满足了低层次的物质需要之后,才会考虑高层次的需要,比如尊重需要和自我實现需要。当今社会的生活成本较高,大学生要负担房租、生活费、社交费用等,如果大学生就业困难,连最基本的温饱问题都没能解决,那么还谈何理想、谈何自我实现。这种状况会使大学生精神面临巨大压力,甚至造成心理问题频发,乃至诱发悲剧。第二,如果长时间不就业,大学期间所习得的一些技能也会随着时间消失。比如,所学习的计算机编程技术,如果很久不练习,就会忘记相应的知识和技能,在遇到合适的岗位时,由于自身能力不足,而与机会失之交臂。这是一个循环,企业无法招到合适的员工,而学生找不到适合自己的工作,只能从事与所学专业无关、低门槛的工作,不但自身的价值无法充分实现,而且会影响子孙后代的价值观,致使实现阶层跨越愈发困难。

二、大学生就业困难原因分析

(一)主观因素

1.大学生对自身缺乏准确的定位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从精英教育到大众化教育发展,大学毕业生人数逐年增加,而就业岗位无法满足众多毕业生的需求,因此势必会出现许多无法选择到最适合岗位的人[3]。很多毕业生在毕业时自身的定位较高,不符合现实情况。比如,在目前内卷化严重的情况下,符合管理学大类的本科毕业生就业的岗位更多的是企业的营销类,但是很多学生认为营销是销售,专科生和没有上过大学的也能做,自己是本科生应该从事更高端的工作,最好是和管理层相关的工作,而忽略了管理层的工作一般都是在基层逐步摸索,积累足够多的经验而得来的。无独有偶,很多专业的硕士研究生在毕业时更倾向于稳定的、带编制的工作,由于专业本身不具有太强的核心竞争力,在报考公务员和事业单位时,一般只能报考“三不限”专业,这样一来,就使得每个岗位的竞争人数都比其他有限制条件的专业人数多,以至于成功的概率较低。在某省属本科院校的辅导员招聘中,招考比为1:167,而省属专科院校的招考比为1:100,相比之下较低。但是硕士研究生不愿意报名专科院校,认为硕士毕业就应该去本科院校,自身定位存在偏差,导致就业困难。

2.大学生就业观念较为刻板

第一,大学生普遍认为就业应是大四时候考虑的事情,前三年应好好学习、好好享受大学生活,以致到大四找工作时有种“书到用时方恨少”的感受,但为时已晚,错过了增强自身核心竞争力的关键时期,使得就业准备不足。第二,大学生普遍追求的是一开始就得到高薪的工作,忽视了工资是具有动态性的,随着工作年限增长和自身能力的提升,工资是会涨的。可见高薪择业观是影响大学生就业的一大问题。第三,大学生片面追求“编制“,想成为体制内的人,获得“铁饭碗”。但是,现实情况是体制内工作的竞争相当激烈,并不容易一次成功,除非愿意花费大量的金钱报培训班或者花费大量的时间刷题,这对于家庭经济状况一般的学生和时间有限的学生来说是难以做到的,面对竞争如此激烈的岗位,一次没有考上,有的学生又执念较重,毕业之后不找工作,花着家里的钱,全日制备考,在竞争如此激烈的今天,没有树立先就业后择业的意识。

3.大学生缺乏独立自主的判断

学生缺乏独立自主搜寻就业信息的能力,很多学生都是看到班级群里老师发的招聘信息才去投简历。要么就是听同学说某个企业在招聘,跟随同学一起去,完全不清楚工作内容和性质,在面试成功即将签订劳动合同时,由于各种理由,在同学们的否定、家长的不看好、老师的不推荐中而放弃好不容易得来的机会,缺乏自己的独立思考。同学们否定这个工作,可能是因为同学的认知和实践经验较少,加之酸葡萄心理影响;家长不看好可能是因为家长不了解工作所在行业的最新动态,提供的建议未必符合现实情况;老师不看好可能是因为老师可以接触的平台过高,对于一些工作的理解未必深刻。大学生没有意识到其他人只是决策的影响者而非决定者,决定者只有大学生本身。

(二)客观因素

1.高校专业设置与用人需求不匹配

很多高校专业和课程设置缺乏创新性,盲从有相关专业的学校,因校史校情、办学特色及地域特征均不相同,盲目跟从会造成水土不服。加之学校本身的特色没有凸显,无法突出育人重点,造成培养的人才与企业岗位需求不符,致使资源浪费且配置效率低下。

