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高校资金管理存在的问题和对策分析

时间:2024-04-24

刘嘉欣

摘   要:当下我国高校快速发展,资金的收入支出活动频繁、数额增大,资金管理面临着新挑战,存在着预算制定不科学、弹性大,部分资金使用不透明,资金管理规则设计过于形式化,投融资活动为高校长远发展埋下较大隐患等问题。而财务预算编制不合理、资金使用的监督机制不够健全、资金管理人员水平有待提高、部分高校借贷资金投入过多等是这些问题产生的原因。因此,应当通过采取构建科学刚性的预算管理体制、建立高校统一集中的资金管理制度、提升资金管理人员的素质、降低高校投融资的风险等措施加以综合应对。

关键词:高校;资金管理;问题;对策

中图分类号:F81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23)09-0120-04

高校发展必须借助于一定的物质财力的支撑,因而高校的资金使用管理事关高校的发展方向。而资金的使用范围、倾斜方向、支持力度等影响着学校重点领域学科发展的后劲,资金划拨、调配的程序以及相关人员的管理水平等影响着人们对学校的整体看法和对职业前景的预期。因而高校资金管理工作非常重要。

当下,高校资金管理面临着重要机遇和挑战,存在一些亟待改进的问题,必须采取措施加以应对。

一、当下高校资金管理存在的问题

(一)预算制定不科学、弹性大

部分高校在预算制定过程中往往未进行充分调研,未充分考虑学校运行的实际情况,只凭财务部门的几个人员简单讨论或参照以往数据进行部分调整而后编制而成。因而对预算应当列入的项目、不同项目应支持的力度、不同时段的强度、预期的收益等缺乏综合全面考量,预算的针对性、实用性不强。

专项经费被闲置沉淀和虚耗浪费并存。一些高校不能结合学院部门实际进行预算编制,列入预算的项目实际上活动开展缓慢甚或无法开展,而到年终又要进行专项考核,根据项目进展评估确定下一年度该项目拨款的必要性及数额,以至于相当一部分二级学院、教师前期对部分项目课题不闻不问无所作为,到了年末被突然告知划拨给学院的部分拨款不能在特定期限使用完毕就会被收回,下一年也不再有拨款的机会而突击花钱,造成资金的大量浪费,而真正需要支持的项目课题却由于多种原因得不到支持。这也反映出一些部门预算编制及执行缺乏计划性、严肃性,部分时段应当使用的资金被闲置沉淀,后期业务专项开支在专款专用的名义下被虚耗浪费,不能将有限的资金用到真正需要的地方。

(二)部分资金使用不透明,存在暗箱操作

如一些费用用途的规定比较笼统,如何使用、归谁使用没有明确界定,使得部分学院不使用或过度使用。如一些高校对学生发表论文、参加社会实践等均没有明确规定是否必须投入一定数量的经费,因而实际的操作可能存在着不同领导不同思路、同一领导不同时期不同操作的现象。高校资金中相当一部分以专项资金的形式进行拨付,项目负责人对资金使用的范围、数额、流向等有很大的支配权,财务部门只做形式审查。一些项目负责人为了报销或套取一定的费用,往往采用虚开差旅费、耗材费、咨询费、书籍费等来符合资金使用的规定。而在办公用品购置方面,具体商品实际支付价格和报账价格是否存在差异,由于商品采购的类别、品质、时机、供货商等存在差别,而难以核实,这也为部分人员谋取不当利益提供了空间。

二级学院部门的公用经费,通常只由少部分领导掌握经办,公用经费涵盖的范围、能够申请使用的对象、具体使用的数额、申请使用的条件等往往并没有具体规定,不同领导有不同思路不同做法,年终的全员大会汇报通常只是简单提供一个大致数额,普通员工也无法准确详细地获取细节。

(三)资金管理的一些规则设计过于形式化

部分高校资金管理的一些规则刚性过强,以至于背离了设定规则的初衷。部分高校财务人员制定了诸多报销细则,本意是服务科研人员顺利完成科研,但却发展成对学者的干预控制。为了规范资金使用环节,财务部门对资金使用的金额、使用的范围、时间期限、经办人要求、审核人规则、单据填写规范等都进行了详细规定。

诸如项目经费的使用报销流程过于烦琐,需要许多人签字、证明、审批,一些报销环节如果与通常的环节要求不符合,就需要报销人员提供说明。由于不能与时俱进,一些在科研项目中正常产生的费用却无法报销,针对特定事项的预算不能在细节上进行变动,如购买打印机的钱不能用来购买计算机,只能通过预算调整或变通的方式进行改变。一些根据常理就能判断的事项因为形式审查要求而不得不提供诸多循环证明。

