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4-24
邵愈慧
摘 要: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深入实施对我国企业发挥创新主体作用、提高管理创新实践质量,努力成为建设创新型国家的中坚力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从组织建设、过程管控、能力培育、资源积累和机制建设等方面,对企业渐进式管理创新的必要条件进行分析,提出构建基于岗位的渐进式管理创新模式的具体策略,即组织建设:设置专门管理机构,建立联动组织;过程管控:应用项目管理模式,管控关键节点;能力培育:锚定创新人才素质,提升普惠能力;资源积累:打造创新联络平台,积累两库资源;机制建设:构建管理长效机制,支持持续创新等,以期为企业实施渐进式管理提供参考。
关键词:企业管理;渐进式管理;创新策略
中图分类号:C936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23)09-0025-03
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对于企业而言,协同配合各类管理要素,实施持续、全面的管理创新,是增强创新活动的系统性和全面性、保持企业发展活力、增强核心竞争力的有效手段。而在企业管理实际中,决策者和管理者对管理创新的关注和支持程度,相较于科技创新而言,仍处于偏低的水平。实施基于岗位的渐进式管理创新,推动循序渐进的方法革新和管理改善,可以帮助企业在承担较低风险的同时,改革创新的思路、方法和举措推进各方面工作,解决企业管理存在的突出问题。
一、企业渐进式管理创新的特征
管理创新可分为突变式管理创新和渐进式管理创新。突变式管理创新是指对企业管理活动过程产生颠覆式变革的创新活动,创新周期相对较短,优点在于突破传统观念和习惯势力的阻碍,迅速提升企业竞争力,适应外部环境变化,从而达到整体最优。渐进式管理创新则是企业遵循循序渐进原则逐步推进的管理创新活动,以改进、完善现有系统为主要目标,通过连续不断的小范围创新改善企业经营管理活动,在提升管理效率、降低成本、提高绩效方面往往可以取得良好的效果。
企业渐进式管理创新具有以下特征:一是目的性。创新过程具有明显的问题导向特点,服务于企业管理过程中出现的现实问题,创新活动明确服务于某个目的,在创新策划初期,一般需要设置明确的改善目标,并将管理问题的解决情况作为衡量创新效果的主要标准。二是应用性。创新成果的应用价值大于启发价值,创新成果需要具有落地实施的条件,最终固化于企业标准、流程中,并转化为实际管理效能,成果转化、应用、推广等和创新过程同等重要。三是分布性。创新内容分散于不同的部门和岗位,也可根据创新主题进行跨岗位、跨专业、跨部门的联合创新,不同主题的渐进式创新活动可同步开展,有时会出现不同的创新成果在应用过程中彼此竞争的情况,因此需要企业对其进行管控,并加强横向和纵向协同来提升创新整体效应。四是持续性。创新活动不随某个创新项目完成而终止,而是伴随企业经营活动持续开展,随着企业战略发展和经营重点转变,企业内会不断涌现出新的管理创新需求和项目。
根据上述特征,应用基于岗位的渐进式管理创新模式开展体系设计、过程管理和人才培养,推动全员创新,而不仅仅依靠企业的战略部门、企业管理部门或研究机构来策划推进创新研究和变革,将更加有利于管理创新组织效率的提高和创新效益的实现。
二、企业渐进式管理创新的实施条件
近年来,国内外研究者针对管理创新的影响要素开展大量研究。企业管理创新主要包括环境因素、结构因素、组织因素和个体因素四个层面的影响,其中企业可控因素主要包括组织结构、企业文化、战略管理、人力资源管理、激励机制、高层管理者的沟通能力、基础设施和设备水平等。
综合各类要素的影响范围、影响水平和可控程度,对于企业渐进式管理创新的必要实施条件归纳如下:一是高层领导的关注和支持。企业高层领导对创新和变革持较为开放的态度,认同和鼓励基于员工发现管理问题,基于管理实际开展理念、方法、手段方面的创新,并愿意投入一定资源支持创新的开展和应用推广。同时,企业高层领导需具有双向沟通的意愿和能力,积极关注和传达企业管理创新机会,使全体员工對企业开展管理创新的方向和方法有清晰、一致的理解,并达成认同、付诸行动。二是鼓励创新的组织文化。确定鼓励创新的共同愿景,企业在长期经营实践中,形成鼓励创新的组织文化和全员学习氛围。建立正式或非正式的创新容错机制,鼓励多种工作思路,避免过度组织监控,通过对管理者和员工的适当授权,塑造适度宽松的工作氛围。