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路口的抉择——论马奈画风对其与沙龙和印象派的互动影响

时间:2024-06-04

聂 槃

(中国艺术研究院,北京,100028)

路口的抉择
——论马奈画风对其与沙龙和印象派的互动影响

聂 槃

(中国艺术研究院,北京,100028)

马奈画风的形成受当时新背景、新材料、新方向的驱动,继承各家之长,执着探索新的绘画语言,成为早期现代主义绘画的实践者。分析了代表马奈传统与创新结合的两幅名画《草地上的午餐》和《奥林匹亚》的独特之处。以此为依据,展开讨论马奈与官方沙龙的长期互动关系,继而比较马奈与印象派的异同,揭示二者若即若离关系的内在原因。

马奈;印象派;官方沙龙

爱德华·马奈(édouard Manet,1832-1883),因其在传统基础上的大胆革新被后世推为印象派的先驱和导师,但他从来不是印象派联展的热心参与者,反倒一直都想在官方沙龙展上获得承认。他所处的时代正是西方古典主义向现代主义的过渡阶段,在他之前的法国画家基本都要通过官方沙龙的展示才有成名的机会,而他之后的印象主义及其后的后印象主义、立体主义、野兽派等风格迥异的现代画派,已逐渐远离官方,甚至完全摆脱了沙龙展而另起炉灶。所以马奈是一个有些矛盾的角色,他开创了新风而又驻留在旧时代的辉煌中,他对官方沙龙的暧昧态度是现代主义绘画发轫时期画家矛盾内心的缩影。

一、马奈的画风形成过程

1.传统绘画的坚实基础

马奈最开始接受的是严格的学院派绘画训练。18岁时马奈进入了库退尔的画室。库退尔是19世纪下半叶最有影响的美术教师之一,也是重要的肖像画家和历史画家,他的各方面技巧都完全遵照巴黎美术学院的模式。画室六年的技法学习为马奈奠定了坚实的绘画基础,但后来他无法再忍受学院派的因循守旧和僵化束缚,24岁时选择离开了画室。不过学院派的泥古不化和古典艺术的博大精深并不等同,马奈所厌恶的只是死板的教学方法,他对古典大师甚为推崇,这从他日后很多作品借鉴经典作品的图式这一点便可明显看出。离开画室后,马奈游历了意大利、荷兰等地,遍访了大师作品,获取了不少灵感。日后以革新派扬名的马奈根基上并未脱离古典艺术的影响,其后的画作中也一直保有早年传统训练的痕迹。

2.浮世绘和西班牙画风的影响

在画风上,马奈既有古典学院派绘画的功底、作品中总能透露出一种宏大与庄重,又受到日本浮世绘版画和西班牙绘画的影响,讲求简练、单纯的用色。当时正是日本幕府转向明治维新的变革时期,浮世绘版画在乱世中大量外流到西方世界。其画面常用精确的线描和平涂的色块构成,极具装饰效果。很多艺术家都深受这股日本风潮的影响,马奈也不例外,他是较早将平涂语言运用到自己创作中去的艺术家。试以马奈为著名作家、好友兼维护者埃米尔·左拉所绘的《埃米尔·左拉的肖像》为例。背景上,《奥林匹亚》和《日本的摔角浮世绘》放置在一起,屏风上的花鸟画采用单纯的色块和优雅的线条,充分体现出马奈所受到的浮世绘风格的影响。

另一方面是西班牙绘画的影响,尤其是委拉斯开兹和戈雅。马奈经常临摹和研究二者的作品,学习他们对光线处理的方法和关注现实的创作原则。西班牙风格的绘画没有新古典主义那么理性和理想化,光线的处理也并非采取固定光源以突出主体的手法,而是使用类似自然光的光源,这种光线把对象整体展现在眼前,减弱了对象的立体感。马奈继承并发展了这一方式,这从他创作带有日本绘画风格的《吹笛少年》(1866)作品中窥探到委拉斯开兹和戈雅省略背景的画风。笔触平铺,没有固定光源的照射,人物形象并不立体和突出。画中的吹笛少年双腿分立,而腿后的影子却很微弱,显示光线的非集中。少年身上的颜色,不论是上衣的黑色还是下身的红色都很平匀,身体边缘用清晰的轮廓线与背景隔离开来。而背景以赭石色为主,没有明显的方向性,缺乏纵深感,仿佛人物游浮在背景之中,完全不似古典主义完美理想的人物形象。可见马奈的个人风格正在形成中。

