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大学生对高校课程思政建设的认知与参与状况调查

时间:2024-04-24

谢媛 车丽萍

摘   要:大学生作为高校课程思政建设中的主体之一,其对课程思政的认知、理解、接受和参与影响着课程思政建设育人目标的实现。采用问卷调查法对上海理工大学学生认知和参与课程思政建设的状况进行调查发现,大学生在高校课程思政建设过程中对课程思政的概念认知模糊,课堂参与度不足。其原因主要在于高校的宣传不够、教师教学主导作用发挥不力和学生对思政内容的兴趣不足。因此,高校应加强相关内容和活动宣传,以学生为主体开展活动;教师应提高课程思政教学水平,调动学生的参与性;学生应提升思想政治素质,加强与教师的沟通,从而提升大学生参与性,最终实现课程思政育人之功效。

关键词:课程思政;大学生;认知;参与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獻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23)08-0123-03

一、研究背景与研究方法

2020年教育部印发的《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中指出,把思想政治教育贯穿人才培养体系,鼓励全面推进高校课程思政建设,发挥好每门课程的育人作用,坚决防止“贴标签”“两张皮”。课程思政建设需要构建课程思政的学习共同体,学习共同体则强调教师的主导性和学生的主体性的统一。教师是教学的组织者和实施者,掌握着教学运行过程的主导权。思政元素融入专业教学全过程体现了社会主义人才培养的价值取向,在融入什么样的思政元素、如何融入方面发挥着主导性作用。学生是专业实践教学的参与者,也是完成专业实践教学任务的主体,在学习什么样的思政元素、为什么要习得这些思政元素、如何践行这些思政元素方面发挥着主体性作用,而不是单纯的被动性客体。因此,学生对课程思政的认知、理解、判断、接受和参与是课程思政建设育人目标实现的关键。

本次调查采取分层抽样的方法,将上海理工大学学生分为四个年级段:大一、大二、大三、大四及以上。调查问卷通过线上通讯平台(QQ和微信)与线下纸质问卷两种途径发放。线上和线下共计回收314份问卷,剔除无效问卷24份,最终回收有效问卷290份,问卷有效率约为92.36%。样本分布情况如下:男生占47.4%,女生占52.6%;大一学生占25.9%,大二学生占22.2%,大三学生占21.5%,大四及以上学生占30.4%;中共党员占6.3%,共青团员占84.1%,群众占9.6%。

二、调查结果分析

(一)大学生对课程思政建设的认知情况

大学生对课程思政建设的认知包含学生对“课程思政”的概念认知(了解程度、与“思政课程”的区分)以及在综合素养与专业课程的教学中对思政内容的感知等。

1.大学生对课程思政的概念认知不足

调查发现,61.5%的大学生对课程思政的概念只了解一点点或根本不了解,此外有31.1%的学生表示比较了解,仅有不到7.4%的学生对课程思政的概念有深入的了解。在问及能否区分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两个概念时,仅有38.5%的学生表示能区分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两个概念,而高达61.5%的学生不能区分这两个概念。

2.大学生在专业课程课堂教学中能感知到思政内容的融入

《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中指出,课程思政建设内容要围绕政治认同、家国情怀、文化素养、宪法法治意识、道德修养等重点优化课程思政内容供给,系统进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中国梦教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法治教育、劳动教育、心理健康教育、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因此,本次调查将思政内容分为政治认同、家国情怀、文化素养、宪法法治意识、职业精神和责任感、人生观和价值观等方面。调查结果显示,大学生对综合素养课及专业课教学中涉及的思政内容的感知较为平均,在14%—17%之间。可见,在专业课教学中,教师能将多种思政内容融入,学生也能够感知到教学中涉及的多种思政内容。

综上所述,现阶段高校学生可以感知到在综合素养课及专业课程中涉及的各种思政内容,但是学生对课程思政的概念认知还处于模糊状态,因此课程思政概念在学生群体中的普及度还有待提升。

