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6-04
【摘要】汉字教学是对外汉语教学的基础和难点,文字学是研究文字的专门学科,将专业的文字学知识融入到对外汉语教学中,具有一定的可行性和建设性。本文对文字学理论在对外汉语教学中的应用进行讨论和分析,试图揭示其中的意义和价值,希望能为对外汉语文字教学方面提供一些参考和建议。
【关键词】文字学;对外汉语;教学;应用
随着中国的崛起,全世界正在掀起一场学习汉语的“汉语热”,对外汉语教学由此兴起。对外汉语教学通常分为汉字教学、语音教学、语法教学和文化教学四大部分,其中,汉字教学的研究相对薄弱,一是因为汉字文化博大精深,二是由于未能找到好的理论切入点。文字学是专门研究文字的学问,对汉字的演变源流、构造方式、内涵趣味等有一套专业知识体系和研究思路。因此,若将文字学的一些理论和成果运用到对外汉语汉字教学中,能帮助学生更科学有效地识记汉字,了解汉字的“前世今生”,增强学习汉字的趣味性,促进汉语学习。
一、对外汉语教学中的文字教学概况
汉字教学一直都是公认的教学重难点,特别是对于那些以拼音文字为母语的学生,记忆和书写这些好像不可拆分成出一个个字母的汉字,更是难上加难。
现在多数对外汉语课堂对于汉字教学的重视程度虽然有所提高,也想法设法融入了许多趣味性因素,比如图画展示、拆分字形讲解等等,但仍存在不少问题和不足。
一是涉及范围不够广泛。每个汉字都有自己蕴含的意趣,但目前的对外汉语汉字教学并没能将每个所教汉字背后隐藏的文化传授给学生,只是选择了很少一部分常见的、简单的汉字进行意趣分析,对于大部分其他汉字则不加解释。可见,文字学知识对于对外汉语文字教学的渗透范围还远远不够。
二是讲解内容不够严谨。文字学是一个还在发展的学科,对于某些历史遗留问题,学术界可能会众说纷纭,对这种情况,有的对外汉语教师会很主观性地选择一个研究成果讲给学生而摒弃其他说法,这种做法显得简单粗放、不够科学。更有甚者,对于文字学专业知识掌握的深度不够,将错误的信息传达给学生。
三是教学框架不够系统。对外汉语汉字教学已有从汉字蕴含意趣角度教授文字的倾向,特别是对一些常用的象形字,讲解比较多,但也存在讲解分散的问题。汉字的构造意趣不仅局限于象形,还存在会意、指事等造字方法,对于利用不同的造字方法创造的字,对外汉语汉字教学未能形成系统的理论指导体系。
二、文字学在对外汉语教学中的意义
将文字学引入对外汉语教学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清代著名训诂学家朱骏声说过,读书贵先识字,识字然后通经,通经然后致用。可见,文字教学作为对外汉语教学中一个必要组成部分,势必应引起重视,这不仅对于提高对外汉语整体教学质量有所帮助,对进一步完善对外汉语教学理论大有益处,还对文字学自身的发展有所裨益。
1、教学意义
汉字教学是对外汉语教学中一个重要环节,是学好汉语的基本前提,如果连中国的文字都学不扎实,其他方面的学习会很成问题。鉴于现在对外汉语文字教学的不专业、不系统、不到位的状态,若把专门的文字学知识运用到教学中,将有利于促进汉字教学的总体质量,让外国学生全方位地了解汉字发展的历史源流,了解汉字创造过程中蕴含的丰富意趣,从而懂得欣赏汉字之美,激发对于汉字的喜爱和探索。打好了文字学习基础,除了可以提升汉字教学板块的教学质量,还对提升对外汉语教学的整体质量有重要意义。对外汉语教学的四大板块之间关系密切,不可分割,文字教学质量的提升,为进一步掌握语音、熟悉语法、了解文化奠定了良好的基础,让学生在汉语学习中更扎实地前行。