3.摄影技术的发展

马奈所处的时代正是人类历史上第二次工业革命蓬勃发展之时,人类在电力、化学工业、生物学等诸多重要的科学领域都取得了长足的进步,资产阶级成为社会的重要力量,现代城市开始逐步形成。19世纪正是科学和资本共同形塑现代社会的发端。在这个大背景下,绘画产生新的发展方向就是自然而然的事情了。

促使绘画产生变化的两大社会诱因是摄影术的发明以及颜料的质量和便携性的提升。1826年法国人尼埃普斯完成了人类用暗箱和感光材料拍摄的第一幅永久性照片。他的合伙人,法国画家达盖尔在其成果基础上发明了银版摄影法,并于1839年获得法国政府颁发的摄影术专利。从此,面对记录客观世界的难题,人类拥有了更为得力的武器。另一方面,随着技术的发展,颜料公司开始大批量生产优质软管装颜料,大大提升了便携性,颜料的纯度和质量也不断提高,为艺术家走出画室,到大自然中作画提供了便利。艺术家们直接面对户外的光影,捕捉真实的光与色彩的关系,使得他们可以打破固有的用光方式,探究新的光线、色彩和绘画题材。

因此,绘画也开始逐渐摆脱其在二维平面塑造三维幻觉的功效,开始追求绘画语言的纯粹性。美国艺术批评家和理论家格林伯格认为:“现代主义同一种始于哲学家康德的自我批判倾向的强化(几乎是恶化)相一致……现代主义的批判来自内部,是通过某些被批判之物本身的规程而展开的……每门艺术特有而合适的胜任范围,是与该艺术所特有的媒介独特性相一致的。于是,自我批判就变为如下工作,即保留自身所具有的特殊效果,完全排除据信是来自或借用任何其他艺术媒介的效果。如此一来,每门艺术奖被认为是‘纯粹的’,并在其‘纯粹性’中寻找自己质的标准和独立性标准之保证。”由此可见,绘画本身作为一种二维艺术,文艺复兴以来在画面中的表现深度只是一种认为制造出来的幻觉,而且这种幻觉永远无法和雕塑、建筑这样的三维空间艺术相比。所以,回到二维平面性是现代主义绘画的必经之路,画家们不再竭力追求内容的逼真性,而是转而探索绘画色、形、线的表现力。马奈无疑是最早的一批实践者,因此,格林伯格说道:“马奈的画是最早的现代主义的绘画,它径直表明画是被画在平面上的。因而他的作品可以说是现代主义绘画的发轫之作。”

图1 草地上的午餐

图2 奥林匹亚

图3 《帕里斯的审判》局部

图4 沉睡的维纳斯

二、《草地上的午餐》和《奥林匹亚》分析

马奈的现代性可以从他的两幅名作——绘于1863年的《草地上的午餐》(图1)和《奥林匹亚》(图2)中得到最充分的体现。彼时的法国画坛还是新古典主义的天下,以此风格为代表的学院派占据着最为主流和权威的地位,它的特点就是和谐唯美的构图、细腻柔和的用笔、理想的题材、理智的色彩,画面以棕褐色为基调,凝重而端庄。比如新古典主义大师安格尔的《泉》,基本代表了新古典主义全部的美学追求,而马奈的绘画并未遵循这些规则。因此,便不难理解马奈这两幅大作在当时不受官方沙龙认可,引起巨大争议,让他陷入舆论漩涡的处境,而这些激烈的讨伐是由多种原因共同造成的。

1.经典图式的借用和再创造

两幅作品的构图样式均来自于美术史经典的图式,已经过众多著名艺术家的反复实践,而马奈在借用的基础上更进一步,将现代生活中的普通人套用其中,形成了对原图的背离和戏谑。此情此景有点类似于20世纪初对传统美学进行反叛的达达主义。虽然我们如今看这两幅画还是非常古典主义,但在当时的舆论看来,它们无疑有着巨大的颠覆性。