(二)大学生在课程思政建设中的课堂参与情况

课堂参与划分为行为参与、认知参与和情感参与三个方面。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学生作为主体是具有能动性的,为追求更好的课堂效果,学生的积极参与是不可或缺的。学生课堂参与不仅仅是行为上倾听教师的讲解、回答问题或参与课堂讨论,还包括个人内在活跃的思维、独立的思考、自我的反应等。

1.课堂情感参与

课堂情感参与包括学生对综合素养课或专业课教学中融入的思政元素表达出积极的支持态度,愿意去把获取思政知识实践于学习和生活。因此,主要调查内容包括学生对课程中融入思政元素的态度是否会把教师在课程讲授中涉及的思政知识转化为态度或行动。

调查结果显示,69.3%的大学生认为有必要在综合素养课或专业课程中融入思政元素,认为无所谓和没有必要的占比30.8%;48.5%的大学生表示会将老师在课程讲授中涉及的思政内容转化为态度或行动,11.1%的大学生表示不会将思政内容转化为态度或行动,40.4的大学生表示不确定。可见,大部分学生对课堂中涉及的思政内容表达认同,体现了一定的内化,但是在外化为行为方面认同度不高。

2.课堂认知参与

课堂认知参与是学生能理解到该思政内容的核心思想,能认识到这些思想对个人的学习和生活有积极的指导性作用,会受到课程中教师讲授思政内容的启发而进行积极思考。因此,主要调查内容是学生是否认知到课程中涉及的思政内容的实践意义。

调查结果显示,66.0%的大学生认为教师在课程中讲授的思政内容是有用的,是可以给予学生积极的思想指导并教会学生正确待人处事的。但也有34%的大学生认为教师在课程中讲授的思政内容对实际生活没什么用处,或仅仅是因为学习任务的要求而听课。可见,高校学生在课程思政建设中的认知参与还有待提升。

3.课堂行为参与

课堂行为参与是当授课教师就涉及到的思政内容展开提问或课堂讨论等课堂活动时,学生积极参与其中,或积极主动提问。因此,主要调查内容包含学生是否对课程中思政内容提出问题或者回答教师的提问、是否愿意参与课程中与思政内容相关的课堂讨论。

调查结果显示,58.5%的学生表示曾对课程中的思政内容提出问题或者回答教师的提问,有70.4%的学生表示愿意参与课程中与思政内容相关的课堂讨论。由此可见,大部分学生在行为参与方面都展现出积极态度,愿意参与教师在课程中发起的课堂活动,这也许能给教师在课程思政建设过程中的授课方式和方法提供新的思路。

总体而言,六成左右的学生在情感参与、认知参与和行为参与方面表达出积极态度,对课程中融入的思政元素表示支持,也愿意付诸实践,能理解思政内容的核心思想与指导性意义,能夠积极思考,积极参与课堂活动,这些学生都是课堂参与的积极者。但是仍然有四成左右的学生在情感、认知和行为上表达出无所谓或消极态度,可见学生在课程思政建设中的课堂参与还有待进一步的提升。

三、高校课程思政建设中学生认知模糊和参与不足的原因

通过调查得知,大学生在高校课程思政建设过程中对课程思政的概念认知模糊,课堂参与度不足,有待提升。问题产生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高校针对学生的宣传不足、推动不够

高校在课程思政建设的过程中,大多是从学校课程建设和师资队伍培训的阶段起步的,因此相关的活动如研讨会、交流会等大多是面向教师进行的宣传。例如,上海理工大学2019年成为首批上海市课程思政教育教学改革试点高校,每年开展一系列如课程思政教改项目、教学案例竞赛、教育教学大比武等活动,对相关活动的宣传局限于面向教师,相关动员和报道都刊登在学校官方网站,不能即时有效地被大学生获取。由于缺少面向学生层面的信息传递和交流,大学生没有有效途径去获取有关课程思政建设的相关知识,这也致使在调查过程中出现学生不知道什么是课程思政、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的区别、轻视课程中的思政内容等情况的出现。

