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6-04
张翠玲
化学学习能力培养策略之一是教师在课堂上努力创设问题情境,以问题为主线来组织和调控课堂教学。探究教学的精髓在探究的设计。探究设计的精髓重在问题情境的设计。化学教学中如何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习兴趣,通过多年的实践,笔者有以下几种做法:
一、利用直接提问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兴趣能吸引学生的注意。一个恰到好处的问题能够很快地引起学生的兴趣。一个具有挑战性鼓舞性的问题能马上激活学生的思维细胞,调动学生学习思考的积极性并迅速将其带入学习的思维境地。教学中我们应精心安排、巧妙设置—可以通过与生产生活有密切联系的事例直接引出,也可以把具有趣味性的科普知识变成大家感兴趣的问题,开门见山、直截了当的提出来,让学生感到新奇产生强烈的求知欲,主动带着问题去看书、思考、讨论。例如,在学习盐类水解时,可由家中蒸馒头谈起并提出问题:“面发酸了怎么办?”(学生答:加碱)“碱的化学成分是什么?”(学生答:碳酸钠)“属于哪类物质?”(学生答:盐类)“它的酸碱性如何?可以用哪些实验加以验证?”进而让学生自己设计实验方案并进行验证。当他们从实验中发现碳酸钠溶液呈碱性时便会异常惊奇,想知道为什么碳酸钠呈碱性?其它盐的酸碱性怎么样等问题。这样一来矛盾就自然的交到了学生手中,起到了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作用。
二、利用社会实践 创设情境 激发兴趣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只有当学习内容与学习者的经验、社会环境或自然情境相结合时,所学的知识才容易发生迁移;只有在真实情境中获得知识和技能,才能真正理解、掌握并应用于真实生活和工作环境中去解决实际问题。比如一件对社会发展有影响的化学事实、一项化学科学与技术发展的重大成就、一幅真实地反映化学现象的插图、一则生动的有关能源或环境问题的报道等等,都能使学生激发学习化学的热情,产生学习化学知识的动机,强化自主学习的责任,认识化学在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处过程中的重要作用,最终形成综合的科学观。例如“金属钠”问题情境的设计。
据某报报道:在广州市珠江河段曾经出现过惊险神秘的“水雷”,6个装满金属钠的铁皮水桶浮在水面上,其中3个发生剧烈爆炸,另三个被成功打捞。据现场的一位同志讲,早上10点多,河内突然冒起一股白烟,在水面上漂浮的一个铁桶内窜出黄色火苗,紧接着一声巨响,蘑菇状的水柱冲天而起。群众议论说,“没想到水里的东西也能着火爆炸”打捞上来的桶被打开盖子后,马上冒出白烟,而且一旦人们接触了桶内的物质,双手就会感到剧烈的疼痛……消防队员将打捞上来的铁桶用煤油浸泡。
问题:
(1)为什么装满金属钠的铁桶不下沉?为什么“水里的东西也能着火爆炸”?
(2)为什么消防队员将打捞上来的铁桶用煤油浸泡?
(3)为什么打捞上来的桶被打开盖子后,马上冒出白烟,而且一旦人们接触了桶内的物质,双手感到剧烈的疼痛?
感受此情此景,学生的好奇、议论、猜测油然而生,求知的迫切性得到强化,探究心理氛围已经形成。此时学生经过实验探究,弄清了神秘“水雷”爆炸、燃烧的原因,认知积极性受到强化,课后部分学生还设计出了“滴水点灯”和“滴水生火”的实验,学完钠及化合物的内容后,学生们通过查阅资料、主动实验,萌发主动获取知识的意向,提高了课堂学习效率。
三、利用问题连锁 创设情境 激发兴趣
这是一个由浅入深,由此及彼的创设问题思路。教师可以由一个看似平常的问题入手让大家讨论,然而一波未平一波又起,这一问题的解决又衍生出新的问题,环环相生步步深入。例如,在学习强弱电解质概念及弱电解质电离平衡时,可以先有“什么是电解质?”“电解质是如何导电的?”等问题引入讨论,进而通过实验验证电解质溶液的导电性。实验中发现不同电解质导电能力不同,引出对“为什么电解质不同导电能力不同”的讨论,由此引出“不同电解质在水中电离程度不同”的结论。此时引入强弱电解质的概念可谓水到渠成。继而,讨论“弱电解质在水溶液中是以什么形式存在的?”由此引出关于弱电解质电离平衡的讨论。当这些问题都解决之后,继续提出问题:“在醋酸溶液中加入醋酸钠,对其电离平衡有何影响?溶液的pH值会发生怎样的变化?”让学生课后讨论,以加强学生对电离平衡是个动态平衡的理解,同时也使浓度对平衡的影响等知识得到应用,真正让学生带着渴求知识的愿望,积极投入到学习当中来。
四、利用化学史料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我国著名化学家傅鹰先生说过:“化学可以给人以知识,化学史更可以给人以智慧。”在化学课堂教学中利用化学史料创设问题情境,不仅可以使教学不再局限于现成知识本身的静态效果,而且可以追溯到它的来源和动态演变的过程,揭示出反映在认识过程中的科学态度和科学思想,使学生学到形成知识和运用知识的科学方法。“氯气”问题情境的设计在舍勒研究氯气性质时,法国化学家贝托雷对这种黄绿色的气体也很感兴趣,于是对它进行了一系列的探索实验。有一次,他将氯气通入热的浓苛性钾溶液,结果发现生成了两种盐:一种是普通的钾盐,另一种是未知的新盐,后人称之为“贝托雷盐”——KClO3。为研究该新盐的特性,贝托雷把它放在残存有硫磺的研钵中研磨,不料,立即发生了剧烈的爆炸。贝托雷受伤了,但他说:“搞科学难免要有牺牲,对我来说生活中可不能没有科学呀!”1785年,贝托雷提出把氯气的漂白作用应用于生产,并注意到氯气溶于草木灰形成的溶液比氯水漂白能力更强,而且无逸出氯气的有害作用。1789年英国化学家台耐特把氯气溶解在石灰乳中,制成了漂白粉。请你根据相关的史料内容,写出相关的化学反应方程式,解释相关的实验现象。
教师:下面我们沿着先人足迹,开始氯气的探究之旅吧……
在设置问题情境时,教师绘声绘色、富有感情的描述十分重要。而现代教学媒体,特别是以计算机为中心的现代化教学媒体,能把生动的图像、清晰的文字和优美的声音有机地集成并显示在屏幕上,能抛开某些表面的、次要的、非本质的因素,将内在的、重要的、本质的东西凸现出来,能在屏幕上实现微观放大、宏观缩小、动静结合、跨越时空限制,从而高效率地激发学习的兴趣,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优化教学情境,增强其效果。现代信息技术给教学情境设置提供了新型的表现手段。在设置教学情境时,也应该注意发挥多媒体技术的特殊功能。
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是形成学习动机的必要条件。教师不断启发学生,设置悬念,引发认识冲突,为学生创造成功的机会。创设问题情境,必须考虑针对学生的心理发展特点,创设适宜的问题情境。教师在设计和组织化学教学时,一定要为学生观察与描述、研究与操作、概括与运用等科学与技能的训练创设最佳学习情境。在创设问题情境、提出问题、探索问题时,化学实验是很重要的途径和手段,课堂教学中尽可能用化学实验展开,从而达到最佳教学效果。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