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省部级领导干部成长状况分析——基于1072位省部级领导干部个人履历

时间:2024-06-04

文/中共黑龙江省委党校 高玉栋

育才造士,为国之本。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必须有一支政治过硬、适应新时代要求、具备领导现代化建设能力的干部队伍。选优配强各级领导班子。”省部级领导干部的成长是个人不断进取学习和组织悉心孕育培养同向发力的结果。本文所指省部级领导干部包括全国31个省、自治区和直辖市(除港澳台)省部级正职和副职。以人民网、中国经济网的地方党政领导人物库为主要数据来源,对省部级领导干部的个人履历进行分析,对当前省部级干部的成长状况予以系统化、数据化、科学化剖析。

一、性别、民族与年龄

在1072位地方省部级干部中,性别上男性占比88.8%,共952人;女性占比11.2%,共120人,男性占有绝对优势。2012年“60”省部级干部女性占比约在7.4%;2013年210省部级正职中女性占比约8%。总之,女性晋升中的玻璃天花板效应更为明显,但新时代以来,女性省部级领导干部的占比正呈现小步徐趋、逐渐上升的态势。

民族上汉族占比87.1%,共934人;少数民族占比12.9%,共138人。党历来重视少数民族干部的培养,特别是十八大以来,少数民族干部数量和质量双向提升,培养的体制机制也日臻完善。

就年龄而言,50岁以下的仅11人;50~55岁的占比为16.6%,共178人;55~60岁的占比为56.8%,共609人,占比最高;61~65岁的占比为23.2%,共249人;66~70岁及以上的占比仅为2.3%,共25人。十一届三中全会前后,邓小平同志在提出废除干部领导职务终身制设想之初,就强调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需要大批中青年干部,要着力培养中青年干部,并且把中青年干部的选拔培养工作视为重要的战略问题。如今,大批“60”后、“65”后干部走上省部级主要领导岗位,甚至于一些“70”后干部已经成为省部级领导部门的组成力量,干部年轻化的改革取得显著成效。可以预见,抓好后继有人这个根本大计,青蓝相继、薪火相传的生动局面将逐步形成。

二、政治面貌与党龄

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是我们的制度优势,政治面貌为中共党员的省部级领导干部占比84.4%,共905人。905名党员领导干部里,81.2%的省部级领导干部党龄超过31年,共735人。八成的省部级领导干部党龄超过31年,有的甚至党龄超过工作年限。这一数据印证了“党途即政途”的合理性,不少省部级干部在参加工作之初,甚至学生时代就加入了中国共产党,年轻时就确认了自己的政治信仰,有较强的政治职业目标感,或者说“心向党组织”是年轻时就萌发的政治种芽。

三、学历与进修

每个人的世界都是一个圆,学习是半径,半径越大,拥有的世界就越广阔。从最高学历来看,大多数省部级领导干部具备研究生学历,合计占比84.4%,共计705人。其中博士占比34.5%,共370人;硕士约占41.8%,共448人;无学位研究生约占8.1%,共87人。研究生学历的省部级领导十之有八九,已经成为省部级干部的“标准配置”。学历学业之路的重要标识,是领导人才的外显指标。换言之,学历与领导干部的晋升具有密切的相关性,日趋复杂的领导环境、变幻莫测的社会环境需要更高水平、更富能力的领导干部,感到压力倍增的同时,必须刀刃向内,丰富知识、增长学识。学习应贯穿领导干部的一生。党组织对干部培养教育的力度与干部成长的速度成正比。从进修情况来看,终身学习、不断提升在省部级领导干部身上更具有明显体现,82.1%的领导干部工作后都有过进修学习的经历,说明干部素质提升对于组织和个人都极为重要。进入新世纪新阶段,领导干部自身素质已经成为影响新时期优秀领导干部成长的首要内部因素,干部个人素质已经成为优秀领导干部成长的重要基础。

四、专业背景

从省部级领导干部专业教育背景来看,59.1%的来自人文社科专业,共634人;来自非人文社科专业的占比为33.3%,共357人;还有约7.6%,共81人的省部级领导干部二者兼有之,具有交叉学科的学习背景。仅有三成的省部级领导干部来自理科专业(理工农医类),并且还有部分省部级领导干部具有文理兼修的交叉教育背景,说明相较于过往以技术思维、理性导向的治国方式而言,当下的高层政治正悄然向人文关怀、多元价值并重的方向转变。

