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如何在语文教学中有效实施课堂教学改革

时间:2024-06-04

张淑艳

随着实施素质教育口号的提出,传统的教学观念不再适应新的社会环境发展。学校教育大力提倡优化课堂教学改革,培养新时期的素质型学生。笔者通过教学实践,着重从以下几方面阐述了优化课堂教学的手段。

一、引导自主学习,创新语文课堂教学

传统的课堂教学,采用满堂灌的形式,教师一味在讲台讲学,以完成教学任务为主,学生在学习上被动地接受,缺乏学习的主动性。教师需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不能代替学生学习和思考,把知识生硬地灌输给学生,要引导学生积极地去参与教学过程,才能促使学生在知识、能力和思想方面取得进步,完成教学任务。课堂教学中,从学生的主体发展需要出发,引导自主学习。

首先,精心设计导语。成功导语的设计,能激发学生的兴趣。抓住导入课文的环节,一开课就要把学生牢牢地吸引住。托尔斯泰说过:“成功的教学所需的不是强制,而是激发学生的兴趣。”导语设置要精彩,符合小学生的心理特点,吸引注意力。①要具有新奇特点,新奇的东西让学生感到前所未闻,感到有趣才会去学。②要有艺术性,通过优美、动听的语言,给学生美的享受,提高学生的审美力。语文是极富有情感的,教师在导入课教学中要融入自己的情感,与学生彼此沟通,找出共鸣,在美感和情感的结合中,让学生体会语文的魅力。③导语要具有知识性,导语要围绕讲课的目的来定,服务与教材和课文内容紧密联系。让学生明确学习目标,把学习的注意力引到教学任务中。语文体现了人文知识,导入的方法手段多种多样,没有固定的模式。例如,温故知新,通过复习旧的知识过渡到新内容的讲授。苏霍姆林斯基说:“在我看来,教给学生能借助已有知识去获取知识,这是最高的教学教巧之所在。”在导入环节,巩固了旧知识,为学习新知作了铺垫。用故事增加学习的趣味性,针对小学生好奇的心理特点,导入与教学内容相关的故事,提起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开阔了思路。如用成语故事帮助学生理解课文,补述背景信息,介绍作者所处时代的相关背景,让学生了解当时社会的状况,有助于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学习知识。

其次,让学生学会自主阅读。在小学语文教学中,阅读占有重要的地位。教师要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教师在讲解新课时,让学生在课前粗略了解课文,找出不懂的知识点做笔记,或者教师给出预习提纲,让学生自主学习,在讲课时学生能做到有的放矢,更好地学习,一定程度上提高了教学效率。①朗读,即学生大声把课文读出声,要带有感情色彩,体会文章的优美韵律。在朗读过程中注重思考,不能有口无心,要认真揣摩人物的心理活动及事物的矛盾,从而克服朗读中的缺点,提高有感情朗读的水平。②精读,精读课是以深读为基础,以全面训练学生的语文素养为特征的综合性课型。其教学任务通常包括阅读理解、情感陶冶、语言积累和语言运用几个方面,以培养语文能力为核心。精读要围绕课文重点反复阅读,教师要给予一些阅读所遇到知识的指导,要积极引导,及时疏导,适当辅导,巧妙评导。③略读,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找出课文的中心思想和每段的关键词句。可进行跳跃式阅读,也可进行选择性阅读,进行课外阅读,拓宽学生的视野,开阔思维,丰富学生的语言积累和作文水平,提高听、说、读、写的能力。教师要帮助小学生选择适当的课外读物、童话、科幻小说和寓言故事等,组建课外阅读小组,开展阅读比赛,让学生之间良性竞争,互相鼓励,提高课外阅读的兴趣。

二、建好师生关系,创设良好学习氛围

传统的师生关系以应试教育为出发点。一个教师要担任几个班的课,面对大量的学生,师生没有足够的时间密切联系,交流少,关系疏远。教师侧重对学生的教导和知识的传授,忽略应具备的育人的责任,师生关系单一化。没有对学生进行全方位的培养,不能陶冶情操、完善人格。随着素质教育的发展,语文教学中师生关系表现出新的特征,教师与学生是互动型的关系,教学要以学生为主体,建立和谐、民主的师生关系。苏霍姆林斯基认为:“儿童世界是美好的,如果你理解它,在其中感到如鱼在水中一样,那它会给你带来良好的感受和心情,要比不好的多得多。”教师要爱学生,注意关怀和了解学生,通过定期开家长会,更深入地关心学生的学习和生活。小学生具备敏感的思维,认识到教师的良苦用心、强烈的责任感及对他们深深的爱,学生就会自然地亲近老师,自觉学习,能够“亲其师,信其道”。这种情况下师生关系就会比较融恰。教师在教学中要注意个性差别。学生接受知识的水平不一,有的学生对语文课不感兴趣,教师要做到有教无类,针对学生的具体特点,因材施教,只有这样才能赢得学生的爱戴。教师要平等看待学生、尊重学生,不能带着有色眼镜去批评、嘲笑学生。在教学时,要及时表扬学生,给予学生学习的自信心和热情,活跃课堂气氛,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和谐民主的师生关系会极大地提升课堂教学效果。

三、设疑提问,点燃学生思维的火花

培养学生提问的习惯,就是把提问的权利交给学生,让学生自己来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充分发挥学生主体的作用。创造必须思考,“学起于思,思源于疑”,学生无论是发现问题,还是提出问题,前提是都必须思考,即为“有疑而问,为有难而问”。因此,培养提问的习惯,对促进学生思维,发展学生的创造能力是十分重要的。苏霍姆林斯基曾经说过:“人的心灵深处,总有一种把自己当作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的固有需要,这种需要在小学生精神世界尤为重要。”教师要针对学生的心理特征,挖掘他们学习的潜力,让学生乐于探究,引导他们在探究中学习和提高。以往的课堂教学中缺少了学生的参与,教师在唱独角戏,学生束缚在教材中,缺乏创新思维能力,个性受到压制。教师的教是为学生服务,教师要让学生主动思考、大胆质疑,变机械式的被动接受为主动学习。爱因斯坦说过:“提出问题比解决问题更重要。”教师要启思激疑,引导学生从教材的知识点去发现问题,学会思考。如中心句、过渡句、主要段落。教师要引导学生抓住教材的矛盾来理解,并给予点拨。实践表明,在教师的引导下,由学生经过独立的探究而获取的知识,能够活学活用,加深记忆和理解,还能使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在其他方面的学习和生活中非常受益。

学生在学习时,学会变通,不拘束于教材,充分展开思维的想象,发展了个性和天性。好奇是小学生的天性,对某一问题会问很多为什么,教师要细心呵护学生的好奇心,耐心地讲解,给予热情的赞扬、鼓励,让学生的思维沿着不同的方向扩展,并及时引导他们从多种途径解决问题,使学生做进一步细致的观察、思考和探索,让学生感受到学习的乐趣和成就感。

总之,在教育改革不断深化的今天,课堂教学是提高教育质量的关键,教师要以教学理论作指导,在教学过程中不断总结教学经验,优化课堂教学手段,实施素质教育,提高课堂教学质量。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