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4-24
王立平 贾欣宇 裴英凡
摘 要:围绕立德树人的根本目标,国内各个高校均开展了以课程为载体的课程思政建设。因此,都在积极探寻各门课程教学中的课程思政元素,力求将课程思政与日常课堂教学融为一体,实现人才培养过程中的德育教育目标。金融学课程思政建设中可以挖掘的思政元素非常丰富,主要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民族自信、“工匠精神”三个方面。金融学课程思政建设应与时俱进,打破常规的课堂教学,提升教师的思政能力;拓展多元化的教学形式,以适应新时代青年大学生的学习和心理特点,将课程思政内化于金融基础知识,深化于学生内心,让思政效果显现于学生的个人品德和职业素养。
关键词:金融学;思政元素;大学生;课程思政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23)02-0119-03
一、金融学课程思政建设的意义
(一)树立青年学生正确的“三观”意识
青年大学生是祖国未来发展的生力军,只有树立青年学生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才能保证青年学生能够在祖国建设中做出卓越的贡献。青年学生心智尚不成熟,正处于价值观念的波动期,因此,这个时期是帮助青年学生树立正确三观意识的最佳时期。金融学课程是金融学专业的核心课程,学时和学分占比大,是金融学专业学生奠定专业素养的基石。深度挖掘金融学课程中的思政元素,通过教学实践不断总结经验、发现不足,实现课程思政建设的持续、深入推进,真正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渗透至常规教学的方方面面,从而有效引导青年学生形成正确的“三观”。因此,需要深挖金融学课程中的思政元素,实现对学生价值观教育的有力引导,在学生明确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础上,主动学习之、深思之、领悟之、践行之。
(二)强化青年学生的专业能力
国家对思政教育非常重视,不但强调思政专业的引领力,主张构建更为科学有力的思政专业课程体系,而且大力推进课程思政教育,积极探究各门课程中的思政元素,使其发挥应有的思想教育和价值引导作用。因此,高校教师应重视思政元素与专业课程的有机融入,促进课程思政的科学化、深度化、融合化发展,助力青年学生的价值观教育。通过金融学课程教学不断发掘其中的思政元素,不仅有利于学生习得基础知识、掌握相应金融知识,而且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与专业能力,提升他们的问题分析能力和解决能力。在这一过程中,学生通过专业课程的学习,不仅可以掌握金融专业知识与技能,同时可以准确认知国家发展所需,将自身职业发展与国家战略需求有机结合,从而更有利于激发自身的专业特长与报国之志,在我国金融事业发展中成长为行业栋梁。
(三)提高青年学生职业素养
金融学的课程开设主要面向金融学专业以及经济类部分专业,因此毕业生大部分服务于金融领域,其工作甚至可能涉及到国家经济发展的命脉。未来从事金融行业的专业人才,如果在从业过程当中存在着品德和操守问题,那么就有可能会导致出现危害金融行业稳定的不良因素,以至破坏当前的金融市场稳定秩序。未来从事金融行业的专业人才必须有正确的金钱观,面对集体利益和个人利益时一定要能够进行正确的权衡。这就需要在金融学课程的教学过程中及时准确地向学生传达正确的价值理念,注重培养学生的敬业精神和品德修养。
二、金融学课程中的思政元素
(一)正确的价值观念的思政元素
1.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金融学课程在讲解我国的银行体系过程中,关于中央银行的职能讲解中应侧重强调中央银行在服务国家经济总体战略、维护金融稳定等方面发挥的作用,使“富强”这一国家战略价值得以具体体现。实践证明,国家的稳定繁荣是确保民众获得更多收入的基础和前提。同时,普惠金融制度下金融机构为中小企业者以及贫困家庭提供的机会平等的资金支持,更是“平等”这一社会价值理念的有力体现。
2.正确的消费观思政元素
在金融学课程的教学中应该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消费观念,合理规划财富。例如,在讲解金融学课程“信用”知识模块中,对过度信用消费进行举例讲解,尤其是在互聯网金融时代背景下部分大学生追求享乐,不断通过各大电商平台的信用消费产品、消费金融公司消费,甚至借高利贷进行非理性消费,购买高档手机和衣服等行为。为此,要在金融学的课堂教学和课外实践中正确引用社会中出现的不正当消费导致的危害性事件作为课堂教学案例,引导学生规避不良贷款陷阱。
