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6-04
文/云南中烟工业有限责任公司 朱兴纯 皇甫晓钧
舆情指的是社会内部的民众基于某个特定的社会事件的发生和发展,对特定社会现象的态度、看法、意见以及情绪的总和。个体认知、群体思想和事件发展是影响舆情产生和发展的重要因素。
随着移动互联网的发展以及自媒体的兴起,舆情的传播速度成几何倍数增长,影响范围以及影响力不断增大。因此,对舆情及时应对,有效预防和控制负面舆情,积极引导正面舆论,不仅有助于维护社会的和谐稳定,同时也是我国推动民主法治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抓手,是国家治理能力和治理水平的重要体现。
随着社交媒体及平台的发展,任何重大或突发事件发生后,其相关信息将会以极快的速度和极广的覆盖面在公众之间传播。并且这些信息具有直接交互、开放多元和匿名隐蔽的特点。当前处在新媒体环境下,随着媒介形态从过去以机构为主的方式逐渐向现在的社交媒体和自媒体等多样化的媒介形态转变,致使舆情在传播过程中更容易产生大量谣言,出现一些明显具有煽动性的负面言论或演变出次生舆情,对我们的社会稳定构成威胁。以新冠疫情期间为例:
从2019年12月31日武汉市卫健委发布多例肺炎病例与华南海鲜市场有关联的通告,至2020年1月20日钟南山院士在接受采访时表示新冠肺炎存在人传人的现象。此时,新冠疫情开始成为全国舆论的焦点,受到大众的关注,形成新冠舆情的萌芽阶段。此阶段的信息主要源于官方权威对疫情的解读,专家学者的科普,大众的猜测与怀疑等。在“非典”疫情期间,有人对公众获取信息的渠道抽样调查显示:59%的人通过主流媒体获取“非典”信息;剩下的41%则利用其他渠道获取“非典”信息。这些渠道包括从其他人获取(57%)、电话(19.3%)、网络(14.4%)、手机短信(3.3%)和其他(6%)。而新冠疫情期间的问卷调研显示:75.1%的人通过微博、微信公众号等渠道获取信息;62.7%的人通过QQ和微信等社交网络获取信息;16%的人通过自媒体和专家微博、微信号获取信息;31.0%的人通过电视、报纸、收音广播等传统媒体获取信息;仅有0.9%和0.6%的人通过周边人转述及其他信息获取渠道获取疫情信息。由此可以看出,相比“非典”时期,新冠疫情期间信息渠道呈现多样化的趋势,并且集中于微博、微信等社交媒体。此时,由于权威信息有限,缺乏真实详细的疫情信息,透明度不足,加之信息源呈现多样化的态势,最终导致权威信息无法满足公众的信息需求,从而迫使信息受众转向其他信源获取信息。由于非官方信源信息的真假不明,存在大量的消极、负面以及煽动性的信息,对舆情的正向引导极为不利。
从2020年1月20日至1月30日,新冠疫情感染人数超越非典。各省的新冠肺炎患者数量持续攀升。“新冠疫情”“疫情防控”“武汉肺炎”等关键词在百度等搜索引擎、微博话题中的出现次数持续升高并达到高峰。此时疫情关注达到顶峰,新冠舆情的爆发阶段形成。相比于“非典”时期,传统媒体信息传递的单一性和公众表达渠道的有限性,大众舆论无法通过传统媒体自由呈现,因此影响相对有限,舆论导向相对可控。但是,新冠疫情的发生在新媒体高速发展的环境下,为公众表达提供了便利,信息的传播主体逐渐向去中心化发展,每个人既是信息的接收者也是信息的传播者。相继围绕着“抗击疫情”“疫情预防”“疫情源头”等话题产生了不同的舆论阵地。在这些阵地中,由于认知差异、信息不对等、阶级不同等原因带来了观点冲突。例如疫情初期年轻人与长辈对“是否戴口罩”产生争执;谣言滋生,例如疫情期间有人在微博上散布“医院床位不足,地上尸体无人清理”的谣言,受到大量关注。信息受众由于无法辨别信息的真实性以及受群体思维的影响,产生愤怒、悲伤以及指责,使得舆情向负面化发展。
