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6-04
文/武汉铁路职业技术学院 毛珺芸
随着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新征程的开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机遇与挑战并存的新时代。党中央继续坚定不移推进全面从严治党,全党上下勠力同心,争创佳绩。但是仍存在个别干部不愿担当作为、不敢担当作为、不会担当作为的现象。顶层设计政策方针的宏观需要基层政务的微观执行来予以落实,党和国家各项事业的实现则需要作为最小分子的个人予以执行。进一步激发广大干部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是历史发展的必然选择,也是构建新时代宏伟蓝图的现实要求。
高度重视队伍建设,加强党员干部的管理、教育和激励,是马克思主义型政党的根本特征,是中国共产党保持先锋队性质不变质的保障。作为党员队伍建设的重要一环,激励机制有助于促进党员队伍持续焕发内生动力,不断完善发展。如何进一步有效激励党员干部担当作为,是我党一直以来重点探讨的议题。
(一)从无到有,探索奠基: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从1921年中国共产党成立到1949年新中国成立,我党在带领人民进行一系列艰苦卓绝的伟大斗争的同时也积极探索自身队伍建设,制定了一系列法规制度,对党员的教育管理等基本问题进行了阐述,为有效激励广大党员干部担当作为打下了理论基础和制度基础。党的第五次大会上《对于组织问题议决案》中提到,全党上下一致积极工作是党发展和增长的重要切入点,指出了激励党员干部担当作为的重要性。党的六届二中全会通过的《组织问题决议案》中指出党员干部的积极性是改造支部的主要出路,并可通过办短期训练班等措施,来引导党员干部积极参加党的各项活动,成为支部的生力军。在此期间,党员干部的激励措施虽未以明文形式进行逐条列举,但对其重要性、基本工作原则等内容都有阐述,为激励制度的成型和完善奠定了基础。
(二)见微知著,逐步丰富: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新中国的成立揭开了历史新篇章,党员干部的激励措施也进入了新的发展阶段。一方面,以加强党内学习、改善党内作风为抓手,选典型、立榜样,开展分层分类教育,提高党员干部的理论素养,促进党员干部积极干事创业,如1958年出台的《关于加强理论教育的决定(草案)》,根据党员的理解能力发展程度将党员的教育分为三个层次,同时通过选拔、培养理论教员来进一步激励党员干部的思想觉悟;另一方面,强调依靠基层党组织来发扬党员干部的积极性,肯定了基层党组织在激励党员担当作为方面的“桥头堡”作用,这一时期,党内各项规章制度均有涉及党员干部的激励措施,党员个人的教育学习、精神激励以及基层组织的学习平台搭建、教育引领并重,党员干部激励机制的核心要素、涉及主体和手段方法得到了丰富,见微而知著,为激励机制的深化拓展搭建了良好基础。
(三)由点到线,深化拓展: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在号召全党全国人民鼓足干劲、群策群力的同时进一步呼唤党员干部担当作为,打开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局面。此后,在党的十二大、十五大、十六大等会议上,党内各项规章制度进一步科学化、规范化、程序化,党员干部的激励措施得到进一步深化发展。党员干部教育内容进一步丰富,党员干部技能素养进一步强化。除了陆续出台《关于中央党政机关干部教育工作的决定》等系列制度外,还先后开展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学习教育活动、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等专项集中教育学习活动。既有制度文件作为引导,又有具体活动实践落实,理论与实践并举,在全国范围内掀起了争相学习、奋勇前进的热潮。此外,开创性地提出了干部考核制度,并将其作为干部担当作为的重要激励手段,以精神激励为主的同时考虑了物质激励的作用。这一时期,党员干部的激励机制内涵进一步深化,方法措施更加全面,体系已出现雏形,党员干部担当作为的实践性和主动性进一步加强,全党气象更新。