(四)投融资活动为高校长远发展埋下较大隐患

部分高校因具有特定地理区位、人才集聚、品牌高端、人脉宽广、认同度高等优势,会从学校自有资金中抽出相当一部分进行社会性投资,创办一些盈利性公司培训机构,或购置土地进行开发、购买股票期货进行投资。这些项目尽管营利空间较大,但也暗藏着收益不稳定、增长空间不确定等巨大的风险。

近年来高等教育的本科生、研究生大规模扩招使得一些学校的硬件设备不堪重负,需要扩大校区的规模、增添更多的设施设备,而学校面临的升格进位、扩硕强博等无形压力强化着对员工绩效激励、人才招聘的力度等现实需求,使得一些学校在财政拨款捉襟见肘的情况下,大量从银行进行贷款以促进学校的发展。一些学校从银行中所暂借和贷款的款项数额过大,以至于支付給银行的利息就是一个比较大的开支,甚至远超出自身的还款能力,进而影响学校正常办公经费、教师福利等开展,影响着学校可持续发展。

二、造成高校资金管理出现问题的原因

(一)部分高校财务预算编制不合理

预算编制往往只是财务部门内部进行规划,未能对其他部门进行调研,根据少部分领导人的意见进行编制,缺乏科学性。而且随着领导人的变动或其理念思路的转变,预算编制以及使用的方向重点等也随着改变,缺乏科学性和连续性。

一些专项资金不能做到专款专用。资金来源渠道多样、存量巨大,增加了管理的难度。当下高校除了纵向的各级政府部门的预算拨款以外,还有校企合作、社会捐款、培训创收等多种资金来源。特别是近年来数量越来越大、金额越来越大的横向项目,其资金的来源渠道多种多样,数额大小不一,要求千差万别。不同资金的接受和使用有着不同要求,高校资金的收入和支出不再可能遵循统一规范,有些资金要做到专款专用,有些需要根据捐赠人的要求作出安排。给高校资金的管理增加了复杂性和挑战性。需要高校在资金使用过程中适用不同规则,提出不同评价方式。其中专项资金因为来源渠道多样,类型、金额、要求、周期、管理机构、监管方式、拨付路径、完成条件等差异很大,给高校对专项资金的管理带来一定难度。

(二)资金使用的监督机制不够健全

制度建设不够。有些高校资金管理制度不够完善,重形式轻内容。部分资金管理流程没有固定的程序标准,遇到人情、关系、条子等就会进行变通。因而管理过程中随意性很大,缺乏前后一致性,使得其服务的教师学院有时也不知如何应对。另外,财务部门作为学校的重要部门,也存在其领导经常被调整更换等现象,相当一部分领导者并不具备相应的财务专业素质,因而不能按照规范流程操作。部分高校资金管理人员未严格根据规定设置不相容岗位,一些环节往往一人兼挑。

资金管理的审计、追溯机制不够健全。高校大都建立有资金审计机构,但由于资金管理的专业性复杂性,很多监督审计来自财务部门内部,因而一些审计流程只是走形式,审计报告也只是按部就班例行公事。而审计人员担心一旦审计出问题就暴露出自身监督不严,也不愿意更多地去指出资金管理中出现的非重大问题。

缺乏资金使用激励机制。目前一些学校往往根据二级学院部门在特定项目事情上资金使用的进度来评估下一阶段资金使用的必要性以及支持的力度,因而出现了部分人员、学院为花钱而花钱的现象,为了符合一定的数额、进度要求而去购置一些不需要的设备、进行一些可有可无的建设、召开一些意义不大的会议、进行一些类似休闲的调研。这种以花钱多少定性是否干事是否发展的思路是有问题的。在这方面应做出调整,鼓励项目负责人将资金花在应当花费的方面,切实发挥资金的价值。

(三)资金管理人员水平有待提高

无纸化办公强化了对网络技术支撑及人员素质提升的要求。进入信息时代,不同信息的传递不再借助于以往的必须见面的口头语言、无须见面的书面文件传递,互联网应用使得许多工作都已经电子化。而不同的操作系统、不同的软件类型、不同的技能技巧、不同的应对范式等使得财务系统不论是硬件软件都需要做出大的改变。