五、工作经历

省部级干部中只在一省任职过的约占51.6%,共有553人,占比过半。三分之一的省部级干部具有两省任职经历,占比29.7%,318人;在三个及以上省份任职过的则较少,共有201人,约占18.7%。可见,在早期的成长历程中,并不强调多省任职经历,调查中发现不少具有两省履历的省部级干部也是在晋升为副省级时才跨省任职更加印证了这一点。不可否认,在一省域深耕细作既有利于领导干部充分熟悉当地的经济文化特征;也更便于将积累的工作经验、了解的实际状况转化为科学可行的施政方案并一以贯之,这也跟官方所表述的“一张蓝图绘到底”不谋而合。

但在成长为副省级的仕途中,约85.9%,共计921人有过10次以上工作调动,客观上说明丰富的工作阅历、多岗位轮换对于成长为高级领导干部极为关键。多岗历练不仅锻炼提升领导干部的领导能力和领导方法,起到开拓视野、积累实际经验的作用,也能有效防止山头主义、圈子文化所带来的不正之风和腐败现象。

从县乡党政主官任职情况看,约78.6%的省部级领导干部并没有担任过县乡主官。这从另一方面说明:在选拔任用省部级领导干部时,就其县乡工作经历,会根据工作需要和领导班子建设的实际,从专业知识、具体分工、年龄结构以及创新能力等因素多方面、多维度全面考量,而不是单一地以主官任职经历为准。

领导特性理论认为,尽管领导人才具有某些共同特质,但这种特性并非先天具有,而是通过后天勤奋的学习和实践中长期的艰苦锻炼而逐渐完备的。从省部级领导干部参加工作时间来看,31年及以上的高达91.2%,共有978人。有研究表明,领导人才的最佳年龄区间在35~55岁,峰值年龄为45岁左右,其最佳年龄区和峰值年龄与科技人才相比要推迟近十年。超过九成的省部级干部经过长期的工作历练,客观上促进了领导科学知识的积累,领导能力的提升,这也是相较于其他各类人才,领导人才成熟期较晚的重要原因。可见,成长为省部级领导干部是一个厚积薄发的过程。

六、晋升为副省级年龄区间

从晋升为副省级领导干部的年龄来看,特别年长或年轻就晋升为副省级的均是少数:66岁及以上、36~40岁统共仅8人;61~65岁和35岁以下的次之,仅14人;41~45岁少部分优秀领导人才开始崭露头角,约4.4%(47人);46~50岁逐渐增多,占比18.8%,共201人;51~55岁晋升为副省级的最多,高达44%,有472人在这一年龄段步入中管干部序列;56~60岁时有所下滑,但仍有接近三分之一,占比为31.2%,共334人。总体上看,51~60岁晋升为副省级领导干部的合计占比为75.2%,共计806人。就这一角度而言,51~60岁是高级党政领导人才迈向成熟期的峰值年龄。

从晋升为副省级的省份来看,北京是省部级干部的高产地区,政治中枢作用明显,占6.3%,共68人;位居第二的是条件较为艰苦偏远的西藏,占4.9%,共52人;西部地区(藏、云、渝、川、桂、甘、青、黔、宁、陕、新、蒙)成为更多省部级领导干部的晋升地,有38.8%(416人)的领导干部在西部地区走上省部级岗位。

七、越级晋升

党政领导干部应当逐级提拔。特别优秀或者工作特殊需要的干部,可以突破任职资格规定或者越级提拔担任领导职务。从晋升情况看,95.6%的省部级领导干部是逐级晋升。越级晋升的情况虽然存在,但是较为少见,民主党派或无党派人士有27人,中共党员为20人。严把选人用人关,从推荐考察方式上落实好新时期好干部的标准是推进从严治吏的有效措施。终身之计,莫如树人。总之,省部级干部以逐级严格选用为主,越级启用极少数优秀人才,同时又从民主党派中拔擢优秀领导人才,为培养造就忠诚干净担当的干部队伍夯实基础、筑牢根基。

国以才立,政以才治,业以才兴。总体而言,组织对于省部级领导干部会统筹政治面貌、学识、教育背景等多维度、多方面的因素综合考量,逐级严格选用为主,越级少数启用为辅,使用各个领域各条战线的优秀人才,并且注重党政领导干部的培训进修、党性教育和岗位历练。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