2、理论意义
对外汉语教学的研究还很年轻,各方面的理论和实践体系尚不完备,仍处于摸索之中。相较其他三个板块的研究,文字方面的教学探究显得不够深入,这就需要将专业的文字学知识理论引入其中,摒弃不系统的、粗浅的汉字教学,带领外国学生全方位地了解一系列的文字知识,在教学实践中,注意采集学生的学习状况和学习反馈,并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调整和改善,通过这些实践,逐渐摸索出适合外国学生的汉字教学方法,进一步总结整理出一套有效的对外汉语文字教学理论。这样,在丰富汉字教学板块的体系内容的基础上,又为对外汉语教学理论研究大体系的进一步完善创造了可能。
3、学科意义
学科发展的一个重要层面在于研究领域的拓展,或者说跨学科的研究。在对外汉语教学中融入文字学知识的实践,一方面开拓了文字学的研究领域,另一方面打通了文字学和对外汉语这两门学科的界限,将两门原本没关系的学科有机地联系在一起。大量对外汉语文字教学的实践积累,为文字学在对外汉语研究方面收集了大量素材,这对于传统以来以研究汉字演变、汉字字形构造、汉字蕴含意趣等为主的文字学来说,可谓开辟了新的探索领域,无疑将对于文字学学科的框架和内容的进一步拓展和完善有积极意义。
三、文字学在对外汉语教学中的应用
文字学在对外汉语教学中的应用实际目标是激发外国学生的学习热情,并在理解汉字蕴含的意趣的基础上,更快、更好地掌握汉字,以为进一步的学习打下坚实基础。汉字作为一个有机的文字体系,内部的规则性和系统性很显著,要正确理解每个汉字的含义,就要从它的源头,即创造这个汉字的方法和意趣入手,这样才能从根本上了解这个汉字。而要解析汉字的构造意趣,势必需要引入文字学的知识和理论。文字学的重要著作《说文解字》提到创造汉字所用的六种方法“六书”——象形、会意、指事、形声、转注、假借,不过现在普遍认为,前四种属于造字方法,而后两种则属于用字法。虽然作者许慎对于“六书”的解释不完全正确,但对外汉语教学中仍然可以借鉴“六书”理论指导汉字教学。根据象形、会意、指事、形声这四种类型,可以将汉字教学有针对性地分为三个部分。
1、图示法
图示法主要针对象形字。所谓象形者,画成其物,随体诘诎。象形作为汉字创造的早期方法之一,是先人对日常生活中有形事物的绘画式记录方式,主要呈现的是所描绘事物的特征或轮廓,充分体现了祖先们的才智和创造。用象形创造的字很多,对外汉语教学可将其分离出来,从早期甲骨文、金文的字形为切入点,以“实物-图画体(如果有的话)-甲骨文/金文-小篆/大篆-现代字体”的思路,为学生阐释象形字的造字理趣。比如教学生“日”字时,可以依次展示出太阳的图片、金文形体 、甲骨文形体 、小篆形体 、现代形体“日”,由于甲骨文是古人用刀刻在龟甲或兽骨上的,所以线条是曲折的,不像金文那样圆滑。这个字的重点在于字形里面的小短横的意义,这其实是文字系统里的区别性符号,因为世界上圆形的东西太多了,加上这个小短横,表示这个圆形事物指的是太阳。
在讲解象形字时,要给学生说清楚在历史流变中,字形“由繁到简、线条化、平直化”的演变趋势,抓住字形变化的线索给学生分别阐释,力求讲解到位,但也不要挖掘太深,让学生难以消化。
2、讲解法
