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4-24
王晓圣
摘 要:随着全球网络的高速发展,网络空间逐渐呈现出类似地理空间“巴尔干化”的现象,这一充满贬义色彩的描述体现了全球网络空间四分五裂的状态,加之国际组织、国家与非国家行为体三者的参与,网络空间的“巴尔干化”现象较之地理空间又增加了诸多复杂性与不确定性。在对全球网络空间“巴尔干化”现状进行分析的基础上,解析其出现的原因与未来趋势,对今后打造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具有一定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关键词:网络空间;“巴尔干化”;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
全球网络的发展为全球信息流动提供了前所未有的新平台,网络空间在对世界经济、政治、文化产生变革影响的同时,也迫使不同行为体间加深了互动程度与博弈力度。这一过程产生的结果就是将网络空间逐渐由“一体”“平”的世界,推向被多元主体操控的网络权力、网络资源与网络利益所割裂的破碎世界。多元主体根据自身利益要求制定全球网络空间发展规则,加深了社会信息分化与信息传播不平衡程度,将“畅通无阻”的网络信息传播建起了无形的屏障,这种缺乏共同健康理念规则的网络空间急需完善发展。
一、网络空间的“巴尔干化”概述
(一)网络空间“巴尔干化”的概念
网络空间的“巴尔干化”概念是由美国麻省理工教授马歇尔和埃里克所提出,意指网络空间分裂为各怀利益动机的繁多子群趋势的观点[1]。网络空间“巴尔干化”将网络空间原本的共享信息分化并隔离,呈碎片化消散于各个不同的网络信息空间之中,使人们在数以亿计的消息中难以快速区分有效信息,这种全球信息被被动分割、产生无序混乱状态的现象可以理解为网络空间的“巴尔干化”,随之产生的混沌现象、信息社会分化与信息孤岛给全球网络发展与社会政治经济稳步迈进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新挑战与新瓶颈。
(二)网络空间“巴尔干化”的客观进程
网络的“巴尔干化”并不是从互联网诞生起就一直存在着,而是随着互联网与国际政治联系愈来愈紧密“巴尔干化”才越来越凸显,并成了学者持续研究的重要现象。美国麻省理工学院的凡尔斯泰恩和英国剑桥大学布林约尔松认为,网络信息的爆炸激化了信息资源的丰富和人的注意力有限的矛盾,研究者们只能关注到自己的领域以及同行的研究,形成了同一领域以及领域之间的“裂痕”[2]。这一论述虽不能运用到整个全球网络“巴尔干化”现象中,但也较为精确地指出了巴尔干现象的初期进程就是以更多的信息为工具割裂了各领域间的交流。如今,网络“巴尔干化”现象不仅仅局限于被分割的科学领域,且已经深深镶嵌于国际社会、国家与民间组织在网络空间互动与博弈过程中,网络从一个开放的空间逐渐转化为受制约的空间,被不断玩转于不同利益主体之间。国际社会组织与机构借助其世界角色试图制定适用于全球的网络空间规则制度,但国际社会又并非完全价值中立者,其规则制定必然倾向于权力较大主体,隐藏的价值偏向冥冥之中将全球网络空间切割开来,将更多的网络资源与特权给予拥有较大网络实力的行为体,这种现象昭示着“巴尔干化”愈来愈严重的趋势。网络传播与网络经济发展在不同地区极为不平衡,不仅造成了网络世界的“贫富差距”,并不断将消极影响投射到现实世界,使各行为体趋之若鹜地争夺网络控制权。
国家和政府是全球网络空间治理中最突出和主要的利益相关者。从最开始为军方服务的互联网技术到后来走向市场面向大众的自由网络再到如今逐步让位于国家与政府管控的互联网,显示了网络“巴尔干化”的升级——网络信息的严格审查与“不恰当”信息的细致过滤;网络边界的常态化等都是网络“巴尔干化”现象的铁证,曾经被指控侵犯网络自由权益的行为都变得合理合法化。例如,美国从1963年开始的尖塔行动,到2007年对各国及时通信和既存资料的深度监听,再到2019年特朗普发布的多项保护本国互联网而制裁别国网络技术发展的声明,都表明了美国利用其强大的网络实力与资源不遗余力地推动网络“巴尔干化”的发展。继2013年斯诺登披露了美国国家安全局的“棱镜计划”之后,全球各国开始了积极的反制之法,德国总理默克尔更是宣称:欧洲人的通讯不能无缘无故绕美国一圈,我们要有自己的通讯网,随后可能出现各种地区互联网都有着刻着自身利益需求标志的交易规则与准入制度。哥伦比亚大学教授Eil Noam曾经断言:“未来互联网可能像个各自为政的联邦制网络。”[3]这种将国家各自信息禁锢在本国范围内的举措更凸显了网络“巴尔干化”难以逆转的趋势。