三是岗位设计和管理模式具有一定的灵活性。企业核心业务及其管理模式应具有一定可变空间,同时在岗位设计上需要体现人本化的原则,具有一定的灵活性,注重跨层级、跨部门的协作,以及同组织外部机构的协同。在职能授权方面,员工在岗位活动中具有创新职责,并授权其利用组织资源开展创新。四是员工素质匹配。企业员工的知识技能水平需要达到开展管理创新的必要基准,具有基本的管理素养。开展基于岗位的渐进式管理创新需要从企业层面关注员工创新素质的培育,并通过培训、交流等多种开发方式,加快员工本专业和通用型管理知识更新,培育学习型和创新型员工。五是健全高效的创新转化体系。现代管理创新的转化推广往往需要从企业层面提供数字化、平台化建设相关资源,以及成果向制度、流程、标准转化的支持或授权。持续开展管理创新活动的企业需具备管理创新成果专业应用的条件,形成健全高效的成果转化体系,为创新效益目标达成、创新效能螺旋上升提供长效支持。
三、基于岗位的渐进式管理创新模式构建的具体策略
在具有上述实施条件的前提下,企业可通过实施以下具体策略,从组织建设、过程管控、能力培育、资源积累和机制建设等方面着手,建立基于岗位的渐进式管理创新模式。
(一)组织建设:设置专门管理机构,建立联动组织
基于岗位开展管理创新的分布式特点可能导致创新活动互相交错,产生创新内容和成果彼此偏离、无法再推广应用的风险,需要建立专门的管理机构,形成层层相扣的联动组织,对各岗位创新项目的资源投入、关键节点管控、应用转化等提供管理和支持。一是管理机构设置。依托企业的战略管理部门、企业管理部门资源,设置专门的管理创新管理机构,从企业目标出发统筹管理创新方向,保障企业渐进式管理创新在关注局部改善的同时把握整体方向,在解决技术性问题的同时,关注企业长远发展的战略性问题。二是建立上下级管理创新联动组织。对于集团企业,渐进式管理创新的专门管理机构宜采用总分管理模式,总部机构立足企业整体,由点向面,开展阶段性督导、创新成果收集、成效考核等工作;分部机构开展管理创新项目任务接纳、任务安排、平台搭建、总结评审等工作。
(二)过程管控:应用项目管理模式,管控关键节点
对基于岗位提出的各类管理创新思路和方案进行项目制管理,从管理创新的立项、实施、评估和推广等阶段实施管控,特别需要注重项目立项阶段的审核筛选和推广阶段的资源支持。一是项目立项管理。企业按照年度/季度等管理周期组织管理创新项目的征集和立项评价,评估创新方案的可行性、效益性、风险性,遴选通过开展理念创新、工具创新、方法创新来指导和影响管理方式和管理行为并取得实效的项目予以支持,避免管理创新重复立项和成果之间方向冲突。二是实施过程管理。企业根据项目实际开展过程管理,对管理创新的项目启动、进度跟踪、成果验收进行监控,及时跟踪和预判项目变更情况、资源需求变化和预期成果变化的影响,并对重点项目开展过程督导。对于周期短、方向明确的项目以资源支持为主,过程管控可适当放松。三是成果评估机制。企业对管理创新项目的成果质量和目标达成水平进行评估,评估维度可包括成果的领先性水平、成果可应用的范围、成果可继续提升的空间和应用前景,对相关业务和对企业整体经营管理的正向促进等。四是推广应用机制。对管理创新的应用范围进行决策,对应用过程中所需资源予以支持,推动成果在更大范围的生产力转化;对条件适宜的成果,推动固化为企业制度、流程、标准。
(三)能力培育:锚定创新人才素质,提升普惠能力
企业管理创新活动与创新型人才培养相互促进,一方面,创新型人才是管理创新活动必不可少的资源之一;另一方面,管理创新活动为人才提供管理创新全环节锻炼的机会和条件。营造主动创新、持续创新的工作氛围,推动人才、资源、信息的集约与共享,有助于打造一支理论扎实、专业过硬、素质过关的管理创新人才队伍。企业可通过建立本企业创新素质模型,有目的、有计划地实施创新人才培训,提升企业管理创新的整体能力。一是锚定创新素质,根据企业所在行业、员工知识层次特征、重点发展领域等,构建符合企情的创新人才能力素质模型。企业管理創新人才一般需要具备创新知识(管理学基础、专业知识、多学科交叉知识、认知论和方法论、科学研究方法)、创新思维(逻辑性思维、发散性思维、集聚性思维、联想性思维)、创新能力(敏锐的观察力、深刻的洞悉力、良好的分析力、获取甄别信息的能力)和创新品格(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坚忍执着的创新意志)等方面特征。二是创新普惠培训,根据企业的创新人才能力素质模型,以培养创新思维、创新意识,掌握创新工具为目标,开发培训课程,实施全员创新培训。建立“师带徒”“团队学习”等沉浸式培养机制,提高各专业员工在工作岗位上的实战技能水平,同时,凝聚具备技术能力和管理能力的创新团队,促进形成有影响力的创新成果。
