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隐性教育视域下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研究

时间:2024-06-04

刘海彬 于丹丹

◆摘  要:思政教育是培养学生思想道德及理想信仰的重要手段,是推动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基本要素,高校在新时代背景下,应提升对思政教育工作的认识和重视,关注新时期的特征和特点,利用隐性教育方法使思政教育入心入脑,对此本文结合隐性教育的理论内涵,探析思政教育应用隐性教育的必要性,提出相应的应用策略。

◆关键词:隐性教育;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

思政教育是以理论灌输为主的公共课程,旨在通过灌输式、填鸭式的教学方式,提升学生对马克主义思想的认识和理解,培养学生正确的价值观、世界观和人生观。然而在新时代背景下,学生的思想观念、行为方式发生了深刻的转变,致使传统的显性的、标准化的思政教学模式难以满足现代教育的发展需求,难以激发并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而将隐性教育融入到课堂教学中,可以使复杂、抽象的理论知识,潜移默化地融入学生的知识体系中,提升学生的政治素养,培养学生正确的价值观。因此可以说,隐性教育在现代思政教育活动中,拥有为鲜明的现实意义。

一、高校大学生隐性教育的理论内涵

隐性教育是相对显性教育而言的,显性教育主要指学生能够感知到的、能够记载和记录的知识体系。譬如专业词汇、理论解析、人文历史等内容都属于显性教育。而隐性教育则指实践、总结、享受、参与等过程,是经验传递与知识渗透的重要环节,能够在学生开展学习活动的过程中,将复杂而抽象的理念、方法及意识有效地融入到学生的价值体系中,能够契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和发展需求,提升课堂教学的质量和效率。在特征特点层面,隐性教育拥有“教育环节模糊”“教育内容广泛”“教育方法多样”等特点。首先是教育环节不明显,在高校思政教育的过程中,教师可在任何授课环节、阶段或时间开展隐性教育活动,甚至在网络教学期间,教师都能够将复杂的思政理念,潜移默化地传递给学生。其次是内容的多样性。显性教育拥有具体的教学内容、教学要求及教学目标。而隐性教育则是教师结合具体的生活习惯、思想观念和道德理念所开展的教学活动,其教学内容(案例选取)可以是历史的、可以是生活的、也可以是社会的。最后是教育方式,隐性教育的基本目的是学生在实践中或生活中的自我反思和调节,是提升学生的思想觉悟和道德水平,因此在隐性教育中,教学方式主要以激发学生的情感共鸣和思想共鸣为核心的,方式较为广泛,可以采用心理教育方式,也可采用实践教学方法。

二、思政教育应用隐性教育的必要性

在新时代背景下高校大学生由于受网络文化的影响,在思想理念和行为规范上发生了深刻的转变。譬如在碎片化理念的影响下,学生普遍喜爱短小精悍的教学内容,难以 接受复杂而冗长的教学信息。致使学生对传统思政教育活动产生厌烦心理。而在泛娱乐化的影响下,学生则乐于接受趣味性强、生活气息浓厚的教学内容,比较关注教学资源的应用性和实效性。然而在应试教育的影响相,思政教育一直难以摆脱灌输式、填鸭式的教学理念,导致思政教学质量和效率难以得到有效的提升,进而影响到我国思政教育的时效性与有效性,难以真正地提升学生的道德理念和政治素养。而隐性教育能够以潜移默化、不知不觉的教学方式影响学生的思想观念和行为规范,使学生在传统的教学体系中,形成正确的学习习惯及道德理念,切实满足了现代教育对高校思政教育事业的发展需求。与此同时,也能够有效地缓解学生对思政课程的厌烦心理,帮助教师更好地开展思政教学活动。因此,无论从学生认知特点,还是在时代发展需求的角度出发,在思政教育体系中应用隐性教育,都拥有较强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三、思政教育应用隐性教育的策略

要想发挥隐性教育在思政教育中的功能和作用,思政教师首先应从思政教育的基本目标出发,明确教学大纲对人才培养的需求(除理论知识),确定思政教育的整体方向,进而根据思政教育目标,整合思政教育的理论知识、实践内容和教学方法,使其成为学生职业发展和专业成长的抓手。譬如树立正确的价值观、提升学生的主流意识形态认同程度及增强责任感和使命感等。其次,构建科学合理的教学体系,在明确人才培养目标后,思政教师应根据不同的理论知识,渗透相关的社会案例、时政案例,使学生在案例分析的过程中,内化并吸收教师所渗透的思政理念、马克思政治立场及思政方法。最后,思政教师应打破课堂教学的束缚,将隐性教育延伸到实践教育、网络教育及情感教育的维度上,以立德树人的思想理念和行為要求,渗透思政教育的思想、理念及经验(用马克思主义辩证法解决现实问题的经验),使学生在潜移默化的学习中,能够体验并理解教师所要传授的思政理论知识。除此之外,思政教师应关注学生思想问题、心理问题,努力成为学生的朋友,唯有如此,才能更好地发挥隐性教育的功能和作用。

四、结语

隐性教育能够有效地提升思政教育的质量和效率,能够帮助思政教师更好地把握学生的心理动态和行为方式,有力于教师开展各类思政教育活动,使价值观教育在潜移默化的过程中发挥实效,提高效果,进而减轻学生学习思政理论知识的负担,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现代化水平,推动高校思政教育事业的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高国希.坚持显性教育和隐性教育相统一[J].中国高等教育,2019(11):10-12.

[2]鹿晓红.论高校思政隐性教育资源的效能扩展[J].燕山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10(03):135-138.

作者简介

刘海彬(1979.02—),男,汉族,河北沧州人(籍贯),工作单位:沧州医学高等专科学校,毕业单位:天津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讲师(职称),研究方向 :学生管理及教学管理。

于丹丹(1981.10—),女,汉族,河北沧州人(籍贯),工作单位:沧州医学高等专科学校,毕业单位:河北师范大学硕士学位,副教授(职称),研究方向:学生管理及教学管理。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