部分高校的资金管理人员的服务意识和业务水平在时代发展的要求下显得不足。部分资金管理人员进入财务系统时间较长,对新的网络技术应用不够熟练,学习的欲望不足,精通最新的操作系统有一定难度。因而部分人员人仍然采用传统的方式进行不同数据的处理,既浪费了时间,也可能在不同资金流转的环节中造成缺失漏洞。由于不同环节不能集中顺畅及时对接,可能造成资金流转中信息流通不畅、环节衔接滞阻、反馈不及时。有些人员对资金管理工作的实质、流程、规范等认知存在偏差,因而在具体处理项目经费报销、资金审批、用途更改等事项上存在一些僵化生硬等办事行为。

(四)部分高校借贷资金投入过多带来风险

部分高校有些学院能够凭借其自身资质、师资力量、学科品牌、人脉关系等而创办多种社会培训机构,从而获取较多的经济收入。部分高校拥有附属医院、生产企业、专利咨询公司的实质性的人事或经济等控制权,因而可以影响经营实体的资金使用,在为学校发展积累资本的名义下,透过股票上市、购买理财产品等进行投资活动。

不同高校的收入渠道差异很大,特别是一些非“985”“211”教育部或重点高校,学校所能获得的财政支持相对有限。一些高校在近年来大规模扩招的背景下,校园基础设施不足,教师队伍缺乏,不得不自行筹措资金查漏补缺。但也有一些高校领导,为了打造亮点获得突出政绩,提出远超出学校实际的目标,扩大校区,兴办分校,高薪招聘人才,大规模快速扩张。认为向银行借贷属于集体行为,单位个人承担的风险较小。但银行等金融机构毕竟属于营利性机构,学校的借贷毕竟还是要还的。

三、解决高校资金管理问题的对策

(一)构建科学刚性的预算管理体制

赋予预算编制与执行一定的刚性,制定有关财务预算制定、更改、执行、监督的细则,对预算的变动修订列出必要条件和实施程序,加强预算的执行力度,使其不因领导人的变动、资金运行状况改变而变动。预算编制应尽可能对预算收入和预算支出的项目详细列出,校级层面应统筹兼顾。

高校预算编制应当坚持全校一盘棋统筹规划使用各项资金。预算编制应当兼顾以下原则:科学性原则。学校发展的用力方向不可能是面面俱到平均用力,因而对于资金支出的范围、倾斜的方向等学校应有科学的评估、综合的考虑。对那些有助于快速提升学校整体实力、缓解学校发展困境等项目应进行重点资金倾斜,使有限的资金发挥其更大效益。吸纳招聘优秀的人才是学校跨越式发展的关键,学校也应结合学科、专业等筹集大量资金努力构建使得优秀人才能在此安家落户的热土。务实性原则。学校资金的使用千头万绪,每个部门都可能强调自己部门应得到重视,自己的每一个项目都应得到更大的扶持,但学校开支必须首先保障大多数教职工的积极性。学校的发展进步依靠教师,没有教师的勤劳付出、没有锐意创新的意识和作为,学校是难以有大的发展的,因而保障教职工的工资福利等增長至关重要,预算中应确保其有一定幅度的增长。

(二)建立高校统一集中的资金管理制度

借鉴大数据技术提高资金精准化定向使用。优化资金管理过程的流程和环节,构建能够无缝对接的工作制度。建立学校财务部门内部和二级学院部门之间共享的财务系统,不同信息能够即时分享互通有无,打破信息建设及使用过程中的条块分割。应力求做到根据不同标准,二级单位及时填报数据,收集到的内容规范集中存储、按照权限统一管理、信息根据规则在不同层次共同分享。

探究如何提高资金的使用效率,盘活学校现有资金的存量。建立不同层次的资金预警系统。加快资金的周转,及时提醒二级学院不同部门及其人员注意相关资金使用要求,合理制定资金使用的进度,优化资金使用的力度。学校可以设立服务于全校的资金结算中心,统一管理学校不同渠道的资金,集中处理各种必要经费流动,集中支付各种开支。二级学院部门不可以私设小金库账外账进行坐收坐支。

高校中存在着众多来源的资金,不同资金的使用的范围、份额、领域、周期、频率等是不一样的,因而有必要盘活资金,提高资金使用效率。学校应当将二级学院部门的各种名义的收入都纳入校级财务集中管理范围,学校层面可以在确保总量控制的情况下,统筹规划使用闲置资金,诸如在人文社科类学院和理工类学院、纵向课题较多学院和横向课题较多学院等之间进行资金互补调剂。针对急需的项目、人员,可以在一定限度内灵活处理。学校可以在校内不同部门之间进行不同资金的调剂,优化资金的使用效率。诸如年终福利短缺时,如果附属医院、公司有大量资金闲置可以暂借使用。