(四)资源积累:打造创新联络平台,积累两库资源
基于岗位的渐进式管理创新对创新资源的要求较为分散,企业除了通过实施项目制管理为创新项目提供资金和渠道等方面支持外,还需要为分散性的创新需求搭建交流互动平台。同时可以通过人才库和专家库的建设,推动以员工为载体的创新资源充分拓展和传播。一是构建和应用创新平台。管理创新平台一般需要起到信息展示、共享交流、创新资源聚合等作用。在信息展示方面,充分运用企业“信息与知识”类平台,建立“创新成果库”,收录优秀管理创新成果并向全员开放。在共享交流方面,开展内部管理创新数字化交流,推动管理创新从试点到执行到推广的转变。在资源聚合方面,打通线下渠道的人才资源、项目资源、专业服务资源等,通过平台提供管理创新的协同创新、辅助培训、专业服务、成果转化、项目管理等多种支撑。二是人才库的建设和应用。企业可根据工作岗位、职务、学历、行政级别、专业技术资格、工作年限、职业等级资格、荣誉情况等,确定管理创新人才申报及选拔的范围、条件,建设管理创新人才构建企业创新人才库。在战略关联或重要管理创新项目实施过程中,在“人才库”中选拔具有相关专业技能、管理知识的人员担当核心力量,以小组攻关、跨专业协作等形式,开展重大课题研究。三是专家库的建设和应用。企业可遴选具有扎实的专业基础理论知识、丰富的实践经验,同时团结协作能力强、自主创新能力突出的高层次人才组建管理创新专家库。专家库用于支持企业管理创新计划项目的评价、甄选,支持重要项目实施和推广的督导、辅导和项目成效的评价。
(五)机制建设:构建管理长效机制,支持持续创新
在“组织—过程—能力—资源”具备的条件下,构建企业渐进式管理创新的相关机制。管理机制可包括管理创新的整体成效评估、知识和经验管理、创新绩效管理和激励、目标责任、战略支撑等,具有一定的灵活性和可变性,在持续改进的过程中,支持管理创新的长效发展。一是整体成效评价机制。企业构建对基于岗位的渐进式管理创新成效的评估机制,纵向评估可采用宏观分析方法评估管理创新对公司管理的综合推动性。一般以年度为周期,在充分识别公司、客户、员工、供应商及社会等五大利益相关方需求后,结合企业战略和阶段性重点,选取管理指标并综合考评管理创新运用后对公司带来的效果。横向评估可通过构建管理创新的常规监控指标,对公司运营的关键过程指标梳理,结合不同专业管理创新运用后的效果对横向成效开展评估,促进企业层面的资源统筹和协同推进。二是知识和经验管理机制。企业可通过对重点管理创新项目实施和应用全过程进行总结,结合过程中战略宏观指标、横向指标改善以及管理创新指标的提升及变化,每个阶段不同的做法及经验,提炼形成具有自身特色的管理创新实施经验。其中,重点包含管理创新课题内未涉及的具体做法,将隐形知识显性化,使管理创新在更多的管理场景具有推广性。三是绩效激励制。根据与企业关键绩效的关联度,采取正面奖励措施开展员工创新激励。一方面可将管理创新成果看作员工职称晋级等个人成长的重要考察点,与职级评定和职业生涯发展挂钩,形成压力传递策略,培养创新文化。另一方面,在合理测算管理创新产生经济效益,且管理创新成果参创人较为明确的基础上,可通过效益分红模式对参与管理创新的员工给予激励。
从上述措施在企业中的实际实践效果来看,基于岗位的渐进式管理创新模式对于推动企业内各部门、各岗位围绕战略重点任务实施过程中涌现的热点难点管理问题开展创新攻关。一方面促进管理创新和企业经营管理深入融合,把管理创新转化为推动各项事业发展的强大动力。另一方面将管理创新与人才培养相结合,通过创新环境建设和有计划地培训培养,有利于为企业打造高质量的创新人才队伍,从而促进企业发展与员工发展紧密结合、同步开展。
参考文献:
[1] 黄攸立,陈如琳.企业创新绩效影响因素的研究综述[J].北京邮电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12(4):71-77.
[2] 林海芬,苏敬勤.中国企业管理创新理论研究视角与方法综述[J].研究与发展管理,2014,26(2):110-119.
[3] 石春生,梁洪松.组织创新的渐变与突变[J].企业管理,2006(1):87-88.
[4] 张璐,齐二石,长青.复杂情境下中国企业管理创新方法选择性研究[J].科技进步与对策,2014,31(24):76-82.
[5] 李洪.经验学习、地理重叠与企业渐进式并购[D].广州:华南理工大学,2020.
[责任编辑 卫 星]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