《草地上的午餐》灵感来自于文艺复兴三杰之一拉斐尔的《帕里斯的审判》局部(图3)和威尼斯画派代表人物乔尔乔内的《田园牧歌》。马奈所绘的裸体女子在拉斐尔画中所对应的角色是希腊神话中第一美少年盖尼米得。而乔尔乔内的《田园牧歌》描绘的是身着华服的乐师和两位女神在风光秀美的田园中合奏音乐的场景,充满诗情画意。而马奈的《草地上的午餐》直接把经典图式中的人物替换成了现实世界的男女,甚至女子直接以裸体形象出现。在前景的静物中我们明显看到一团衣服,从位置关系可以看出是裸体女子脱下来的,也就是说她是穿着衣服去参加野餐的,证明了她是个凡人。虽然前两幅作品中也有裸体,但通过裸体表现神话人物已经是约定俗成的惯例。马奈却画了一个普通女人的裸体(此外画面右下角有只青蛙,法国的妓女在当时也被叫做“青蛙),甚至还在地上加了团衣服炫耀自己确实画了个普通人,无不显示出他的反叛和戏谑。马奈用现实生活中的女子代替了圣洁的女神,甚至将其与衣冠楚楚,穿着现代服饰的男子放置在一起,这种突破当时伦理界限的冲突必然会引起轩然大波。

斜倚的维纳斯也是西方古典绘画中经常采用的经典题材。较为有名的有乔尔乔内的《沉睡的维纳斯》(图4)和另一位威尼斯画派代表人物提香的《乌尔比诺的维纳斯》。而《奥林匹亚》的画面中,赤身裸体的年轻女子横陈在柔软的床上,便是对这一图式的借鉴。乔尔乔内的《沉睡的维纳斯》是文艺复兴时期首幅维纳斯静卧状态的画像。画面中的维纳斯沉睡于大自然中,赤身裸体,柔美细腻,与身后的环境融为一体,体现了文艺复兴时期的理想之美。而提香的《乌尔比诺的维纳斯》在体态、姿势以及双腿叠放的顺序都与乔氏甚为相似。区别在于提香的维纳斯是清醒的,背景也从大自然换成了室内,身边有宠物狗,身后有女仆在整理衣柜,俨然一位生活在繁华尘世间的富家小姐,更加具有人性,反映了社会的变迁。但这个女子依然是女神维纳斯的名号,人们还是会将其当作一位女神来看待。马奈并未再沿用维纳斯这一母题,而是使用了“奥林匹亚”这个在当时代表妓女的称号,画面中黑人女仆手中的鲜花和床边的黑色小猫都是当时语境下对于妓女身份的暗示。古典绘画中优雅的女神一下从天界坠入凡间,变为人们不齿的底层角色,这确实超出了当时许多人的忍受范围。

2.平面化的人物形象

马奈不断弱化自己创作中的立体空间塑造,转而追求平面化,这也与现代艺术的发展相吻合。这个趋向在马奈这两幅作品中很是明显。画面中醒目的女性裸体几乎不存在阴影,全身近乎是一个单色块,就像扑克牌图案一样,这明显是吸收了日本浮世绘版画的影响。古典主义的人体塑造基本都会通过描绘肤色的各种深浅细节来营造立体感,而且也更有肉体的紧实感和皮肤的红润色泽,与整个画面的环境相融洽。但马奈只是在裸女身上均匀涂上乳白色,强化了清晰的轮廓线,简化了对层次感、立体感的追求,使得对象一下从背景中跳脱了出来,展现了一种不真实感,大大增加了画面的装饰性。这在当时相当新颖前卫,自然也容易被认为是缺少精细的描绘手法,形象过于简单,线条感明显以及色彩单薄。不过这些特点也使得画面明亮简洁,呈现出一种绘画新风。

