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6-04
孟海霞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大量农村青年到城里工作,而这部分人的孩子却被留在家乡生活成了留守儿童。众所周知,同伴关系是年龄相同或相近的儿童在交往过程中建立和发展起来的一种人际关系,在儿童的社会认知、情感、能力等社会性发展和人格的健康发展中起着重要作用。留守儿童多由祖辈照顾,父母监护教育角色的缺失,对留守儿童的全面健康成长造成了不良影响,隔代教育问题在留守儿童群体中最为突出。而隔代教育又有诸多不尽如人意之处,这种状况容易导致留守儿童“亲情饥渴”,心理健康、性格等方面出现偏差,学习受到影响,给这些孩子的人生留下了遗憾。
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是家庭、学校、社会面临的共同问题。从系统论看,学校、家庭、社会是一个整体,任何一个儿童的成长和发展都是这三者共同作用的结果。远离父母一般不会直接导致儿童的问题行为和同伴关系不良,但它会间接地通过家庭、学校教育和社会的态度而起作用。为此,特提出以下策略:
一、改善氛围,促进认知改变
留守儿童同伴关系发展不良的根本原因是家庭结构破损以及由此引起的家庭气氛沉闷、紧张和家庭教育失当。家庭是儿童接受教育的第一所学校,和谐幸福的家庭是儿童身心健康的保障,也是社会安全的基础。远离父母导致家庭教育资源力量减少,对子女的身心发展都带来必然的影响,所以更需要改善家庭气氛,营造和谐的关系。
鲁道夫谢弗在《儿童心理学》中提到“影响儿童适应能力的是家庭功能,而不是家庭结构”,意思是说,家庭结构是否完整不是造成儿童适应问题的关键因素,最具决定性作用的是留守儿童生活环境的质量。比如亲子关系等,远离父母的儿童由于家庭变故,父亲、母亲甚至双方离他们而去,使亲子交往受到人为的遏制。在这种情况下,孩子的情绪表达宣泄显得很重要,其他人应该增进与孩子的有效沟通,促进亲子关系的发展。
二、创设情境,进行技能训练
教师要教育学生不能歧视和孤立留守儿童,应同情和帮助他们,让他们体验到集体的友好和包容,降低他们的敏感性,使他们乐于接纳同伴,还要鼓励他们勇于参加各种集体活动,给他们一定的工作,让他们感受自己在集体中的位置,体验自我价值,增强其自信心和上进心。
同时,儿童同伴交往能力的高低直接影響着同伴交往的状况。社会技能训练是通过实施干预方案,帮助人际关系比较差的儿童掌握正确的交往知识和技能,从而改善其同伴关系。邹泓认为,“技能缺失假设”是社会技能训练的理论基础,包含了三个要点:一是许多儿童因为缺乏社交的基本技能而使同伴关系变得困难,二是儿童能够从干预中习得社会技能,三是儿童能将习得的社会技能概化到同伴群体中以解决实际问题。
1.榜样示范法
榜样学习在道德教育和社会行为领域的研究中曾引起广泛的关注,对榜样观察学习和模仿问题的研究最突出的是班杜拉,她认为,人在社会环境中进行观察学习而形成人格特征。因此,设置一定的社会情境,树立一定的榜样,使儿童有意无意间进行模仿,可以促进儿童道德行为的形成和发展。
由此,可以让儿童通过看电影,从里面的榜样身上获得一些社交技能,并在一定的情境中“重现”这些技能的运用。
2.角色扮演法
角色扮演是一种使人暂时置身于他人的社会位置,并按照这一位置所要求的方式和态度行事,以增进对他人社会角色和自身角色的理解,从而更有效地履行自己角色的心理技术。
让学生扮演不同的社会角色,学会站在不同的角度分析处理问题,了解他人的需求,体验他人的感受,从而学会待人接物,可以达到改善交往的目的。教师可以充分利用课堂教学,促进同伴间的互动交往。
课堂教学是学生们同伴交往的重要渠道,以学生互动为中心的课堂教学模式,是促进学生积极的同伴交往的途径之一。教师要及时了解这些留守儿童的情况,通过建立班级公约,营造积极乐观的班级氛围,为促进良好的同伴关系提供好的基础。此外,教师还要从认知层面上帮助他们克服人际知觉中的主观偏见,促使他们建立正确的认知。还可以利用班会时间,确立以促进同伴交往为主题的活动。
三、走出校门,强化社会培养
人的发展离不开社会,留守儿童的同伴关系发展也受到社会大环境的影响。社会环境所营造的或轻松、和谐,或紧张、压抑的氛围总在无形中制约着他们,影响着他们的社会化进程。正如有人说的那样“社会是最大的学校”,它为学生的同伴交往提供了广阔天地。教师可以安排远足、社会调查、合作学习等活动以促进同伴之间的交往。在分配小组时,充分考虑到留守儿童的特殊情况,通过活动可以增进他们与同伴之间的交往,进而促进同伴关系的发展。
学校、家庭、社会这三者需要在目标一致的基础上各自发挥优势作用,形成教育合力,发挥教育的整体效应,共同为留守儿童创造一个和谐、宽松的成长环境。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