在以保护网络主权与信息安全为“目的”下,全球网络空间本身离最初的“大同”世界已经相去甚远,数以万计的无形网络线路将全球世界分割开来,特定的区域需要持有相关“证件”才被允许自由浏览,更可怕且无奈的是不断暗自发展的网络“巴尔干化”在国际政治的舞台上充满了许多无可厚非的原因与理由。
二、网络“巴尔干化”产生的原因
(一)传统地缘政治撕裂全球网络空间
全球网络空间的物质基础是无法脱离传统地缘政治空间而存在的,随着全球网络的发展,主權国家所管辖的地缘空间逐渐开始超过地理界限的限制延伸到包括全球互联网系统、区块链、大数据等具有政治逻辑的网络空间。自古以来,国际社会因地缘而产生的争夺数不胜数,网络资源已经逐渐被纳入与稀有资源、海洋资源同等甚至更重要的角色定位中,网络力量所体现的潜力也可以在空间上组织起来,即“网络力量具有地缘政治维度,就像陆地、天空、海洋、太空等战略领域一样,这是自然和不可避免的”[4],对网络资源的争夺更是掀起了一场场不见硝烟的战争。没有一个国家希望自己在新的地缘政治战中被击败,对全球网络资源与权力的争夺是一种新的地缘政治斗争形势,不论是利用自身实力抢夺网络技术提高国际地位与威望,还是利用网络攻击技术打压地缘目标国家,都体现了网络空间被现实权力争夺分割的趋势。
在传统地缘政治争夺中以国家实力为胜利的主要因素,那么网络力量则是各行为体在网络空间胜利的资本。大数据资源在网络空间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对大数据资源的争夺最终还是要服务于多元行为体地缘政治斗争的决策过程,只有掌握准确的大数据资源才能在地缘政治战中多一份胜利的把握。同时,网络话语直接影响着地缘政治战略抉择与多元行为体的政策选择,因此控制网络时代的大众传媒和民间组织就是控制了大部分的网络话语权,利用网络话语权传播有利于地缘政治争夺的信息,这也是地缘政治争夺走向胜利并领导世界话语权的关键一步。因此,全球网络空间的“巴尔干化”在很大程度上无法脱离传统地缘政治斗争的影响,多元行为体根据自身利益要求将全球网络空间与地缘政治战场重合,网络军事化趋势也愈演愈烈,造成了难以扭转的比传统地缘政治更加复杂且危险的网络“巴尔干化”。
(二)政府试图控制全球网络资源
互联网生来自由,却无时无刻不在枷锁之中。蔡翠红在其文章中谈到网络空间从自由的乌托邦到有边界的网络空间是逐渐形成的,网络空间最初是一个自由发展的过程,是全球信息环境的回归,但其始终没有摆脱政府性与管制思维的控制[5]。互联网诞生初期作为一种跨世纪的新技术出现并没有受到强力的管制,这也是互联网技术飞速发展的原因,但随着新技术越来越强大,其以无法抑制的渗透力波及国际社会的方方面面时,多元行为体尤其是政府开始意识到网络空间与国家安全的紧密联系,进而军事力量和国际关系都相继卷入了其中[6]。只要政府存在,任何新技术都无法摆脱“非中性”作用的属性,政治因素是网络空间“巴尔干化”形成的另一重要因素,而新技术前所未有的力量提醒着民族国家一个新的战场正在形成,要想获得先发制人的优势就要控制网络空间。
全球网络从技术工具向国际政治工具的转化,是必须服从国际政治发展和国家间权力结构发展的,因此政府争夺网络权力所造成的必然结果就是网络的“巴尔干化”。不同政府基本需求体现不同、价值取向与政策取向不同、国家的战略目标更是不同,因此对网络空间实施的管控也是各有千秋,使得网络空间变成了带有多种利益标签的碎片世界。随着两者关系的越来越紧密,大多数国家对网络的管控已经成为心照不宣的公开事实,政府越来越认识到网络空间战略性地位的重要性。据统计,有大约40多个国家对网络空间进行严格管制,一项标榜“自由”的美国更是暗中利用自身实力对互联网进行不合理控制,从2011年开始,美国就在不断加强网络威慑和进攻性网络能力,技术优势和互联网垄断资本巨头一度成为美国政治意识形态输出的重要工具,这些战略无疑进一步加剧了网络空间的“巴尔干化”现象,全球网络空间整体健康发展态势受到了严重阻碍。
总体来看,全球网络空间“巴尔干化”主要原因就是多元行为体将其当成了实现自身利益的政治工具。不论是传统地缘政治与网络空间的重叠,还是政府对网络资源的强力管控都是因为多元行为体代表着不同利益集团,这种无法规避的竞争逻辑掩盖了网络空间本身的自由属性。“巴尔干化”愈演愈烈的趋势是否昭示着全球网络空间再也无法成为一个真正自由开放的世界?