(二)民族自信思政元素
1.金融发展道路自信
对社会主义发展道路的自信是民族自信的灵魂。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我国金融发展道路也是在曲折中发展、在改革中进步。为了树立大学生的民族自信心,在金融学课堂教学中讲授我国金融事业发展历史时,将我国金融发展中的成果按照时间线进行展示,并且强调我国金融发展制度中突出了金融政策的独立性。随着世界性金融危机的频发,我国应对危机的能力也不断提升,对金融危机的“免疫力”也不断增强。
2.金融理论自信
在世界经济的风云变幻中,我国的金融事业也不断顺应时代进行改革,在不断地试错和检验的过程中,走出了中国特色。如今,在金融事业的改革发展中已经不断地总结和摸索出适应中国金融市场发展的特色理论体系,如我国改革初期的“流动资金全额信贷”,资本市场发展中的“股权分置改革”、“有管理的浮动利率”、“党对国家金融工作的集中统一领导机制”、“银行体系与资本市场的制度非对称性安排”等理论,这些理论已经对西方传统金融发展理论形成重大挑战。在金融学课堂教学中要对中国特色金融理论进行总结,并在授课中让大学生对中国特色金融理论产生充分自信。
3.金融制度自信
我国当前的金融体制建设遵循序市场需求,同时创新地在国内推行“一国多币”制度,不仅仅尊重了港澳台地区的经济发展实际,也极大地保证了国家的政治统一。在金融市场监管中实行“一行两会一委”制度,不断完善监管体系,提升监管力度,保障金融安全。在金融学课程建设中要对我国金融制度的优越性进行总结和对比分析,以树立学生对我国金融制度的自信。
4.中国金融文化自信
当前大学生对金融发展的认识存在一定程度的崇洋媚外,缺乏对中国金融市场发展的准确认知。由历史可知,在货币发展进化的历史中,我国是世界上最早开始运用纸币的国家,并且逐步转化为官方的法定货币。所以,在金融学课程讲授过程中,在“货币”这一章节中可以挖掘的货币文化方面的思政元素非常丰富,可以坚定学生对我国金融文化的自信。
(三)“工匠精神”思政元素
金融行业从业人员与金钱面对面,需要有强大的理智来抗拒诱惑。世界范围内金融犯罪频发,危害金融企业和广大公民的财产安全,反映出这部分金融从业人员职业素养不高,法律意识缺失。为此,在金融学课堂教学中必须潜移默化地向学生传递法制观念,提升学生的职业素养,培养学生成为一名合格的金融人才。
在金融学教学中要注重激发学生对“工匠精神”的理解和认同,提高学生的职业素养。例如,在讲授股票市场时,可以对当前股票市场中的部分股票进行综合分析,讲解股票投资分析运用的主要方法。可在讲解过程中组织学生参加课内实践,通过对股票市场交易信息的收集整理和分析,判断某股票未来一段时间内的变化趋势以及投资价值。让学生在分析过程中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在此过程中可以反映出学生们知识储备的不同、分析方法和看问题角度的不同以及专注程度的不同产生的分析结果不同。就此,教师可以将“工匠精神”引入到课程教学中,激发同学们对专业技能和职业素养的反思,引导学生在未来的从业过程中注意提升自身的职业素养和敬业精神。
三、金融学课程思政教育中存在的问题
(一)金融学课程教师思政能力有待提升
金融学专业的教师在以往的课程内容讲授过程中,更注重金融技术理论和专业知识的讲解,注重对学生专业技能和职业素养的培养塑造,而忽视对学生爱国主义情怀以及正确价值理念的引领。在当前课程资质普遍化的趋势下,金融专业课程教师在课程思政元素的挖掘方面也存在严重短板。比如,专业教师接受的思政教育培训机会少,对于课程思政的理解往往趋于狭义化,更加关注的是党政重要指导思想的思政元素挖掘,并没有将学生的专业技能塑造和职业素养打造等更宽泛的思政元素融入。
(二)课程思政元素与学生学习和生活脱节
通过研究和实践发现,最为高效的课程思政元素通常具备以下特点:以激发、提升学生的自主性为出发点和落脚点,不断增强他们的自主意识与能力,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和个性发挥。从金融学专业教学过程来看,很多教师能够主动将思政元素融入,但这些元素表现得较为突兀,无法实现思政元素与专业教学内容的有机融合。由此导致课程思政元素明显脱离学生实际生活,而具有强烈的说教性。学生可明显感受到这种“外来因素”,以及其出现的目的,使得学生感觉兴趣索然,从而无法发挥其应有的教育引导作用。
(三)课程思政教育方式单一