3.独特的女性眼光

两幅作品饱受批判的更致命的原因在于画中女性的目光——她们均直视着观众,眼神里毫无羞怯与犹疑,甚至带着一点嘲讽。而在古典绘画中,如前文提到的《沉睡的维纳斯》和《乌尔比诺的维纳斯》,女性要么微闭双眼,要么即便看向观众,眼光也是温顺而害羞的。到了马奈这里,画面上完美的女性形象消失了,主角变成了一般人,但却有着比女神更为坚定的眼神,怀着对自己身份的认同和展示酮体的自信,她们大胆地望向了画外的窥视者,仿佛在诘问他们。这也让观者很不舒服。

这两幅作品因为以上种种原因备受评论界和新闻界的猛烈攻击,看展的普罗大众也毫不留情。在官方设置的落选展上,每天都有人群议论纷纷,谩骂之余还有观众向作品掷去手杖以表达不满。马奈在这两幅画中体现了他在古典框架中的叛逆和戏谑,让传统绘画界大吃一惊。马奈虽然看似离经叛道,但这是孕育在时代变迁中的合理反映,现代生活正在形成,人的个体性正在慢慢得以释放,画家们开始关注他们所生活的环境。马奈延续了法国现实主义的道路,将重点从历史、神话、宗教等绵延数百年的古老题材转移到自己所经历的城市生活中。

三、马奈与官方沙龙的互动

巴黎沙龙(The Salon or Paris Salon)始于1667年,最初是美术学院毕业生的作品展,后来逐渐成为巴黎美术学院的官方艺术展览会,并得到皇室赞助。在之后的200多年中,沙龙展代表着皇族的审美,入选就意味着得到了皇家的青睐,对于艺术家们来说吸引力巨大。后来随着社会的变革和王公贵胄的没落,沙龙展的权威地位也不断衰落,而它的官僚保守也引起了很大不满。终于到1903年,由彼埃尔·雷诺阿和奥古斯特·罗丹牵头另外组织了秋季沙龙,巴黎沙龙的光辉岁月就此终结。

19世纪中期,正值官方沙龙巅峰之时,法国的艺术家们虽然不必依附于皇室和权贵生存,但基本上还得通过巴黎沙龙这个官方渠道展出作品。而马奈,就是一个沙龙的强烈热衷者,他最大的目标之一就是希望有朝一日获得沙龙的高度认可。1859年,马奈送审了他第一幅参展作品《喝苦艾酒的人》,籍籍无名的他落选了。由此,马奈开启了与官方沙龙长达24年的互动。

马奈一生都在不断向沙龙递交作品,没有像其他几位印象派画家在屡遭官方沙龙拒绝后索性另起炉灶。官僚家庭出身的马奈虽然阴差阳错地走上了艺术之路,但他还是保留了上层阶级要走官方途径的正统思想。他有着积极革命的一面,但也有旧时观念打下的深深烙印。

1882年,50岁的马奈最后一次参与官方沙龙并获得了荣誉勋章,终于获得了官方的极大承认,达到荣誉的巅峰。但此时的马奈已忍受腿疾多年,正常的行走都已成奢望,一年后便因病离世。马奈试图在新旧之间保持平衡,在被沙龙采纳的同时也能融入自己的想法。但这种融合在最初并不成功,新的理念还是大大超过了官方和公众的接受范围。但这些备受争议的作品最终成就了他,使他成为现代绘画的开启者。面对官方沙龙不同的态度,从1874年到1886年以莫奈、毕沙罗等人为首的印象派画家共举办了八届印象派画展,马奈未曾参与其中的任何一届。虽然马奈的名字经常与印象派放在一起,但内核上他们还是有很多不同之处,不能一概而论。

四、马奈与印象派的若即若离

1.马奈与印象派的结识及相互影响

马奈与印象派结缘是在格尔布瓦咖啡馆,当时的年轻画家们形成了一个“马奈帮”,并奉马奈为精神领袖。马奈对于传统绘画的反叛影响了印象派,使得印象派画家们开始探寻新的绘画语言。他们走入到外光世界,在大自然界中直接完成创作,将重点放在对于光与色变化的捕捉上,丰富了绘画艺术探寻自身的可能性。

