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语言运用:文本教学内容转变的必然追求

时间:2024-06-04

余沟

“学习语言文字运用”是语文课程标准(2011版)明确提出的核心理念,也是语文课程标准在实行了十年之后的重要修订。语言运用是着眼于学生语言表达的实践,应贯穿于语文课堂教学的整个过程。然而在当前的阅读教学中,将“学习语言文字运用”又窄化为“模仿文本内容形式进行有目的的练笔…‘拓宽文本空白进行有针对的练笔”等单一的语言练习方式,忽视了“语言运用”在阅读教学中词语理解、文本体悟、情感表达时的应有价值,失去了“语言运用”的整体属性。基于这样的现状,我们认为在阅读教学中要转变文本的教学内容,重视在词语、形式和内容中“语言运用”的同生共建。

一、搭建字词的内在脉络,实现语用的积累内化

在语文课堂的字词教学中,教师们都能够围绕字词的音、形、义的属性进行各有侧重的教学,从正音到記形再到词语的释义以及词语的运用说话。教师对词语的教学方式似乎大同小异,所花时间也不在少数,然而学生真正将词语进行积累内化却未曾达到预期的成效。学生自由习作中很难看到课文中学过词语的踪影,他们的表达语言和学习的文本语言似乎走在了两条迥异的路径之中。究其原因,学生在课堂中所学的词语仍然处于一种静止的状态,而且词语之间缺乏必要的联系,更不要说将词语与学生的生活体验进行有效关联了。这样的学习状态下,学生即使对词语的理解很正确,对词语的书写很扎实,也不能改变学而不用的尴尬状态。因此,我们提出在字词教学中要打破静态的识记模式,搭建词语的内在脉络,将词语送入语言运用的整体体系之中。

1.在文本中搭建词语网络

在各个学段,词语教学都有着自身存在的目标和定位,低年级着重于识字写字,因而词语教学更多的呈现出为识字而教的特征,到了中年级,词语又扮演着理解关键语句和文本内容的重要作用,此时对词语的教学往往会多一些理性的分析与辨识,而到了高年级,词语教学不再是课堂中的重点,常常会随着文本内容的变化而有选择地出现。无论哪个年段,都将词语教学视为文本教学的附属与补充,缺少了词语独立存在的价值与表达运用的意识。但是如果在文本教学中将散落于文本之中的词语做有效的串联与排列,让学生对需要理解和积累的词语做整体观照,则能够既准确识记词语的意义,又可以理解词语在语言表达中的存在作用,变静态识记词语为动态感知词语,事半功倍。如教学苏教版三上《西湖》时,围绕不同的景点,可以将文中的“柳丝轻拂、放眼远眺、层层叠叠、峰峦起伏、白鸥掠过、格外、秀美典雅”等词语进行串联识记,借助图片来感受作者观察美景的顺序和角度,在串词成旬的练习中体会西湖的美景,同时也帮助学生在表达中熟练运用语言,形成语感。

2.在运用中激活词语生命

词语的学习需要一定的情境,在文本的学习中,学生对词语的学习理解常会囿于既定的内容之中,不能够实现词语的活学活用。而在课堂教学中,如果教师能够主动帮助学生建构词语运用的平台,将所学词语有效应用于实践之中,学生就可以逐步养成灵活运用词语的意识和习惯,久而久之,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也就可以长足发展。同样是《西湖》一课,在学习课文,理解了词语之后,教师可以提供给学生一系列山水图景的照片,引导学生用学到的词语来说一说眼前的美景,再将生活中学生熟悉的场景进行展示,鼓励学生再来说一说,如此几次,学生会主动将文中所学词语与生活中所见场景进行一一对应,会提升学生词语积累的活力,为语言表达奠定扎实基础。

二、梳理文本的内容走向,实现语用的结构内省

文本内容是阅读教学中教师带领学生学习的重点。多年来的课堂教学现状显示,对文本内容的教学往往只是停留于“读懂了文本内容写的是什么”这样的范围,最多会加上“这样的内容带给你怎样的启发”这样的拓展。学生一年中学过的课文数十篇,但真正从文本中吸收到语用营养的似乎没有几篇。学生习作不知写什么,即使有了写作内容,不知从何下笔的也是比比皆是。这些都源于学生对文本内容的内在走向缺乏应有的认知,缺少内容的组织和重建能力。在课堂教学中,将文本内容的感知理解转变为对内容结构的梳理掌握,可以更大程度地提升学生语言表达和运用的习惯和技能,唤醒学生语言表达的自觉内省。如教学《石榴》一课,教师以思维导图的形式帮助学生围绕“石榴”梳理出“产地、抽枝长叶、开花结果”的顺序,再通过“郁郁葱葱、火红、小喇叭”来丰富对石榴花的介绍,借助“先、逐渐、最后”来表达石榴的果实生长过程,最后体会用“石榴娃娃”进行表达的可爱与有趣。在梳理文本内容走向的过程中,“如何围绕内容选择表达的素材,怎么安排表达内容的顺序,哪些内容需要运用合适的表达手法”等都会成为学生主动学习与关注的重点,这样的课堂学习才会充满生机。

三、尝试言语的形式运用,实现语用的表达内生

语言运用能力的发展终究离不开言语的实践,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们往往会循着文本的空白之处进行所谓的练笔,或是在学习课文之后进行仿写等。这些形式的言语实践的确会促进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但是这样的练习常常是伴随着学生已有言说水平下的表达自觉,练笔的形式和内容与课堂所学相去甚远,学生的学习与运用并没有呈现出一脉相承的必然联系。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转变练笔的形式和内容,要将文本语言形式的方法指向于学生的课堂练笔,让学生会学、会写,乐学、乐写。如教学《第八次》一课时,让学生根据文本感知作者的表达形式——略写前七次的战斗失败,而着重描写失败后布鲁斯王子的垂头丧气,重点抓住蜘蛛结网的屡断屡结,最后写出布鲁斯王子的从头再来,取得胜利。根据这样的表达形式,选择学生学习生活中的某次失败经历来写一写,既有生活的素材,又能够有借鉴的范例,学生言语表达的练习才可以落到实处,情意兼得。

语言运用是学生进行语文学习的本真追求,在课堂教学中,只要我们能够从文本中词语、内容和形式的教学转变做起,关注语言运用的实践内生,提升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就不会仅仅是一句口号。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