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6-04
文/徐 伟 许 飏
齐白石山水画的最终成熟是其定居北京并立志进行衰年变法的最后几年,也就是1927年至1928年前后。齐白石成熟后的山水画,笔者认为还是文人画的属性。但是这种文人画的内涵区别于古代任何时候的文人画概念,这种文人画属性并没有表现在外在的绘画和题材形式上,而是内化于作品与艺术美学探索之中。在创作中,齐白石将中国山水画传统的文人表现题材进行了升华,融入了自己对于文人画的理解与表现,为当代“新文人画”打开了一扇大门。
从作品形式来说,齐白石的山水画大概有两个类型:一类是条屏,一类是雨余山。条屏作品充分发挥了齐白石极简构图的优势,近树远山、竹林瓦屋,空间高远。远山多重墨色,山多馒头造型,有大结构而无细节刻画;“雨余山”从米点山水变化而来,将齐白石的泼墨塑造能力发挥到极致,典型者如北京文物商店藏《红杏烟雨》、邹佩珠藏《山堂烟雨》等。
从技法特点来看,他的写生画稿构图简洁,境界新奇,着色大胆,笔墨纵放,有浓厚的生活气息。齐白石的山水画法可以说前无古人,他酣畅淋漓的泼墨与平直的笔线结合,造成有形与无形、线条与块面、力量与韵味的强烈对比。代表作有《寄斯庵制竹图》《白蕉书屋》《雪山策杖》《自临借山图册》等,充分体现齐白石山水作品成熟后的基本面貌与美学价值。
众所周知,齐白石最早的身份是一位雕花木匠。他20 岁时在为主顾做木匠活时发现了乾隆年间出版的《芥子园画谱》,从此开始了对画谱的临摹。《芥子园画谱》成书于清康熙年间,汇集了当时中国画创作的“正统”技法与题材,回看齐白石的临摹草稿,他似乎对于这本画谱所体现出来的木刻线条与韵味情有独钟,这也影响了他后期山水画的创作。
1889年,齐白石遇到了恩师胡沁园,在胡沁园的悉心教导之下,齐白石开启了完全不同的人生道路。后来,胡沁园给他介绍了谭溥学习山水,谭溥的山水画风格接近王翚一路的画法。那时,“四王”一路的山水风格是清朝院体绘画的主流,因此“四王”在中国的文人中间具有极大的市场和效仿群体,而齐白石所进入的湖南主流文人圈子自然也更多的是这种“四王”山水的风格。
其中最能代表他的这种状态的一件作品就是齐白石存世至今最早的一件《龙山七子图》,龙山七子包括罗贞吾、罗醒吾、罗羲、王训、谭道、胡栗、陈节暨,是由王训组织的“龙山诗社”的七位成员。他们均为当时湘潭名门望族与文化名流,齐白石加入诗社并被推举为社长,开始和这些诗友一起学习何绍基书法和钟鼎篆隶等,其间自然少不了文人墨客之间的诗画唱和,《龙山七子图》就是最好的证据。这件作品明显可以看出齐白石山水画技法的《画谱》特色,也能看到他的启蒙老师谭溥的影子。此幅山水为清中后期流行的水墨淡着色,用笔细碎,并无生气,甚至可以用矫揉造作来形容。
当然,这并不能抹杀齐白石卓越的艺术天分,反观齐白石对于《芥子园画谱》的临摹,虽然从构图与意境而言,并没有跳出画谱的范式,但是其线条的力度与画面的生命力却跃然纸上。
齐白石对知识和创造的渴求又使他冥冥之中必然走向开宗立派的道路,有资料显示,1901 年,齐白石已经开始接触并模仿八大的艺术风格。湖南省博物馆藏《墨荷》扇面,题跋为:“辛丑五月客郭武壮祠堂,获观八大山人真本……”开启了他通往一个新的艺术风格领域的大门。
自此开始,齐白石屏弃“四王”山水,开启对八大、金农等中国更多具有创新精神的画家的学习与模仿,但是所有的这一切都没有离开他渴望向“文人画家”转变的初衷。这样的努力与尝试一直贯穿他的山水画创作,并且使“文人”的内涵与表现形式有了新的变化。
1902 年至1909 年,前后八年时间,齐白石游历了西安、北京、天津、上海、苏州、桂林、汉口、广州、香港、钦州、北海、东兴、湖南、湖北、河南、陕西、河北、江苏、安徽、广西、广东、福建、浙江等地,他遍览名山大川,广结师友,临摹了众多的名人字画。
