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6-04
一篇《我是范雨素》的文章感动了无数网友。文章作者范雨素,今年44岁,念完初一辍学,如今在北京做育儿嫂。
这篇文章的传播量惊人,有很强的感染力,文字背后是个体命运沉浮的真实再现,是一个农村家庭在发展大潮中经历的缩影。
范雨素和她笔下“一字不识的人才”“有诗意的小姐姐”“想当文学家的大哥哥”“英雄般的母亲”等家人,在泥土地里摸爬滚打,却也对生存之外的意义充满渴望,就说“想当文学家的大哥哥”吧,他不被村里人理解,总是被奚落、嘲讽,但他没有逆来顺受,也不是声嘶力竭地抱怨。生存的艰辛摧折著他们,也让他们的灵魂充满了光——“想当文学家的大哥哥”仅仅是一个群像中的代表,代表了范雨素这样的农村边缘人。无论农村还是大城市,那些“用力生活”的人都是范雨素,她让我们看见了信息泡沫所遮蔽的一些世相,看见还有这样一群生存艰辛却执着梦想的人,他们在命运面前保持了自己的尊严。
“想当文学家的大哥哥”的遭遇很多人都不陌生。碰到饭都吃不饱的人去谈梦想,会有多少善意的理解?“生存”在我们的文化里,往往是个沉重得令人窒息的话题,有时可以碾压一切。热衷生存法则的人实在太多了,他们总在跟你谈实用主义,纵然是衣食无忧了,也总担心被淘汰,像个软件定时自我更新,不敢有超脱一点的想法。
生活毕竟是高度务实的,但总有一些人渴望超脱生存,为自己的生命赋予更多的意义,这不好吗,不值得敬重吗?范雨素对文学的追求质朴、粗粝,甚至异常的艰辛。
敬重这些粗粝的梦想,应该是一种社会气息,一种文化氛围。中国的确有许多问题等待解决,农村问题确实引人关注,但我们并不是要解决所有这些问题后,才去关注这些卑微的梦想。
(转自《长江日报》)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