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诺奖得主的布衣与光环

时间:2024-06-04

大卫?普莱特

穷人才知穷滋味

和普通人一样,诺奖获奖者也深受童年经历的影响。但他们身上的共性很难概括,因为他们的家庭背景中并不存在一些共同点能预示他们的成功。诺奖得主通常都是专家、学者的子女,在拥有一定特权的中产家庭长大,但是也有例外。出身贫寒的人也有资格获得诺贝尔奖。马里奥·卡佩奇就是最好的例子。

卡佩奇,2007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得主,孤身一人在战时意大利的街头度过了自己的童年。他在一次采访中描述了童年时期的一段经历:

我不是躲在被炸毁的房子里,就是躲在废弃的房子里。我们曾经待过的一栋房子其实是德国人拷问用刑的地方。进去之后,你能在地上看到各种割下来的身体零件,比如手指、鼻子、耳朵等,这些我都见过。那是在我5岁到8岁的时候。

卡佩奇第一次走進校园,但他不会读也不会写,甚至一句英语都不会说。他经常做噩梦,以至于把床单撕坏了,床也弄坏了。社区提供的情感支持帮他克服了创伤后的应激障碍。

很多获奖者的确成长于窘迫的环境中,其中一个例子就是1957年的文学奖得主阿尔贝·加缪。加缪1913年出生于阿尔及利亚,在他还不到1岁时,父亲就死于马恩河战役。家中很穷,但加缪的童年生活过得很开心,因为有学校里的一群朋友、他擅长的足球、海滩还有可以游泳的港口。

另一位童年时期饱尝生活艰辛,成年之后,生活依旧窘迫的诺奖得主是瑞典人哈里·马丁松,他在1974年被授予诺贝尔文学奖,穷困贯穿了他整个青年时期。哈里1904年出生于瑞典南部,父亲是个酒鬼,在他6岁时因肺结核病故,母亲丢下了他和6个姐妹只身前往美国谋生,这给哈里造成了严重的感情创伤。

另一位备受贫困折磨的诺奖得主是阿诺·彭齐亚斯:

穷人才知穷滋味。贫穷意味着你早上睁眼起来就要去弄死浴缸里的蟑螂;意味着穿着那些令人嘲笑的旧衣服;意味着8月底才能吃上桃子……直到今天,我仍然觉得自己跟别人不一样。贫穷现在还或多或少影响着我的生活。也许这就是我为什么如此努力来获得别人的接受和认可的原因。

虽然通常情况下,诺奖得主都有特殊的背景,但显然出身贫寒并没有阻挡获得诺奖的可能性。

文化资本

出身于特殊的家庭背景是成功的必要条件吗?

出身于学者家庭的优势是显而易见的。除了遗传的天赋之外,还有知识氛围、亲朋好友的激励以及父母在学术生涯上给予孩子的指导和帮助,所有这些因素都构成了法国社会学家布迪厄所谓的“文化资本”。

A.罗滕贝格和G.怀舍克曾研究过诺贝尔科学奖和文学奖得主的家庭背景。他们发现很少有获奖者走上跟父亲一样的职业道路,但他们又得出结论说,父母经常对文学奖得主抱有“未完成的创作愿望”,而对科学奖得主怀有“未实现的创新和科学愿望”。

哈里特·朱克曼曾考察过1901—1976年诺贝尔科学奖得主和一些普通科学家的家庭背景。她发现虽然28%的科学家出身于中上层阶级,但高达54%的科学奖得主也出身于同样的家庭背景。换言之,即使是在科学家之中,诺贝尔科学奖得主也是社会精英阶层。

在这些共性之外也有很多特例。爱因斯坦的父亲是个电工;梅里德·科里根的父亲是个门窗清洁工;罗莎琳·雅洛的母亲读到了6年级,父亲只读到了4年级。

当家中有一个诺奖得主出现时,一种特殊的荣幸就会降临。伊雷娜·约里奥·居里的父母正是1903年的物理学奖获得者居里夫妇;居里夫人后来又在1911年获得了化学奖。英国物理学家J.J.汤姆孙在1906年获得了物理学奖,他的儿子G.P.汤姆孙在1937年也获此殊荣。尼尔斯·玻尔1922年获得了物理学奖,他的儿子1975年也获得了同样的奖项。威廉·亨利·布拉格和儿子威廉·劳伦斯·布拉格在1915年共同获得了物理学奖。汉斯·冯·奥伊勒·切尔平拿到了1929年的化学奖,他的儿子乌尔夫·冯·奥伊勒拿到了1970年的物理学奖。卡尔·西格巴恩和儿子凯分别在1924年和1981年获得了物理学奖。瑞典经济学家贡纳尔·默达尔1974年获得了经济学奖,8年之后他的妻子阿尔瓦·默达尔因为在裁军方面做出的努力获得了和平奖。1983年的物理学奖得主苏布拉马尼安·钱德拉塞卡是1930年物理学奖得主文卡特拉曼·拉曼的侄子。杰拉德·特·胡夫特获得了1999年的生理学或医学奖,他的舅姥爷弗里茨·泽尔尼克获得了1953年的物理学奖。扬·廷贝亨是1969年的经济学奖得主,他的弟弟尼古拉斯是1973年的生理学或医学奖得主。

失去父亲的孩子

我们无从得知有多少诺奖得主从小在缺乏关爱的环境中长大。但的确有少数获奖者是在没有父亲的家庭中长大的。米哈里·契克森米哈曾采访过91位非常有创造力的人物,其中包括几位诺奖获奖者。他发现,在他的样本中30%的男性在童年时期失去了父亲或母亲。

有两位诺奖得主的母亲拒绝跟他们的父亲结婚:马里奥·卡佩奇的母亲就是其中一位;另一位是1971年和平奖得主、德国政治家维利·勃兰特的母亲。至少有40位诺奖得主在11岁前失去了父亲。

亚历山大·索尔仁尼琴还没出生父亲就去世了。贝尔塔·冯·苏特纳和约翰·诺斯洛普也是遗腹子。很多人推测说,正是因为父亲的缺失或缺席激发他们获得了这样的成就。让·保罗·萨特年幼时父亲也去世了。萨特说,如果他还活着,“他肯定会毁了我。我很庆幸他年轻时就去世了”。或者我们也可以说,这些获奖者的成功是对他们母亲能力和奉献的赞颂。

所以诺奖获奖者是这样一群人,有的人挺过了丧父之痛,活了下来;有的人跟父亲感情疏远,备受折磨;有的人跟父亲关系融洽,从中获益良多。endprint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