2020年1月30日后,新冠疫情在国内得到控制,疫情的舆情形势逐渐变得平稳。此时,由于“红十字会负面报道”“李文亮医生去世”“双黄连抑制新冠病毒”等事件,相继进入微博热搜,百度等搜索引擎的关键词搜索频率相继升高,相继引发了几次舆论大众关注的高峰。此时,新冠舆情变化进入反复阶段。在此阶段,各种次生舆情不断出现,后面的舆情会不断替代前面的舆情,舆论和大众的关注点也不断向新生的舆情转换。同时,多数次生舆情与官方媒体相关,导致网络上出现了民众对于官方的质疑,甚至出现了一些具有极端性和煽动性的言论。此时,官方若不及时采取回应措施,官方公信力将会受到冲击,甚至陷入“塔西佗陷阱”。
随着医护人员对病患的积极救治,国家和政府为应对疫情大规模的资源投入和对舆情的及时干预,采取了包括及时公布疫情相关信息,认真反思,加强监管、严格问责、积极奖励等方式,使得新冠疫情得到有效抑制,舆情危机也得到了有效控制,大众的负面情绪得到了有效缓解与疏导。最后,伴随正常生产生活秩序的逐渐恢复,此次由新冠疫情引发的舆情危机解除。
全国各地的基层党组织在整个新冠疫情舆情危机的应对过程中扮演着不可替代的角色。基层党组织作为社会管理的根基,在面对新冠舆情危机导致的社会矛盾时,他们是最好的矛盾调解员。因为在基层党组织的日常工作中,长期与基层群众的接触使其能够快速而深入地了解一手社会舆情信息,找出社会舆论的矛盾点,官方公布的相关信息也能够通过基层党组织有效传递至基层,是政府与群众联系的纽带。借助其纽带作用,我们可以构建“预防+疏导”的有效舆情危机应对体系。
(一)舆情预防。构建完善的舆情危机预防体系,能够在重大事件发生时,有效避免和缓解舆情危机的产生,为国家应对重大事件创造有利的舆论环境。基于基层党组织舆情预防体系的构建,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1.建立健全基层党组织的服务群众体系。提升基层党组织对群众的服务品质能够有效防止不良舆情的产生。舆情规律指出舆情的发生与基层群众的利益密切相关。这就要求基层党组织从群众利益出发,建立健全服务群众体系,通过合法公正民主的方式,为群众提供高质量的基层服务,切实有效地解决基层群众的各种困难,最大程度维护基层群众的利益。满足群众利益不仅能够使基层群众心情舒畅,同时也能提升政府形象,有利于在类似新冠疫情等重大事件发生时,减缓不良舆情的传播。为了构建有效且高质量的服务群众体系,基层党组织应该深入基层群众之间,建立一对一的网格化服务网络,把握基层社区、企业等组织的管理规律,整合基层各项资源,创新基层管理方法。当前,基层党组织涉及基层社区、大中小企业基层、居民委员会、政府事业单位基层等,他们分别承担着各自服务群众的不同职能。首先,为更好地服务于基层群众,协调各组织的资源,不同的基层组织应该按照区域、行业等特点进行划分,强化基层组织间的沟通交流,建立合作机制。例如成立联合工作委员会,建立联席会议制度,组建合作小组等,通过定期交流的方式,积累和优化基层群众管理经验,积极化解基层群众间的矛盾和摩擦,提高服务水平和效率。要建立基层群众联合服务中心,通过邀请各类基层组织的参与,发挥各个组织的优势,建立与群众沟通的桥梁,解决基层群众的实际困难,提升其幸福感,从而有效缓解舆情危机。
2.营造积极健康的基层文化氛围和人际关系。遏制不良舆情的传播需要营造积极健康的基层文化氛围。基层文化是国家文化的基础,但是由于受到地理范围的影响,其文化形态差异明显,均具有自己的独特性。此时,基层党组织在基层文化的创建和引导上,自然具备了先天的优势。社区文化往往与地域环境、社会发展密切相关,既有共性,又有其独特的地方。在营造基层文化时,必须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导向,发挥各基层党组织的引导作用,带动广大基层干部群众建立和谐稳定、积极向上的基层文化氛围。例如为喜欢广场舞的群众提供场地与设备,成立广场舞队并组织比赛;为喜欢摄影和书画的群众提供培训,定期组织各类群众作品摄影和书画展,为他们搭建相互交流的平台等,丰富基层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定期开展“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活动,科普我们党发展与奋斗的历史,播放主旋律电影,邀请老党员授党课,提升基层主旋律文化氛围。从基层党组织中寻找各专业技术技能领域的党员,组建志愿者服务队,为有需求的基层群众提供培训,提升基层群众的技术技能水平,同时有针对性地为基层群众提供服务,解决他们生活中的难题。
