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6-04
中国当代四大美学流派
中国古代对美的探讨大多结合伦理学和艺术学,缺乏西方那种明确的哲学探讨。中国的美学研究在新中国成立后才真正发展起来。20世纪50年代,在全国范围内展开了一场美学问题大探讨,中心问题之一就是美的本质问题,对于这个问题的不同看法构成了我国当代美学的几个基本流派。
一、主观派
主观派以主观感觉来判断美,代表人物有吕荧、高尔泰等。他们主张,客观事物美不美,全在于主体的主观感受——凡是能被人感觉到的美就存在,凡是不能被人感觉到的美就不存在。这一派强调了个人在审美活动中的主体地位,但由于过于强调个人的感觉,使审美失去了统一的标准,走向了相对主义。
二、客观派
以蔡仪为代表的客观派认为,美是客观的,而不是主观的。其一,美在于客观事物本身,与人的主观愿望和情感无关。其二,客观事物的美在于其典型性。所谓典型性,指能在个别性中反映出种类的普遍性,而美感就是人对客观美的反映。其三,美是永恒的,它既不被历史所改变,也不为人的主观情感所动摇。人的美感只能反映美,而不能改变美。这一派鲜明地坚持了唯物论的反映论观点,但也遇到不少理论困境:将美看做与人无关的存在,显然有问题,因为美本来就是与人相关的一种价值;而且,典型的东西也并不一定就是美的,如典型的癞蛤蟆、跳蚤、毒蛇等就不怎么美。
三、主客观统一派
以朱光潜为代表的主客观统一派认为,美既不单纯在主观,也不单纯在客观,而在主观与客观的结合——“美不仅在物,亦不仅在心,它在心与物的关系上面”。正如苏轼诗中所言:“若言琴上有琴声,放在匣中何不鸣。若言声在指头上,何不于君指上听。”这一理论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前两种学说的偏执,而且朱光潜后来对主客观统一论做了进一步的修改,使其带有了不少实践论色彩。
四、实践派
实践派的代表人物是李泽厚。这一派的贡献在于将“实践”范畴引入了有关美的本质的思考中,对美的认识具体表现为以下两个方面:第一,人类的劳动实践才是美得以产生的根源;第二,美的形成和发展是历史积淀的过程,作为“个体”的人之所以能够从审美的角度欣赏自然,是因为作为“类”的人的“实践”改变了自然与人之间的关系,使本来与人对立的自然变成了“人化的自然”。实践论的缺陷在于:过于强调了集体的、理性的、历史的内容,忽略了对个体性、感性因素的强调,并且无法解释那些未经人类实践改造的对象何以美的问题。
(责任编辑 张毓春)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