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6-04
李新文
摘要:体验教育是指教育者根据教育内容和教育目标科学有效地创设教育情境和教育活动,使受教育者通过亲身经历并启动全部心智去感受、关注、参与、领悟,通过体验和内省实现自我学习,从而达到自我完善和提升的内化过程。下面归纳出初中思想品德课中进行体验教育的五种类型:生活体验、实验体验、情境体验、阅读体验和角色体验,并就五种类型分别作了简述及列举了相应的教学片段加以说明。
关键词:思想品德;生活体验;实验体验;情境体验;角色体验
一个人知识的掌握,能力的提高,情感的陶冶,意志的磨练都需要在生活中得到;如果没有对现象的观察分析,没有对现实问题的亲身体验,必将会导致思想品德学科教育教学的知行脱节。因此,在初中思想品德学科的教育教学过程中,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开展活动体验课,是推进新课程的重要措施。
一、良好品质来自于生活的体验
有人这样比喻:“孩子的心田是一块奇怪的土地,你播下思想的种子,就会获得行为的收获;你播下行为的种子,就会获得习惯的收获;你播下习惯的种子,就会获得品德的收获;你播下品德的种子,就会获得命运的收获。”多年的思想品德教学实践告诉我们,品德不是抽象的概念,它存在于生活之中。
生活在社会中的个人,在他的成长过程中,不管他愿不愿意,由于生活体验的不同,总要形成一定的人生观。人生观一经形成,它就制约着人的整个生活历程,赋予生活不同的意义,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有人不惜牺牲自已的生命去抢救落水儿童;有人为了祖国的繁荣富强,宁肯放弃流光溢彩的大城市生活,扎根边疆,到最艰苦的地方去;有人看重金钱;有人以友谊为重;有人安于现状;有人则奋发开创事业。因此,生活造就品质,品质影响命运。
品质“既要在生活中体验,也要在体验中培养”,品质是在培养中慢慢形成的,体验是在一点一滴中感受出来的,这是一个不断完善的过程。因此,我们要注意培养自己的品质,尤其是在这个年龄阶段。学生们处于人生中的春天,很多品质都很容易培养起来,但是也容易受到不良风气的影响。因此,在培养自己的品质的时候,要学会不断的思考,经常反省自己,明确自己的行为哪些是错的,哪些是对的,哪些还不足,哪些是优势。
二、让学生在实验中体验理论的真理性
在八年级上册思想品德第八课第二框内容《在竞争中合作》片段中写道:“在竞争中合作”应体现“双赢”的原则,竞争对手不能相互排斥造成两败俱伤,而要相互促进、共同提高,这才是竞争中合作的真谛。那么如何将理论转化为学生可以接受的知识,且有切身的体会?
课上学生们共同参与做了这样一个实验:在一个大玻璃瓶内装入几个纸做的圆锥体,每个圆锥体都系在一根细线上,被试者可以通过细线,把圆锥体拉出瓶外,但瓶口较小,每次只能拉出一个。瓶子接有水管,可放水入瓶。实验的规则:分四个组进行,每一组由四个同学参加,看哪个组把所有的圆锥体拉出来所花的时间最短。结束后,让同学们讲讲自己的体会,同学们都非常踊跃地发表自己的体会和看法:尽管每个人都想尽快把自己的那个圆锥体拿出来,但只有大家相互协调好,不要造成内部的混乱,成功的可能性才会最大。事后,笔者又不失时机地补充了这样一个事例:美国有一座大教堂发生火灾,2000名教徒在短短的10分钟内有序地从4个出口逃生,没有混乱、挤压,在求生一刹那的竞争中他们选择了合作,在合作中求生。这样在告诉同学们一个道理的同时,也给他们上了一堂生存课。
三、创设情境丰富学生的体验历程
由于人的体验是有限的,有些事情学生是没有体验过的,有些是学生正常生活中永远无法体验到的,这就要求我们在教学中利用多种手段创设出必要的情境,丰富学生的体验。在体验教学中,可以根据教学需要和学生实际,恰当地运用实物演示、直观的音像图文或者相关的音乐作品、故事等多媒体手段来创设情境氛围,创设的情境要形象、逼真,借助这些情境的直观性、形象性,对学生的感官产生强烈的刺激,来打动学生的心灵,让学生有种身临其境的感觉,从而唤起学生学习的需要和情感的需要。
在七年级上册思想品德第二课教学片段《关注失学儿童》教学中,我就利用多媒体创设了这样的情境:先是展示了希望工程“小女孩渴望学习”的宣传照片,再配以声情并茂的讲解;然后播放影片《一个都不能少》的片段。宣传照片中小女孩渴望学习的大眼睛,还有影片中山区学生简陋的学习条件、艰苦的生活以及孩子失学时的无奈情态,都深深地刺激着学生的心灵。许多同学被震撼了,纷纷表示要帮助失学儿童并珍惜自己的学习机会,好好学习。这样把学生置身于某一情境中,让其去体验去感受,从而获得情感上的认同,认识上的提高。
四、角色体验,让学生感受社会责任
思想品德不是纯粹的客观知识,而是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是人们对国家、社会、集体、对他人、对自己的理解,反映的是人们深层的内心世界。这样的精神层面的培育,只能在实践中进行。力求让学生通过自主参与的、丰富多彩的活动,达到思想的升华和品德的内化。倡导言行一致,引导、要求学生践行道德和法律。好的思想品德不是靠说教形成的,而是在实践中形成发展的,思想品德教育必须从身边的生活点滴做起,从日常行为的养成做起,从具体小事做起。
比如讲到挫折的有关知识时,如果仅仅举例说明残疾人受到的挫折是如何的巨大,学生只会停留于理论的理解与体会,这时如果能够适时创设一定的情境,让学生来模拟特殊人生,其从中获得的体验无疑要比教师在课堂上乏味的说教强好多倍,会收到较好的效果。不妨在课堂上尝试这样一个情境:让学生绑住双手,并试着用脚拿东西,甚至是用脚做普通人用手才能完成的工作,这时学生就能在情境中体验到残疾人的痛苦,也能增强应对挫折的能力。所以说,有了体验,知识的学习不再仅仅属于认知理性范畴,同时也是身心和人格健全发展的过程。角色体验无需教师过多的语言说明,学生的感受尽在不言中,收到了较好的效果。
周济部长也强调:全国教育系统要大兴调查研究之风,准确把握当前青少年学生思想品德出现的新情况,科学判断青少年学生在社会发展进程中思想观念的新变化,深入探索加强青少年学生思想道德建设的新规律,一方面需要我们提高认识,真正把德育工作放在首位;一方面要多出实招,多办实事,务求实效,切实把德育工作落到实处。
参考文献
1.宓可强. 关于提高思想品德课教学实效性的尝试 [J].《中小学教师培训》. 1999年X1期;
2.马小英. 《提高社会课教学实效性的几点认识》[J].《江苏教育》,2002年08期:28-29
3.赵大进.《用好思品新教材 提高教学实效性》[J].《湖北教育》(教学版),2000年Z2期:36-37
4.聂坤丽. 《增强思想品德课教学实效性的思考》[J].《云南教育》,2001年19期:21-22
5.张光富. 《品德课教学走进学生生活的策略》[J].《教育科学研究》,2004年06期: 43-45
6.袁学军.《高素质的教师队伍是提高教学实效性的根本》[J].《吉林教育(现代校长)》,2007年05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