3.构建和谐稳定的基层人际关系。和谐稳定的基层人际关系有助于防止不良舆情的滋生。随着社会的进步与城市化进程的推进以及互联网的发展,人们的居住条件得到了很大的改善,但基层人际关系逐渐由线下转入线上,邻里关系逐渐淡化。此时,我们的基层党组织既要顺应潮流,在线上为基层群众构建良好的人际关系,也要强化线下的沟通交流,增强基层群众的归属感。为提升基层群众间的人际关系,基层党组织可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第一,来自不同组织的基层党组织根据自身特点,利用微信、论坛、钉钉等社交平台,在线上构建基层群众的交流圈,引导和促进群众在线上的交流活动;第二,不同组织的基层党组织在线下为所属群众搭建各类交流沟通的平台,促进人与人之间相互认识,进一步推动人际交往。例如,搭建文化广场、体育场馆、花园等设施,为基层群众的沟通交流提供空间场所;开展节日交流聚会、基层文化论坛、基层群众交流日等活动,营造团结互助的积极人际关系,让每一位积极向上的群众都参与到舆情引导与疏导工作中来,以提升舆情疏导的工作效率;第三,制定人际关系交往的相关制度,对群众间的交往进行引导和规范。人际交往的相关制度必须以和谐为前提,以不同组织人群的共识为基础,形成共同的人际关系管理制度。
4.关注基层群众的心理健康。积极健康的基层群众心理可以有效屏蔽不良舆情的出现。当前,我国处在发展的关键时期,贫富差距较为明显,个别群体容易产生对社会的不满,但是,心理健康这一问题并没有受到大部分人的关注。若群众的心理问题不能得到很好解决,则很容易在重大事件发生时,成为滋生不良舆情的土壤。基层党组织可以通过宣传心理健康的重要性,向基层群众提供咨询、辅导、矫正等各类心理服务,及时疏导和解决群众的心理问题,帮助其释放焦虑、困惑和压抑等负面情绪,为其提供反映诉求的通道,帮助他们树立积极向上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二)舆情疏导。在重大事件发生时,及时对舆情进行疏导,既有利于事件的解决,也有益于社会的团结与稳定。
1.积极了解基层民众的诉求。在重大事件发生时,基层民众的诉求必然也会随之增多,一旦大量诉求第一时间内无法得到回应,则容易导致不良舆情的产生和蔓延。基层党组织是群众的重要组织者,在收集民众诉求方面,具有先天优势。随着互联网的发展,群众的大量诉求逐渐从线下转向线上。这就要求基层党组织从线上线下深入群众,积极了解群众的困难和诉求。无论是线上还是线下,都要提供反映诉求与困难的渠道,尤其是在类似新冠等大事件发生时,务必保持沟通渠道的畅通。借助大数据技术,利用文本聚类、情感分析、高频词统计等方式,深入分析和了解舆情的原因、形成、走向以及影响,并及时做出回应。回顾此次新冠疫情,多次舆情危机,均与回应速度有关。我们从中可以看出,越早应对基层民众诉求和矛盾,不良舆情的影响范围及程度将越小,越有利于事件的解决。
2.配合上级部门,及时疏导和回应民意。一旦重大事件导致产生大量的不良舆情,基层党组织务必配合上级部门,做好舆情的疏导和回应工作。基层党组织在疏导和回应民意的过程中,应该积极转变方式方法,将自己置身“事内”,把姿态放低,多站在群众的角度去思考问题,寻找矛盾点,形成共情基础,使群众易于理解和接受。针对重大事件产生的舆情危机,深入分析,快速回应,针对自身不足和受舆情影响的群众及时说明原因并表达歉意。这样不仅可以争取人心和建立信任,同时也可以缓解舆论抨击,降低舆情的严重程度和扩散速度,同时能够减轻受舆情影响相关人员的愤怒、焦虑等情绪,最终将舆情影响范围压缩直至消除。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