以莫奈为代表的印象派画家笔下明亮欢快、追求光色瞬间变化的画风对于马奈也有一定的影响。这从马奈所画的《船上的莫奈》和《威尼斯大运河》(图5)中能有所窥探,画面笔触感强烈,色调亮丽,外光感明显,能看出是马奈在户外直接创作的作品。不过仔细去看,船体均呈暗色调,与周围环境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这种与大环境不太相符的处理也暗示着马奈与印象派的不同。

2.马奈与印象派的差异和游离

图5 威尼斯大运河

图6 马克西米连皇帝的死刑

马奈的确对印象派有着很大的影响,不过更多的是作为一位兄长,在精神层面上引领印象派的思想,实际上他对于印象派具体绘画风格的探索,走得并不是很远,远不如莫奈等人在光色问题上研究得那么深入。在马奈的画中,对象的造型一直较为明确,色调也不像典型的印象派画法那样清新明亮,而且比起大部分印象派画家对于室外光影的迷恋,马奈更愿意在画室中完成作品。马奈与印象派一直是一种若即若离的关系,跟他们来往,交流甚至取经,但从不参加印象派的联展。

马奈与印象派的不同还体现在他在题材上始终有现实诉求,对于时事政治比较敏感,而不像印象派较多描绘的都是外光下的生活场景或风景。这在他的《马克西米连皇帝的死刑》(图6)中有着生动的体现。马克西米连是当时墨西哥的皇帝,是被法国的拿破仑三世拥立的,后来被叛乱的墨西哥人民逮捕。这幅画就是描绘他在被执行枪决时的一瞬。正中的马克西米连与身旁两位随从手拉手面对行刑的枪口,枪里的子弹正喷涌而出,围墙上用简易的笔触描绘了围观的人群,仿佛将人带入了历史正在发生的瞬间,拥有强烈的纪实效果。画面中的人物形体明确,不像印象派画法那样将物象的形弥散在色彩中。图中出现了大片的黑色,而非印象派那样光鲜明亮。这幅画向人们展示了马奈现实主义的一面,是马奈一直游离在印象派之外且始终保有古典色彩的内在核心。

五、结论

马奈始于传统又打破传统的题材让沙龙在最初十分抗拒,后来大胆而多变的风格也让沙龙历经了一个漫长的消化期,最终凭借热忱而孜孜不倦的追求得到了官方沙龙给予的最高荣誉。当时正是西方绘画自我批判,各种流派风起云涌的阶段。处于艺坛风云变幻中心的马奈其实很难被归于某一派别,他的绘画具有前瞻性和创新性,却也在画面中大量借鉴和使用了古典绘画的构图和意境。马奈作为现代主义绘画发轫时期的革新者,仿佛站在一个十字路口,一边是古典绘画的深厚积累,一边是现代风格的滚滚风潮。马奈努力在古典和创新之间维持一种微妙的平衡,并因此形成了属于自己的风格。

[1][法]马奈,马奈艺术书简[M].李关富译.北京:金城出版社.2012.

[2][法]约翰·雷华德,印象派绘画史(全二册)[M].平野译.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3][法]米歇尔·福柯,马奈的绘画[M].谢强,马月译.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2009.

[4][美]格林伯格.现代主义绘画[A].周宪.艺术理论基本文献·西方当代卷[C].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14:92-93.

[5]陈筱棋. 马奈与十九世纪法国艺术沙龙[D].南京师范大学,2013.

Intersection Choice——On the Forming Process and Influence of Manet's Painting Style

NIE Pan
(Graduate School of Chinese National Academy of Arts, Beijing 100028, China)

This paper elaborates the process of the formation of Manet's painting style, and analyzes the two famous paintings, quot; The Luncheon on the Grass quot; and quot;Olympiaquot; on behalf of the manet tradition and innovation. Based on this, the long-term interaction between manet and official salon is discussed. Then this paper compares the similarities and differences between manet and impressionism and reveals the intrinsic reason of the lukewarm relationship.

Manet; impressionist; the official salon

J213

A

CN22-1285(2017)075-081-07

10.13867/j.cnki.1674-5442.2017.04.12

聂槃(1987- ),男,中国艺术研究院2015级硕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为西方现当代艺术史。

(责任编辑:姜 通)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