(二)教师课程思政教学主导作用发挥不力

授课教师是课程思政建设的主要参与者之一,发挥着主导作用。教师的授课水平直接影响着思政内容与专业课程的融入程度,同时,教师的授课方式是否能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会影响学生对课程思政建设的认知和参与。有的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存在形式化倾向,不知如何将思政元素有机融入教学,思政内容的呈现生搬硬套,甚至突兀;教学方式方法比较单一,“参与式”教学设计较少,学生可接受性差,也导致大学生不愿回应和参与。

(三)学生对思政内容的兴趣影响其认知与参与

对于专业课程学习,不少大学生更关注专业知识的学习与实践能力的培养,对思政内容不感兴趣;即使有学生对思政内容感兴趣,也会因为国家时事热点、政治认同和国家意识、文化自信、公民意识、职业精神和责任感、人生观和价值观等课程中涉及的思政内容的不同而展现出不同的关注度和参与意愿,从而出现课堂参与不高的情况。

四、提升大学生对课程思政建设的认知和参与的对策建议

造成大学生对“课程思政”认知模糊和参与不足的原因主要在于高校、教师和学生三个方面,因此从这三个方面提出提升的对策。

(一)高校加强相关内容和活动宣传,以学生为主体开展活动

高校应加强课程思政活动宣传,通过校园标识和网络宣传两种途径向学生传递相关信息。可以在教学楼外、食堂外、学生宿舍外等地点的公告牌、广告牌、悬挂的横幅标语上,宣传学校进行的课程思政教学竞赛活动、优秀的教师等。与此同时,网络宣传也必不可少。网络信息时代形成了以网络为主导的新兴信息生活环境,而大学生是适应这种生活方式最快的群体之一。因此,高校可以利用校园官网、校园微博或微信公众号、学院信息交流群等平台进行宣传和传递信息。

高校可以举办一些针对学生的活动,比如让学生来讨论印象深刻的课程思政案例。也可以开通反馈渠道,收集学生对课程思政的看法、评价和建议,这样学生能清楚地认知课程思政的内涵、与思政课的区别。

(二)教师提高课程思政教学水平,调动学生的参与性

首先,要提高教师的思想政治素养。教师应该树立终身政治思想学习意识,牢牢把握“教育者先受教育”这个关键点,不断锤炼立德树人基本功;同时,要提高自己的思想修养、人格修为,以高尚言行对学生进行言传身教。其次,要深入挖掘课程中的思政元素,探索课程思政元素的载体,特别是结合网络教学平台,将思政元素通过案例、视频、故事等多样化形式呈现出来,做到思政元素与专业知识有机融合。最后,要创新教学方式方法,特别是在一些内容上注意采用“参与式”教学,教师主导教学设计启迪学生,学生在教师启发引导下对关联知识点的思政元素更深刻的理解与领悟,通过师生互动交流、生生讨论合作,进一步提升学生在课程思政建设过程中的积极性与参与度。

(三)学生提升思想政治素质,加强与教师的沟通

大学生要转变观念,认识到作为社会主义事业的接班人应具备的思想政治素养与专业知识、能力、职业素养同等重要。因此,大学生要积极关注时事政治,正确认识世界和中国的发展大势,了解国家在国内外的政治立场和所做出的决策。这样,在课程思政教学中,对教师引入的思政元素不至于陌生,也能够有回应和参与。

同时,学生也应该积极与教师进行沟通。学习不是教师单向传授知识和思想的过程,完整的学习过程需要学生与教师在语言上进行交流、在思想上进行碰撞,大学生对思政内容的学习也应是如此。学生在认知模糊或者遇到有疑问的知识点时可以主动请教教师,与教师积极沟通,这样也有助于提高对思政内容的兴趣,从而提升参与性。

参考文献:

[1]   董杰.思政元素融入专业实践教学的路径探讨[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22,(11).

[2]   孙企平.数学教学过程中的学生参与[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5).

[3]   吴庆.“课程思政”建设中的学生参与现状分析与理念启示[J].科教导刊,2020,(34).

[4]   孟亚欢.基本心理需要理论视角下大学生思政课程学习动机的不足与激励[J].教育观察,2022,(5).

[责任编辑   柯   黎]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