齐白石 《石门二十四景图》之四·古树归鸦图
我们可以简略统计一下远游期间齐白石的经历:游西安期间画《华山图》《嵩山图》,游南昌得见八大真迹并临摹稿本,游桂林画《独秀山图》,游钦州临八大、徐渭、金农,游广东画荔枝,游上海寻书访画,等等。
从齐白石的自述、题跋以及遗留的画稿中,我们大体可以知道他学习过的画家包括倪瓒、沈周、唐伯虎、徐渭、八大、石涛、金农、黄慎、李鳝、高凤翰、罗聘等。齐白石在远游期间能够见到多少上述画家的真迹我们不得而知,但他选择性地学习这些人技法、精神气质与艺术主张影响了他以后的创作。其中,对齐白石影响较大的是徐渭、八大、石涛、金农、黄慎和李鳝。
齐白石十分欣赏徐渭奔放恣肆的画风,但是在齐白石具体的作品之中,我们其实并不能看到非常明显的徐渭特点,所以齐白石对于徐渭的学习更多的是基于对他这种大写意表现风格的认同。
齐白石对于八大十分钟情,他学习八大冷逸的画风、减笔的画法。八大对于齐白石的大写意花鸟画的影响要远大于山水画作品。
笔者认为,金农对于齐白石山水画的影响程度较诸其他画家要多很多,这不仅表现在绘画及书法面貌,更多是表现在审美趣味的认同。虽然齐白石并不承认自己“力追冬心”,但是我们从齐白石众多艺术作品中都能看到金农的影子。
齐白石誉词最多的画家是石涛,如他的《石门二十四景》《石泉悟画》等,可看出对石涛笔意的模仿,中国嘉德也曾经拍卖过齐白石作于1922 年的《仿石涛山水册》,是迄今所见唯一所见的临仿作品。1925 年的《悟说山舍》《万竹山居》二图中竹林的画法,略似石涛画竹,齐白石的米点山水也更似石涛。正如贺天健评价的那样:“齐白石水晕墨法是从石涛、金农的传统上来的。”但是20 世纪30 年代之后,齐白石的山水画作品就看不到石涛的影子了。
齐白石衰年变法期间的山水画数量仅次于花鸟画,变化也十分明显。初到北京之时,由于当时京城“四王”山水占据主流,海派花鸟画则占据了当时大众审美风尚的主题,齐白石的山水画并不怎么受欢迎。这对于齐白石来说是一个不小的打击,但是齐白石对于自己的山水画创新却是非常自信,而且齐白石的这种自信是有理由的,当前艺术界对于齐白石山水画的高度评价就是最好的证明。
齐白石在变法期间的山水画大体延续着中年形成的风格,构图多为自创,将早年学习黄公望的披麻皴进行了自我简化与提炼,多勾少皴,笔墨苍劲粗狂,敢于着色。齐白石喜爱极简的构图,从其最早期临习《芥子园画谱》及“四王”山水画作品来看,他并非不能创作大山大水的作品,但是从齐白石的个人审美趣味和技巧的偏爱来说,极简构图的山水作品对于他来说更能够体现出个人特色。尤其他的条屏,大都以勾染为主,窄长极简构图,近树远山,竹林瓦屋,空间高远,基本延续了他多弧线勾勒,无过多细节刻画的特色。
在笔者看来,齐白石的山水画自始至终贯穿着文人画创作的本质特色。齐白石在众多艺术界人士的评价之中,都被称作“接地气”的艺术家,他远离了文人画那种寄情山水、冷逸疏简的表现形式,将自己的目光放到自然界的山川绿野、日常生活的细节之中。“充满生活情趣”是齐白石最大的表现特色,尤其是他的花鸟画创作可谓雅俗共赏。
齐白石在定居北京之后也与当时的京城传统画派保持着距离,其原因是这些守旧群体对他的嘲讽与排斥。这激起了齐白石对文人画概念与范畴的大胆的创造与革新。
究竟怎样的作品才算是文人书画?我想当前很多书画家的绘画创作已经给出了答案:当前新出现的“新文人画”概念,就基本将生活化、平民化纳入文人画的范畴。
因此,齐白石的超前不仅表现在其绘画形式的独造与创新,更体现在他对于所谓的文人身份和文人生活的重新定义,这是笔者认为的齐白石山水画的最有艺术价值、最有前瞻性的部分。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