三、网络“巴尔干化”未来趋势
网络“巴尔干化”是否会在当前态势中越走越深,取决于民族国家对网络空间的态度,从威斯特伐利亚以来国家主权原则就是核心特征,其根本功能就是在于保障国际体系的稳定秩序[7]。赫德利·布尔曾经说过:“那些认为国家体系已经过时的人忽视了一个事实,即国家体系在维护处于严重分裂状态中的人类共同体秩序时,发挥着积极的作用。”[8]因此,网络“巴尔干化”的未来发展取决于国家行为体的作为。
面对四分五裂的网络空间,在美国主导下的“多利益攸关方”管理机制下,发展中国家始终处在网络权力的边缘,欠发达国家更是连网络话语权都不曾拥有,因此携手共建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才是让全球网络空间健康发展的唯一出路。“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是人类命运共同体在网络空间的延伸,要让每个国家都成为网络空间的组成部分,要让每个合法行为主体在网络空间共享利益、共担责任[9]。要尊重全球网络各主权国家网络实力差距与网络资源不平衡状态,致力于超越现存利益冲突和理念分歧的网络空间共识,逐渐淡化网络“巴尔干化”愈演愈烈的趋势,让网络空间充满包容性与共享性。全球网络空间给人类社会带来的互联互通,高效便捷不应被政治因素完全破坏,网络“巴尔干化”应该朝着网络“地球村”趋势发展,国际社会应该承担起利用网络造福全人类的责任,而不是让其沦为国际政治争夺的工具。
综上,全球网络空间承载着人类越来越多的活动,各国应本着尊重网络主权、维护网络安全,共同构建和平、开放安全的网络空间理念,减轻被地缘政治与利益争夺所割裂的网络“巴尔干化”现象,保障全球网络空间的完整性与共享性,为今后互联网的健康发展提供新的蓝图,更好推进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构建。
参考文献:
[1] Marietje Schaake.“Stop Balkanizing the Internet”,Huff Pos,July17,2012,http://www.huffingtonpost.com/marietjr-schaake/stop-balkanizing-the-internet-b-1661164.html.
[2] 郭秋萍,任紅娟.信息空间巴尔干化现象探析[J].情报理论与实践,2011,(12):41-44.
[3] 互联网的“巴尔干化”[J].21世纪商业评论,2014,(14):15.
[4] 陈文胜.地缘政治视域下的网络空间及其安全[J].学术界,2020,(2):87-97.
[5] 蔡翠红.国家—市场—社会互动中网络空间的全球治理[J].世界经济与政治,2013,(9):92-114+160-161.
[6] 弥尔顿·穆勒,刘金河.互联网会分裂吗?[J].全球传媒学刊,2018,(2):120-129.
[7] 刘杨钺,张旭.政治秩序与网络空间国家主权的缘起[J].外交评论(外交学院学报),2019,(1):117-138.
[8] 赫德利·布尔.无政府社会——世界政治秩序研究[M].张小明,译.北京:世界知识出版社,2003:231.
[9] 赵永华.构建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的必要性与合理性[J].人民论坛,2020,(20):112-115.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