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嘉瓠楼艺谭·改琦与《喜报图》

时间:2024-06-04

文/朱万章

清人李玉棻在其《瓯钵罗室书画过目考》中这样描述改琦:“工诗词,书法褚登善,花卉多娟妙意,士女极冷峭,姿兼金粉、白描,时推巨手。”改琦(1773—1828)以画设色人物为主,白描人物偶有所见。李玉棻谓其“姿兼金粉、白描,时推巨手”,并称许朴斋太守藏其《白描寿者相》,可知改琦白描人物并不罕见,且在当时影响甚巨。然而,在其传世作品中,其白描人物画却不多见,目前所知仅有《喜报图》(重庆三峡博物馆藏)和《仕女图》(上海博物馆藏)。在书画文献中,则有葛嗣浵(1867—1935)的《爱日吟庐书画录续录》著录其《白描佛像轴》和《白描观世音像轴》。葛氏这样描述前者:“先于山坡上画一贝多罗树,枝叶入云际,其本盘根错节,嵌空玲珑。虚其腹为龛,一僧立龛中。下为树根所掩。殆即无量寿古佛欤?”可知在白描人物之外,尚有衬景。而对于后者,描述就极为简略,“白描大士像,旁立一童子”,则并无任何衬景,只有两个人物。葛嗣彤在评述前者时说:“玉壶所作,取境极高,临摹古本甚多,故其超脱处为后人所不能及。是帧似得之龙眠者,气度宽和,游行自在,足以夺冬心之席矣。”谓此画取法“龙眠”,即李公麟(1049—1106),并言其可超越“冬心”,即金农(1687—1763)。评述后者时说:“玉壶独胜处在落想之高,故其追仿古人,能直造幽微,禅家所谓妙悟也。是帧从老莲出,专施钩笔,不事渲染,足开后人无数法门,不可轻易读过。”谓此画取法“老莲”,即陈洪绶(1599—1652)。两画均追仿古人,可惜不见传世,只能就其描述及点评想象其画风。与此不同的是,《喜报图》则可直观地洞悉其白描人物画风格。

《喜报图》描绘的是一童子蹲于地上,一喜鹊引吭啼鸣,另有一盛鸟之圆形木盒放置其侧。童子神情专注,面庞肥厚宽大,颇有富贵之相。因喜鹊啼鸣,故有“喜报”之意,此图属吉祥寓意的人物画。画面无衬景,作者以粗笔焦墨之线条勾描人物衣纹,以细笔勾描毛发。其粗笔处笔走龙蛇,其细笔处纤毫毕现。其白描为人多描(混描),即以减笔描和兰叶描相混搭,工写结合,成就己意。改琦题识曰:“拟龙眠居士《喜报图》。龙眠李伯时为北宋画品第一。《宣和画谱》传文极称许之。所载画迹多至百本外犹未尽。前元时,天台谢奕修藏其《九歌》,有吴说跋。玉壶山人改琦写意。”钤朱白文相间印“改琦之印”和白文方印“七芗”。作者虽自言是拟李公麟同题画作,实则其笔法已去李氏较远,其白描画法较为粗犷,与李公麟的细劲有着明显的不同。值得一提的是,改琦的题识文字,除首句和署款外,几乎全文抄录自明人张丑(1577—1643)的《清河书画舫》,只是个别字句略有出入,如“前元”为“前元时”,“曹纬、吴说等跋”为“吴说跋”等,但基本不影响大意。他实录此段前人记述李公麟的文字,或可见其对李公麟的推崇之意。现存的传为李公麟的《九歌图》(辽宁省博物馆藏),实为南宋摹本,但大抵能准确地传承李公麟画风。将其与改琦《喜报图》比较,可知改琦乃师其意而非师其笔,李公麟的《九歌图》被誉为“秀润清旷之态”(笪重光评李公麟《九歌图》语),而改琦此图,纯以笔墨取胜,气韵与李公麟迥异。

在《喜报图》之外,其《仕女图》亦是其白描画代表作。该图所绘一仕女手持纨扇,无衬景,衣带飘逸,线条遒劲,与《喜报图》相比,秀劲而不乏古韵。作者题识曰:“嘉庆二十有五年五月望画于濂溪古屋,改琦。”钤朱文长方印“改伯韫”。据此可知改琦作此画时年四十有八。画中另有书画家陆恢(1851—1920)题跋:“崔子忠仿周昉古美人像,冷淡古逸,后人几无嗣响。至我朝玉壶山人,乃克以高隽之笔,起而振之,此丹青家绝续之微也。尝论工人物者,古多而今少,即间有云,类以能不以逸。与山人同时,维王鹿公可并论姜晓泉,已无此力量矣。光绪癸卯七月吴江陆恢题于海上。”“玉壶山人”即改琦。“王鹿公”即王树穀,“姜晓泉”即姜曛,两人都与改琦同时,擅画人物,但较改琦逊色。陆恢称改琦“高隽之笔”,在此白描《仕女图》中,大致可见此意。

改琦在白描画方面取法诸家,在李公麟、陈洪绶之外,对当朝的华喦(1682—1756)亦多有涉猎。这种对古人的心摹手追并未成其画艺自由发挥的桎梏,反而使其笔墨富有底蕴而不乏己意,《喜报图》即可印证此点。清人秦祖永(1825—1884)在其《桐阴论画》中评改琦仕女画“笔情超逸,不染点尘”,《喜报图》虽不是仕女画,但确乎可看出其“不染点尘”的特点。秦氏又说:“画仕女,落墨以洁净为上,只要能脱去脂粉习气,便为好手。”在《喜报图》中,依然可见其落墨洁净的气息,这与其设色人物画中表现出的妍雅之气可谓并驾齐驱。改琦的人物画大致可分为三类:一为纯粹的白描人物,如《喜报图》;一为白描与赋色混搭,如《〈红楼梦〉人物图》(南京博物院藏)和《善天女图轴》(上海博物馆藏);一为纯粹的设色人物,如《宫娥梳髻图》《元机诗意图》(故宫博物院藏)和《仕女图册》《靓装倚石图》(广东省博物馆藏)。其白描的基础技法在其最为擅长的人物画领域游刃有余,是其成功尝试的典范,由《喜报图》即可略窥其诸类人物画嬗变与演进的轨迹。

此外,《喜报图》的鉴藏印有朱文方印“宋玉带楼”和白文方印“包栋之印”。“宋玉带楼”疑为清代鉴藏家汪正鋆斋号。汪正鋆曾藏有明末赵均覆刻宋本《玉台新咏》(现藏中国国家图书馆),在其卷三有清人梅曾亮(1786—1856)题跋云:“道光元年二月六日,上元冷燮、管同、梅曾亮、侯敦复、欧阳长海同观于宋玉带楼。”汪正鋆,字均之,安徽桐城人,其父为清朝名臣汪志伊(1743—1818),官至江苏巡抚、工部尚书。父子均富藏书画、典籍。梅氏题跋《玉台新咏》的道光元年(1821),该书在汪正鋆手中,且改琦时年四十九,正是其画艺如日中天之时,汪氏此时收藏其《喜报图》是可能的;包栋为清道光、同治年间画家,浙江绍兴人,字子梁,号近三,擅画山水、花鸟和人物。故据此可知,《喜报图》或系改琦为汪正鋆所绘,后归包栋,是一幅流传有序的画作。

清 改琦《喜报图》 114cm×62.5cm 纸本水墨 重庆三峡博物馆藏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