讲解法用于指事字和会意字。指事者,视而可识,察而见意。会意者,比类合谊,以见指?。指事字是用记号标记出事物某方面特点的字,通常是在象形字的基础上添加指事性的符号,相比具体事物,抽象意味更浓些。会意字是将两个或两个以上指事符号拼合在一起形成的字,在指事字的程度上又更抽象了一些。比如“本”,是个指事字,可以先向学生展示一幅“一棵树”的形象,然后用笔在树根处画一道短横,这样“本”的字形就出现了,显然,这个短横作为符号,向人们指示的就是树的根部。这样,“本”这个字的本义就很明白了,即“树根”。
3、归类法
归类法适用于讲解形声字。形声者,以事为名,取譬相成。形声字由形符和声符组成,在汉字中所占比例达80%以上,对这类汉字,采用归类法比较合适。因为形声字的形符表示所属义类,声符表示读音,所以可以先罗列出较常用的一些形符,如“木、氵、火”等,然后以此为大类,将拥有这些形符的汉字归到相应的形符中,放在一起进行讲解,这样形成一个个形符系统,便于记忆和掌握。
如“氵”,可以归到其名目下的字有“沐、汽、注、浓……”,很明显,这些字的含义都跟“水”等液体有关。通过这样的归纳,大部分的汉字都能囊括其中,不失为一种便捷经济的学习方法。
四、结语
通过以上论述,可见,将文字学知识融入教学中意义重大。在实际的教学中,还要注意以下三点:
一是先点明所讲字的造字方法,再解析趣味。在对外汉语汉字教学中,先揭示所讲汉字是用什么造字方法创造出来的,然后依据这种造字法对应的讲解方法进行阐释,这样不仅使得授课思路清晰,也有利于学生自动将汉字按“六书”归类,更便于记忆和今后的提取。
二是对有争议的字,要告知学生各种说法,但要以怀疑态度对待。“甲骨文的考释工作已有一百多年的历史,迄今在已识字中还有一些甲骨文的形体难晓其造字旨趣,这个问题在会意字的考释中犹为突出,或因会意字的构成部件义尚不明白,或因会意的具体方式难以揭示。”(徐山《古文字考丛》,中国文史出版社,2003,第205页)所以对于这部分字,要适当跟学生灌输各种解释,让他们自己去感知,甚至去探索,千万不能妄下定论。比如“化”,甲骨文为 ,直观上看是上下颠倒的两个人。有人解释为“一个人翻筋斗”,也有人理解为“生育出人”等等,目前还没有确切证据判定哪种主张对,几种说法都有一定的道理,在讲解时,可以简要地告诉学生。
三是要用发展的眼光进行讲解。这需要对外汉语从业人员时刻关注文字学研究动态,了解最新的研究成果,及时更新教学的具体内容。比如“美”字,甲骨文是 ,有很长时间都解析成“羊大为美”,但现在学术界彻底颠覆了此观点,认为下面是一个人,上面是繁复的头饰,是原始人头上插的羽毛之类的东西以达到视觉的美观。故在对外汉语教学中,要及时纠正以往不妥当的理解,传递给学生更科学的阐释。
鉴于目前对外汉语界对于汉字教学的研究现状,希望本文能在这方面作出一些贡献,因为毕竟学习一个国家的语言,掌握其文字是关键。
【参考文献】
[1] 许 慎. 说文解字[M]. 北京: 中华书局, 1963.
[2] 刘 珣. 汉语作为第二语言教学简论[M]. 北京: 北京语言大学出版社, 2007.
[3] 裘锡圭. 文字学概要[M]. 北京: 商务印书馆, 2012.
[4] 张东艳. 《说文》中的“六书”理论与对外汉语教学[J]. 现代语文:语言研究, 2008(9).
[5] 徐丽亚. 六书理论与对外汉语汉字教学[J]. 文学教育, 2009(8).
[6] 王 晓. “六书”理论在对外汉语教学中的尝试与构想[J]. 语文教学之友, 2012(1).
【作者简介】
戚悦,江苏高邮人,苏州大学文学院在读硕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汉语研究。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