加大财务公开建设的力度。学校应当要求一切法律规定应当公开的费用全部公开,符合一定程序需要监督的也一律公开。将特定资金的来源、去向、经办人员等公示出来。学校、学院等达到一定数额的项目开展必须经过行政会议集体讨论,在网络上进行公示,实行谁签字谁负责的终身追究制度,强化权力与责任的相互关系。

实施资金流转全程监督体系。建立健全学校内部的审计制度。制定详细的审计细则,做到有规可循。健全审计机构,构建来源较广泛的专兼职财务审计人员队伍,吸纳纪检、人事等部门人员。另外发挥教职工大会制度,通过账目公开,进行更大范围监督。对账目资金实施全方位、动态的、实时的监督,并能够进行查询回溯,使资金流向阳光化。“利用智能合约技术实现自动智能审核,从项目目标确定到项目实施,再到跟进项目建设进度,对项目效益情况进行及时评估,全过程实时跟踪专项资金。”[1]使用资金数额特别大的必须经过专业领导批准,资金异动数额比较大的汇报给上级领导,使得每一笔资金使用过程中的事前监督、事中监督、事后监督等紧密配合,避免资金的无序使用。对于发现的问题,应督促有关部门个人及时认真整改,并对整改后的方案进行再审计。

(三)提升资金管理人员的素质

一方面提升管理人员对自身身份角色的认识。学校财务部门是资金管理部门,应当在遵循基本的法律纪律规定情况下,服务于学校发展的战略定位和发展方向、工作重点,应当为此目标的实现贡献力量。应当梳理是否有些规则制约了学校目标的实现,部门工作人员的服务态度是否与学校发展相适应,提高财务管理人员的服务意识和职业操守。另一方面,提升自身开展业务工作的能力。结合时代发展,不断对财务管理人员进行观念更新的培训,要他们认识到信息化时代处理资金管理必须能熟练掌握现代化电脑操作技术和不同类型信息处理的软件,认识到传统方法在效率提升、准确度把握、传递速度等方面存在的不足,自觉地不断学习。同时学校不断开展新技术新方法的培训,提高管理人员实际的应用先进软件处理不同数据信息的能力水平。

設置不相容岗位,划定不同职责由不同人员担任,形成内部既相互合作但又业务分工明确,相互替代不越权的局面,如出纳与会计、记账员和审计员、管理员和记账员等相互分离。在保证工作岗位总体稳定的情况下对资金管理人员进行小范围定期轮岗,以加强相互监督。

(四)降低高校投融资的风险

尽管高校特别是公办高校资金借贷属于集体行为,有国家、政府兜底,但过高的负债仍会影响学校各种正常开支的发放、教职工福利的增长、学校硬件设备的改善、科研项目的投入。最好做到量入为出,有多大的能力办多大的事情。即使从银行进行借贷也要控制好规模、把握好时机,使得学校的负担最小化。

全面梳理评估学校兴办的实业公司机构,考察各种盈利性机构的效益,考察其投入与产出,审查是否有违背国家政策的投资理财行为,尽可能使学校资金的规模投放在安全范围内运行。对于存放在金融机构里的款项,合理确定其定活期不同款项的比例,在保障学校各方面能够正常有序运行的情况下,适当减少资金周转速度,获取长期稳定的较高收益。

从银行举债借贷应兼顾到学校长远发展和现实状况,不能为了短期政绩而给学校长期发展埋下重大隐患。应尽可能减少从银行贷款的比例,降低资金使用的风险。学校应提升自身与不同金融机构在融资力度优惠等方面议价的能力,以换取在经济活动中的优惠。高校通常规模较大人员众多,教师工资、奖金、补贴、公积金等发放也是一笔不小的数目,必然会成为不同金融机构扩大客户、增加资金流通数量、开展不同业务的一个重要凭借。因而高校可以据此寻求与不同银行的合作而争取在资金借贷方面的优惠。银行的选取应避免任意性,“对参与银行资质要求、资金存放范围与方式、利率目标水平、运作方式等方面都应该有详细的规定。”[2]由此选取对自身学校发展支持力度最大、资金运行最有保障的银行。高校更应结合自身财务状况和实际情况,合理确定贷款的规模、限度,根据学校事业发展的轻重缓急合理确定贷款的规模、期限、利率、偿还方式。学校也应积极申请各种政策性减免补助,制定合理的还款方式、规模。

参考文献:

[1]   慈爱荣.浅析高校资金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中国市场,2019(22):116.

[2]   丁田平.基于区块链技术的高校专项资金管理研究[J].中国注册会计师,2020(9):108.

[责任编辑   刘   瑶]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