如今课程思政教育已经常态化,金融学课程教师在教学过程当中也在不断提高对思政元素的挖掘深度。但是在实际教学中,课程思政教育的方法还显得过于传统,仍然局限于在传统的课堂教学中单纯讲授式教学,缺乏感染力。目前学习金融学课程的大学生已经是2000年以后出生的青年学生,他们思想活跃,敢于接受新鲜事物,勇于大胆表现个性与时尚,但他们也存在社会经验不足、是非分辨不清、意志力不坚定等缺点,很难抵御不良思想的侵蚀。因此,需要专业教师具备更强的思政教学能力,运用更为科学的思政教育理念,引入更为高效的思政教育方法,开拓更为广泛的思政教育内容,不断提升自身课程思政教育教学能力。
四、金融学课程思政教学的实现途径
(一)强化高校教师的思政敏感度
金融学专业教师并非思政课教师,对党政重要指导思想中的思政元素往往把握程度不够。为此,学校应该为教师提供更多参与课程思政教育培训的机会,通过培训和学习提高专业教师的政治认同,丰富专业教师教学中的思政元素。金融学课程不仅具有基础性,而且具备极强的应用性。在社会发展过程中,金融业日益发挥重大的作用,受到国家的高度重视。尤其是在当前数字化金融发展迅速的形势下,国家推出的数字货币等政策、维护互联网金融发展秩序等方面的政策方针,都属于与金融学课堂教学息息相关的重要思政元素,高校教师必须具有高度的政治敏感度,更快更好地挖掘与学生生活息息相关的思政元素,不断增强课程思政教育效能。
(二)促进金融学课程思政规范化
为了促进金融学课程的思政规范化,在金融学教学过程当中应该制定有关课程思政建设的一系列制度。例如,集体备课制度、教师思政培训制度、思政成果奖励制度以及课程思政竞赛制度等常态化管理措施。为了保证金融学课程思政能够真正发挥实效,应该以课程组为单位,针对金融学课程思政建设的磨课、评课制度。课程思政效果首先进行同行评价,合格课程可以进行实际线下授课,或者建设线上慕课,在课程实际完成后第一时间进行学生调研,了解学生学习效果,及时总结课程思政教育中存在的问题,集体商讨未来改进的措施。
(三)开展多元模式教学
1.开展“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
金融学课程建设中,为了提升课程思政的建设效果,应当适应当代青年大学生的性格特征,打破传统课堂教学的单一模式,开创“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模式,建设线上课程资源,在慕课中融入课程思政视频资源、案例资源以及完善课后实践内容,从而不断增强金融学课程的思想教育价值。同时,运用更为丰富高效的思政教育方法,形成更加多元的教学模式,使金融学课程教育更具艺术性、专业性、思想性和成效性。
2.充分发挥金融学课程组的作用
在课程群组内共建课程思政元素案例库,强化课程组内不同课程之间的联系;任课教师进行融合交流,通过不同课程内容之间的相互碰撞,找到更加丰富的课程思政元素。
3.课程思政与第二课堂相结合
为了保证课程思政能够落到实处,并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可以通过举办思政专题讲座的形式,将金融行业的从业人员请到学校、深入课堂,将国家最新的金融政策以及金融行业的发展趋势向学生讲解,并且针对学生感兴趣的从业技能、未来发展的职业规划等问题进行解答,以学生为中心将思政元素融入学生感兴趣的话题,既能提升学生的职业素养,又能够使得学生将思政元素内化于心。
结语
金融学课程属于金融学专业的专业核心课程,同时也属于经济类专业的专业基础课程。所以,该课程在教育过程中受众面积大。同时,由于其所涉及的金融知识基础性强,具有较强的趣味性,更容易将课程思政元素融入其中。尤其是该课程往往在大二年度開设,所以更好开展课程思政建设有助于大学生正确的价值观的形成,有助于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树立民族自信心。这就要求金融学教师要提高思政能力,高校要将课程思政建设常态化。
参考文献:
[1] 戴鸿丽.“金融学”课程思政的理论思考与实践探索[J].宁波工程学院学报,2020,(4):102-107.
[2] 丁春丽,林婧.课程思政融入金融学课堂教学的研究[J].时代金融,2020,(26):140-142.
[3] 洪早清,袁声莉.基于课程思政建设的高校课程改革取向与教学质量提升[J].高校教育管理,2022,16(1):38-46.
[4] 孙越.新时代高校精准思政课程建设研究[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21,(24):48-50.
[5] 杨秀萍.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协同育人:前提、途径与机制[J].黑龙江高教研究,2021,39(12):87-91.
[责任编辑 柯 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