(四)点面结合,开篇创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党的十八大以来,为了更好地激励干部担当作为,党中央出台了一系列专项文件,如《关于进一步激励广大干部新时代新担当新作为的意见》中,旗帜鲜明地指出要进一步激励广大干部新时代新担当新作为。党的二十大会议更是指出要坚持严管与厚爱相结合,加强对干部全方位管理和经常性监督,建设堪当民族复兴重任的高素质干部队伍。干部担当作为的激励机制全面构建、重点突破,党员干部队伍建设开篇创新,取得历史性成就。
第一,理实一体,多措并举。作为激励党员担当作为的重要手段,党内教育活动不仅包括党员干部理论素养的提升,也聚焦在如何运用理论知识指导实践上,促使党员干部的思想觉悟进一步提高,干事创业的内生动力进一步增强。
第二,严管厚爱,防线牢筑。严管与厚爱并非零和博弈式的互相对立,而是“一体两翼”的哲学思辨,严管即厚爱,厚爱更需严管。一方面,自从全面从严治党的重大战略部署提出以来,党中央进一步加强了对党员干部、基层党的监督和考核,以“严管”倒逼党员干部自觉强化纪律意识、责任意识,积极担当作为、干事创业;另一方面,党中央进一步健全和加强党内的关怀帮扶机制,在原则允许范围内对存在失误过错的党员干部容错纠错,为被诬陷诬告的党员干部澄清证明。严管与厚爱并举,进一步筑牢了党员干部干事创业的政治防线。
第三,数字赋能,创新突破。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党员干部的激励机制也呈现出信息化、数字化的时代特点。一方面,加强如“学习强国”、共产党员网等信息化载体和平台的建设;另一方面,将党员的信息化管理正式写入《中国共产党党员教育管理工作条例》中,促进信息数字从器物层面向制度层面上升,构建更加严谨、高聚合和高信息化的激励机制。新时代,党员干部的激励机制已逐渐专项化发展,激励机制的内在含义进一步丰富,体系逐渐完善,展现出鲜明的时代性。
中国共产党已经从创始之初的50多名党员,发展成为拥有9600多万名党员的百年大党,而这9600多万高素质、敢担当、勇作为的党员群体正是我们党的强大力量和独特优势所在。
新时代,面对不一样的国内国际形势,对党员干部激励机制的探索也应当与时俱进。全面梳理激励干部担当作为措施体系的脉络,构建一个内在张力得到最大释放的一体化激励机制,切实促进党员干部主动实践、主动担当、主动作为,是党员队伍不断发展的构筑基石、是百年大党永葆生命力和战斗力的重要保障、是国家事业稳步向前的内在要求,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作为党员队伍的最小组成单位,党员干部勇担当、敢作为是具体的个人与社会交互作用、历史与当下耦合共振的产物,具有鲜明的时代性。结合新时代背景,基层党组织和社会整体的外部特性与干部个人的内部属性是统一的系统,是相互影响、紧密联系的有机链条。为此,应从多维角度进行审视,从加强思想建设引领、注重发展平台建设、完善配套制度体系和优化监督生态环境四个方面出发,糅合干部评价的德、能、勤、绩、廉五点要素,形成一个结构全面、整体部署、协同推动的一体化机制,进一步激励干部担当作为(如图1所示)。
图1 干部担当作为激励机制的一体化构建模型
(一)加强思想建设引领,强化敢担当、善作为的政治风气。理想信念是担当作为、干事创业的精神源泉和价值指引,只有坚定理想信念,才能勇担当、善作为。基层政务繁忙,涉及面广、对接口多,基层党员干部一人多岗、一岗多责的情况屡见不鲜。因此,更加需要党员干部拥有高度的身份认同,坚守初心、坚定信念。一方面,干部个人应当从自身做起,积极发挥主观能动性,开展自我批评、自我反思,进行多层次、全方位的思想政治学习,进一步培养坚定的理想信念,补足精神之钙,增强身份认同和价值认同,并自觉内化为担当作为的硬脊梁,思想自觉和行动自觉高度统一,自觉践行服务公共利益、响应公共需求的远大理想和抱负;另一方面,机遇与挑战并存的新时代对基层党组织如何奏响担当作为的主旋律、如何引导干部提升价值认同和角色认同的方法和手段提出了更高要求。基层组织在思想政治建设方面,要进一步结合基层特色,因时、因地、因人制宜,对思想政治引领工作进行灵活调适和创新,对上级的文件与政策要认真领会其精神,进一步促进思想政治引领工作朝纵深推进,内部认同得到强化,在基层组织内形成主动担当、奋发作为的强烈氛围。
(二)注重工作能力培养,搭建强业务、提技能的发展平台。信息技术的不断革新对干部的工作技能素养和基层党组织搭建人才发展平台、构建人才培训体系提出了更高要求。制定精准的技能培训体系,搭建高水平、高信息化的人才发展平台,需要基层组织具有精准的辨别能力、敏锐的洞察能力和高度的提炼能力。面对信息分化导致的“知沟”以及党员干部专业技能的参差,基层组织应高度提炼干部培育的价值导向,精准辨别其内核共振,多要素、多角度、多维度进行设计,推进高效培训体系的建立,搭建可持续优化的发展平台。