2.就业指导课程流于形式

各高校设置的就业指导课程学时较少,一般作为选修课开课,且开课学期早,学生过早接触会导致大四就业时忘掉所学内容,作为选修课,在学生的心中重要性大打折扣。就业指导教师的专业性不强,很多教师是博士直接考核进入学校的,很多辅导员是直接留校做辅导员的,均面试技巧匮乏,未参加过专业的结构化面试和无领导小组讨论面试,因此讲授的内容只是停留在浅层次,无法给学生更具有针对性的就业指导,使就业课程流于形式,对学生的帮助不大。

3.用人单位招聘标准不够科学

第一,部分用人单位存在着性别和地域歧视。从性别歧视角度看,认为女性要完成母亲这一人生角色的转变,这一角色转变给企业带来的是直接的时间成本和经济成本。甚至很多国有企业不愿意招聘女性,是因为需要跟项目出差加班,女性身体素质跟不上同时还要受家庭的牵绊。从地域歧视的角度看,部分企业更倾向于招聘企业所在地户籍的毕业生,以保持人员稳定性,减少人员流动,从而导致非企业所在地户籍大学生就业机会少、就业困难。第二,企业招聘唯“学历论”、唯“名校论”。很多企业在招聘大学生时,同一批不限学历的岗位中,更倾向于向学历高者发送面试通知,更倾向于向名校毕业生发送面试通知,而忽视学生本身的素质。这样招聘的标准过于主观。第三,企业招聘中将工作经验作为重要参考。应届生只有大四上学期有空实习,实习时所做的工作时间短,仅仅几个月,工作的内容也是边缘工作,难以获取太多有价值的经验。而企业招聘时将工作经验要求一般设置一年以上,这对于应届毕业生来说是无法达到的条件。

三、大学生就业困难的对策建议

(一)从主观因素角度解决

1.认清形势,准确定位

大学生要认真分析当下的就业形势,放弃一些不切实际的幻想,将自身定位与自身能力匹配,不好高骛远,认真剖析自身能力,做一个SWOT分析,认清所处就业环境的机会和威胁,明确自身具有的优势和劣势。抓住面前的机会,多在工作实践中磨练、提升能力,为抓住更好的就业机会奠定基础。

2.转变观念,脚踏实地

大学生要提早树立就业意识,认真学习职业生涯规划课程和就业指导课程,脚踏实地,在大学前三年时间,不仅要学好知识,还要为最后一年的就业做准备。要针对就业方向的多样性,在多维度提升自己的能力,很多能力是需要时间和实践积累的。破除唯高薪、唯编制的观念,抓住就业机会,在实践中锻炼提升能力,为从事其他工作奠定基礎。

3.坚定选择,自主决策

选择面试就提前收集相关企业信息和工作内容,不要受他人影响,因为每个人的价值观不同,以免错过工作机会。多与家长沟通,家长要帮助学生认清目前的就业形势。多咨询不同老师的看法,以免信息存在偏差。坚定自己的选择,做自己的决策者。

(二)从客观因素角度解决

1.将专业设置与社会需求相匹配

高校的专业设置应该充分考虑市场因素,要根据市场需要设置相应的专业以匹配岗位需求,不要与市场脱钩设立专业。创新专业和课程设置,避免盲从其他高校,充分发挥学校自身的特色专业、特色学科的优势作用,以强促弱,促进学校综合发展。

2.提高就业指导课程的专业性

高校要充分研究论证就业指导课程的学时数量和开课时间,辅导员辅助做思想工作,让学生明确就业指导课程开设的重要意义。优化就业指导课程师资队伍,安排有丰富面试经验的教师、企业导师上就业指导课程,为学生提供深层次的帮助,提高学生的面试技巧。

3.增强用人单位招聘标准的科学性

第一,破除性别歧视和地域歧视的藩篱。女性在工作中同样承担着重要的作用,在有些岗位上由于女性的性格和特质优于很多男性,可以在岗位上发挥更大作用,为企业获得最大效益。招聘时要给予外地毕业生更多的面试机会,如果学生够优秀,留下会与企业碰撞出别样的火花,从而提升企业员工整体素质。第二,破除招聘中的“唯学历论”“唯名校论”,增加面试的覆盖面,给予企业更宽广的选聘空间,使企业选出最适合企业和岗位的人选。第三,重视考察学生的综合能力,弱化工作经验的指标,给予应届毕业生合适的岗位,促进应届毕业生的就业,增加其就业机会,提升其就业率。

参考文献:

[1]   宋少华.新形势下山东省大学生就业问题研究[D].济南:山东师范大学,2009.

[2]   任焦阳.农村大学生参与乡村振兴战略存在的问题与对策研究[D].哈尔滨:哈尔滨商业大学,2021.

[3]   李华,张健.高校大学生就业困难原因分析与对策研究[J].河北工程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8(2):29-31.

[责任编辑   兴   华]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