在培训类别上,可内建外联,在根据基层组织进行特色建设的同时,加强与其他单位的联合培养,为干部的培育工作打开新思路、拓宽新视野。在培训内容上,一方面要注重通识技能的广泛培养,加深干部的知识底蕴;另一方面要聚焦专业技能,根据不同岗位、不同部门的工作需求精准画像,靶向培训,帮助干部提升专业能力。在培训形式上,一方面要注重干部的基层实践经验,鼓励党员干部积极参加下沉社区、基层治理、乡村振兴等一线实践,倾听民意民声;另一方面要将党员干部上派挂职,增强干部的政治敏锐度、大局观。在培训反馈上,一方面要注重把控培训的质效,防止“走形式”,保证每次培训有实效、落实处;另一方面要注重收集干部的培训需求和反馈,进一步优化培训平台建设,形成“平台搭建—人才培养质效提高—平台进一步优化—人才培养质效进一步提高”的动力内生性闭环。
(三)完善配套制度建设,形成重实绩、能上下的闭环体系。配套制度的建设是激发干部担当作为的重要保障,是干部管理的重要一环。不断完善干部激励的配套体系,强化结果导向,发挥结果运用的激励效力,使各项制度形成权利与责任相统一、业绩和效能相统一、激励与保障相统一的逻辑自洽体系,切实起到激励干部担当作为的作用。
第一,进一步精细打磨促实干、重实绩、看实效的考核评价制度。考核评价是各项工作的指挥棒、风向标和助推器,也是干部担当作为的重要激励手段。进一步完善考核评价制度,需要树立“唯干、唯实、唯先”的价值导向,从日常实际工作出发,加强考核的日常性、动态性和过程性,既要避免政策空置又要避免层层加码,要注重考核类别同化并举的协同性、考核指标量化分解的统筹性和考核过程动态聚焦的科学性,精细化打磨考核的颗粒度,将大而繁的考核制度梳理为小而简的具体措施,将“粗放套用”变为“精准把控”的同时,也要避免出现了激励普惠和问责泛化的局面,切实做到促实干、重实绩、看实效,树立争相担当作为的氛围。
第二,进一步精准落实正风向、树典型、能上下的结果运用制度。对于表现优秀的干部要大力促进其发展、畅通其晋升渠道,对于不担当不作为的干部,可进行降职、免职等职务调整和召回管理。干部能上能下,消极无为的歪风邪气将得到纠正,敢于担当作为的典型案例进一步树立,才能将结果运用落在实处,才能把握发挥制度激励作用的重要节点,才能有助于挤干粗放式、泛化型考核评价中的水分,破除考核“大处方”带来的激励普惠、问责泛化,形成良好的用人导向和制度环境,切实增强干部队伍活力。
第三,进一步完善容错纠错、澄清正名的保障制度。容错纠错旨在为敢于担当的干部撑腰鼓劲,是调动其创造性、积极性、主动性的制度保障;澄清正名则是为被诬告陷害的干部加油打气的回应。二者是干部担当作为保障机制的“一体两翼”,充分体现干部为事业担当、组织为干部担当的价值取向。容错纠错的关键并不简单地停留在干部管理的尺度上,而是在于对担当作为的理性认知以及实践指向上,要进一步领会***总书记关于容错纠错的界限把握,进一步明晰容错纠错的操作细则,通过树立容错纠错的典型案例,增强其实践性和可操作性,以案促纠、以案促改、议案促建;在澄清正名方面,对于被诬告、错告的干部,需进一步加强社会上的影响消除、组织内的关怀保障、干部个人的思想减负,使容错纠错、澄清正名真正成为干部担当作为的“定心丸”。
(四)优化监督生态环境,营造求真知、察实情的社会氛围。目前,社会层面对干部工作的评价监督机制虽已经较为完善和客观,但是由于新媒体的快速发展、互联网的时效迅猛提升,导致信息爆炸式、碎片化传播态势逐渐增强,不同大众群体的信息来源卷入密度、广度和深度各不相同,容易出现“视若无睹”和“过度问责”的两极分化趋势。
对此,一方面,在信息输出的源头就应注重消除知沟壁垒,基层党组织和党员干部个人在对外输出信息时,尤其是在公共社交平台发布政策文件、发表看法观点时,应进一步提高文本表述的精确性和严谨性,避免模糊措辞和歧义表达,尽力做到严谨、细致、全面、完善,减少歧义和误解产生的可能,简化公众获取信息的程序;另一方面,辩证处理感性温度和理性表述之间的关系,创新社会范围内的动员方式,以小见真,以微动人,将公平、公正等政治价值理念糅合在典型树立、事迹宣讲等宣传方式中。在鼓励大众群体积极参与监督工作的同时,提倡大家明听、明思、明辨,进一步提升社会范围内的政治认同,进一步加深干群间的紧密联系,形成求真知、察实情的集体行动逻辑链,营造和谐的社会氛围。
总而言之,想要担当作为的激励机制真正贴合干部工作实际,避免落入“假、大、空”的范式陷阱,就必须多方联动,推动激励机制的一体化构建,最大程度激发干部的主观能动性,让党员干部真正想做、能做、敢做。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